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库37: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

新知文库37: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C·W·策拉姆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神话传说
  • 历史
  • 文化
  • 探险
  • 陵墓
  • 宗教
  • 学术
  • 新知文库
  • 传奇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66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神衹、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作者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当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以及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时,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精彩书评

重读。真心觉得经典,可以把枯燥的考古故事写的跟好莱坞电影一样精彩,策拉姆真的厉害。不管是破解象形文字、挖特洛伊还是发现图坦卡门,虽然早知道结果,还是忍不住被书中文字牵引,为之屏气凝神,彷彿就发生在眼前般紧张。像这种深浅适中又好读的作品,希望多来几本会不会太奢chi?

——豆瓣读者

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名考古学家。从小对神话和历史的热爱让我对考古兴趣极大,尤其对埃及的木乃伊,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木乃伊。这本书最初是爸爸当做睡前故事讲给我听的,后来忍不住自己拿来看了。总觉得考古带着一种神圣,有时在鼓励自己要钻研的时候就会想到破译了象形文字的商博良。

——豆瓣读者

目录

导言
这本书讲什么
第一部 雕像之书
第1章 在古典文化诞生之地奏响序曲
第2章 温克尔曼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第3章 历史的追踪者
第4章 穷小子发现宝藏的童话
第5章 阿伽门农的面具
第6章 施里曼与科学
第7章 迈锡尼、梯林斯和神秘岛
第8章 阿里阿德涅线团
第二部 金字塔之书
第9章 转败为胜
第10章 商博良与罗塞塔碑
第11章 叛国者破解埃及象形文字
第12章 “四千年的历史在俯视着你们!”
第13章 皮特里与阿蒙涅姆赫特之墓
第14章 “帝王谷”中的盗墓贼
第15章 木乃伊
第16章 霍华德·卡特发现图坦卡蒙
第17章 金质墙
第三部 庙塔之书
第18章 《圣经》上的记载
第19章 博塔发现尼尼微
第20章 破译楔形文字
第21章 用实例检验
第22章 尼姆鲁德土丘下的宫殿
第23章 乔治·史密斯大海捞针
第24章 子弹绕着科尔德维飞
第25章 埃特曼安吉——巴别塔
第26章 千年王室和大洪水
第四部 阶梯之书
第27章 蒙特祖马二世的宝藏
第28章 被斩首的文明
第29章 斯蒂芬斯先生买下一座城市
第30章 插曲
第31章 弃城之谜
第32章 通往圣井之路
第33章 森林和熔岩下的梯遒
第五部 尚未写就之书
第34章 古老帝国新探
附录
年表
参考文献
地图
特别致谢
策拉姆自传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次开始发掘以前,人们只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有两座城市被 埋葬在了地下。但是现在,人们逐渐了解到那个扣人心弦的过程,古 代作家干巴巴的报道亦因此被赋予了生命,鲜活灵动起来。人们意识 到那场灾难的可怕和突然,所有的日常生活就此戛然而止,甚至未能 顾及将乳猪从火炉中拿出,把面包从烤房里取走。在两座城市的遗骸中,可以寻见披挂着镣铐的奴隶,在那横殃飞 祸、城市沦陷的时刻,他们依然未能免除身上的枷锁,这样的城市背后 又隐藏着哪样的历史?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下面发现了一条狗,同样 被铁链拴住,这一幕足以令人想象到当时的情景:火山砾不断从门窗中 涌入,越积越多,越堆越高,它也随之不断攀爬,直至紧抵天花板,发 出最后一声呜鸣,窒息而亡,这样的死亡又在诉说着何等的痛苦?挖掘人员的铁锹之下,多少家庭故事,多少在困境和死亡间挣扎 的悲惨场面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爱德华·布尔沃一立顿在那部著名 小说《庞贝的末日》最后一章中描绘的景象并非不可能发生:母亲怀抱 孩子,用最后一小块面纱为他们蒙住口鼻,直到相继窒息而亡。收拾了 金银细软匆忙逃命的男男女女尚未跑到城门口,便被暴雨般倾泻而下 的火山砾砸倒在地,从此再未爬起,临死前还竭尽全力紧紧抱住那些饰 品和钱币。在布尔沃的小说中被称作格劳库斯(Glaucus)府邸的那栋房 子,入口的地板上镶嵌有“小心恶犬”的字样,两位年轻的姑娘刚跑到它 的门槛前,又想回房取上贵重物品,迟疑问却错过了逃生的可能。在赫库兰尼姆的城门前,人们发现了紧挨在一起的尸骸,他们俯 趴在地上,身上还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家用什物。在一个被灰砾掩埋的房 间里,发现了一位女性和一条狗的遗骨。仔细观察,便可知这里曾经发 生过一件骇人的事情:狗的尸骸完整无损,女人的却散落在房间的各个 角落。可是,什么东西能够使她的骸骨零乱满地呢?或许用“拖拽得 到处都是”来表述更为恰当?会不会是那条狗呢?当它饥饿难耐的时 候,体内与生俱来的狼性便会自然萌发,于是便袭击了自己的主人,撕咬残食她的肉体,或许正是这样,它才将生命又苟延了一日。离这 儿不远的地方,一场葬礼也因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断,当时正在举行葬 礼筵席,前来吊唁的宾客都坐在餐桌旁,1700年后,发现他们的时 候,他们早已长眠于此,在无意间参加了自己的葬礼。还有7个孩子,当时正在房间里嬉戏玩耍,他们对死神的降临尚 无所知,就被夺去了生命。另一处发现了34具尸首,旁边还有一只山 羊的骸骨,或许它是受惊于颈上铃铛持续不断的异响,试图在简陋的民 居中寻求安全的避难所。谁若是因迟疑而耽误了逃亡的时间,勇气也 好,谨慎也罢,抑或是力大无比,都无法再为他们挽回生机。被发现的 还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彪形大汉,一位母亲及其14岁的女儿跑在他的前 面,他却再也保护不了她们了。三人都倒落在地,或许他还试着拼尽 最后一分力气重新站起来。可是硫蒸气熏得他痛不欲生,难以自持,复又重重摔倒,背部触地,辗转反侧,痛苦地挥舞着四肢。火山灰逐 渐将他掩盖,包裹了他的躯体,凝固下最后的姿态。虽然他的尸体全 部腐烂,但火山灰留下了一个很硬的人形空壳。学者们把生石膏灌进 这样的壳模,即可复制出人的轮廓,这就是死去的庞贝人的雕像。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 《新知文库37: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 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新知文库(系列书目)精选:文明的褶皱与沉默的见证 图书编号:新知文库 48 书名:失落的星轨:古代天文历法与宇宙秩序的重建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专注于古代科学史或天文学史的知名学者姓名,例如:林昭远 教授] 页码:约 580 页 装帧:精装,附带全彩星图与历法对比图表 --- 内容提要: 我们仰望星空,试图在无垠的黑暗中寻找规律,而古代文明正是最早一批完成这项宏伟工程的智者。