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孙洙的选本进行了精编,除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扩展阅读”,或是从格律入手,或是从义理方面进行解说,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使读者学诗时没有偏颇之憾。     
目录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二首  
 李 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 思
 杜 甫 望 岳
 赠卫八处士
 佳 人
 梦李白二首  
 王 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 别
 青 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夏夕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丘 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 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 结 贼退示官吏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 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 居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塞下曲
 李 白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孟 郊 烈女操
 游子吟
 卷二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李 颀 古 意
 送陈章甫
 琴 歌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李 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岑 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 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注
 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诗
 杜 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元 结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韩 愈 山 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石鼓歌
 柳宗元 渔 翁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 韩 碑
 卷四 七言乐府
 卷五 五言律诗
 卷六 七言律诗
 卷七 五言绝句
 卷八 七言绝句
      精彩书摘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③,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⑤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⑧,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⑨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⑩欲度愁攀援。青泥k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l仰胁息m,以手抚膺n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o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p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q瀑流争喧豗r,砯s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t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u,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v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w。
  【注释】
  ①蜀道难:古乐府名,属于“相和歌瑟调曲”。②噫吁嚱(yīxūxī):惊叹声,蜀地方言,北宋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③蚕丛及鱼凫:从蚕丛到鱼凫。蚕丛、鱼凫皆传说中古蜀王之名,扬雄《蜀本王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④尔来:从那时以来。⑤秦塞:指秦地(今陕西省中南部和甘肃省东部),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古称“四塞之地”,故名秦塞。⑥太白: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今天陕西省眉县、太白县一带。⑦横绝:横越。⑧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⑨六龙回日:《淮南子》注载:“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的一种。⑩猿猱:指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猱是猿猴的一种,又名“狨”或“猕猴”,《诗小雅角弓》有“毋教猱升木”句。k青泥:指青泥岭,在今天甘肃省徽县南、陕西省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l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以天上星宿分配地上州国,称为“分野”,参星为蜀地分野,井星为秦地分野。扪是用手摸,历是经过,此为互文,即扪参、井,并历参、井。m胁息:屏住呼吸。n抚膺(yīng):膺即胸口,抚膺指抚摩或捶拍胸口,以抒惋惜、哀叹、悲愤等情。潘岳《哀永逝文》有“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句。o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p子规:杜鹃鸟的俗名,《蜀记》载:“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q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r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s砯(pīng):水击岩石之声。t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地势险要,张载《剑阁铭》称:“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u匪亲:“匪”通“非”,匪亲意为非可信赖之人。v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名。w咨嗟:叹息。
  【语译】
  啊呀呀,真是太高峻了啊,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从蚕丛直到鱼凫,蜀国的开基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啊,但是从那以后整整四万八千年,都未能与四塞的秦地人烟相通。
