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通史 明代卷

海南通史 明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民,唐玲玲 著
图书标签:
  • 海南历史
  • 明代史
  • 地方史
  • 海南通史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海南研究
  • 明史
  • 史学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1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092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南通史 明代卷》是《海南通史》6卷本其中的一卷。记述了明朝对海南的统治,明代海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与文化融合、教育与文化、宗教与民俗、自然灾害和明代部分人物简介,以及人名索引和地名索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明代政府对海南的统治
第一节 明代政府对海南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明代海南地方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明代政府对黎族的统治
一、明代政府对黎族的统治政策
二、黎族对抗官府的斗争过程
三、黎族抗争频繁的原因
四、土官制度的建立与黎族的治理

第二章 明代海南政治
第一节 海南政区沿革
一、明代海南的三次建置
二、海南城市建筑的发展
三、乡村的都图制度
第二节 户籍与人口
一、户籍制度的管理
二、明代人口增长缓慢
第三节 田赋与徭役
一、海南明代的田赋五倍于元代
二、海南的税收及存仓数字
三、土贡
四、徭役
第四节 职官制
一、明代地方官制
二、明代海南职官设置

第三章 明代海南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与水利
一、农业
二、水利
第二节 畜牧业与手工业
一、畜牧产品输向大陆
二、手工业停滞不前
第三节 商业与商税
一、活跃的岛内商业活动
二、商税
第四节 造船业与海上贸易
一、造船业
二、海南与大陆的贸易
三、海南与海外的贸易
四、南海航线的重要节点——海南岛
五、海南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第五节 海南渔民独创更路簿
一、更路簿
二、更路簿的形成
三、更路簿与《渡海方程》及《海道针经》的递属关系
四、更路簿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更路簿的局限性
第六节 盐业及盐税
一、明代海南盐业概况
二、明代食盐的开中制度
三、盐税
第七节 渔业与渔课
一、渔业
二、渔课
附:使用更路簿期间海南渔民出海生存状况三守则

第四章 明代海南军事
第一节 军事建置
一、海南卫所设置几经变迁
二、地方治保组织
三、水陆募兵的设置
四、土舍与民兵
五、驿站与铺舍
第二节 海防
一、明代海防政策
二、海外贸易滋生的倭寇和海盗

第五章 明代海南民族与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中原文脉与海南本土文化的融合
一、移民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二、中原文脉在海南占主流地位
三、黎族上层人物接受汉族的文化教育
四、海南文化交流的创新和突破
第二节 汉族文化主导下的移民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世家大族”及落籍的官、商、流寓家庭移民
二、明代家谱背景下的海南汉族移民
三、明代文昌、定安两县的移民统计
四、苗族、回族、蛋民和客家人

第六章 明代海南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明代海南教育
一、明代海南的科举文化
二、明代海南的学校分类
三、明代海南中举人数较前代激增
第二节 明代典籍中保存的海南士子著述
一、经目
二、史目
三、子目
四、集目

第七章 明代海南宗教与民俗
第一节 宗教信仰
一、佛教
二、道教
三、伊斯兰教
四、基督教
五、民间信仰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一、文化习俗
二、歌舞与戏剧
三、海南各县不同的风俗
四、明代文物遗迹

第八章 明代海南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明代各县自然灾害记录
第二节 明代各县地震灾害记录

