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到城市:近代广州土地产权与城市空间变迁

从省城到城市:近代广州土地产权与城市空间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素娟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
  • 近代史
  • 土地产权
  • 城市空间
  • 城市变迁
  • 房地产
  • 社会经济史
  • 历史地理
  • 粤史
  • 近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0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7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324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广州的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在大量使用方志、政府出版物、档案、报纸、期刊、谱录、游记、旅游指南、文集、回忆录、海关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近代广州土地产权的产生及其被纳入政府行政管理的过程,试图以地域社会的角度,展示广州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下从“省城”到“城市”的景观变迁和建构过程,以加深对中国近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国城市的转型问题。

作者简介

黄素娟,1982年生,广东河源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2016-201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省港澳商业网络、近代广州城市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城市居住形态演变、城乡关系等。

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清末新政前广州的城厢格局(1860~1900)/021
  第一节 省城内外的景观/023
  第二节 张之洞主粤时期省城的新建设/061
第二章 新政时期广州城市的开发(1901~1911)/088
  第一节 兴建长堤之争端/089
  第二节 新城市观念及其实践/107
第三章 军政府时期的土地产权与城建计划(1912~1920)/143
  第一节 广东军政府成立初期的城市土地与城建计划/144
  第二节 市政公所时期拆城筑路计划及施行/169
第四章 市政厅时期政府控制领域的扩大(1921~1928)/192
  第一节 划定市区与土地控制/193
  第二节 双重产权与城市建设/225
第五章 陈济棠主粤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实践(1929~1936)/246
  第一节 都市设计/247
  第二节 市的边界/269
结 论/286
参考文献/291
索 引/310
后 记/317