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片考古遗址的发掘,亦非详述某一位探险家的生平,而是深入探讨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记录与应用——即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构建。 《失落的星轨》是一次对人类理性萌芽时期,横跨欧亚非大陆的知识考古之旅。它力图剥离现代科学的滤镜,以古人自身的宇宙观为基点,重构他们如何利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规范农业生产、指导祭祀仪式,乃至预测王权的兴衰。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苏美尔泥板上的星象记录、古埃及天体仪的结构解析、玛雅天文台的几何布局,以及中国古代浑仪、简仪的演变脉络的尖端研究成果。我们不再仅仅将这些视为“古代的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一门结合了数学、几何学、哲学与工程学的复杂应用科学。 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一、 宇宙的基石:从“神圣几何”到“实用计算” 古代文明的历法往往是其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核心。本书细致分析了不同文明如何将特定的天体事件(如至点、分点、月相周期的起始)赋予神圣意义。 美索不达米亚的“十二宫”起源: 探究巴比伦人如何通过精确的观测,奠定了西方占星术与时间划分的基础,并考察其在商业契约与祭祀日程中的应用细节。 尼罗河的周期与“天狼星之谜”: 剖析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天狼星偕日升的现象,校准其“民用历”与“天历”,从而成功管理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保障了农业文明的稳定。 “时间之城”的遗迹: 对麦加城(并非指伊斯兰教圣地,而是指玛雅文明中那些以天文校准为核心建造的城市群)的城市布局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揭示其建筑轴线与关键星体(如金星)在特定时间点的对齐关系,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惊人数学天赋。 二、 历法体系的逻辑解构:平衡“永恒”与“变迁” 历法是人类试图在永恒不变的宇宙律动与有限的生命周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失落的星轨》着重于不同历法体系的内部逻辑冲突与外在修正机制。 闰月的哲学: 对比中国古代的阴阳合历(如颛顼历、授时历)与罗马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的闰月或闰日设置机制。重点分析了历法改革背后所涉及的政治博弈和对“天命”解释权力的争夺。 历法修正的数学挑战: 探讨古代天文学家如何运用不等距的插值法、周期嵌套法等数学工具,来弥合太阳年与太阴月之间不可调和的差异。书中将重现如祖冲之等古代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和岁差方面的突破性工作。 三、 “失落”的技术:古代观测工具的复原与再现 本书不满足于描述理论,更注重实践。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功能学分析与现代工程复原尝试。 浑仪的演化路径: 从汉代的张衡到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观测站,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用于确定赤经、赤纬、黄道坐标的仪器结构差异,探讨“地心说”框架下如何实现精确的天文测算。 星图的编码: 对比敦煌星图、阿斯旺的星象壁画以及印度的曼陀罗星图,揭示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高度压缩的数学信息载体。作者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早期星座比例推导的“古代星盘定位法”。 四、 宇宙观的渗透:从天文学到哲学与社会治理 古代的天文知识很少是纯粹孤立的学科,它深刻地渗透到哲学思辨和社会结构之中。 天人合一的实践: 论述古代帝王如何通过主持重要的天文祭典(如祭天、观测星变)来合法化其统治地位,以及星象学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工具。 宇宙论的断裂与传承: 考察古希腊天文学(如托勒密的体系)在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继承、发展与修正,并追踪这些知识在文艺复兴前夕如何以隐秘的方式重新进入欧洲的知识圈。 本书的价值: 《失落的星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且精密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早期智力成就。它要求我们超越表层的神话叙事,去触摸那些隐藏在古老文字和石头结构之下的精准的数学思维。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古代科学、时间概念、宇宙秩序以及人类理性起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著作。它揭示了,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古人如何凭借肉眼和智慧,绘制出我们今天依然依赖的宇宙蓝图。 --- 目标读者: 科学史爱好者、天文学初学者、古代文明研究者、对古代数学与哲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新知文库荣誉出品,确保严谨考据与清晰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触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内容密度如此之大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内容上,它巧妙地平衡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案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地域文化断代的分析,作者不仅罗列了出土物的年代序列,还结合了当时的地理气候变迁进行综合判断,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环境学的理解。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常常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突然明白了某一个困扰了自己很久的历史谜团。它让我对“人”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我们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粟,而考古,就是我们回望那条长河的珍贵窗口。

