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歌犹如双峰并峙,成就皆高。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等宋代诗人“以己意为诗”,生命内在的自由随意与豁达,成就了充满生活智慧的宋诗风貌。作者精选代表性宋诗百余首,超脱传统,从比较着眼,抓住作品重要的特征,一经抉出,豁然开朗,快意顿生。难怪程先生说:这是他比较看重的有较多个人心得的一本书。
程千帆(1913— 2000)
湖南宁乡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师承吴梅、黄侃等大师。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享誉海内的国学研究大家,在古代文学、历史学、校雠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版有《校雠广义》《两宋文学史》《史通笺记》《文学批评的任务》《古代诗歌论丛》《读宋诗随笔》《古今诗选》等。
《读宋诗随笔》以很高的学术水准和鲜明的学术个性而区别于一般诗选。
——莫砺锋
短短几页,尽揭唐宋诗异同,传承,特色,实是了解宋诗之平实语
——豆瓣读者
前 言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变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
格调苟沿袭,焉用雷同词?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蒋士铨:《辩诗》
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吴之振序其《宋诗钞》云:“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这一论断极为扼要地说明了宋代诗人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他们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师,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这些大师的存在,又迫使他们求变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大师。其结果是产生了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那么,宋代诗人是在哪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特色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并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又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话虽有贬意,却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并且指出苏、黄是宋诗改变唐风的代表性人物。
首先,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文字这个词在宋代有 广狭二义:广义指书面语言,狭义则指散文。这坐娃然足指曾经引起非议的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诗、咏史诗(特别是这两类诗中的翻案诗)最能证明这一点。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结构、句法等)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严羽还论及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语言的反复使用,自然有不少可供后来者比拟、借鉴、沿袭、继承的故事、成语产生与流传。这也就是所谓典或典故。文士们在作品中用典,是要让读者更方便、更丰富、更深刻、更准确地体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相反。有些作者不善于使用典故,导致其作品无法获得预期或应有的艺术效果;有些读者则因各种原因未能洞悉典故的含意,而无从体会使用者的本意。这些情况都是有的。但那都是使用者、接受者的问题,而非故事、成语本身有什么过错。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以才学为诗可能是一病,而以才学读诗,每读一诗,就想忙着寻找其中所用典故,也同样是一病呢?
正因为宋人以这些特色来将自己区别于唐人,严羽才一方面反对其不似古人,而又不能不服其工。由此可见,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虽不始于宋人,但确实是到了宋代,才在创作实践中解决了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这个问题。而这正是通过“以故为新”的手段来实现的。
苏、黄都曾提出“以故为新”。这个“故”,恐怕不只是诗人们已经再现的生活,用过的材料,也应当包括他们创作的历史经验在内。六朝人也曾以才学为诗,被钟嵘《诗品》所指斥,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出现的典故,却远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开创的诗歌散文化与思辨性的道路,到了宋代,也有长足的延伸。如果我们将杜甫、韩愈和王安石、苏轼之作细加比较,当不难发现此点。
袁枚《续诗品·著我》云:“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汲新,其庶几乎!”这就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传统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宋人之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也正在此。五十年前,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所以“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他还概括而明晰地指出两者的异同:“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械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也许严羽所举三个方面以及缪先生所作的反复形容还不能完全说明唐宋诗相异的缘由和相别的面貌,但两家之说,已为我们提供了对宋诗的基本认识。
这个小册子只选了一百多首诗,对于整个宋诗来说,它们只是沧海一粟,而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等等条件,显然不可能体现宋诗发展的完整过程。这本小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再说品评的方法,由于近十年来鉴赏辞典一类的书已经很多,读者不难从其中得到教益,所以我在本书中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品评,而只是在每首或几首诗后,就其所知,随手写下一点读后感,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信笔所之,未免零乱,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我一直觉得,阅读宋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却忽略了文字背后那股勃勃的生机,或者那份沉甸甸的忧思。《读宋诗随笔》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程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流传千古的宋诗,重新赋予生命。他不像一些学者那样,上来就堆砌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出发,分享他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谈到王安石的诗时,他不仅仅分析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更着重于挖掘诗歌中那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以及其中偶尔流露出的对现实的无奈。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王安石。书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宋代文人的“闲适”与“出世”的矛盾,作者将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诗歌案例,比如林逋的梅花诗,解读得淋漓尽致。他分析了林逋“梅妻鹤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非简单的隐逸,而是对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我一直忽略的那些东西,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评分要说最近读到的最让我“走心”的书,那一定是这本《读宋诗随笔》。我一直觉得,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宋诗,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一个极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将宋诗仅仅当作一些文学作品来解读,而是将其视为诗人情感的宣泄,甚至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比如,书中关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解读,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句名言上,而是深入分析了范仲淹当时的心境,以及他这种情怀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他会从范仲淹的个人经历出发,让你理解为什么范仲淹能够写出这样充满胸怀的篇章。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我不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智者讲述他的人生哲学。书中还有关于黄庭坚的论述,作者着重分析了黄庭坚诗歌中的“点铁成金”之术,但他不仅仅停留于技巧的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寻。读这本书,常常会让我陷入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历史,思考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给宋诗爱好者的一份厚礼。我此前阅读宋诗,常常停留在对遣词造句的欣赏,以及对历史故事的了解,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没有真正触碰到宋诗的“骨子”。《读宋诗随笔》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作者沈先生的笔下,宋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他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诗词,解读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柳永词的章节,许多人诟病柳永词的“俚俗”,但沈先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发掘了柳永词中对于市井生活的细腻描摹,以及其中蕴含的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他指出,正是这种“俗”,才使得柳永的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能够引起普通人的共鸣。这种解读角度,让我对柳永的印象焕然一新。此外,书中对陆游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不仅仅是简单的赞扬其爱国情怀,更是深入分析了陆游晚年诗歌中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他将这份情感融入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友促膝长谈,他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你揭示宋诗背后隐藏的无数精彩。
评分拿到这本《读宋诗随笔》着实让我惊喜。我一直对宋诗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虽能欣赏其景,却难以窥其深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缺憾。作者的笔触细腻,语言朴实,却又字字珠玑。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带着你一起走进宋诗的灵魂深处。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围绕着一些耳熟能详的宋词名篇展开,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等。但不同于我以往读到的解读,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字面的含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词作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他会从一个细微的意象入手,比如苏轼写“大江东去”,他会联想到苏轼当时贬谪黄州的孤寂,以及他旷达洒脱的人生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时代,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辛弃疾的几段论述,作者对辛弃疾的豪迈与悲壮的分析,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掩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以为熟悉的宋诗,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宋诗的视角。我之前阅读宋诗,多是侧重于诗人的生平轶事,或者诗歌的写作技巧。但《读宋诗随笔》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诗心”的挖掘上,也就是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和意图。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质朴的语言,带领读者去体悟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例如,书中对李煜的评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亡国之君”的悲情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李煜词作中那种“恰是江山如此多娇”的眷恋,以及他对逝去繁华的无奈与不舍。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李煜。同时,书中对杨万里“诚斋体”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其“活泼”,而是深刻剖析了杨万里诗歌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朴素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他会从杨万里的生活细节入手,让你理解他为什么会写出那样充满生机的诗句。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他能够指引你发现那些你从未留意过的风景,让你对宋诗产生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同学很喜欢。
评分挺好的,l
评分挺好的,l
评分同学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同学很喜欢。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慢慢读。
评分挺好的,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