图表目录
图0-1 1926年警界、权宜区域、展拓区域/011
图0-2 1935年警区、权宜市区、拟定市区/012
图0-3 市政公所组织结构/015
图0-4 市长制时期市政厅组织结构/016
图0-5 市政委员制时期市政厅组织结构/017
图0-6 恢复市长制时期广州市政厅组织结构/017
图1-1 康熙年间省城布局/031
图1-2 位于广州的新皇家造币厂/070
图1-3 广东钱局总图/071
图2-1 20世纪20~30年代广州长堤/090
图2-2 长堤主体工程示意/100
图3-1 《改换断卖新契纸》(1913年1月20日)/149
图3-2 广州市第一期新辟马路名称/178
图4-1 1924年的“民产保证”/212
图4-2 1900~1936年兴建骑楼马路/237
图4-3 清末六街一带街巷分布/238
图5-1 洲头咀内港示意/265
图5-2 1932年广州市道路系统/278
表1-1 芳草街幽兰巷23间房屋买卖情况/038
表1-2 新城主要街道沿线商号及出售商品/041
表1-3 西关主要街道沿线商号或售卖商品/045
表1-4 南关主要街道沿线商号及出售商品/051
表1-5 东关与北关外义庄、丙舍分布情况/055
表2-1 1903年堤工局所定长堤各段填筑宽度/097
表3-1 广东军政府接管的清代衙署/152
表4-1 六街马路收支情况/242
《乡土的沉寂与觉醒:民国时期苏南农村的社会重构》 作者: [此处留空,以符合您的要求]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即自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对江苏南部(苏南)地区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苏南,作为传统上经济最为发达、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内部结构调整、社会关系重塑以及文化认同的演变,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提供了绝佳的个案样本。 本书摒弃宏大叙事的倾向,立足于地方史料、宗族档案、契约文书、地方志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力图重建一个多维、立体的苏南乡村世界。全书结构围绕“制度的松动与权力的渗透”、“经济结构的梯度分化与社会阶层的重组”、“新旧文化张力下的乡村生活”三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权力网络的渗透 近代以降,随着中央政权的式微和现代国家观念的引入,传统乡村赖以维系的宗族、保甲等制度开始显露出深刻的裂痕。本书首先探讨了这些旧有权威的衰落过程。 制度基础的动摇: 清末推行的“预备立宪”及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直接冲击了地方绅士的合法性来源。士绅阶层不再单纯依赖科举和儒家教化来维持其社会控制力,而是被迫转向新兴的政治派系、地方军阀势力乃至商业资本,以期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寻得立足点。本书详细分析了苏南地区士绅如何通过参与地方自治运动、投资新式教育或与南京、上海的政商精英建立联系,试图将传统资源转化为现代资本。 国家权力的“毛细血管”效应: 尽管民国政府的控制力常被描述为“薄弱”,但本书通过考察赋税征收、兵役抽签、新式警察(或“团练”)的建立,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以“毛细血管”的方式,渗透到传统宗族管辖的边缘地带。这种渗透并非总是直接的暴力干预,更多体现为对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架空和对乡村资源的重新调配。例如,对新式法律和司法程序的引入,如何逐步削弱了族长和地方贤达的仲裁权。 地主与佃农关系的复杂化: 在土地制度改革尚未大规模推行的背景下,土地产权关系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本书通过对大量佃约的文本分析,发现苏南地区佃农并非铁板一块的受压迫群体。面对日益增长的商业压力,地主阶层的行为模式日益“资本化”——他们既可能成为冷酷的剥削者,也可能因为投资地方实业或教育而扮演起“地方发展代理人”的角色。同时,部分富裕佃农或工商业者通过典当、租赁等方式向上流动的案例,展示了既有阶层固化的松动。 第二部分:经济的“梯度分化”与社会空间的重塑 苏南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经历商品化浪潮的区域之一,其内部的经济分化形态复杂而微妙。 区域差异的凸显: 本书区分了太湖流域(桑蚕业与农业的深度结合)与沿江地带(靠近水运枢纽与早期工业影响)的经济模式差异。太湖流域的“蚕农经济”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极为敏感,这种外部风险如何被内部的宗族互助网络和高利贷系统所吸收或放大,是本部分重点探讨的内容。 “脱土”与“半工半读”的兴起: 随着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开始从传统农业中析出。本书细致描绘了“男耕女织”模式向“男工女织”模式的转变过程。大量农村青壮年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性的流动工人,他们对城市和工厂的依赖,如何在不改变其农村户籍和宗族身份的前提下,重塑了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分配与经济贡献结构。这种“半工半读”的状态,既是现代化初期的生存策略,也带来了文化和家庭伦理的冲突。 商业资本对乡村的侵蚀: 城市商业资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粮食买卖,它们开始直接介入乡村生产资料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这种垂直整合,使得传统乡村经济的独立性遭受挤压,地方性的商业精英与外部资本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第三部分:教化、信仰与“新旧”的交织 近代化的冲击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更是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本书关注教育、宗教和道德观念在苏南乡村的传播与重构。 新式教育的渗透与本土精英的替代: 传统书院的衰落与新式学堂的建立,是考察乡村权力更迭的关键指标。新式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挑战传统宗族权威的先锋。他们带来的“科学”、“民主”等观念,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发生碰撞,特别是在婚姻、妇女地位和孝道等核心议题上,展现了强烈的张力。 信仰体系的世俗化倾向: 传统民间信仰(如土地神、城隍信仰)在面对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竞争时,展现出适应性。本书发现,许多地方善堂和庙宇开始兼具社会服务(如施粥、义学)的功能,从而试图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覆盖的领域,维持其社会合法性,但其内在的宗教权威性却在不断被实用主义和世俗化的社会关怀所稀释。 空间认同的变迁: 乡村不再仅仅是祖先的坟茔和依靠耕作生存的封闭共同体。随着交通改善和报纸的流通,农民对“中国”这一宏大叙事的认知开始增强,但同时,他们对本地“乡土”的归属感也因人口流动和经济依赖的改变而变得复杂。本书探讨了这种由内向外扩张的认同,如何影响了地方性的社会动员能力。 总结 《乡土的沉寂与觉醒》力求通过对苏南这一关键区域的深入剖析,呈现近代中国乡村在面对全球化和国家建构双重压力下,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充满能动性、适应性与内在矛盾的复杂重塑过程。它揭示了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无数地方精英、普通农民和家庭单位,是如何在旧秩序的残余与新力量的涌入之间,艰难地摸索出新的生存之道。本书对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以及基层治理转型的学者和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触及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中最核心的矛盾之一:传统秩序与现代资本的碰撞。我推测,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混合性”——在近代广州,法律上或许已经引入了西方的私有制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宗族势力、地方行会、甚至军阀的干预,都可能使得产权界定充满灰色地带。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没有将近代化简单地视为一个线性的、进步的过程,而是揭示了产权制度在转型期所产生的巨大摩擦和“地方性解释”。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看似寻常的土地交易背后,隐藏的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权力资源配置。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在土地产权的博弈中,哪些社会力量被边缘化,哪些新的精英阶层得以崛起,那么这本书对于理解近代社会结构的重塑,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评分

