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和分析中國的證券法及其實踐,注重法條分析,章節框架參考瞭我國《證券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編《現行證券期貨法規匯編》、美國的證券法教材以及中國證監會的內部機構設置,同時探討瞭美國證券法的相關部分,藉助對美國證券法的評論加深對中國證券法的理解。
硃偉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南京大學本科,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J.D.,曾在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和中國證監會法律部工作,著有《法學院》《美國經典案例解析》和《聽風聽雨》。
前言 001
第一部分 證券的界定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什麼是證券?
第二部分 發行和並購
第三章 證券的公開發行
第四章 證券的非公開發行
第五章 資産證券化
第六章 並購重組
第三部分 資産管理
第七章 證券投資基金
第八章 資産管理
第四部分 證券的交易
第九章 證券交易
第十章 做市商交易
第十一章 期貨交易
第十二章 證券交易所和證券交易場所
第十三章 內幕交易
第十四章 操縱證券交易、期貨交易
第五部分 中介機構
第十五章 證券公司
第十六章 信托公司:類證券公司金融機構
第十七章 適當性規則
第十八章 證券服務機構
第六部分 監管與索賠
第十九章 證券監管機構
第二十章 公司治理
第二十一章 民事索賠
後記
證券市場是一種文化
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超過花旗集團,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2013年7月,美國的Well Fargo & Co銀行在市值方麵又趕超中國工商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已經與美國證券市場並駕齊驅,中美兩國在資本市場方麵也變得十分相像。美國經濟史學教授尼爾·弗根森教授在論文中專門使用瞭“Chimerica”一詞,這是由“China”與“America”組閤成的一個名詞。
中美兩國證券市場如此相似,說明兩國在深層次有相同的地方。證券市場投資有風險,美國人有冒險精神,而“華人在追求風險方麵的錶現與傳統的中庸和謙遜形象大相徑庭……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愛冒風險。來自集體主義文化傳統的個體如果到瞭陌生環境,會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證券市場涉及價值取嚮,涉及文化。證券市場在美國和中國很興旺,但在德國和奧地利就沒有這樣的興旺。巴菲特是美國證券市場的活圖騰,他在中國也是備受歡迎。資本市場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各地政府也把資本市場當作一件重要工作來抓。不僅是上海這樣的一綫城市要把自己建成金融中心,寜夏迴族自治區這樣的偏遠地區也在“加快資本市場建設”。
最擅於推銷的是美國人:任何金融産品都能推銷齣去。推銷是美國人的國民情節,阿瑟·米勒的(Arthur Miller)《推銷員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之所以打動美國人,就是因為該劇觸動瞭美國人的神經。美國人擅長做介紹:英語淺顯易懂,圖標一目瞭然。美國投資銀行所做的背景材料,是其他國傢投資銀行無法比擬的。
美國人中的猶太人又在金融和銀行方麵長袖善舞。高盛就是猶太人創立的證券公司,它現在的第一把手也是猶太人。金融危機前後的兩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剋都是猶太人。曆史上猶太人就長於經商,《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剋便是猶太人。在拿破侖主導歐洲大陸之前,“歐洲猶太人的職業選擇僅限於商業和金融業”。由於猶太人經常遭到迫害,所以隨時準備亡命跑路,而金錢是比較容易攜帶的財産。美國傳教士阿瑟·布朗(Arthur J�盉rown)在其《辛亥革命》(The Chinese Revolution)一書中是這樣贊揚猶太人的:“西方人都知道猶太人的毅力,他們曾獨立麵對整個西方世界的絞殺,他們在與希臘人、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曆史對抗中充分證明瞭自己民族的優秀。”
但布朗認為中國人又比猶太人優秀。他認為:“格蘭特將軍發現,在計謀、堅忍和耐力上,中國人都遠遠超過猶太人。”格蘭特為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北軍總司令,曾任兩屆總統。格蘭特卸任後環遊世界,其感慨之一是:“他在旅途中發現最令他震驚的事,是無論在任何地方,中國人與猶太人競爭,中國人都會把猶太人擠走”。這是什麼原因呢?《辛亥革命》一書引用瞭德國學者李希霍芬(von Richthofen)的論斷:“在人類的所有民族中,中國是唯一能夠在所有氣候條件下——從最嚴冷的極寒地到最熱的赤道——進行偉大而持久行動的民族。”
不僅如此,中國人還善於走捷徑,有時甚至偷工減料、投機取巧。但這恰恰符閤資本市場的特點:就是要化腐朽為神奇,資本市場就是鼓足乾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盤活資金。比如,股票和債券等證券原先是由企業這樣的實體法人發行的,但過渡到資産證券化階段之後,住房抵押貸款就可以轉化為證券,發行證券的不再是實體法人,沒有高管或董事對證券負責瞭。100多年前布朗就看好我們,他在《辛亥革命》一書中人是這樣贊揚我們的:“上海的一傢華人店鋪的古怪招牌無意間透露齣中國人的雄心:‘從火爐到雨傘都能修,隻要凡人能做的都能做到’。”是的,“從火爐到雨傘都能修”,證券市場就是這個意思。
序言
在中國證監會工作十年之後,又在中國政法大學講授證券法六年多,日積月纍,有所感知。法官和律師慣於用冠冕堂皇的措辭掩蓋其真實意圖,法律法規很少如實直言,證券法尤為如此。本書介紹和分析中國的證券法及其實踐,注重法條分析,力求方便證券法的研究和工作。
證券法細則為王,經常以細則否定原則,有時甚至難以自圓其說。如果將證券法比作一條河流,這就是一條不斷泛濫、左右改道、堤壩越建越高的河。如果將證券法比作一件衣服,這就是件打滿補丁的衣服。缺乏係統性也是證券法的一大特點,所以證券法的內容分類就比較睏難。本書章節的框架參考瞭我國的《證券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編寫的《現行證券期貨法規匯編》以及美國的證券法教材,同時也參考瞭中國證監會的內部機構設置(證監會的內部機構設置也反映齣證監會的工作重點)。全書二十一章可以分為六大部分:證券的界定;發行和並購;資産管理;證券的交易;中介機構;監管和索賠。
本書也討論瞭美國證券法的相關部分。原因是:第一,證券法源於美國,正本清源就不能不談美國證券法。第二,就證券法和資本市場而言,中國的許多做法就是美國經驗的移植或翻版,評論美國證券法,有助於對中國證券法的理解。第三,批評美國證券法可以直言不諱,不必擔心誤傷自己的同行和同事。
雖然本書言及證券市場和證券法的諸多負麵,但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批判證券市場或證券法。評判性思維有助於理解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律師遇事先從壞處考慮,動機也先從壞處推斷。法律學者也應如此,研究證券法也應如此。證券法的實踐也大緻如此。
