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租赁房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公共租赁房的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智利,马敏达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租赁房
  • 保障性住房
  • 住房政策
  • 房地产
  • 城市发展
  • 社会保障
  • 住房问题
  • 低收入住房
  • 租赁市场
  • 城乡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12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77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72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公共租赁房的理论与实践》围绕公共租赁房建设和运行的两大难题———公共租赁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和建设资金筹措展开,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以往的公共租赁房理论研究,多在于定性分析,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公共租赁房的理论与实践》对公共租赁房指标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从工程性指标体系和经济性指标体系两大方面,从单个公共租赁房项目和整个城市公共租赁房建设两个角度,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公共租赁房评价指标体系。公共租赁房指标体系的构建对衡量公共租赁房建设水平以及指导公共租赁房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1.1 公共租赁房建设的背景 1
1.2 公共租赁房的相关概念 2
1.2.1 保障性住房 2
1.2.2 保障性住房体系 2
1.2.3 从多类型保障房到公共租赁房 5
1.3 建设公共租赁房的意义 7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 8
1.5 本书研究重点和难点 8
1.6 本章小结 9
2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理论研究回顾 10
2.1 国内外研究评述 10
2.2 保障理论研究 10
2.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11
2.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1
2.2.3 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 11
2.2.4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11
2.2.5 贝弗利奇计划 12
2.2.6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 12
2.3 住房保障政策研究 12
2.4 保障性住房供应机制研究 15
2.5 法律制度研究 16
2.6 典型的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分析 17
2.6.1 美国 17
2.6.2 英国 18
2.6.3 新加坡 19
2.6.4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1
2.6.5 发达国家及地区对我国保障房建设的启示 21
2.7 本章小结 23
3 从各类保障房到公共租赁房的发展 24
3.1 保障性住房制度综述 24
3.1.1 我国住房制度发展历史 24
3.1.2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政策演变 28
3.1.3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历程 30
3.2 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 32
3.2.1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的建设和发展 32
3.2.2 廉租房的建设和发展 35
3.2.3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发展 36
3.2.4 限价房的建设与发展 39
3.2.5 公共租赁房的建设与发展 41
3.3 我国保障性体系中各类保障房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3.3.1 在我国保障房制度实践中,廉租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3.3.2 在我国保障房制度实践中,经济适用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49
3.3.3 在我国保障房制度实践中,限价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3.3.4 在我国保障房制度实践中,公共租赁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3.4 我国保障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探索比较成功的模式 57
3.4.1 重庆的保障房体系和公共租赁房建设 57
3.4.2 北京的保障房体系和公共租赁房建设 59
3.4.3 上海的保障房体系和公共租赁房建设 61
3.5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的目标、规模和供需前景 62
3.6 本章小结 64
4 “公共租赁房+商品房”双轨制的内在机理及社会功能 66
4.1 双轨制配置体系 66
4.1.1 双轨制概念 66
4.1.2 双轨制配置体系的作用 67
4.1.3 双轨制配置体系的内容 68
4.2 双轨制的内在机理 69
4.2.1 公共租赁房与商品房市场的关系 69
4.2.2 公共租赁房建设与商品房市场的关联机制 70
4.2.3 公共租赁房建设对其他保障房的影响 72
4.3 双轨制体系的社会功能 74
4.3.1 我国双轨制体系的社会功能 75
4.3.2 我国双轨制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社会功能 80
4.4 国内外双轨制实践经验及启示 82
4.4.1 国外双轨制实践经验及启示 82
4.4.2 国内双轨制实践经验及启示 83
4.5 本章小结 84
5 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房体系设计 86
5.1 公共租赁房的政府主导模式的必要性 86
5.1.1 各国(地区)公共住房模式比较 86
5.1.2 我国公共租赁房体系由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87
5.2 我国公共租赁房的供应机制 88
5.2.1 公共租赁房供给数量 88
5.2.2 土地供应机制 90
5.2.3 资金供给机制 93
5.3 我国公共租赁房的运营管理机制 94
5.3.1 公共租赁房准入标准 94
5.3.2 公共租赁房退出机制 96
5.3.3 租金价格 97
5.4 政府主导下的公共租赁房建设的改进和完善 99
5.4.1 完善公共租赁房的土地供给制度 99
5.4.2 完善公共租赁房的总体规划原则 100
5.4.3 完善公共租赁房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101
5.5 我国直辖市公共租赁房供给模式比较——实证研究 104
5.5.1 四大直辖市城市发展背景 104
5.5.2 直辖市公共租赁房供给模式 105
5.5.3 比较分析 109
5.6 本章小结 110
