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和分析中国的证券法及其实践,注重法条分析,章节框架参考了我国《证券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现行证券期货法规汇编》、美国的证券法教材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内部机构设置,同时探讨了美国证券法的相关部分,借助对美国证券法的评论加深对中国证券法的理解。
朱伟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J.D.,曾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和中国证监会法律部工作,著有《法学院》《美国经典案例解析》和《听风听雨》。
前言 001
第一部分 证券的界定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什么是证券?
第二部分 发行和并购
第三章 证券的公开发行
第四章 证券的非公开发行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
第六章 并购重组
第三部分 资产管理
第七章 证券投资基金
第八章 资产管理
第四部分 证券的交易
第九章 证券交易
第十章 做市商交易
第十一章 期货交易
第十二章 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场所
第十三章 内幕交易
第十四章 操纵证券交易、期货交易
第五部分 中介机构
第十五章 证券公司
第十六章 信托公司:类证券公司金融机构
第十七章 适当性规则
第十八章 证券服务机构
第六部分 监管与索赔
第十九章 证券监管机构
第二十章 公司治理
第二十一章 民事索赔
后记
证券市场是一种文化
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超过花旗集团,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2013年7月,美国的Well Fargo & Co银行在市值方面又赶超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与美国证券市场并驾齐驱,中美两国在资本市场方面也变得十分相像。美国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根森教授在论文中专门使用了“Chimerica”一词,这是由“China”与“America”组合成的一个名词。
中美两国证券市场如此相似,说明两国在深层次有相同的地方。证券市场投资有风险,美国人有冒险精神,而“华人在追求风险方面的表现与传统的中庸和谦逊形象大相径庭……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爱冒风险。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个体如果到了陌生环境,会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证券市场涉及价值取向,涉及文化。证券市场在美国和中国很兴旺,但在德国和奥地利就没有这样的兴旺。巴菲特是美国证券市场的活图腾,他在中国也是备受欢迎。资本市场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政府也把资本市场当作一件重要工作来抓。不仅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要把自己建成金融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这样的偏远地区也在“加快资本市场建设”。
最擅于推销的是美国人:任何金融产品都能推销出去。推销是美国人的国民情节,阿瑟·米勒的(Arthur Miller)《推销员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之所以打动美国人,就是因为该剧触动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人擅长做介绍:英语浅显易懂,图标一目了然。美国投资银行所做的背景材料,是其他国家投资银行无法比拟的。
美国人中的犹太人又在金融和银行方面长袖善舞。高盛就是犹太人创立的证券公司,它现在的第一把手也是犹太人。金融危机前后的两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是犹太人。历史上犹太人就长于经商,《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便是犹太人。在拿破仑主导欧洲大陆之前,“欧洲犹太人的职业选择仅限于商业和金融业”。由于犹太人经常遭到迫害,所以随时准备亡命跑路,而金钱是比较容易携带的财产。美国传教士阿瑟·布朗(Arthur J�盉rown)在其《辛亥革命》(The Chinese Revolution)一书中是这样赞扬犹太人的:“西方人都知道犹太人的毅力,他们曾独立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绞杀,他们在与希腊人、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历史对抗中充分证明了自己民族的优秀。”
但布朗认为中国人又比犹太人优秀。他认为:“格兰特将军发现,在计谋、坚忍和耐力上,中国人都远远超过犹太人。”格兰特为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北军总司令,曾任两届总统。格兰特卸任后环游世界,其感慨之一是:“他在旅途中发现最令他震惊的事,是无论在任何地方,中国人与犹太人竞争,中国人都会把犹太人挤走”。这是什么原因呢?《辛亥革命》一书引用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von Richthofen)的论断:“在人类的所有民族中,中国是唯一能够在所有气候条件下——从最严冷的极寒地到最热的赤道——进行伟大而持久行动的民族。”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善于走捷径,有时甚至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但这恰恰符合资本市场的特点: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资本市场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盘活资金。比如,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原先是由企业这样的实体法人发行的,但过渡到资产证券化阶段之后,住房抵押贷款就可以转化为证券,发行证券的不再是实体法人,没有高管或董事对证券负责了。100多年前布朗就看好我们,他在《辛亥革命》一书中人是这样赞扬我们的:“上海的一家华人店铺的古怪招牌无意间透露出中国人的雄心:‘从火炉到雨伞都能修,只要凡人能做的都能做到’。”是的,“从火炉到雨伞都能修”,证券市场就是这个意思。
序言
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十年之后,又在中国政法大学讲授证券法六年多,日积月累,有所感知。法官和律师惯于用冠冕堂皇的措辞掩盖其真实意图,法律法规很少如实直言,证券法尤为如此。本书介绍和分析中国的证券法及其实践,注重法条分析,力求方便证券法的研究和工作。
证券法细则为王,经常以细则否定原则,有时甚至难以自圆其说。如果将证券法比作一条河流,这就是一条不断泛滥、左右改道、堤坝越建越高的河。如果将证券法比作一件衣服,这就是件打满补丁的衣服。缺乏系统性也是证券法的一大特点,所以证券法的内容分类就比较困难。本书章节的框架参考了我国的《证券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写的《现行证券期货法规汇编》以及美国的证券法教材,同时也参考了中国证监会的内部机构设置(证监会的内部机构设置也反映出证监会的工作重点)。全书二十一章可以分为六大部分:证券的界定;发行和并购;资产管理;证券的交易;中介机构;监管和索赔。
本书也讨论了美国证券法的相关部分。原因是:第一,证券法源于美国,正本清源就不能不谈美国证券法。第二,就证券法和资本市场而言,中国的许多做法就是美国经验的移植或翻版,评论美国证券法,有助于对中国证券法的理解。第三,批评美国证券法可以直言不讳,不必担心误伤自己的同行和同事。
虽然本书言及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诸多负面,但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批判证券市场或证券法。评判性思维有助于理解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律师遇事先从坏处考虑,动机也先从坏处推断。法律学者也应如此,研究证券法也应如此。证券法的实践也大致如此。
