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歌猶如雙峰並峙,成就皆高。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遊等宋代詩人“以己意為詩”,生命內在的自由隨意與豁達,成就瞭充滿生活智慧的宋詩風貌。作者精選代錶性宋詩百餘首,超脫傳統,從比較著眼,抓住作品重要的特徵,一經抉齣,豁然開朗,快意頓生。難怪程先生說:這是他比較看重的有較多個人心得的一本書。
程韆帆(1913— 2000)
湖南寜鄉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師承吳梅、黃侃等大師。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傢、教育傢,享譽海內的國學研究大傢,在古代文學、曆史學、校讎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都取得瞭卓越的成就。齣版有《校讎廣義》《兩宋文學史》《史通箋記》《文學批評的任務》《古代詩歌論叢》《讀宋詩隨筆》《古今詩選》等。
《讀宋詩隨筆》以很高的學術水準和鮮明的學術個性而區彆於一般詩選。
——莫礪鋒
短短幾頁,盡揭唐宋詩異同,傳承,特色,實是瞭解宋詩之平實語
——豆瓣讀者
前 言
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
變齣不得已,運會實迫之。
格調苟沿襲,焉用雷同詞?
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
——蔣士銓:《辯詩》
在我國詩歌的百花園中,五七言古今體詩是流行最廣、生命力最強的樣式。而唐、宋兩代之作,則麵貌各異,成就皆高,有如雙峰並峙。吳之振序其《宋詩鈔》雲:“宋人之詩變化於唐,而齣其所自得,皮毛落盡,精神獨存。”這一論斷極為扼要地說明瞭宋代詩人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在他們以前,已經齣現瞭許多大師,作為他們學習的對象;但同時,這些大師的存在,又迫使他們求變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為新一代的大師。其結果是産生瞭齣於唐又異於唐的宋詩。那麼,宋代詩人是在哪些方麵顯示瞭他們的特色呢?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首先提齣並解答瞭這個問題。他說:“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至東坡(蘇軾)、山榖(黃庭堅),始齣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又說:“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纔學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這些話雖有貶意,卻道齣瞭宋詩不同於唐詩的重要內涵,並且指齣蘇、黃是宋詩改變唐風的代錶性人物。
首先,嚴羽指齣宋人以文字為詩。文字這個詞在宋代有 廣狹二義:廣義指書麵語言,狹義則指散文。這坐娃然足指曾經引起非議的以散文為詩;而以散文為詩,又往往和以議論為詩是緊密地聯係著的。文多作為思想的載體,而詩則多作為感情的載體,因而文偏於錶現邏輯思維而詩偏於錶現形象思維,似乎是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這一傳統的打破,對於墨守成規的人來說,無疑地會被認為是一種生疏可疑的異端而加以反對。但如果我們不從先入為主的傳統觀念齣發而從作品本身齣發,就可發現,詩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這個外殼中的議論,並不排斥文學藝術的最本質的特徵——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當它被移植到詩歌中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往往為人們所忽略的情況,一是散文化的議論本身有助於突齣抒情詩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詩、詠史詩(特彆是這兩類詩中的翻案詩)最能證明這一點。其次,許多議論,特彆是當它們被以比喻來錶達時,也充滿瞭生動活潑的形象,而並非枯燥無味的說教。思辨的形象性與其載體(結構、句法等)的散文化,構成瞭宋詩一個很大的特色。
嚴羽還論及宋人以纔學為詩這個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詩中用典故方麵。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纍和語言的反復使用,自然有不少可供後來者比擬、藉鑒、沿襲、繼承的故事、成語産生與流傳。這也就是所謂典或典故。文士們在作品中用典,是要讓讀者更方便、更豐富、更深刻、更準確地體會自己所要錶達的內容,而不是相反。有些作者不善於使用典故,導緻其作品無法獲得預期或應有的藝術效果;有些讀者則因各種原因未能洞悉典故的含意,而無從體會使用者的本意。這些情況都是有的。但那都是使用者、接受者的問題,而非故事、成語本身有什麼過錯。用典風氣的形成與流行和學術文化的隆盛是有關聯的。宋代詩人多數是博學之士,他們的高層次文化修養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在詩的創作中,從而齣現瞭作者以纔學為詩、作品風格繁縟、用意深麯等種種現象。這是宋詩的又一特色,但這一特色的優劣,則需要對作品進行具體分析,無法一概而論。陶淵明可算古來第一位善於用典的詩人,將陶詩囫圇讀去的人,往往未能詳悉。但我們即使找到它們有那麼多的“來處”,也無須沾沾自喜,因為“用事而不使人覺”,也就近於或同於“胸臆語”,即創作瞭。我們是否可以說,以纔學為詩可能是一病,而以纔學讀詩,每讀一詩,就想忙著尋找其中所用典故,也同樣是一病呢?
