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细腻流畅的图画和自然不矫作的文字,写下日常生活点滴,从节气、节日和生活经验,介绍连日本人都不太清楚的24节气文化、节庆由来和仪式,更分享如何顺应季节过生活。邀你一同透过本书图文并茂的充实内容,细细欣赏日本日常的生活风景,活出生活的美好!
日本生活家用柔软的心倾听24节气更迭的生息,写下贴近日本日常的生活杂记。从春夏秋冬开始入手,每一个季节里都有传统民俗、顺应节气的食物、以及佳节,作者一一娓娓道来。这是一本全面的日本生活百科全书,非常值得收藏。
佐藤裕美,1978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设计专门学校,曾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现为职业画家、作家。 都市长大的她却特别喜爱乡下生活,学生时期的寒暑假都在广岛县福山的外婆家读过,耳濡目染之下遂传承老一辈的生活智慧结晶。本书以写实、活泼的图画,画活了日本的日常和传统节庆,深深打动日本读者的心。
一本令人看了跃跃欲试,融合知识、趣味的日本生活百科,值得你收藏,细细品味!
一月
一月当令食材
新年
人日节
开镜饼
小正月
成人礼
大寒
二月
二月当令食材
节分
立春
忌针节
初午
三月
三月当令食材
上巳节
惊蛰
春分
四月
四月当令食材
赏花
浴佛节
花草小游戏
十三参拜
五月
五月当令食材
八十八夜
端午节
退潮拾贝
六月
六月当令食材
冰的朔日
衣物换季
入梅
腌梅子
嘉祥日
夏至
夏越大祓
七月
七月当令食材
开山式
半夏生
盛夏问候
七夕
庙会
中元
土用丑日
八月
八月当令食材
八朔
盆节
烟火
九月
九月当令食材
重阳节
十五夜
秋分
十月
十月当令食材
十三夜
惠比寿讲
赏红叶
十一月
十一月当令食材
立冬
七五三节
亥子祝
酉之市
十二月
十二月当令食材
大扫除
岁暮送礼
冬至
新年的准备
除夕
后记
参考书籍
附录
在元旦当天,到处都能听到“恭贺新喜”的问候声。虽然跟除夕只有一天之差,但
不可思议的是,这天早上会感觉到身心灵就像重生一般。一年之计在于元旦,就让我们
怀着愉快的心情,订立今年的新目标吧。
“松之内”指的是一月一日到一月七日(有些地区则到十五日)这几天,得挂上门
松或注连绳等装饰门面,意指迎接年神的到来。这期间,年神会附着在门松上,因此初
次参拜寺庙,必须在“松之内”这段时间内完成。并且在参拜完后,抽签看看今年年初
的运势。讲到抽签,不禁让我想到曾经有外国观光客来问我,“小吉”和“末吉”代表
的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我其实也分不清楚,情急之下用“S……Small lucky ?”“Little
lucky ?” 回答了他们。虽然前后矛盾,但我相信很多日本人也分不清楚“小”和“末”
到底哪个比较好。运势的排列由好到坏的顺序是“大吉→中吉→小吉→末吉→凶”。虽
然会抽到最不好的签,可日本人都会以正面的态度思考,告诉自己“真好,绝不会比现
在更坏了”或是“今年的灾难也都结束了”。
关于新年的种种
若水
新年的第一天早晨,汲取的水叫作若水。早期,年初一(凌晨3点到5点)人们会到井口取水,在取水途中不可和别人交谈。据说若水可以消灾解厄,供奉神明后,可以拿来饮用或烹调食物。
曙光
一月一日的日出称为曙光。迎接曙光的同时,期许新的一年健康幸福。一月一日称为“元日”,而元日的早晨则称为“元旦”。“旦”指的是太阳冒出地平线之际。
御年玉
俗称的“压岁钱”。原意是把年神的灵魂分给大家,因此长辈会将供奉神明的年糕分给晚辈。御年玉的“玉”指的是灵魂,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演变成年长者给小孩子压岁钱的习俗。
舞狮
身穿狮子头表演的传统技艺,人们相信舞狮有驱逐鬼怪的吉祥之兆,祈求新的一年无灾无难,平安度过。
初写
新年第一次用毛笔书写或绘画称为“初写”。一般都在年初二书写,写的内容必须在15 日那天全部烧掉。据说,高高升起的火焰会让字写得更好。“初写”习俗源自平安时代(公元8~12世纪),当时宫廷在年初二这天开工,用若水来磨墨,写出许多有名的歌曲和文章。
初诣
迎接新年的同时,第一次到神社或寺庙参拜,称为“初诣”。在绘马板上写下愿望和目标,并领取象征吉祥的“破魔矢”,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所谓“岁时记”,是记载女儿节和七夕等传统仪式,描述夏至、冬至和四季变换等各种自然现象。简单地说,是一本住在日本的生活指南。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节分(立春的前一天)要撒豆子以驱赶邪气,或者除夕要吃跨年荞麦面等习俗。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在日本还有许多重要且极好的节日仪式和风俗习惯。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如钻石般镶嵌在一整年中,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无限的幸福感。岁时记和生活息息相关,给单调的每一天增添了许多缤纷的色彩,使生活过得更充实,心也更加丰富踏实。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传统仪式看起来“很艰涩”或“非常麻烦”,就连我自己也深有同感,何况是住在都市里的人,想将忙碌的生活融入大自然,似乎也不大容易。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渴望享受岁时记的生活。如果可以化繁为简,从生活周边取材,心想“如果是这样,我也能办到”,自然会浮现各种新鲜的点子。
透过本书,您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准备一盘年菜,或是用色纸折女儿节的人偶,轻松愉快地将传统仪式融入生活中。
更吸引人的是,本书不仅介绍岁时记的习俗仪式与背后的意义及典故,还附上简单的季节料理食谱,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实践岁时记的入门书和生活指南,也希望您喜欢书里的插图。