我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但对城市景观有着强烈的感知欲。这本书光是“省城”这个词就勾起了我的怀旧情愫。在清代乃至民初,“省城”意味着政治中心和传统的权威所在地,而“城市”则指向了现代性、商业活力和更开放的边界。我非常好奇,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如何在土地的物理分布上体现出来的?比如说,旧城区的衙门和宗祠用地,是如何被逐步转化为商业办公楼宇的?这种功能的置换,背后是否伴随着产权性质的根本性改变,比如从公有或家族共有到私有或公司化?我希望作者能用丰富的视觉材料(比如地图、老照片的对比)来佐证,让文字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对我来说,这不光是历史,更是理解我们脚下这座城市如何“长成”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从A到B”——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动态的、渐进式的分析方法。我猜测,作者可能采用了一种时间序列的比较研究。比如,选取几个关键的断代点,观察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乃至抗战前后,广州的土地交易模式和城市扩张方向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如果能将产权的细微变化,与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进行交叉比对,那将是非常精彩的。比如,是不是某条新马路的修建,直接导致了周边几里地农田产权结构的彻底瓦解?我也对“城市空间变迁”的定性描述充满期待。广州的骑楼、洋行、码头,这些标志性的空间符号,它们的出现和演化,背后是否都有清晰的土地产权变动逻辑在支撑?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这种“看不见的手”对可见城市形态的决定性作用,那它无疑是极具学术价值的。

评分

天呐,这本书的标题就让人浮想联翩,光是“省城到城市”这个转变,就暗示了广州这座城市在近代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土地产权这个相对“硬核”的法律和经济概念,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这一宏大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从我的直觉来看,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部用历史证据和空间分析编织而成的故事。我期待看到那些昔日的田埂、宗祠,是如何一步步被现代化的街道和工商业建筑所取代的。更深层次地,产权的变动往往牵动着社会阶层的重组。那些土地的买卖、兼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家族兴衰?我希望作者能描绘出那些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被土地和空间的力量所塑造或颠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去解读一个千年商都如何在近代化浪潮中重塑其物理形态和内在肌理,这对我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非常有启发。

评分

读完介绍,我立刻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广州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空间正义”的早期案例研究。近代化进程中,土地的合法性与使用权力的转移,绝对是社会冲突的集中点。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那些复杂的契约文书、地方志甚至是庭审记录。我很想知道,在那个产权模糊、法律体系变动的时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新兴的买办资本家,还是依然紧握着祖产的士绅阶层?更重要的是,底层民众——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或佃户——他们的“空间”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是被挤压到城市边缘的贫民窟,还是被迫进入工厂成为新的城市劳动力?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地展现这种空间重构背后的社会代价,那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城市史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权力分配的扎实论证。我尤其关注那些“隐形”的空间,比如非正式聚居地,它们如何在官方规划与私人产权的夹缝中求生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