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似乎有点儿另类——
他被视为芝加哥学派的当代传人,却并不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职;他涉及的研究领域相当广阔,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音乐和艺术,却从未企图占领学术版图的一方疆域;他是勤于写作、富有洞察力、走在学术前沿的学者,也是技艺高超的爵士乐演奏师,曾在芝加哥的小酒吧和脱衣舞夜总会弹钢琴为生;他熟谙科学验证与统计假设-检验的关窍,落笔却像散文家在娓娓而谈生活杂感;他深爱严谨的概念、定义和逻辑推演,字里行间却是一段段故事……
虽然贝克尔很难用用几句话就描述和定义出来,但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宝藏。
你的研究领域未必和他相同,你的求学经历也肯定和他大相径庭,但这些应该都不会妨碍你从他这本《社会学家的窍门》中获得思考自己研究的灵感。
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像一条汤汤大河,波澜壮阔、奔涌前行,却也容易让裹挟其中的研究者身不由己、迷失方向。如果你感到这条大河泥沙俱下,想在其中披沙拣金,也不妨读一读贝克尔的这本《社会学家的窍门》。
本书大部分内容来自贝克尔关于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教学经验。他为了向学生解释怎样做研究,找到了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告诉他们,自己作为社会学家都做了些什么。这些创新的“窍门”要么是为某天的课程所做的准备,要么是用来回应某个学生的研究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当他把这些“窍门”资料记录汇总下来之后,发现它成为了一本关于“思考”的书。
关于这本书,贝克尔自己如是说:
我大部分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有些很明显有些则不然,但这本书尤其明显,我在书中不断地变换角度采用自己的经验。或许重要的原因是,我回想起了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想起前辈社会学家教给我社会学工作是什么,以社会学为业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本书是向教过我的人致敬,这些人有的是我读书时的老师,有的是我离开学校后(但不是结束教育)教导我的人。我表示敬意的方式,是把我想说的东西和教给我这些知识的人联系起来,用他们的思想作为我思考的跳板。
霍华德·S. 贝克尔(1928—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学术领域为越轨研究、社会学方法论、艺术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音乐社会学。其作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人,致力于田野调查和符号互动论传统。他在爵士钢琴乐演奏、创作以及摄影领域也颇有斩获。已译成中文的著作有《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艺术界》《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
陈振铎,社会学研究者,都市人类学写作者。现阶段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水库移民、中欧穆斯林移民以及街区。马赛一大社会学硕士毕业,目前供职于杭州师范大学,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社会学博士生。
第 1 章 窍 门 /001
第 2 章 意 象 /013
真实存在的意象
科学意象
随机分配
像你这么好的女孩,为什么在这种地方干这种事?
从人转向活动
事情,就是人们一起行动的结果
每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地点
问“如何”,而不是“为何”
第 3 章 抽 样 /079
要包含什么
范畴之外:找到不合者
“大家都知道!”
可信度层级
这无关紧要,这不是个“真问题”
为什么选他们?
“什么事也没发生”
第 4 章 概 念 /129
概念是定义出来的
定义概念:一些窍门
概念即概推
概念是相对的
维特根斯坦窍门
扩展概念的范围
第 5 章 逻 辑 /171
寻找大前提划分界限:以疑神疑鬼病人为例
“那不是(什么东西)”
那又怎样?
