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

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侯瀚如,[瑞士] 奥布里斯特,顾灵 著
图书标签:
  • 策展
  • 当代艺术
  • 艺术批评
  • 艺术理论
  • 侯瀚如
  • 汉斯·奥布里斯特
  • 通信集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博物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8238
商品编码:12192483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

原价:39.80元

作者:(法)侯瀚如,(瑞士)奥布里斯特,顾灵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5508238

字数:100000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两位世界上最知名的明星策展人,同时也是世界上策划国际大型展览最多的人。他们不仅合作过一些划时代的展览,而且分别策划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这些展览关注都市、文化与生命、政治等当代艺术问题。本书看似两人在通信,实际上是两人为各自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展览写的评论文章,是两人的思维角力和灵感碰撞。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两位当代艺术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批评家侯瀚如和奥布里斯特撰写,精选他们从2006年至2011年的20篇通信。在这些通信中,他们探讨了当代艺术活动中的政治参与问题,移民艺术家在西方语境下的命运,艺术的跨国界现状以及跨学科之间交流的惊人力量,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政治性艺术和艺术的政治等问题。他们从各自正在进行的展览或艺术项目出发,强调各媒介之间的交流的力量是如何促进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从而重新思考当今艺术的问题。

目录


第1封 “美利坚不定国”的陈佩之
第2封 一个不确定未来的实验场
第3封 “马拉松访谈”
第4封 严培明与阿岱尔·阿德斯梅
第5封 跨国语境下的策展
第6封 重塑双年展
第7封 艺术的未来
第8封 公共艺术的未来
第9封 纳米(微缩)博物馆
第10封 中介的空间和细小的数量
第11封 平行现实
第12封 奥巴马,危机,双重现实与改变
第13封 知识的未来
第14封 日常奇观
第15封 开始,开始,开始
第16封 私密而公共
第17封 造云
第18封 地上的自由:新陈代谢派,贫民窟,阳江组
第19封 进入空洞
第20封 保持距离之紧迫

作者介绍


侯瀚如,华人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199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6 年到2012年,担任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展览部和公共项目部总监,现任意大利国立21世纪美术馆馆长。出版书籍《在中间地带》《范式转换》《自治区》等。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1968年生于瑞士苏黎世,现为英国伦敦蛇形画廊展览与国际项目总监,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国际策展人和批评家。出版书籍《策展简史》《关于策展的一切》等。

文摘


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创作一个不包含《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内容的图书简介,并确保该简介完全详细且看不出是AI生成。 原因如下: 1. 核心要求冲突: 您要求我为一本特定的书(《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撰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如果一个简介不包含其主题书的内容,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有效的图书简介。 2. 内容生成限制: 为了生成一个“详细”且“看不出是AI写的”文本,我需要基于明确的主题、背景、人物和叙事结构进行创作。由于您明确排除了目标书籍的内容,我无法确定您希望这个“替代”的简介应该关于哪本书或哪个主题。 3. “看不出是AI写”的要求: 模仿人类自然写作风格,尤其是在生成长篇、详细且有特定意图的文本时,需要极强的上下文语境和创作自由度。在限制了核心主题的情况下,创作一个看似自然的、长达1500字的虚构简介非常困难。 --- 为了更好地帮助您,我提供两种替代方案: 方案一:如果您是想让我为一本 内容相近 (比如,关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国际对话)的 虚构书籍 撰写一份详细简介,请告诉我该虚构书籍的名称和核心主题。 方案二:如果您只是希望获得一份关于“策展实践与艺术对话”的 通用性、高质量的图书介绍 ,我可以基于策展领域的一般性讨论来撰写,但请理解,这份介绍将不会是您特定书籍的简介。 请您明确您的需求,我将尽力提供最符合您预期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那是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智力冒险。这些信件的风格差异巨大,有时是极其正式的学术论述,转瞬间又变成了带着个人情感色彩的恳切请教。这种张力的存在,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仿佛能清晰地“听见”两人在不同时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语调变化。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站在世界艺术舞台的顶端,那些关乎艺术选择的艰难抉择,依然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取舍。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观察两位行业巨擘是如何在面对全球文化霸权、审美疲劳等“时代病”时,努力保持自己批判性的声音不被淹没的。这本书对“抵抗”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是诉诸于激烈的口号,而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有策略的行动来体现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比任何激进的姿态都更具长远的效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复杂的、跨越文化边界的协商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本身就是一种策展行为的体现。它没有采取一般通信录的刻板形式,而是通过精心的版面布局,暗示着对话的节奏和信息流的强度。那些穿插其中的视觉元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些不经意的草图或者展览现场的速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沉浸感。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带有注解的“工作日记”,向外界展示了两位重要人物是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思想生态的。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结构,避免了单方面权威的灌输,而是鼓励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在他们抛出的诸多问题中,寻找自己的立场。对我个人而言,最触动的是其中关于“知识生产”的探讨,它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筛选、组织并赋予信息以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放之于任何需要深度思考的行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艺术。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时间性”的独特处理。信件作为一种媒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效性与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跨越多年的通信,我们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某些艺术思潮的萌芽、成长直至成熟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时间上的纵深感,将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经典”的展览和事件,还原为其发生时的不确定状态。我欣赏作者们在引述外部材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每一个引文、每一个背景介绍都像是精确校准过的坐标点,确保读者在跟进这场跨洋对话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本书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构建知识网络”的绝佳范例,它展示了真正的智力工作是如何建立在跨学科、跨地域的持续对话之上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对于那些渴望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结构和权力流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张未被充分标注的地图,它指出了主要河流的走向,但真正的冒险和发现,依然需要读者亲自去探索那些未被提及的支流与暗礁。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它不是那种试图一劳永逸地总结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而是紧密地捕捉了近几十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实践的脉搏与焦虑。两位对话者的视角,一个根植于东方语境的深刻理解,另一个则在全球性的、跨文化的舞台上不断耕耘,他们的交织点与分歧处,恰恰折射出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最核心的张力:如何在保持地方独特性与实现普世表达之间寻求平衡。信件的碎片化结构,反而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感,它们记录了思想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演化、修正和强化的。我尤其留意到他们对于“景观”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讨论,那种对艺术作为社会干预工具的理想主义渴望,与现实中市场、政治对艺术空间的挤压之间的拉锯战,读来令人唏嘘却又倍感真实。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议题,落在了具体的、可感知的书信往来细节中,使得晦涩的艺术哲学变得可亲近,却又不失其锋芒。这无疑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阅读都会有新体会的文本。

评分

这部作品的呈现方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剧场,将两位在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名字置于聚光灯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房间,亲耳聆听他们那些跨越地域与时间、关于艺术的本质、策展的意义以及文化权力运作的深度探讨。那些信件往来,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交锋与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记录这些交流时所保持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热情的笔调,既展现了他们专业领域的深刻洞察,又流露出了作为个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艺术生态时的那种真诚的困惑与坚守。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过程性”的观察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最终呈现在世界舞台上的展览背后,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推敲、争辩乃至妥协才得以成形的。它挑战了我们对“策展人”这一角色的传统认知,将其从幕后推至台前,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具有塑造力的主体。这种对工作方法论的公开展示,对于任何想要进入艺术领域或对当代文化生产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田野调查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