评分

书页翻动的声音里,仿佛藏着千年风沙的低语。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文风,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考古理论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把读者拒之门外,而是像一位和蔼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着某些段落陷入沉思,思考着那些被埋藏的秘密究竟揭示了关于人类的哪些本质。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要求的不只是眼睛的接收,更是心灵的参与。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既定的事实,而是无数次诠释与重构的结果,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推翻既有的认知,这种探索的未知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绝不适合走马观花地翻阅。作者对专业术语的处理非常到位,他知道如何用最直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年代测定方法或地层学原理,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解读”过程的探讨,历史的真相永远蒙着一层纱,而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一层一层地揭开它,但这揭开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主观的判断和理论的构建。这种对知识生成过程的透明化处理,比直接给出结论更让人信服,也更富有启发性。它教会了我,面对任何声称是“定论”的知识时,都要保持一份审慎的批判性思维,去探究其背后的证据链和推理过程。这本书,无愧于“文库”之名,是知识与智慧的宝库。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冲动。封面设计得十分考究,那种带着斑驳感的排版,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遗迹。我原本对考古这个领域只是抱持着一种好奇心,觉得它更偏向于探险和寻宝,但读完后才发现,这背后的学问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奥和迷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冰冷干燥的文物和文献,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的还原过程,那种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逻辑推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严谨。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的关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形态的部分,那些关于祭祀、权力结构和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文化。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就感觉到了它不同于一般科普读物的厚重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佳,时而如疾风骤雨般展现重大突破的震撼,时而又像潺潺流水般细致描绘田野工作的艰辛与琐碎。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人”的故事——那些最早的陶工、那些虔诚的祭司、那些面对死亡的仪式组织者。书里不只是对物的解读,更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读完后,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也从口号式的概念,转变成了对无数无名劳动者、对时间本身应抱有的责任感。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的热情,它让我相信,即便是最微小的碎片,也可能承载着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巨大信息量。

评分

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

评分

很感兴趣的题材,所以买来看看。三联的书有保证。

评分

新知出版的书,这系列太多了,只能是有选择性地入几本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

囤书中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新知文库中,内容好,值得看,考古方面的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衬难得的好价格购入,先屯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