真值表、合并及类型
属性空间
消去法
探构法
步骤
不同的思考方式
严谨的分析性归纳法
不那么严谨的分析归纳法
组合的逻辑基础
尾 声 /251
试读章节
【179-181】
我原本不知道内科是做什么的,但后来很快就知道了,只要不是外科、小儿科、妇产科或其他有名称的专科,剩下的都跟内科有关。我也很快知道,内科医生自认为是医学界的知识分子,而且其他科的医生也这么认为。相对的,外科医生被认为是抢钱的禽兽,至于精神科医师,大家觉得他们本身也是疯的。
当时没有研究问题引导着我,我也不想马上去解决理论定义的谜题,只是关注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谈什么。我四处溜达,最重要的事就是熟悉即将跟我一起度过接下来六周的六个学生。我是个爱耍小聪明的犹太人,来自芝加哥大学,他们则来自不同小镇或者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的大城市,但我们一开始就处得很愉快。他们对于我做的事、我的研究和我的工作很好奇(他们想知道“你做这个工作挣多少钱?”)。他们觉得我研究他们还能挣到钱挺好的,也并不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费心研究。
我们都不确定哪些事我“可以”做,或者他们的哪些事是“隐私”,但其他人都不反对我跟着他们。显然,我可以跟他们一起上课,或跟他们以及主治医师一起查房。但是,当第一次有个学生站出来说“嗯,我现在得去检查病人”时,我知道我得自己主动开个先例。
院长或其他人都没有说过,学生检查病人时我可以在旁边看。但也没有人说我不能看。病人进行身体检查时我如果在场,可能会被说成侵犯病人隐私,只不过在医学院里提出这个事情可能会被当成笑话,因为在医学院中,一些私密的检查程序,比如直肠和阴道检查,通常都是在一群观众面前进行的。而学生刚来医院,还不太熟悉检查病人的工作,一般不怎么想让我看到他笨手笨脚的样子。但是如果我把这个情境确定为“这个社会学家不能看我们检查病人”,那我就无法看到学生所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了。于是,我强装镇定面不改色地说:“好啊,我跟你一起去。”他一定认为我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也没有意见。
每天早上,小组成员全体集合去检查所有病人,这就是查房。在每张病房前,内科医师与病人交谈,询问护理人员昨天以来的进展,并借此机会对负责病人的学生提问,进行非正式的测验,测验的内容很广,学生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很紧张。
我在医学院的第一周,跟着学生例行查房,我有一个大发现。不是研究者经常报告的那种“啊哈!”的突破性发现,而是占去了我和学生下一周大部分时间的探究性工作。这些工作盘根错节,我和同事的研究计划在上面花了不少精力。
有一天早上,我们查房时遇见一位话痨病人,她向医生抱怨身上各种不适、疼痛以及不舒服的地方。可是我发现没有一个人把她的话认真当回事。走出门时,一位学生说:“哥们,她真的够疑神疑鬼的!”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说这个病人在“胡说八道”。这事很显然引起他的反感,但他在说什么呢?她那些症状有什么不对吗?那不有趣吗?(顺便说一下,这第一个疑神疑鬼病人确实是个女的,而下一个被判断不是疑神疑鬼的病人是个男性,正好“确定了” 医疗的刻板印象:疑神疑鬼的人几乎都是女的。)
如同我说过的,我发现“疑神疑鬼”这个词的意义,并不是靠直觉的灵光一闪。相反,这是运用了找出隐藏的前提的窍门,按照社会学理论化的引导,一步步推出了隐藏的前提。过程大致如下面这样。我一听到那个叫切特的学生说病人疑神疑鬼,便迅速开始用理论分析,虽然是很快,但是还有点深度。我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应用到这里,花哨地说就是:当某个地位类别的成员对他们经常互动的另一地位类别成员做出令人反感的区分时,这样的区分便会反映做出区分的成员的利益。更确切也更易于接受的说法是:学生对几类病人进行区分,把部分病人形容成是令人反感的,显示出他们想要在此关系中最大化利益,即他们最不想要什么。为了更清楚地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我们可以说,学生做出这样的区分,是缘自他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一些前提,也就是那些对他们来说非常明显,根本不必说或者不必想的前提。
所以当切特说一个病人疑神疑鬼时,我瞬间就做了这个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一个深刻的理论性问题:“疑神疑鬼是什么东西?” 他看着我,那表情好像在说这是随便哪个该死的笨蛋都应该知道的,所以我又说:“说真的,当你说她疑神疑鬼时,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看起来好像有点困惑,他知道自己当时说人家疑神疑鬼时是指什么,但是现在反而不确定该怎么解释。他支支吾吾了一会儿,然后说那是指心身病。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他暂时得以脱身,尽管我仍想知道,心身病患者怎么会侵犯到身为学生的实习医生的利益。
…………
我带着一丝怀疑开始阅读,因为市面上充斥着太多自诩能“揭示秘密”的指南,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秘诀清单”,而是致力于培养一种“研究者的心智模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文献综述”的重新定义。他没有把它看作是前人研究的堆砌和总结,而是将其描述为一场与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进行的“有目的的、充满张力的对话”。这种将文献工作提升到对话层次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参与欲望。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叙事张力”的论述,也让我对论文的最终呈现有了新的认识——一篇好的研究,不仅要有扎实的数据,更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将那些冰冷的事实用温暖的、有逻辑的线索串联起来。对于那些在初级阶段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零散的观察”整合为“系统的知识”的年轻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黑暗中的灯塔。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避免犯错,而是如何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中,提炼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通过一系列散点式的、高度浓缩的“窍门”和案例,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思维网络。