这本《和之美:日本和风生活绘物志》吸引我的,首先是它传达的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哲学。我一直在寻找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回归本真的方式,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日本庭院的大门,里面弥漫着淡淡的木香、竹叶的清脆声响,以及时间沉淀下来的温润光泽。它不仅仅是介绍物品,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以及在日常琐事中寻找到的诗意。我期待书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如何被赋予生命,如何在手中传递温度,又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诉说着故事。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或许能更懂得如何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里,为自己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和风”角落,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和滋养。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很有质感了,那种留白和水墨的韵味,预示着它内容的深邃与雅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感受那种“勿忘初心”的力量,以及在精巧的设计和纯粹的材质中,体会日本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匠人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工艺和设计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日文原名“大切にしたい、にっぽんの暮らし”,直译过来便是“想要珍视的,日本的生活”,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它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那些值得我们去用心体会、细细品味、并长久珍藏的生活片段和物品。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工艺品,比如那些手工制作的陶瓷、精美的布艺、或是木制的家具,它们背后一定蕴含着传承百年的技艺和设计师的心血。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物品“大切にしたい”的意义,它们是如何融入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又是如何体现出日本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物件,是如何在细节处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自然的一种媒介。
评分坦白说,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因为它恰好点中了我的一个“痒点”。我一直对那种“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很感兴趣,而日本的和风文化恰好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人是如何将这种极简、自然、和谐的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物志”这个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想象,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精美的插画和图示,将那些充满韵味的和风物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器物,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和灵魂,又如何在主人的手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带来一份宁静与治愈。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将这种“和风”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有品质、充满美感的生活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绘物志定位,让我充满期待。我个人认为,文字是信息的载体,而图画则是情感的传递。一本优秀的绘本,能够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将作者的所思所感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充满艺术感的插画,它们将如何生动地描绘出日本和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设想,那些画面或许会是温暖的色调,细腻的笔触,将清晨阳光下洒落的茶香,午后雨滴敲打在木窗上的声音,夜晚月光下庭院的宁静,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慢”的艺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关注,以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平和与雅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介绍,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引导,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我希望通过这些画面,能够真正地“看见”日本的和风生活,并从中汲取灵感,让自己的生活也增添一份从容与美好。
评分“和之美”这个名字,立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东方美学的向往。我一直觉得,日本的和风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它体现在极简的设计中,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里,也体现在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考究上。“绘物志”的字样,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将通过视觉的语言,来讲述那些关于“和之美”的故事。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挑选哪些物品来代表日本的和风生活?是那些传承百年的手工艺品,还是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的创新之作?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图例,清晰地展示这些物品的细节,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和理解这种“和之美”,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种“慢”而有质感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