正因為宋人以這些特色來將自己區彆於唐人,嚴羽纔一方麵反對其不似古人,而又不能不服其工。由此可見,以文字、議論、纔學為詩,雖不始於宋人,但確實是到瞭宋代,纔在創作實踐中解決瞭以文字、議論、纔學為詩,也可以寫齣很好的作品這個問題。而這正是通過“以故為新”的手段來實現的。
蘇、黃都曾提齣“以故為新”。這個“故”,恐怕不隻是詩人們已經再現的生活,用過的材料,也應當包括他們創作的曆史經驗在內。六朝人也曾以纔學為詩,被鍾嶸《詩品》所指斥,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齣現的典故,卻遠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開創的詩歌散文化與思辨性的道路,到瞭宋代,也有長足的延伸。如果我們將杜甫、韓愈和王安石、蘇軾之作細加比較,當不難發現此點。
袁枚《續詩品·著我》雲:“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汲新,其庶幾乎!”這就比較具體地說明瞭文學創作的傳統與繼承的辯證關係。
宋人之變化於唐而齣其所自得,也正在此。五十年前,繆彥威先生在《論宋詩》中已經扼要地指齣宋人“變唐人之所己能,而發唐人之所未發”,所以“宋詩雖殊於唐,而善學唐者莫過於宋”。他還概括而明晰地指齣兩者的異同:“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摺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械華繁彩;宋詩如寒梅鞦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迴味雋永。譬諸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闢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譬諸遊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麯澗尋幽,情境冷峭。唐詩之弊為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為生澀枯淡。雖唐詩之中,亦有下開宋派者,宋詩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論其大較,固如此矣。”
也許嚴羽所舉三個方麵以及繆先生所作的反復形容還不能完全說明唐宋詩相異的緣由和相彆的麵貌,但兩傢之說,已為我們提供瞭對宋詩的基本認識。
這個小冊子隻選瞭一百多首詩,對於整個宋詩來說,它們隻是滄海一粟,而且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等等條件,顯然不可能體現宋詩發展的完整過程。這本小書隻是想使讀者對有異於唐詩的宋詩風味嘗鼎一臠而已。再說品評的方法,由於近十年來鑒賞辭典一類的書已經很多,讀者不難從其中得到教益,所以我在本書中並沒有按照一般的方法進行品評,而隻是在每首或幾首詩後,就其所知,隨手寫下一點讀後感,既無統一的規範,也無內容的限製,信筆所之,未免零亂,這是要請讀者原諒的。
要說最近讀到的最讓我“走心”的書,那一定是這本《讀宋詩隨筆》。我一直覺得,詩詞是一種情感的載體,而宋詩,更是將這種情感推嚮瞭一個極緻。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將宋詩僅僅當作一些文學作品來解讀,而是將其視為詩人情感的宣泄,甚至是時代精神的縮影。比如,書中關於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解讀,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先天下之憂而憂”這句名言上,而是深入分析瞭範仲淹當時的心境,以及他這種情懷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孕育齣來的。他會從範仲淹的個人經曆齣發,讓你理解為什麼範仲淹能夠寫齣這樣充滿胸懷的篇章。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親切,仿佛我不是在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聽一位智者講述他的人生哲學。書中還有關於黃庭堅的論述,作者著重分析瞭黃庭堅詩歌中的“點鐵成金”之術,但他不僅僅停留於技巧的層麵,而是將其上升到一種對人生哲理的探索,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尋。讀這本書,常常會讓我陷入沉思,思考人生,思考曆史,思考那些流傳韆古的詩句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含義。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審視宋詩的視角。我之前閱讀宋詩,多是側重於詩人的生平軼事,或者詩歌的寫作技巧。但《讀宋詩隨筆》這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詩心”的挖掘上,也就是詩人創作時的情感和意圖。作者以一種非常平實質樸的語言,帶領讀者去體悟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例如,書中對李煜的評價,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亡國之君”的悲情上,而是深入分析瞭李煜詞作中那種“恰是江山如此多嬌”的眷戀,以及他對逝去繁華的無奈與不捨。這種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真實的李煜。同時,書中對楊萬裏“誠齋體”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揚其“活潑”,而是深刻剖析瞭楊萬裏詩歌中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觀察,以及他如何將這種樸素的情感融入詩歌之中。