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一函四册)

花间集(一函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后蜀] 赵崇祚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花间集
  • 诗歌
  • 古典文学
  • 选集
  • 唐代文学
  • 四书
  • 诗词
  • 珍本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526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宣纸
页数:260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填词风气,在晚唐五代已十分普遍。唐代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后蜀。唐末五代填词风气zui sheng、成就zui gao的地方首称后蜀,次称南唐。因而,此书也可以称得上晚唐四川地区文人的重要词作品集。《花间集》是我国第yi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yi个词派。《花间集》在词史上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此次出版,使用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建康郡斋刻本。此为海内孤本,将此宋代孤本化身千百,能使广大读者阅读收藏,也将是一件功德无量、泽披后世之举。

作者简介

赵崇祚字弘基,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亦无传。案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任官,或在蜀生活),词风近似,故史称“花间词派”,作者亦被称为“花间词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序言
目录
正文

前言/序言

此次影印出版所采用的底本是宋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建康郡斋刻本。框高十八·四厘米,宽十二·三厘米。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
此本宋刻宋印,版式疏朗,字体浑厚,纸墨明丽,书品完好,是难得的珍本。版心下所列刻工有郑珣、周清、章旼、毛仙、刘实、王琮、于洋、黄祥等,为南宋初年南京地区名工,也见于今存其他宋本。
藏印有“颜仲逸印” “王宠履吉” “张远之印” “超然” “席鉴之印” “席氏玉照” “酿华草堂” “灵石杨氏墨林臧书之印” “结一庐臧” “子清” “子清真赏” “子清校读” “仁龢朱澄” “子孙永保之” “张继超印” “徐乃昌读” “会稽孙伯绳平生真赏”等。
此本流传端绪略可考知:元代藏于颜仲逸家,明代曾归雅宜山人王宠(履吉)。明末清初则归常熟藏书家张远(超然)、酿华草堂席鉴(玉照),清道光间归山西灵石杨尚之(字仲华,号墨林),清末归浙江塘栖朱氏结一庐,后随他书转归张佩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孙祖同(伯绳)所得,著录于《虚静斋宋元明本书目》。最后归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花间集(一函四册)》:掩映于时光深处的一瞥倾心 在泛黄的扉页与古朴的书脊之间,藏匿着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一段绵延千年的情思。《花间集》,这部凝聚着晚唐五代词坛璀璨星光的巨著,以其四册精装的典雅姿态,静静地诉说着那个风流倜傥、锦绣繁华的南唐与吴越。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诗词选集,而是打开一扇通往旧时江南烟雨、歌台舞榭的窗口,让我们的思绪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触摸那些逝去的霓裳羽衣,去聆听那些婉转低回的歌喉。 一函四册,承载的是一部词史的缩影 《花间集》之所以取“一函四册”的形式,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郑重的仪式感。它并非随意编纂,而是对当时词坛盛况的系统性梳理与集结。每一册,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章节,串联起不同词人的心绪流转。 第一册:吴越风情,婉约初啼。 这一册往往汇集了早期花间词的代表性作品,如温庭筠、韦庄等词人的名篇。他们的词作,在初唐四言诗的庄重典雅与汉魏五言诗的质朴自然之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抒情路径。词的篇幅短小,音节和谐,尤其适合表现细腻、委婉的情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词人如何用如花般的比喻、似水的描摹,勾勒出闺阁中的思念、离愁,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温庭筠的“玉楼明月,柳怊春愁”;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无不展现出一种精致、华美的风格,为花间词奠定了基调。那些描绘的女子,无论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还是“薄命红颜,只为他人作嫁衣”,都带着一种易碎的美感,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第二册:南唐遗韵,深情款款。 随着词坛的发展,尤其是南唐时期,花间词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与多元的阶段。李煜、冯延巳等词人的作品,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同时,融入了更深沉的人生体验与哲学思考。李煜亡国后的词作,更是将悲怆、凄凉的情感推向了极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寥寥数语,道尽了国破家亡的无尽哀思。冯延巳的词,则更多地流露出对世事人生的感悟,如“日高烟暖,帘幕无重数”,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然与疏离。这一册的词作,在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将婉约词的情感表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册:承前启后,百花齐放。 这一册可能囊括了更多当时在世或稍晚于主要花间词人的作品,展现了花间词发展脉络中的过渡与延展。词人们在继承中创新,在模仿中求变,使得花间词的风格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可能包含一些描写山水、写景的词作,或是对人生离合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尽管主体风格仍围绕着“花间”,但已能窥见后世词风演变的蛛丝马迹。 第四册:余音绕梁,流传千古。 最后一册,可能包含一些在当时流传甚广,或在后世对词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它也可能是一个集结,将前面几册未能尽述的佳作补遗,或是对花间词的艺术价值进行一个总的提炼。每一首词,都是一个独立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奏响了晚唐五代词坛最动听的旋律。它们如同盛开在花间的绝世美人,即使岁月流转,其风采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花间之美,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 《花间集》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华丽与辞藻的精致。它所呈现的“花间”意境,是一种对人生、对情感的独特审美体验。 婉约的情感表达: 花间词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婉约”风格。它不追求大开大阖的悲壮,而是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感。闺阁中的女子,是花间词最常出现的形象。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相思、愁绪、期盼,被词人以极尽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白的宣泄,而是含蓄的、意会的,如同一缕淡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 精致的艺术意象: “花间”二字,本身就充满了美学意涵。词人笔下的意象,多是与女性、闺阁、自然景物相关的。如“玉”、“罗”、“锦”、“珠”、“月”、“风”、“雨”、“花”、“柳”等等。这些意象的选择,既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词作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词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组合与描摹,营造出一种朦胧、唯美、伤感的艺术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音律之美: 词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其音乐性是其重要特征。《花间集》中的词作,在格律上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力求音节和谐、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如闻天籁。这种音律之美,与词作所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映照的时代风貌:《花间集》所收录的词作,是晚唐五代时期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一面镜子。那个时代,虽然战乱频仍,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尤其盛行歌舞宴乐。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普遍认知,都在这些词作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它们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料。 为何“花间集”值得一读再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捧起《花间集(一函四册)》仿佛是一种穿越,一种对往昔的回溯,一种对纯粹情感的追寻。 情感的共鸣: 尽管时代变迁,人事已非,但词作中所表达的相思、离愁、怀旧、爱恋等情感,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我们读到那些优美的词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审美的洗礼: 在一个充斥着物质和喧嚣的世界里,《花间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它用最精致的语言、最唯美的意境,洗涤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美的熏陶,一次对生命感受力的重塑。 文化的传承:《花间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花间词的集大成者。阅读它,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解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途径。 《花间集(一函四册)》不仅仅是几本古籍,它是一部时代的挽歌,一首情感的绝唱,一份沉淀了千年的文化厚礼。它静待着每一个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的读者,去开启那扇尘封的美丽之门,去领略那“花间”深处,令人心旌摇曳的万种风情。它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你闲暇的时光里,悄然绽放,给你带来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花间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细腻、婉约,又不失深情的审美情趣。翻阅它,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有些微涩,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甘甜的余韵。我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从封面到内页,都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是那种摆在显眼位置,供人炫耀的书,而是更适合藏在书房一角,在不经意间,被偶然翻开,然后沉醉其中。我曾经在某个午后,独自一人,沐浴着斜阳,轻轻翻开其中一册,那些词句仿佛有了生命,在我的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如梦似幻的景象。这是一种非常私密的体验,无关他人,只关乎自己内心的感受。它让我更加欣赏生活中的美,也更加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套书,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初次见到这套《花间集》,就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素雅的装帧吸引。拿到手中,那一函四册的实体感,便足以让人心生敬意。翻开第一册,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墨色印在上面,古朴而不失清晰。我并非专攻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日里,闲暇之余,我喜欢泡上一杯清茶,在午后阳光或是静谧的夜晚,随手翻阅几页,让那些穿越千年的诗词,在心中轻轻流淌。这套书的排版疏朗有致,字里行间似乎都透着一种从容与淡雅,非常适合细细品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一目十行。每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风骨,都渐渐地在字句中鲜活起来。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编,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情感与智慧,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文化底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案头不可多得的雅物。

