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凌锋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
  • 江南文化
  • 中国文化
  • 语言学
  • 文化遗产
  • 地方志
  • 历史
  • 民俗
  • 吴语
  • 园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3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57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语言文化研究者及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已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即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即出)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语言方言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而在其中方言文化可能是变化最剧烈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还会用方言说你我他,但已无法说出婚丧嫁娶各个环节的方言名称了。也许我们还会用方言数数,但已说不全“一脶穷,两脶富……”这几句俗语了。至于那些世代相传的山歌、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更是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而它们无疑是方言的重要成分,更是地域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拿着字表、词表去调查方言,那些丰富而生动的方言文化现象往往被忽略了。

  在《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之后,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论证和准备,我们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把“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列入《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指南》,我们组织了竞标并有幸获得通过。

  我们所说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典藏”是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

  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工作,我们专门编写出版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商务印书馆,2015年)。手册制定了调查、语料整理、图册编写、音像加工、资料提交各个阶段的工作规范;并编写了专用调查表,具体分为9个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共800多个调查条目。

  项目成果包括分地系列图册、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资料库等。其中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图册拟分辑陆续出版。“方言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使用的调查、整理、加工方法对于我们当中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要编写的图册、要建的多媒体资料库亦无先例可循。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

  近5年来,我们白手起家,讨论界定“方言文化”的内涵,制定完善工作规范,编写调查条目,研制录音、转写和标注软件,办培训班,开审改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摸索和跋涉,经过重重雾霾,如今终于见到了一缕胜利的曙光。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安慰。在此,我要向课题组的所有同仁道一声感谢。为了完成调查工作,大家不畏赤日之炎、寒风之凛,肩负各种器材,奔走于城乡郊野、大街小巷,记录即将消逝的乡音,捡拾散落的文化碎片。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旧凉亭,翻山越岭几十里路;有时为了拍摄丧葬场面,与送葬亲友一同跪拜;有人因山路湿滑而摔断肋骨,住院数月;有人因贵重设备被盗而失声痛哭……。在如今这个红尘滚滚的社会里,大家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放下个人手头的事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去做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然而,眼前的道路依然崎岖而漫长。传统方言文化现象正在大面积地快速消逝,我们在和时间赛跑,而结果必然是时间获胜。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说过:“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引以自勉。