他會從楊萬裏的生活細節入手,讓你理解他為什麼會寫齣那樣充滿生機的詩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同行,他能夠指引你發現那些你從未留意過的風景,讓你對宋詩産生全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覺得,閱讀宋詩,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氣”。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字麵上的意思,卻忽略瞭文字背後那股勃勃的生機,或者那份沉甸甸的憂思。《讀宋詩隨筆》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程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流傳韆古的宋詩,重新賦予生命。他不像一些學者那樣,上來就堆砌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角度齣發,分享他對這些詩詞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談到王安石的詩時,他不僅僅分析瞭王安石的政治抱負,更著重於挖掘詩歌中那種“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以及其中偶爾流露齣的對現實的無奈。這種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王安石。書中還有一個章節,專門探討瞭宋代文人的“閑適”與“齣世”的矛盾,作者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詩歌案例,比如林逋的梅花詩,解讀得淋灕盡緻。他分析瞭林逋“梅妻鶴子”背後的深層含義,並非簡單的隱逸,而是對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這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對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我一直忽略的那些東西,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完美的展現。
評分拿到這本《讀宋詩隨筆》著實讓我驚喜。我一直對宋詩情有獨鍾,但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像是隔著一層窗戶紙,雖能欣賞其景,卻難以窺其深意。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種缺憾。作者的筆觸細膩,語言樸實,卻又字字珠璣。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帶著你一起走進宋詩的靈魂深處。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圍繞著一些耳熟能詳的宋詞名篇展開,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的《聲聲慢》等等。但不同於我以往讀到的解讀,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字麵的含義,而是深入挖掘瞭詞人創作時的心境,以及詞作所承載的曆史背景。他會從一個細微的意象入手,比如蘇軾寫“大江東去”,他會聯想到蘇軾當時貶謫黃州的孤寂,以及他曠達灑脫的人生觀。這種解讀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詞人所處的時代,與他們一同感受喜怒哀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辛棄疾的幾段論述,作者對辛棄疾的豪邁與悲壯的分析,既有曆史的厚度,又不失人性的溫度,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掩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曾以為熟悉的宋詩,發現它們身上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簡直是給宋詩愛好者的一份厚禮。我此前閱讀宋詩,常常停留在對遣詞造句的欣賞,以及對曆史故事的瞭解,但總覺得少瞭些什麼,像是沒有真正觸碰到宋詩的“骨子”。《讀宋詩隨筆》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點。作者瀋先生的筆下,宋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他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詩詞,解讀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柳永詞的章節,許多人詬病柳永詞的“俚俗”,但瀋先生卻從另一個角度,發掘瞭柳永詞中對於市井生活的細膩描摹,以及其中蘊含的對底層人民的關懷。他指齣,正是這種“俗”,纔使得柳永的詞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能夠引起普通人的共鳴。這種解讀角度,讓我對柳永的印象煥然一新。此外,書中對陸遊的論述也十分精彩,不僅僅是簡單的贊揚其愛國情懷,更是深入分析瞭陸遊晚年詩歌中那種“紙上談兵”式的無奈與悲涼,以及他將這份情感融入詩歌的獨特藝術魅力。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見多識廣的老友促膝長談,他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為你揭示宋詩背後隱藏的無數精彩。
評分挺好的,l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籍非常好,感謝賣傢
評分挺好的,l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同學很喜歡。
評分書籍非常好,感謝賣傢
評分挺好的,l
評分挺好的,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