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旨在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数据支撑、学术支持及政策建议。本书系统构建了以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住房、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
● 本书通过24643份调查问卷,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研究,发布了2017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满意度评价情况及排行榜。选取群众关心的交通拥堵、共享单车、食品安全监管、传销诈骗现象、房价调控、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大众创业政策的社会评价、雾霾治理、户籍制度的社会评价、校园欺凌、机票超售等11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 本书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构建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24643份调查问卷,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研究,发布了2017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满意度评价情况及排行榜。选取群众关心的交通拥堵、共享单车、食品安全监管、传销诈骗现象、房价调控、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大众创业政策的社会评价、雾霾治理、户籍制度的社会评价、校园欺凌、机票超售等11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钟君,法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
刘志昌,政治学博士,副研究员,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副主任。
吴正杲,华图资本总裁,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北京分会董事,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
Ⅰ 总报告
1 2017年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与发展报告/001
一 2017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003
二 2017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基本情况/005
三 基于评估工具的深入分析/016
四 研究结论/022
五 政策建议/034
Ⅱ 评价报告
2 2017年主要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报告/040
一 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概要/041
二 城市分类视域中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情况对比分析/085
3 2017年公共服务基本要素满意度单项评价报告/115
一 公共交通篇/115
二 公共安全篇/124
三 公共住房篇/134
四 基础教育篇/144
五 社保就业篇/154
六 医疗卫生篇/164
七 城市环境篇/174
八 文化体育篇/184
九 公职服务篇/194
Ⅲ 调查报告
4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热点问题调查报告/204
热点问题一 交通拥堵/205
热点问题二 共享单车/211
热点问题三 食品安全监管/218
热点问题四 传销诈骗现象/223
热点问题五 房价调控/229
热点问题六 中小学生课外补习/234
热点问题七 大众创业政策的社会评价/239
热点问题八 雾霾治理/245
热点问题九 户籍制度的社会评价/250
热点问题十 校园欺凌/256
热点问题十一 机票超售/260
Ⅳ 深度调研
5 基本公共服务优秀城市深度调研/268
大连市公共服务调研报告/269
济南市公共服务调研报告/283
拉萨市公共服务调研报告/301
Ⅴ 专题研究
6 基本公共服务专题研究/316
专题一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现代化研究/316
专题二 新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调查与思考/326
专题三 铜仁市全力打造风清气正净地的实践与成效/334
Ⅵ 附录
7 附录/357
一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357
二 满意度计算方法/363
三 样本数量及分布/364
四 参评城市分类一览表/367
五 2017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368
六 “公共服务蓝皮书”媒体影响力/378
翻开目录,就能感觉到编纂团队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城市画像,但真正引人入胜的,恰恰是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层级城市,比如特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服务供给上的差异化处理,这往往是宏观报告中一带而过的地方。例如,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触达性上,比如社区层级的养老服务点覆盖率,或者垃圾分类设施的普及程度,这些具体到居民日常生活细节的指标,往往最能体现政策的实际效力。我尤其好奇他们如何处理那些难以量化的“软性服务”,比如市民对政务服务效率的主观满意度,或者应急响应机制的弹性。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扎实的调查数据,而非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硬指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统计年鉴,它将真正触及城市治理的温度和韧性。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在统计数据中显得平平无奇的城市,在细分领域会不会爆发出令人惊喜的亮点,反之亦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严肃的学术气息,光是“蓝皮书”这三个字,就暗示了它背后必定是经过大量数据收集、严谨模型构建和深度分析的成果。我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最深的感受是它所承载的责任感——试图用量化的方式去描摹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命题: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我特别关注那种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到底是如何平衡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卫生等多个维度,如何克服不同城市间数据可比性的巨大障碍,这绝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将抽象的“服务水平”转化为可以横向比较、纵向追踪的清晰刻度。这种评价体系的设计本身,就可能成为未来城市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范本,即便我们不完全认同其权重分配,光是看其逻辑推演,也足以让人受益匪浅。它更像是一张精密的体检报告,而非笼统的印象笔记,这种基于证据的呈现方式,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工具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似乎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宏观的全国概览,逐步聚焦到具体的服务领域,最后可能会落脚到案例分析或者政策建议上。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不同背景的读者获取信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可能最关注最后的政策建议部分,看哪些领域亟需财政倾斜或体制改革;而对于普通关注者来说,他们可能更热衷于对比自己所在城市的排名,看看自己享有的服务在全国处于何种位置。我个人则对其中可能涉及的“服务供给的公平性”议题非常感兴趣。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新城区与老城区、中心城区与郊区的服务差距是长期存在的顽疾。这本书是否敢于揭示这些内部结构性的不平等?如果它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证明扩大服务覆盖面可以有效平抑社会矛盾,那么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就不亚于任何一份经济报告。
评分从一个城市规划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参照系。我们总是谈论“城市群”的发展,但如果核心城市和服务能力与周边卫星城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那么这种协同效应就无从谈起。这本书的评价结果,无疑会揭示出城市群内部的短板和瓶颈。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在GDP总量上领先的城市,其在公共服务投入的效率上是否同步领先?是单纯的财政投入堆砌出了表面的繁荣,还是真正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深层次的疑问是,这些评价结果是否能驱动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毕竟,当“服务力”成为一种可以量化的竞争要素时,它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无疑会产生一种强力的导向作用。如果这本书能促使决策者从“面子工程”转向“里子建设”,那它的社会价值就达到了最大化。
评分阅读这类强调“评价”的专业著作,往往会伴随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批判的审视目光。期待它提供清晰的路线图,批判性地看它是否可能过度依赖某些容易获取但可能失真的数据源。例如,关于环境治理的数据,是采用官方监测站的固定点位数据,还是结合了更广泛的居民感知数据?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是看床位数和医务人员数量,还是更关注人均门诊量和疑难病症的转诊率?真正高质量的蓝皮书,应当能预见并主动说明其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并引导读者关注数据的动态变化趋势。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了一张静止的2017年的快照,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未来借鉴的分析框架,一个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评估工具,这样它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份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智力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