评分

对于一本经典著作,尤其是这样一套分量十足的《花间集》,我通常会抱着一种学习和尊重的态度去阅读。这套书的严谨编排,让我感受到了编者的用心。即便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种对文字、对文化的敬畏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词句,思考作者的遣词造句,揣摩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我从中不仅了解了词的发展脉络,也对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套书的厚重感,也仿佛在提醒我,这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宝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即时满足,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耐心,才能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每次合上书本,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去探索那些尚未完全领悟的深层含义。这套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

这套《花间集》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那个灯火阑珊、歌舞升平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脂粉香和丝竹之声。每一页,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无论是描绘女子容貌的精致,还是抒发离愁别绪的缠绵,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这套书的装帧本身也为这种体验增色不少,它不张扬,却透着一股内敛的华贵,非常符合书中词作的意境。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和感悟,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宁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温柔的倾听者,一个沉默的陪伴者,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评分

拥有一套《花间集》,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的心愿。如今,心愿达成,这套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套完整的经典文本,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度,以及整体的装帧设计,都无可挑剔,让人在拿起和翻阅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大的愉悦。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每一首词,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才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我并非急于求成地想要理解所有内容,而是享受这种慢慢探索的过程。有时候,我会选择几首自己喜欢的词,反复诵读,感受其音韵之美,体会其情感之深。这套书,让我更加贴近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沉淀,也是一种升华,为我的阅读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