第九章 明代海南重要人物简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海南通史》中未涉及明代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其他历史时期的海南情况。 --- 《海南通史:从史前至清末》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构建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的海南历史图景,横跨史前时期至清朝末年,旨在为读者呈现这座南海岛屿波澜壮阔的演变历程。我们摒弃单一视角的叙述,力求从地理环境、民族迁徙、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交流、政治变迁等多个维度,立体勾勒出海南岛数千年的发展轨迹。本书严格遵循史料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理解当代海南的根源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史前与远古的足迹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南岛的史前时期。通过对岛上出土的文化遗存,如昌江、万宁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我们描绘了早期人类在热带岛屿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与技术演进。重点阐述了海南岛与周边地区(如华南、东南亚)史前文化的联系与差异,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这片土地。 随后,进入青铜时代与早期文明的萌芽。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海南岛早期聚落的形成、农业技术的进步(如刀耕火种的传播),以及与大陆早期文明的零星接触。我们梳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儋耳”、“循州”等早期称谓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证据,力求还原一个相对原始、以渔猎和原始农业为主体的社会面貌。 第二部分:汉唐至宋元:岛屿的开发与融合 汉代设郡,标志着海南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西汉在海南设立珠崖、儋耳二郡的历史意义。详细考察了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模式如何渗透至岛屿内部,以及汉代戍卒、流放罪犯群体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通过对马援南征事迹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早期“经略南海”的战略意图。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海南岛开发的关键过渡期。 这一阶段,岛屿上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本书细致探讨了本土黎族先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汉族)的互动关系,包括商业贸易的初步发展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管辖有所松弛,但海上贸易(特别是陶瓷、香料贸易)开始兴起,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基础。 宋代重设琼州,开启了系统性移民的浪潮。 宋朝对海南的治理更加有效,文化和经济的交流日趋频繁。我们深入分析了宋代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科举制度的引入,以及儒家思想在岛上的传播对本土社会秩序的重塑。本部分特别关注了宋代文人(如苏轼)在海南的活动,探讨了“谪居”现象如何促进了岛屿的文化自觉与认同。 第三部分:土著民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 本书特别辟出专章,深入探讨海南岛原住民——黎族(黎苗族群)的社会变迁。我们追溯了黎族先民的迁徙路径、语言谱系(壮侗语族)、社会组织形态(如聚落联盟、男性首领制)。重点考察了他们如何在岛上建立起独特的母系和父系社会结构,发展出先进的灌溉农业(梯田耕作)和独特的纺织、冶铁技术。 “更戍”、“招抚”与民族互动 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审视了历代王朝与黎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羁縻”政策的实际效果。通过对“峒主”、“王公”制度的剖析,揭示了中央权力与地方自治的复杂博弈。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黎族文化在与汉族文化长期交融中产生的“汉化”与“文化抵抗”现象,展现了黎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第四部分:清代的治理与海南的边缘化 清代前期,海南的战略地位相对边缘化,但社会经济结构继续演变。本书详述了清代海南的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移民政策对岛屿人口构成的最终定型。探讨了清代初期对岛屿内陆“生番”地区的管控加强,以及沿海地区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如盐业、椰子、五金等地方特产的远销)。 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是本部分的关键。我们考察了清代海南的土地制度、赋税体系,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海禁解除后)海上贸易的复苏。同时,本书也深入分析了清末,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渗透,海南作为“海疆前哨”所面临的新挑战,如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西方物种的传入以及地方社会矛盾的积累,为近代历史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贯穿全文的历史脉络进行总结,强调海南岛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独特贡献和地理上的重要性。通过对数千年历史的梳理,揭示出海南岛从蛮荒之地到文化交汇点的艰难历程,为理解海南的地域文化、民族关系以及独特的海洋精神,提供了扎实的历史依据。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我带着一种“学术探索”的心态,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海南早期土著文化源流的蛛丝马迹。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早期文明的构建上投入了巨大的笔墨。与其他地方史志不同,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模糊不清的考古发现,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严谨态度,梳理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最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推测。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智力挑战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民族融合部分的论述,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中原文化如何与本地原住民文化发生碰撞、吸收与重塑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更是一部微观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生动案例。那种对文献的细致爬梳,对田野调查报告的精准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的虔诚。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丰盈和视野的拓展。它远比我预期的要“重”和“深”。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条理清晰的头脑。比如在涉及到某一特定时期海盗活动的章节,作者没有将之简单归结为社会动荡的产物,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外部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了琼州海域的治安状况,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拍案叫绝。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即便是跨度极大的时间段,也能通过精妙的过渡章节自然衔接。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海南复杂性的绝佳框架,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就必须深入挖掘其沉积在地下的、被时间磨平的历史纹理,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优秀的“地质勘探指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对于一部地方通史的预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技巧的高超。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将历史事件的发生,置于特定的自然背景之下,使得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冲突都显得顺理成章,充满宿命感。例如,当描述某一重大灾荒时,书中不仅记载了灾情本身,还详细描绘了台风路径对岛上农业生产的连锁反应,这种将气候学融入史学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在场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风雨中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的自然律法紧密相连。文字流畅,节奏感强,即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反而会产生一种引人入胜的史诗感。

评分

这本关于海南历史的著作,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原本以为,海南仅是与椰林、沙滩、热带风情联系在一起的休闲之地,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背后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远超我想象的漫长历史。作者在叙述中,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地理环境与人文发展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海岛世界。尤其是在探讨古代海贸活动时,那些关于琼州港口繁忙景象的描绘,仿佛能让我闻到咸湿的海风和货物堆积的独特气味。书中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灵动,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完之后,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再是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南方岛屿,而是一个承载了无数风云际会、文化交融的战略要地。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能力,实在是令人叹服。

评分

这部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对海南在国家战略地位变迁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对历代朝廷政策的梳理,尤其是涉及军事驻防和流放制度的章节,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央政权对这个“天涯之南”的复杂心态——既是遥远的边陲,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支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政策得失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历史的超然与批判的勇气。他没有简单地赞扬或谴责,而是将一切置于历史的宏大坐标系中进行衡量。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张力,促使读者不断反思“治理”与“归化”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地理隔绝如何塑造了一个地方的独特身份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