这本书有一种沉稳的力量,它不追求哗众取宠,但其内容的重量足以压倒一切浮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坚实的法条依据和详尽的历史背景支撑。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法律的简单解读上,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对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监管挑战的预判。比如,它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初步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前瞻性和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位关注金融创新的人感到震撼。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观察者姿态,引导读者去思考技术进步与法律滞后性之间的永恒张力。这本书读下来,耗费了我不少心力,因为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专注,但这种投入带来的知识回报是巨大的。它教会我,真正的专业不是掌握了多少术语,而是能够穿透表象,看到事物运作背后的伦理困境和制度博弈。
评分我向来觉得法律书籍是为从业者准备的“工具书”,但这本书成功地将自己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它讨论的重点,与其说是具体的法规条文,不如说是“信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构建与瓦解。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经典的证券发行违规案例的追溯,层层剥开了发行人、保荐人、审计机构之间的道德链条,揭示了“尽职调查”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被异化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这种对职业操守的深刻反思,远超出了普通法律文本的范畴,它触及到了商业伦理的核心。书中的案例分析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人性贪婪与制度制约的社会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我们所依赖的金融体系,其根基究竟是冰冷的契约,还是脆弱的人性承诺?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自己去构建和检验你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是那种能够改变你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案头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类专业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现代感和设计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内容上,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监管哲学的对比分析。作者似乎在全球范围内穿梭,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对比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处理类似金融欺诈行为时的差异和优劣。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金融监管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着地域特色和历史惯性的产物。书中的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美且信息量巨大,那些复杂的法律关系图谱,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井井有条,避免了读者在概念迷宫中迷失方向。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份厚重的“行业研究报告”,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细微差别,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它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不断展现新的深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场与晦涩术语的搏斗,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那种行文的节奏感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不同于其他法律著作的刻板说教,这本书大量使用了类比和比喻,比如将复杂的股权结构比作一张精密的蜘蛛网,将监管的空白地带形容为无人问津的蛮荒之地。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法律条文背后的精妙构思。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矛盾的处理,不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如何界定和平衡各方的信息权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塑了,对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新闻报道,而是开始追问“谁在制定规则,规则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阅读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去质疑和审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金融秩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金融市场的一剂强心针,读起来酣畅淋漓,作者的笔触老辣而精准,仿佛带着我们直接潜入了资本的深水区。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将复杂的金融操作和背后的利益博弈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内幕交易”那部分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规则的书,更像是一部揭示市场人性弱点和监管困境的寓言。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个经典案例融入理论分析之中,使得抽象的法律概念瞬间变得鲜活可感,仿佛能闻到交易大厅里弥漫的硝烟味。看完之后,我对那些新闻里一闪而过的金融丑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谴责,而是开始思考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和人性的边界。对于任何想要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洞察力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待金融世界的“成人视角”,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内容精彩,丰富-太棒了
评分珍藏版,很不错,现在证券法专著比较少,这个算比较好的了
评分感觉内容凌乱,介绍美国是不坏,但前提是中国问题先要搞清楚
评分这本书内容精彩,丰富-太棒了
评分感觉内容凌乱,介绍美国是不坏,但前提是中国问题先要搞清楚
评分还可以吧,习惯性好评。呵呵。
评分不错,好书,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珍藏版,很不错,现在证券法专著比较少,这个算比较好的了
评分证券法的教材很少 这算一本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