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再版共收录130所美国顶尖寄宿中学,书名仍用百校冠之,取概言意,不拘具数。本书共分三大部分。首先是序言、凡例和目录。第二部分是全书主要内容所在,包括130所美国寄宿中学的概要与信息。最后是附录,有美国中学课程中英文对照、美国大学校名中英文对照和美国顶尖寄宿中学英文名称索引。
第一部分
序言是本书作者写就的感言与寄望,多是掏心窝子的话,对于学生和家长有指导意义。
凡例告诉大家本书的结构与体例,告诉大家如何使用本书。
目录是本书的编排方法,方便大家检索本书收录的学校。本书目录中,汉文译名在前,英文校名置后。
本书按照收录学校多少排序各州。
收录学校数目相同之时,则按各州字母排序。
遇有首字母相同,则以次字母为准排序,以此类推。
第二部分
以学校为单位逐一介绍了130所美国寄宿中学,每所学校均有七个模块。
☆ 中英文学校名称、学校LOGO和学校网址、学校地址
这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便于区别、认定学校。比如Webb School和Webb Schools一般都译成韦伯学校。这对于刚接触美国高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容易混淆。这的确是两所不同的学校,学校的LOGO不同,学校的网址也不同,学校的地址更不同:一个在田纳西州,一个在加州。本书还有两所叫作圣安德鲁斯的学校,也是同样的情况。
☆ 学校简介
建校时间,可以看出学校的历史。
学校性质,相对于公立学校,本书收录的全是私立学校。只有私立学校才能接收国际留学生,公立学校是为辖区纳税人子弟服务的。相对于走读学校,本书收录的全是寄宿学校。走读学校不提供宿舍,国际学生只能寻求homestay(寄宿在当地人家中),只有寄宿学校提供住宿条件。但是,寄宿学校能提供的床位数是固定的、有限的,因而随着申请人数的逐年剧增,寄宿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一两年都可以称得上是惨烈了。
所在州,介绍学校分布美国50个州的所在。便于家长和学生从地理、交通、气候等因素选择学校。
招生年级,告诉我们学校招生的年级设置。9~12年级就是纯粹的高中4年,本书收录的美国高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设置;其次是6~12年级,这是完整初中加完整高中的设置(如圣斯蒂芬主教学校);8~12年级就是设有初中最后一年和高中4年(如格罗顿学校),7~12年级就是初中后2年加高中4年的设置(如石溪学校)。这里提醒家长,虽然美国高中11年级和12年级可以招收新生,但12年级基本不招收国际插班生。因为12年级上半年就要完成美国大学的申请,国际学生刚到学校还没适应就要挑战大学申请,没有哪个高中学校愿意冒这个风险。现在11年级也竞争激烈,主要是国内申请的学生数量翻着番地往上涨,不打破脑袋也难。现在的趋势是,高中申请竞争逐年加剧,越高年级竞争越激烈;同时申请年级也渐趋低年级化,出国读初中的学生逐年增多,就是出国读小学的也大有人在。
学生总数,这是学校的人数规模。美国的高中绝对没有我们学校那么多人,三四百人就算规模不错了,百八十人的也不在少数。美国学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就是学生人数几乎恒定不变,绝对没有扩招一说。
师生比例,就是一个老师对应几个学生,对应的学生数越少,对学生的关照就能越充分。
班级人数,告诉我们班级的规模大小。美国高中都是十几人的小班,没有突破20人。班级人数少,老师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
国际生比例,根据这个国际学生的占比可以估算出国际学生的具体数目,然后可以测算出学校招收中国学生的数目,是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参考项。
寄宿生比例,就是寄宿生占比学生的总数,反映着寄宿生的规模与数量,便于家长和学生了解学校的住宿条件与接待能力。
学校类型,就是指男女混合校还是单一性别的男校或者女校。我们国内普遍是男女混校,根本没设置单一性别学校。其实,单一性别的学校,没有异性的干扰,学生们更能专注学业,更能静心成长。美国私立中学采用单一性别学校还是男女混校的设置完全是学校说了算。美国的中学有混校,也有尊重学生的青春期特点而设的男校或女校。加州的韦伯更是特别,在九年级和十年级时分别设有男校和女校,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时又是男女混校。既尊重了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又关注到了学生的社会性需求。
宗教背景,就是宗教的类属和影响。美国的社会宗教无处不在,对中学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有些中学就是教会直接建立的。了解宗教背景,便于家长甄别学校,进行取舍。
占地面积,是学校的占地大小。美国的私立寄宿中学一般都在城郊,占地较大。学校可持续利用的空间较多,发展不会受到占地的限制。
受赠款,就是学校的资金状况,数目越多财力越雄厚。美国的私立学校,尤其是顶尖的私立学校没有几个是全靠收学费过活的。这些学校的家当几乎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主要是校友的捐赠)。
SAT平均分,这是学校学术水准的一把标尺。SAT是美国大学的测评体系之一,反映着学生申请大学的学术能力。一般来说,SAT分数高的学校要强于SAT分数低的学校。
目前学费,这是国际学生的全学年学费标准。美国中学的学费每年都有递增,家长和学生要及时登录学校官网了解学费变动,适时做好自己的留学预算。
以上均属学校的基本情况。
教育宗旨,每所学校均有自己的教育宗旨,这些宗旨均为高度概括与深度凝炼的名言警句。我们目前的汉译水平还不够,硬性汉译往往失其文采与寓意。故本书只作原文摘抄,不作汉译。
☆ 学校亮点