6 公共租赁房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112
6.1 公共租赁房项目总体规划概述 112
6.1.1 公共租赁房总体规划设计的含义 112
6.1.2 公共租赁房规划布局的必要性 112
6.2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成功保障性住房规划借鉴 113
6.2.1 中国香港公屋规划设计 113
6.2.2 新加坡组屋的规划设计 114
6.3 公共租赁房项目总体规划布局 116
6.3.1 我国公共租赁房项目规划选址中存在的问题 116
6.3.2 公共租赁房规划选址的原则 116
6.3.3 公共租赁房项目选址评估指标体系 119
6.3.4 公共租赁房选址决策模型 120
6.3.5 模型的运用 123
6.4 公共租赁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126
6.4.1 公共租赁房建设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126
6.4.2 指标体系及其含义 127
6.4.3 公共租赁房建设评价指标汇总表 137
6.4.4 公共租赁房项目造价控制 138
6.5 重庆市关于公共租赁房空间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指标的案例分析 144
6.5.1 空间规划布局 144
6.5.2 工程指标分析 147
6.6 本章小结 150
7 公共租赁房项目建设用地土地保障体系 151
7.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151
7.2 目前公共租赁房项目用地来源 153
7.3 公共租赁房建设用地土地保障体系的构建 154
7.3.1 “地票”模式 154
7.3.2 配建模式 160
7.3.3 “产权共有”模式 162
7.4 本章小结 164
8 公共租赁房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166
8.1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及运行现状 166
8.1.1 我国公共租赁房资金来源途径 166
8.1.2 我国公共租赁房资金运作方式 167
8.1.3 我国公共租赁房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0
8.2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中吸纳社会资金的途径探讨 171
8.2.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 171
8.2.2 公共租赁房建设债券 173
8.2.3 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 175
8.3 公共租赁房市场化融资平台建设体系设计 177
8.3.1 公共租赁房市场化融资平台的运行模式 178
8.3.2 公共租赁房市场化融资平台的优势 179
8.4 我国保障房并轨后资金供给研究 179
8.4.1 国内外保障住房资金供给筹措方式 179
8.4.2 保障房的“两房并轨” 181
8.4.3 拓宽资金来源建议 182
8.5 本章小结 186
9 公共租赁房项目可持续经营制度设计 188
9.1 公共租赁房建设设施与物业配套的可持续性 188
9.1.1 公共租赁房建设设施与物业配套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88
9.1.2 公共租赁房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布局设计 189
9.1.3 公共租赁房后期物业管理可持续运营 197
9.2 公共租赁房小区商业配套面积的可持续管理运营 201
9.2.1 公共租赁房小区商业配套面积承担的三大功能 201
9.2.2 公共租赁房配套商业配建比例以及开发规模 203
9.2.3 公共租赁房小区配套商业的管理运营 212
9.3 进城农民工“住房券”交易公共租赁房的制度设计 215
9.3.1 进城农民工土地和住房政策障碍 216
9.3.2 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现状 218
9.3.3 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构建 221
9.3.4 农民工“住房券”交易公共租赁房模式 224
9.4 本章小结 230
10 公共租赁房租转售销售定价模式设计 231
10.1 公共租赁房租转售定价经验 231
10.1.1 英国公共租赁房租转售政策 231
10.1.2 新加坡公共租赁房租转售政策 231
10.1.3 香港公共租赁房租转售政策 232
10.2 公共租赁房租转售相关概念界定 232
10.3 公共租赁房租转售定价原则 233
10.3.1 差异定价原则 233
10.3.2 保障对象利益优先原则 233
10.3.3 可操作性原则 233
10.4 基于成本的公共租赁房出售定价模式 234
10.4.1 公共租赁房租金因素分析 234
10.4.2 公共租赁房成本因素分析 234
10.5 基于支付能力的公共租赁房出售定价模式 236
10.5.1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测定模型 236
10.5.2 基于支付能力的公共租赁房出售定价模型的建立 237
10.6 公共租赁房出售综合定价模型 238
10.6.1 公共租赁房出售综合定价模型的构建原理 238
10.6.2 公共租赁房出售综合定价模型的构建 238
10.6.3 公共租赁房出售综合定价模型主要指标说明 239
10.7 本章小结 240
11 我国城市公共租赁房总体运行模式总结与政策建议 241
11.1 我国城市公共租赁房总体运行模式 241
11.1.1 政府主导的公租住房供应机制 241
11.1.2 民生优先的土地保障制度 242
11.1.3 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 243
11.1.4 可持续的管理运营体系 244
11.1.5 公共租赁房是我国保障房体系发展的方向 244
11.2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和运行的建议 245
11.2.1 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房专业开发经营管理机构 245
11.2.2 公共租赁房永远姓“公” 245
11.2.3 积极探索公共租赁房新型融资路径 246
11.2.4 创新土地供给模式,保障公共租赁房建设用地 247
11.2.5 加强公共租赁房项目的规划 247
11.2.6 未来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在国内不同城市实行结构性布局 247
11.2.7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 248
参考文献 250
附:《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实施细则》渝国土房管发〔2011〕9号 253
后记 260