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概念操作化”的讨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给出僵硬的公式,而是通过对比几个不同学科领域中同一概念的复杂演变过程,展示了概念的生命力和流动性。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操作化,与其说是“测量”,不如说是“在特定情境下对世界进行暂时性的、有说服力的切割”。这种动态的理解彻底解放了我被固定思维束缚的头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对照我正在进行的项目,尝试用书中的视角重新梳理我的变量定义和理论假设。这种实践性的引导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不是空谈,而是提供了一种你可以立刻在你的办公桌上实践的新思维工具。文字风格上,它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精准和幽默感,那些看似随性的比喻,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复杂问题的深刻洞察,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还能收获实实在在的学术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认知重塑过程。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要求你一口气消化大量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引导你进入研究的深层结构。我尤其对作者谈论“研究设计中的灵活性”那一章印象深刻。他强调,一个好的研究设计不应该是一个僵硬的监狱,而应该是一个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微调的、具有韧性的骨架。他详细分析了在长期田野调查中,面对文化冲击和研究对象变化时,研究者如何保持理论一致性的同时,又不至于变得教条化而错失良机。这种对“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推崇,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真实。它承认了研究工作的非线性本质,并提供了应对这种非线性挑战的心理准备和策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大大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给你一个答案,而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重塑你的提问方式,让你从根本上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也更有智慧的研究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深入探讨研究者思维过程的书籍。市面上大多数方法论的书籍都聚焦于技术细节——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分析数据,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往往忽略了研究的“灵魂”所在:研究者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是如何权衡、如何构建概念、如何与世界进行对话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炉火边,慢条斯理地分享他的“独门秘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预设”的讨论,他没有简单地要求我们“消除偏见”,而是引导我们去识别那些深植于我们文化背景和学术训练中的预设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解释的答案。书中对“好的问题”的定义非常启发性,它强调了问题的原创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读完前几章,我立刻感到自己对目前手头的研究框架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不再只是机械地套用模型,而是开始思考:我究竟想通过这个研究向世界提出一个怎样的、独特的声音?这种从“技术工人”到“思想建造者”的转变,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它的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一句话的背后似乎都蕴含着多年的田野经验和深刻的理论反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洞察力让我感到震撼,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做研究”这件事的朴素认知。以往,我总认为研究的成功在于严谨的逻辑和完美的问卷信效度,但这本书却将重点巧妙地转移到了“不确定性管理”和“解释的艺术”上。作者对于“意外发现”在研究中的作用的论述尤其精彩,他没有将之视为研究过程中的“噪音”或“失败”,反而将其提升到了理论构建的关键环节。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最深刻的洞见往往来自于我们那些“不应该发生”的观察。我喜欢书中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比如关于“观察者在场”对被观察对象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本身是否可以被纳入解释框架的探讨。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种高度的自我反思能力,它迫使你审视自己作为知识生产者的位置和责任。对于那些已经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不要陷入方法论的窠臼,而要时刻关注研究的伦理边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于浩瀚的文献海洋中,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北极星来校准我的方向,这个北极星就是如何保持研究的敏锐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