  西面的太白山上,据说有只有飞鸟才能逾越的道路,可以横渡峨眉的巅峰。因为传说中五丁开山,地裂山崩,五丁被压死,然后才有通天的阶梯、石制的栈道,把蜀、秦两地连通起来。这条蜀道啊,其上有能够使牵拉日车的六条螭龙都到此而返的高峰,其下有曲折奔流、汹涌澎湃的江水。就算黄鹤也难以飞渡啊,就算猿猴想要逾越,都发愁难以攀援。还有那曲折盘绕的青泥岭,走百步便有九重拐弯,围绕着高峻的山岩。蜀地可以摸到参星,到了秦地可以摸到井宿,仰天而望呼吸难,不禁长叹手抚胸。
  试问您西游蜀地,要何时才能归来啊,那险峻的道路、陡峭的山壁,真是太难攀登了呀。一路上只能听到悲凄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雄鸟在前,雌鸟在后,徘徊在林间。又听那杜鹃鸟朝着夜间明月声声啼鸣,惆怅那山间的空旷。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让人听到这些鸟叫不禁容颜顿改。
  连绵的山峰,似乎距离高天仅不到一尺,绝壁上倒挂着枯萎的松树。飞流的瀑布喧嚣震响,冲击着山崖和岩石,仿佛千山万壑中都响起惊雷。蜀道是如此危险,慨叹那些远到之人究竟为何要到这里来呢?那剑阁又如此峥嵘,古树森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备之人倘若不可信赖,便会化作豺狼,白天似猛虎,晚间似长蛇,磨着牙齿吮着血,杀害百姓如乱麻。虽说锦官城是个好去处,但还是早些回家吧。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我侧过身去向西望,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或云讽谏避乱入蜀的唐玄宗,或云规劝房琯、杜甫二人出蜀,或云讽刺章仇兼琼不听朝廷节制。但此诗最早见录于殷璠所编纂的《河岳英灵集》,该书成于753年,也即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房、杜也未入蜀,可见前两说不确。而章仇兼琼守蜀,虽然恣行不法,却也并无割据之意,第三说也值得商榷。能够确定的是,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可知是送友人入蜀之作。蜀道难行,友人千里入蜀,李白深感担忧,故作此诗。
  这是李白歌行诗的代表作,想象奇特、气概豪雄、节奏铿锵、逸兴云飞,极言蜀道之难,并隐含忧国之意。开篇即以蜀地俗语高呼“噫吁嚱”,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后又多次重复喟叹,直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终。诗的第一部分竟然从古史传说写起,言蜀道艰难,故而闭塞,虽接秦塞,却“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其后再述五丁开山的传说,言即使有此艰难蜀道亦为天开,非人力所能造成。蜀道因何而艰难?诗人总言群岭高峻,竟然能够阻碍红日之移,并使黄鹤难过,猿猱难攀。既而再言道路之曲折,巉岩重重,使人“以手抚膺坐长叹”,即使林中鸟鸣之声,听到旅人耳中,都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哀伤和惆怅。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传说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其叫声凄厉,类似于“不如归去”。李白即以此典为转折,引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试问。于是在反复咏叹蜀道之高、之险之后,突然慨叹国事,说如此险要之处,“所守或匪亲”,定必为百姓之祸,既然如此,那么“锦城虽云乐”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早还家”算了。天宝初年,唐朝虽然盛极而衰,但祸患始萌、暴乱未兴,能够提前预见到乱动的苗头,为此而发出如此哀叹,可见李白对当时社会矛盾有着相当清醒的认知。
  此诗一大特色在于夸张。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标杆,他的想象极为雄奇,夸张修辞之从心所欲、不惮其极,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古蜀之开国,其实也不过数千年,《蜀王本纪》云“三万四千岁”本来就已经很夸张,李白犹嫌不足,而言“四万八千岁”。民谣言蜀山之高,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句,李白更言“不盈尺”。蜀道难行,便言“难于上青天”,蜀山高峻,便言“六龙回日”、“扪参历井”,飞瀑击石,便言“万壑雷”,再加上穿插以种种神话、传说(古蜀开国、五丁开山、六螭御日、杜宇啼血等),则李白笔下的蜀山、蜀道,直非人间之山、之路,而是他雄奇想象中虚构出来的神话境界。吟咏此诗,还可以参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笔下的山水风光,大抵如是。
  然而李白本为蜀人,蜀道虽难,他出入来回也非一次,比起《梦游天姥吟留别》来,他笔下的蜀山、蜀道,既有虚幻的一面,又有真实的一面。诗歌先写太白、峨眉,再写青泥,继而是剑阁,直抵成都(锦城),正是由秦入蜀一路之所经。仿佛诗人的魂魄跟随着入蜀的友人,步步行来,步步规劝,使诗意连绵贯穿,虽然反复言其险峻难行,却毫无细碎之感,而浑然一体,章法严谨。
  ……      
前言/序言
     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世称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任江苏上元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在任知县期间,孙洙深入民间访问人们的疾苦,视百姓如家人,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
  孙洙鉴于当时通行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因此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蘅塘退士”署名。
  唐朝承接隋朝,历经将近三百年,无论文治武功,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巅峰,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也曾有“安史之乱”“泾原兵变”等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单从文学而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奉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众多选本中,以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广、影响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
  唐诗数量极多,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而此书中仍有不少遗漏。自然如此巨量的诗句,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选入唐代诗人七十七位,总计三百一十首诗,包括五言古诗、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诗人选择上,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有入选,展现了唐诗各个时期的精髓之作。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了读者,成为儿童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
  本书对孙洙的选本进行了精编,除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扩展阅读”,或是从格律入手,或是从义理方面进行解说,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使读者学诗时没有偏颇之憾。    
				
 
				
				
