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苏轼-历代名家书法经典
作者:王冬梅
出版社: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3065
页码:77
目录
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帖
人来得书帖
新岁展庆帖
祭黄几道文卷
致季常
檀木卷帖
次辩才韵诗帖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李白仙诗卷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跋吏部陈公诗帖
获见帖
渡海帖
江上帖
治平帖
致于厚官使正议尺牍
东武小邦帖
内容介绍: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
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
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
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从一个长期关注书法史论的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帖”本身,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某种文化精神。它不仅仅是把字迹复制下来,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可以供人进入的“时间隧道”。阅读这些历代名家的手稿,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书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技艺展示,而是伴随着书写者的生命体验、学识修养和时代精神的综合投射。当我们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盛唐的雄浑、宋代的内敛,以及后世文人雅士在纸上留下的呼吸与心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任何纯粹的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让人明白,学书法,最终是学做人,学体悟传统文脉的精髓所在。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书法选集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反复摩挲、常看常新的却是凤毛麟角。这本选集之所以能在我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关键在于它的“耐看性”和“启发性”。它不是那种翻过一次便束之高阁的“打卡”读物,而是属于那种需要用放大镜去追逐笔锋轨迹,需要花上数日去揣摩一字间架结构的“修行之书”。它似乎有一种魔力,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以往忽略的某个侧锋、某个转折中获得新的领悟。这种持久的生命力和反复钻研的价值,正是一个优秀书法选集最核心的体现,它激励着学习者不仅要模仿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去领会古人挥毫时的那份从容与自信。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经典”选集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名家荟萃难免鱼龙混杂,但翻开这册后,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它在选篇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度和审美品味,并非简单地堆砌名家作品,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编排。每一幅作品的选取,似乎都精准地抓住了该书家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风格或是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笔法侧重。比如,它收录了一些相对少见的早期或过渡期的墨迹,这对于研究书家风格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物,而非仅仅展示那些烂熟于心的“招牌作”。这种策展式的编排,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能清晰地追踪到书家心手相应、技法蜕变的关键节点,这对于揣摩笔法“来龙去脉”的同好而言,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这本集子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纸张的质地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便是大幅面的摹本,文字的清晰度和墨韵的层次感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鉴赏书法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原作细节的处理,那些细微的枯笔、飞白,甚至连纸张本身的纹理,似乎都能透过印刷品感受到几分原件的气息,这比那些粗糙的影印本强太多了。装帧的整体风格古朴典雅,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凸显了书籍内容本身的历史厚重感,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案头,都显得非常得体。可以说,光是这份对手写精神的尊重,就让它在众多书法选集中脱颖而出,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笔的点画。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用“手感”来衡量一本艺术书籍价值的人。如果说前两点是关于“看”的体验,那么这本书在“用”的层面也做得相当到位。它开本适中,既保证了细节的展现,又方便在临摹时将其平摊置于案前。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保持原作的“气韵”和印刷的“准确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书法帖的影印,为了追求表面的清晰度,反而牺牲了墨色的浓淡干湿,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变得平板而僵硬。然而,这本选集里的字,无论是浓墨重按的沉稳,还是淡墨飞白的灵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人在对着它进行模仿练习时,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以笔使墨,以墨助笔”的微妙关系。
评分不错,很好,练习中。。。
评分经典精美精品
评分好
评分挺好
评分经典精美精品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很好,练习中。。。
评分书不错,物流很快,服务较好
评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