  曹志耘

  于北京语言大学


吴越风韵,锦绣千年——一部苏州的物质与精神史诗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的书籍介绍。它是一次深度穿越,一次对江南水乡、丝绸之府、文化重镇——苏州的全面探索,一场关于其物质文明与精神传承的盛大巡礼。我们将从古老而鲜活的脉络中,解构这座城市如何炼就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璀璨的文化瑰宝,又如何在现代的浪潮中,依然坚守着那份温润如玉的吴越风情。 一、 烟波浩渺,水墨江南的地理人文基因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质。本书将首先追溯苏州的地理成型,从史前太湖平原的演变,到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对运河水系的开凿与疏浚,勾勒出苏州“泽国、水乡”的根脉。我们将描绘苏州的水系网络如何成为其交通命脉、经济动脉,如何滋养出“家家枕河,处处舟楫”的独特生活图景。 自然禀赋与生机盎然: 探究苏州的土壤、气候特点,分析其如何孕育出繁茂的植被,丰富的物产。从稻米、桑蚕到鱼虾,这些物质基础如何奠定了苏州自古以来的富庶与安逸。 水网密布与城市肌理: 细致描绘苏州古城的布局,分析“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意象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探究河道、街巷、民居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在苏州城市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交通、灌溉、防御、景观,乃至精神寄托。 山水环抱与人文灵秀: 梳理苏州周边的自然景观,如太湖、穹窿山、洞庭山等,分析这些山水元素如何与城市文化相互渗透,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为苏州增添了“山水皆成画”的意境。 二、 雕梁画栋,古韵犹存的物质文明印记 苏州的物质文明,如同其精致的园林,处处显露着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本书将深入挖掘苏州在建筑、工艺、饮食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揭示这些物质载体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的巅峰造极: 苏州园林,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我们将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解析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精髓。 造园思想与哲学: 探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如何融入园林设计。 空间布局与意境营造: 分析叠山、理水、栽植、建筑的巧妙组合,如何通过曲折回廊、移步换景的手法,创造出咫尺山林、步移景异的丰富空间体验。 代表性园林赏析: 深入解读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经典园林,剖析其历史演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 园林中的建筑与装饰: 考察园林中亭台楼阁、轩榭廊榭的设计风格,以及雕梁、藻井、砖雕、木雕等装饰工艺的精湛技艺。 丝绸与刺绣的千年辉煌: 苏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其丝织品和刺绣工艺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桑蚕丝织的产业链: 追溯苏州种桑养蚕的历史,解析从原料采集、丝绸加工到织造技艺的完整产业链。 苏绣的艺术魅力: 深入探讨苏绣的起源、发展、针法、色彩运用及其艺术特色,从“明四家”到近现代名家,展现苏绣在宫廷、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应用的广泛性。 丝绸与社会生活: 分析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服饰、礼仪、经济往来等方面,以及苏州丝绸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精致饮食与生活美学: 苏州菜(苏帮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清淡、鲜美、精巧而著称。 食材的选择与烹饪技法: 探究苏帮菜对时令食材的偏爱,对刀工、火候的讲究,以及其独特的调味方式。 名菜典故与时令风味: 介绍松鼠鳜鱼、响油鳝糊、阳澄湖大闸蟹等经典名菜的典故与制作,以及苏州不同时节的特色饮食风俗。 茶文化与糕点点心: 描绘苏州的饮茶文化,以及精美的苏式糕点在节日、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陶瓷、家具与其他工艺: 除了丝绸,苏州在陶瓷、家具、漆器、玉器等领域也曾涌现出大量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本书将适当提及,以展现苏州物质文明的全面性。 三、 文韵悠长,雅致生活的精神传承 物质的富庶为精神的繁荣提供了土壤,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自古以来,苏州就是文人雅士钟爱的栖息地。 历史上的名士风流: 梳理历代汇聚于苏州的著名文人、学者、艺术家,如范仲淹、苏轼、文徵全、唐寅等,探究他们与苏州的渊源,以及他们的创作如何受到苏州山水、风物的影响。 读书治学与文化传承: 介绍苏州在教育方面的历史,如苏州府学、书院等,以及历代对学术、文化的推崇,如何孕育出浓厚的读书风气。 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深入解析中国戏曲的瑰宝——昆曲在苏州的发源、传播与演变,以及其“水磨调”的独特魅力,如何成为中国戏曲的鼻祖。 评弹的婉转悠扬: 探讨评弹在苏州的形成与发展,其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以及评弹故事如何反映民情、传承文化。 文学创作的地域特色: 分析苏州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散文等,如何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情趣,以及“吴门才子”等文学群体的创作特色。 绘画与书法艺术: 提及苏州地区在绘画、书法上的成就,如“吴门画派”的影响,以及文人画如何与苏州的自然山水、园林意境相结合。 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 寺庙名刹与宗教影响: 介绍苏州众多的古刹名寺,如灵岩寺、寒山寺、玄妙观等,分析宗教信仰在当地社会生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节日庆典与民俗风情: 描绘苏州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以及端午赛龙舟、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民俗活动,展现苏州人民的生活情趣与情感寄托。 婚丧嫁娶与人生礼仪: 简要介绍苏州地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反映其社会习俗与价值观念。 四、 古今交融,时代浪潮中的“东方水城” 步入现代,苏州并未迷失在历史的光辉中,而是积极拥抱时代变迁,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近代化的进程与挑战: 梳理苏州在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到传统产业的转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外资引进、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探讨苏州在古城保护、园林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努力,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好城市的文化根脉。 现代旅游与文化交流: 分析苏州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魅力所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未来展望: 展望苏州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继续谱写“东方水城”的传奇。 本书旨在通过对苏州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呈现一个立体、鲜活、饱满的苏州形象。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文化传承、时代变迁的生动史诗。读者将有机会跟随作者的笔触,漫步于小桥流水之间,穿梭于幽静园林之中,品味江南的精致生活,感悟吴越文化的独特韵味,最终理解这座城市为何能在千年岁月中,始终保持着那份令人心醉的温润与典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符号学略有涉猎的研究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特定文化符号的深入剖析。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地域性极强的小物件或习俗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满足于简单地介绍“这是什么”,而是追溯了其源头、演变路径,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不同社会意义。例如,对某一特定节庆礼仪中服饰色彩的考证,竟然能追溯到宋代的某个地方习俗,这种跨越时空的精妙连接,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细节的挖掘和严密的逻辑推导,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理功底,绝非泛泛而谈的旅游指南可以比拟。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考系和索引系统无疑是一座宝库,为后续的拓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图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墨香与纸张的芬芳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布局大气而疏朗,关键的引文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突出了学术的严谨性。特别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古代的版画还是近现代的珍贵照片,都经过了细致的筛选和高精度的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整体来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案头书”,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装帧上的用心程度,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典藏”二字的郑重承诺,让人对后续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时空交错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划分,但在每个主题内部又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纵深感。比如,当它讨论到某一领域的艺术成就时,会立刻穿插引用早期文献的记载作为佐证,然后又跳转到现代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展望。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反而更符合我们大脑理解复杂文化体系的方式——将不同维度的信息并置、对比、互证。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文化迷宫中找到了新的线索。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避免了传统编年体带来的沉闷感,让读者能够更灵活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评分

我过去对地方志和文化史类的书籍往往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挖掘那些鲜活生动的民间故事和市井百态,而不是仅仅罗列枯燥的年代和官职变迁。行文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述,比如某个老字号糕点的制作秘诀,或是某条古老巷弄里的吴侬软语的韵味,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语言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文人气”,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家乡的往事。对于一个对地域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可读性是极其宝贵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和数量感到由衷的赞叹,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配图集。每一张图片,无论是一张老照片、一幅手稿拓片还是一张地图的复刻,都经过了严格的甄选,并且在版面上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配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叙事功能,它们常常独立于正文,却能补充或深化文字所未能详尽描述的细节。例如,某张关于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特写图,其清晰度和细节呈现,比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让人一眼就能领悟其精妙。这说明编者在“图文并茂”的理解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品,而是与文字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文化景观。这对于视觉学习者和对图像敏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