《城市空间中的居住正义:一个社会学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我国城市空间中保障性住房的实践与挑战,聚焦于“居住正义”这一核心议题。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问题已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范畴,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阶层分化、社区关系乃至个体福祉。本书将系统性地探讨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的作用,并揭示其在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张力。 第一章:城市化浪潮下的居住困境与居住正义的理论溯源 本章将首先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宏观图景,分析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将考察高房价、住房商品化带来的普遍性居住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年群体“望房兴叹”、低收入家庭的生存困境、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权益被边缘化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引入“居住正义”的理论概念,追溯其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发展脉络,包括福利国家理论、空间正义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等。我们将探讨这些理论如何为理解和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定位与目标提供理论框架,并论证为何在当今中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分配不仅关乎个体的居住需求,更是关乎整体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体现。我们将强调,居住正义不仅仅是“有房住”,更是“住得好”、“住得安心”,以及所有人都能在城市空间中享有平等居住机会的权利。 第二章: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实践形态 本章将回顾和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福利分房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重新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具体政策类型,例如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探讨其各自的政策目标、供给模式、申请条件、价格机制以及产权归属等关键特征。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不同城市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与执行上的地域性差异和创新实践,例如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住房、面向特定群体的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这些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如申请资格的界定、分配的公平性、建设的质量与规模、后续的管理与退出机制等。 第三章:保障性住房的社会效益与潜在的负面影响 本章将聚焦于保障性住房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多重影响。一方面,我们将深入分析保障性住房如何通过降低居住成本,减轻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我们将探讨保障性住房在稳定社会预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保障性住房在促进社会融合、打破居住隔离方面的潜力,探讨其如何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共同居住的平台,减少社会阶层固化。 然而,本书并不回避保障性住房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将审慎分析以下潜在问题: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是否可能导致新的“贫民窟”或“隔离区”,加剧原有的社会分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是否容易滋生腐败、寻租行为,从而损害公平性?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保障性住房模式,是否会挤压市场化的住房供给,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成本如何分摊,是否会对地方财政造成长期压力?本书将力求在肯定保障性住房积极作用的同时,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和深入的探讨。 第四章:保障性住房的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的构建 居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居所,更是社会互动的场域。本章将从社区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保障性住房项目如何影响甚至重塑社区的社会结构与活力。我们将分析保障性住房居民的社会网络、邻里关系以及社区参与度。本书将关注保障性住房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社会资本。例如,一些社区可能通过组织居民活动、成立自治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等方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保障性住房社区在社会融合方面面临的挑战。不同社会背景的居民混合居住,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还是可能因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产生新的隔阂?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物业管理以及社区服务的质量,如何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社会资本的构建?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呈现一些成功的社区建设模式,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为未来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五章: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性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章将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深层挑战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将考察当前制度在政策目标设定、供给机制、分配公平性、退出与动态调整、以及与市场化住房体系的协调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例如,如何更精准地界定保障对象,避免“福利漏斗”现象;如何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建立更加透明、公正、高效的分配与退出机制;如何平衡政府、市场与个人的责任,形成良性的住房保障生态。 本书将借鉴国内外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探索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更加注重保障性住房的“品质”与“宜居性”,而非仅仅满足“有房住”的基本需求;探索更多元化的保障模式,如发展租赁型保障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长期评估与动态监测;以及更重要的是,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置于国家整体社会发展战略中,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支撑。 