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由College Board管理运营的课程体系。AP就是大学先修课程,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AP课程。学生在申请大学时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升入大学后还能计算学分。一般来讲,AP也是高中学校学术水准的衡量标尺之一,开设AP课程多的高中要强于开设AP课程少的高中。
荣誉课程和高级课程,与AP不同,这是学校自己开设的高层次的课程,相当于中学课程的快班、尖子班。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课程,是非母语的英语课程,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学术水准强的学校没有ESL课程。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选校时要关注这项内容,外语不够好的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也跟不上课。
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课程:ELL课程的教育目的和功能仍与ESL相同,主要仍是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并且达到标准课程规定的语言学习水准。
学生社团,美国中学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完全是出自兴趣爱好,是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中学都有十几个或者几十个社团,学生完全可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我们国内的学生在做选校规划时也可以从自我兴趣出发加以选择。
体育活动,这也是美国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锻炼着学生的毅力,是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们选校规划的一个选项。
☆ 学校人物
教师学历,是美国中学教师资历水平的反映,越是顶尖的学校,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占比越大,师资水准也越高。
优秀毕业生,这是学校的骄傲,是学校教育的直接结果。
☆ 招生要求
TOEFL,是针对国际学生英语语言的一种测试体系。申请美国顶尖高中,TOEFL成绩已经上百,形势逼人。
SSAT,是一种美国中学的入学测评体系。顶尖的美国中学都接受SSAT成绩。
SSAT百分比,这是学校上一年录取新生的数据,足可以给我们借鉴和参考。这是国内家长和学生选校时必须参考的数据。
面试,美国中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一环。提交的申请材料再好,如果面试没有过关,也很难被学校录取。现在国内的学生普遍不太适应面试,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平时要加强面试训练,让学生熟悉面试,掌握面试技巧。
常规申请材料,这是美国中学普遍的申请要求。某些学校还有相应的专业要求。例如艺术高中,就另有作品的要求。
录取率,这是上一年学校的录取与申请的比例,足可以给大家直接的数据参考,便于家长和学生选校时进行拿捏与抉择。
申请截止日期,美国中学都有申请截止日期,在这个日期前递交申请都是有效的,过了这个日期就不被接受。近年来美国中学的申请是越来越激烈,递交申请也应该尽可能赶早些为好。
国际学生申请费,这是学校受理国际学生申请的处理费用。我们学生提交这个费用,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做。一般情况,不是网上刷卡,就是邮递银行汇票,学校很少接受现金。
申请方式,以往美国中学大多是纸申,就是接受学生邮递来的纸质材料。近年来,网申逐渐盛行,学生登录学校官网在线完成申请。目前,普遍的是网申和纸申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网上完成相应表格,提交相应文件,但也要邮寄部分文件资料。
毕业生去向,这是学校毕业生升入大学名校的数据,反映着学校的包括学术水准在内的综合实力。去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越多,学校的综合实力也越强。此外,从数据中还能总结出一些特点,比如哪些名牌大学对这所高中的毕业生偏爱有加,哪些学院对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情有独钟等。
Tips,均为笔者经年历战的纪实,是对美国高中学校的把握与点评,是申请实战的总结与心得。希望给学生们一些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第三部分
附录1:美国中学课程中英文对照,方便读者使用。
附录2:美国大学校名中英文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学校。
附录3:美国寄宿中学英文名称索引,以首字母为序对本书遴选院校进行排序,方便读者针对校名和所在州进行检索。
对于一本参考书而言,其时效性至关重要,而这第三版的出版,恰好捕捉到了近年来寄宿教育领域的一些微妙变化。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教育理念——比如对跨学科学习的强调,以及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视——的追踪是非常及时的。很多十年前的学校介绍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精英模式上,但这本书明显融入了近些年美国寄宿教育界对多元化和全球公民意识的最新呼应。我尤其欣赏它在提到一些学校的财政状况和捐赠规模时,那种不避讳的透明度,这对于我们评估学校的长期稳定性和资源投入深度非常有帮助。读完之后,我感觉手中掌握的不再是一份静态的清单,而是一幅动态的、正在演进的美国寄宿教育版图。它提供给我的工具,不是用来应付下一年的申请季,而是用来指导未来四到五年家庭教育规划的长远视野。