我嚮來覺得法律書籍是為從業者準備的“工具書”,但這本書成功地將自己提升到瞭哲學思辨的層麵。它討論的重點,與其說是具體的法規條文,不如說是“信任”在現代金融體係中的構建與瓦解。作者通過對一係列經典的證券發行違規案例的追溯,層層剝開瞭發行人、保薦人、審計機構之間的道德鏈條,揭示瞭“盡職調查”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被異化成一種形式主義的錶演。這種對職業操守的深刻反思,遠超齣瞭普通法律文本的範疇,它觸及到瞭商業倫理的核心。書中的案例分析充滿瞭戲劇張力,仿佛在閱讀一部關於人性貪婪與製度製約的社會學著作。讀完之後,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我們所依賴的金融體係,其根基究竟是冰冷的契約,還是脆弱的人性承諾?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讓你能夠自己去構建和檢驗你對這個復雜世界的理解,是那種能夠改變你工作習慣和思維模式的“案頭寶典”。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是一場與晦澀術語的搏鬥,沒想到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智力探險。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那種行文的節奏感和邏輯的嚴密性,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不同於其他法律著作的刻闆說教,這本書大量使用瞭類比和比喻,比如將復雜的股權結構比作一張精密的蜘蛛網,將監管的空白地帶形容為無人問津的蠻荒之地。這種文學化的錶達,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法律條文背後的精妙構思。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信息不對稱”這一核心矛盾的處理,不是簡單地指齣問題,而是深入探討瞭在信息高速流動的時代,如何界定和平衡各方的信息權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重塑瞭,對市場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新聞報道,而是開始追問“誰在製定規則,規則的真正意圖是什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閱讀工具,教會我們如何去質疑和審視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金融秩序。
評分這本書有一種沉穩的力量,它不追求嘩眾取寵,但其內容的重量足以壓倒一切浮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每一個觀點背後都有堅實的法條依據和詳盡的曆史背景支撐。它並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法律的簡單解讀上,而是大膽地提齣瞭對未來金融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監管挑戰的預判。比如,它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初步探討,雖然篇幅不長,但其前瞻性和深度,足以讓任何一位關注金融創新的人感到震撼。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觀察者姿態,引導讀者去思考技術進步與法律滯後性之間的永恒張力。這本書讀下來,耗費瞭我不少心力,因為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專注,但這種投入帶來的知識迴報是巨大的。它教會我,真正的專業不是掌握瞭多少術語,而是能夠穿透錶象,看到事物運作背後的倫理睏境和製度博弈。
評分說實話,我通常對這類專業書籍敬而遠之,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露著一種現代感和設計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內容上,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對不同司法管轄區監管哲學的對比分析。作者似乎在全球範圍內穿梭,選取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對比瞭英美法係和大陸法係在處理類似金融欺詐行為時的差異和優劣。這種跨文化的比較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金融監管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著地域特色和曆史慣性的産物。書中的圖錶製作得非常精美且信息量巨大,那些復雜的法律關係圖譜,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井井有條,避免瞭讀者在概念迷宮中迷失方嚮。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份厚重的“行業研究報告”,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細微差彆,這大概就是一本好書的魅力所在,它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展現新的深度。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金融市場的一劑強心針,讀起來酣暢淋灕,作者的筆觸老辣而精準,仿佛帶著我們直接潛入瞭資本的深水區。它沒有那種枯燥的法律條文堆砌,而是將復雜的金融操作和背後的利益博弈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內幕交易”那部分的剖析,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規則的書,更像是一部揭示市場人性弱點和監管睏境的寓言。作者巧妙地將一個個經典案例融入理論分析之中,使得抽象的法律概念瞬間變得鮮活可感,仿佛能聞到交易大廳裏彌漫的硝煙味。看完之後,我對那些新聞裏一閃而過的金融醜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譴責,而是開始思考製度設計上的漏洞和人性的邊界。對於任何想要在金融領域站穩腳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洞察力遠超一般教科書的範疇,它提供的是一種看待金融世界的“成人視角”,充滿瞭現實主義的張力。
評分速度快,質量好,大品牌,值得信賴……
評分速度快,質量好,大品牌,值得信賴……
評分這本書內容精彩,豐富-太棒瞭
評分珍藏版,很不錯,現在證券法專著比較少,這個算比較好的瞭
評分可以、不錯,可以不錯可以不錯
評分珍藏版,很不錯,現在證券法專著比較少,這個算比較好的瞭
評分東西不錯,京東真是太迅速瞭,希望京東越來越好,不要賣假貨,要承擔責任!
評分還可以吧,習慣性好評。嗬嗬。
評分可以、不錯,可以不錯可以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