结论:迈向更公平、更包容的城市居住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重申居住正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强调,保障性住房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政策设计、执行力度、社会参与以及对挑战的积极应对。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城市规划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住房问题的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居住未来,让每一位城市居民都能享有体面、尊严、可持续的居住权利。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客观,以扎实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基础,避免过度拔高或简单否定,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字体排版的考究,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感,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政策和制度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厚重感所吸引,翻开扉页,里面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做得极其细致,清晰的数据可视化让那些复杂的社会经济指标变得易于理解。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能让人迅速把握住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亟待解决的核心矛盾点。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读每一个章节的理论推导,但从目录结构上就能看出,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精力去构建一个从宏观政策框架到微观操作层面的完整分析体系,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对于希望全面了解某一特定社会议题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阅读导引。它不仅仅是一本陈述事实的报告,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蓝图构建过程的记录,让人对后续内容的深度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社会政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核心争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可供检验和推演的分析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近期的新闻事件进行对照,发现这本书的解释力远超一般的新闻评论。它为理解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和制度根源。虽然讨论的是一个相对专业化的议题,但作者的抱负显然不止于服务小圈子的专业人士,它更像是一份向社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民生福祉的公民发出的深度邀请函,邀请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居住环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参考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沉稳老练,丝毫没有时下许多社科著作那种为追求通俗而牺牲深度的倾向。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用词精准,学术规范性极高,读起来有一种如同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学者娓娓道来的感觉。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用轻松的叙事来吸引人,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跟进作者的论证轨迹。特别是在处理那些需要精确界定概念的段落时,作者的严谨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丝毫没有模棱两可之处。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正是这种对精度的坚持,保证了全书理论体系的坚固性。我倾向于将这本书归类为那种需要反复研读、并随时在旁边做笔记的工具书类型,其价值在于构建知识的密度,而非传播故事的广度。

评分

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做得极为扎实和具有地域代表性。作者似乎走访了全国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从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发展中地区,不同城市在推行住房保障政策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采取的创新举措都被细致地描绘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个具体社区的微观追踪分析,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实际的政策落地情况,为抽象的理论框架提供了血肉。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的“以租代购”模式的长期跟踪,揭示了政策实施后居民居住稳定性变化的真实轨迹,这些都是教科书或宏观报告里难以获取的“活数据”。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让理论不再高悬于空中,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策描述层面,而是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解构现行保障体系的内在张力。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这种理想化模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利益冲突分析,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直指那些常常被回避的深层次矛盾,比如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中央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博弈。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反直觉的结论,比如某些看似惠民的补贴政策在长期效果上可能带来的扭曲效应。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社会公平的深切关怀,但这种关怀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社会学和田野调查基础之上,使得其观点既有温度,又有力量。它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住房正义”的传统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