 
			 
				基本信息
书名:佛学纲目
定价:23.80元
作者:王孺童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0757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活着累?压力大?无奈?困惑?焦躁?头疼?……
  或许,你应该让自己静一静。
  那,了解点佛法,怎么样?
  读《佛学纲目》吧!
  季羡林先生“忘年交”、学者王孺童,诚挚开讲
  条分缕析,简明扼要,*易懂的佛学入门书
  是您了解佛学、开启智慧、精进人生的**入门读物
内容提要
《佛学纲目》是学者王孺童先生继《佛学启蒙》之后的又一部佛学通俗力作。这本书亦是在其多年讲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文字精炼,通俗易懂,细致梳理了佛学的发展脉络,扼要讲解了佛学的基础知识,是您了解佛学、开启智慧、精进人生的*入门读物。
目录
章 什么是佛
 节 泛指的佛
  一、 佛是觉悟了的人
  二、 佛的名字
  三、 佛的身体
  四、 佛的相貌
  五、 佛的性德
 第二节 具指的佛
  一、 释迦牟尼
  二、 八相成道
第二章 什么是佛教
 节 结集三藏
  一、 次结集
  二、 第二次结集
  三、 第三次结集
  四、 第四次结集
 第二节 印度佛教
  一、 原始佛教时期
  二、 部派佛教时期
  三、 大乘佛教时期
 第三节 佛教入传
  一、 阿育王之传播
  二、 南传佛教
  三、 北传佛教
 第四节 中国佛教
  一、 汉传佛教
  二、 藏传佛教
  三、 云南上部座佛教
第三章 佛教的世界观
 节 三科
  一、 五蕴
  二、 十二处
  三、 十八界
 第二节 五位
  一、 小乘七十五法
  二、 大乘百法
 第三节 十法界
  一、 三界
  二、 六道
  三、 四圣
第四章 核心理论
 节 缘起论
  一、 三法印
  二、 十二因缘
  三、 四谛
 第二节 因果论
  一、 小乘因果论
  二、 大乘因果论
    
作者介绍
王孺童,学者。现为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有《比丘尼传校注》、《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王孺童佛学论著集》、《瑜伽师地论释宗本疏》等著作。他在新浪网开设的实名,弘扬佛学及传统文化,点击量已达540万,曾被评为十大“社会责任”中国。
我关注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包邮”所吸引,想着也许能淘到一本被低估的珍本。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平铺直叙”,它没有太多花哨的修辞,也没有刻意制造悬念或高潮。它更像是一份结构清晰的笔记或者讲义,按照佛教发展的历史线索和核心思想的逻辑展开。然而,这种过于线性的叙述方式,在处理那些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复杂概念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比如,当我试图理解“菩萨道”与“阿罗汉果”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时,书中给出的解释略显生硬,未能充分展示出不同修行路径下的心路历程和最终目的的细微差别。我尝试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跳转参考,希望能找到更全面的视角,但这种尝试也收效甚微,因为它本身的设计初衷似乎就是让你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如果说佛学是一片深邃的海洋,那么这本书提供的是海图的坐标系,它告诉你哪里是北,哪里是南,但没有真正带你下水去感受洋流的冲击和海底的奇景。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宏观认知的人来说,它提供了基础的地图,但对于寻求深入体悟的人,这本书的“纲目”可能就成了阻碍,因为过于注重概括,反而牺牲了对关键节点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9.9元包邮】佛学纲目》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朴实无华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想走的是实用、入门的路线。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佛学脉络的书,毕竟自己对佛教的了解还停留在零散的佛经故事和一些概念上,想找个清晰的框架来填充。翻开目录,感觉还算是有条理,从佛教的起源讲起,到核心教义,再到各个宗派的简介,结构上似乎没什么太大的硬伤。但真正读进去之后,那种感觉就有点微妙了。书里对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缘起性空”、“三法印”、“四谛”的阐述,总觉得像是教科书上的定义堆砌,少了那么点“活水”。阅读体验上,语言相对比较书面化,有时候为了追求内容的全面性,句子显得有些冗长和拗口,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作者结合自身体会的解读,这样能更好地帮助理解那些高深的哲学概念,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一种知识的罗列和传递,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但缺少了领航员的指引。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佛学基础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或许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但对于像我这样,急需一个引人入胜的入门向导的人来说,它提供的“纲目”似乎还是略显单薄了些,少了点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的洞察力。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价格确实是物超所值了,能以如此低的成本获得这样一个框架性的资料,也算是一种收获了。
评分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在琢磨,这个价格能买到什么质量的书?毕竟现在实体书的成本摆在那里。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简洁,内页纸张的质感中规中矩,没有那种高级印刷的油墨香,更像是为了信息传递而存在的载体。我期待的是能读到一些关于佛法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如何处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茫的探讨。毕竟,佛学流传千年,如果不能和当下产生有效的对话,那它就可能变成一堆尘封的古籍。这本书在介绍教义时,使用了大量的术语,虽然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专业领域,但缺乏足够的过渡和铺垫。比如讲到“空性”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用更具画面感或更现代的哲学视角去阐释,而不是仅仅重复经文中的描述。我读到某些段落时,感觉作者的态度更像是站在一个记录者的角度,忠实地搬运了前人的论述,但鲜少看到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或个人的深刻见解。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缺乏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温度。就好像你在听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讲解,他知识渊博,但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玻璃,让你无法真正地触碰到核心的感悟。对我来说,阅读佛学书籍,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智慧的震动,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知识的骨架,需要我自己去努力填充血肉。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和排版设计上,倒是挺照顾中老年读者的,字号适中,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这让我猜想,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可能更偏向于对传统佛学有兴趣,但又不太熟悉现代学术表达方式的群体。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梳理近代高僧对佛法阐释的流变的书籍,想看看传统思想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活过来”。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忠实地展现了佛教经典的原始框架,对于那些渴望回到源头、不被过多解读所干扰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它几乎完全回避了对当代社会背景下,佛学思想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应用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时空错位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古代书房,而不是在喧嚣的现代都市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典故虽然严谨,但缺乏一个现代学者的“对话者”角色,让读者很难将书中的内容与自身当下的困惑进行有效的链接。如果能增加一两篇关于佛学伦理在现代企业管理或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分析,这本书的价值感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从内容结构来看,本书的组织逻辑是清晰的,但这种清晰度是以牺牲论述的生动性为代价的。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阅读了关于“业力”和“轮回”的章节,希望能获得一些新的启发,毕竟这是普通人接触佛学时最常感到困惑和恐惧的核心概念。书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遵循了最标准的教科书式定义,界限分明,逻辑闭合。然而,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让人“毛骨悚然”或“豁然开朗”的描述——即业力运行的微妙机制,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细微选择中察觉到“果”的种子。这本书给出的更多是定义和分类,而不是一种可以被“感受”到的宇宙法则。它的语言像是一张精确测量的工程图纸,每一个角度、每一条边都符合标准,但它不是一首赞美诗,无法激发起读者对真理的向往和热切的追寻。总而言之,它是一份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佛学基础知识参考手册”,但如果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引领你进行深刻的内省或激发你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导师之书”,那么它提供的“纲目”可能还需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自行挖掘和点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