					《唐诗三百首全解(纯美典藏版)》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唐诗的瑰丽与深邃的精装典籍。它不仅收录了被誉为“唐诗之冠”的《唐诗三百首》的全部精华篇章,更以其严谨而不失温情的解读,为每一首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诗篇在今日依旧熠熠生辉。  本书的编纂,秉持着对唐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我们深知,《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承载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社会风貌、人生百态与情感起伏。从边塞的壮阔豪情,到田园的淡雅宁静,从宫廷的繁华哀怨,到山水的清丽悠远,再到离别的愁绪、思乡的泪水、友谊的珍贵、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无不以最精炼的文字、最动人的意象,跃然纸上。  《纯美典藏版》的“纯美”,体现在对原文的忠实呈现与对美学意境的极致追求。我们精选了最权威、最准确的唐诗文本,力求还原古人诗歌创作时的原貌。在版式设计上,我们借鉴了传统书籍的典雅韵味,采用高品质纸张,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力求在视觉上给予读者最舒适、最美好的阅读体验。每一页都如同精心装裱的画卷,将诗歌的意境与视觉美感巧妙融合。  而“全解”,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深知,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古诗词的理解并非易事。古语的晦涩、典故的繁复、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可能成为跨越时空的鸿沟。因此,本书的解读部分,力求做到既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  首先,对于每一首诗,我们都提供了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的含义,更会追溯词语的源头,解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深层含义。我们还会对诗句中出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地理风物进行详尽的梳理,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化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当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们不仅会解释“孤烟”与“落日”的字面意思,还会阐述这种极简的景象如何营造出边塞的辽阔、苍凉与壮美,以及这种景象背后可能蕴含的征夫的思乡之情,或是一种超脱俗世的旷达。  其次,我们提供了赏析。赏析部分是本书的灵魂所在。我们不满足于对诗歌的字面解读,更注重挖掘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们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布局,探讨其叙事方式、抒情手法。我们会剖析诗人的用词之妙,如炼字的精巧,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我们会深入探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悲愤,是喜悦,是寂寞,是豪迈,还是淡然,都力求娓娓道来,感同身受。  例如,在赏析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不仅仅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会深入剖析“床前”这一具象的场景如何引发“明月光”这一最普遍的自然意象,以及“疑是地上霜”中“疑”字的微妙之处,它既是视觉上的错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离与不确定。接着,我们会阐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是如何以极高的概括性,将抬头仰望的动作与低头沉思的情感自然衔接,最终触及了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思乡。我们还会探讨这首诗的语言之朴素,意境之深远,使其超越时空,成为千古传唱的绝唱。  再如,解读杜甫的《春望》时,我们不仅会解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直接含义,还会结合当时的安史之乱的背景,阐释“国破”之痛如何与“山河在”的静止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而“城春草木深”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衬出人事变迁的无常与寂寥,将诗人深沉的家国之忧、人生之感,融于景物之中,含蓄而又震撼。我们会深入分析诗人如何运用“破”、“在”、“深”等字,以及“国”、“城”、“草木”等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内心的沉痛。  本书的赏析,还注重诗歌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我们会将同一主题、同一风格或同一诗人创作的不同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帮助读者构建更系统、更全面的唐诗知识体系。例如,在介绍边塞诗时,我们会将王昌龄的《出塞》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照,分析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如王昌龄的雄浑与辽阔,岑参的奇丽与浪漫,以及他们共同展现的边塞风情。  此外,本书还可能收录一些与唐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唐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例如,在解读一些涉及科举、官场、或民间生活的诗歌时,我们会简要介绍当时的科举制度的严苛,官场的复杂,或民间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从而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满。  《唐诗三百首全解(纯美典藏版)》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否是文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否是熟稔古文的大家,都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走进唐诗的海洋,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案头的常客,在闲暇之余,为您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深思;在学习过程中,为您提供坚实的支撑与启迪;在人生旅途中,为您注入智慧与力量。  我们相信,唐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是智慧的传承,是审美的享受。《纯美典藏版》致力于架起您与唐诗之间最直接、最真挚的桥梁,让那些古老的诗篇,再次在您的心中激起回响,让唐诗的魅力,在您的阅读中,得以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