评分说实话,初看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的信息密度吓到,简直像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它没有采用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轻快语调,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学术腔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美国精英寄宿教育体系的微观模型。我不是指它枯燥,而是说它尊重读者的智力,不回避复杂的教育理念和招生策略的微妙之处。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域学校文化差异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学观察。新英格兰的传统老校与太平洋沿岸新兴学校在哲学上的分野,被勾勒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消化其中关于“社区感”、“全人教育”这些抽象概念在具体学校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选择一所寄宿高中,绝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或排名数字游戏,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文化契合度匹配。这种层层递进的洞察力,让我对“顶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去符号化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软实力”和“非学术要素”的重视程度,这恰恰是我之前最容易忽略的盲区。我们这些亚洲家长,往往被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绑架,总觉得只要把孩子塞进名校的“轨道”上就万事大吉。但这本书通过对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乃至学校价值观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它详尽地描述了那些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强调领导力培养的机制,甚至细致到了学校的宿舍生活制度和体育传统。比如,有一所学校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讲授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任何关于“哈佛录取率”的篇幅都要长。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想培养一个考试机器,还是一个能适应未来复杂世界的完整个体。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对“成功教育”的刻板印象,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性。
评分这本厚厚的指南,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不只是重量上的,更是一种对未知教育图景的探索欲。我记得当时正值孩子进入中学阶段的焦虑期,我们夫妇俩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信息流庞杂得让人抓狂。直到看到了这本书的目录,那种系统性和条理性立刻吸引了我。它不像那些零散的网络帖子,只堆砌着排名和光鲜亮丽的宣传口号。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背后有一支做了扎实田野调查的团队,他们似乎真的走访了这些学校,并且试图用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去描摹每一个角落。我尤其欣赏它在课程设置上花费的笔墨,那种对AP、IB课程,以及学校独有研究项目(Signature Programs)的细致梳理,远超出了我以往对招生手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这所学校很强”,而是深入到“它为什么强,强在哪里”的层面。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由经验丰富的教育顾问亲自主持的深度研讨会,而不是简单地阅读一本介绍性的小册子。那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是这本书最让我信服的地方。
评分我周围很多朋友也在为选校发愁,他们买了很多市面上其他的“攻略”,那些书大多在介绍如何包装简历,如何写出“出彩”的申请文书。但《美国顶尖寄宿高中100校(第三版)》的立足点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对现有教育生态的“深度扫描报告”,而非一份教你如何“取巧”的秘籍。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褒贬,而是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支撑起对每所学校的定位。我特别喜欢它对申请难度和录取趋势的分析,它没有给出虚假的希望,而是坦诚地指出哪些是“标配”,哪些是“加分项”,甚至哪些是“必须有”。这种坦诚,在充斥着各种“内幕消息”的选校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引导我去做减法,去关注那些真正能让孩子融入并受益的“匹配度”,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光环最亮的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