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风物

故都风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鸿年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古都
  • 风俗
  • 民情
  • 建筑
  • 城市
  • 记忆
  • 散文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5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54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老北京的社会生活范围之宽、内容之庞杂,足以当得起一本描述老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作者陈鸿年久居北京,对老北京的一草一木皆怀有真挚的感情。全书共分五章,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内容,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堪称一幅民国时期北平风俗的清丽画卷。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篇使用北京人独有的语言——北京话,这是一本居住异乡的北京人用自己的话写给自己听的、用来消解自己乡思的诸多小文构成的著作。

作者简介

陈鸿年,世居北京,为燕都望族,20世纪40年代末迁居台北,任职于台北市政府。公务之余,写作大量回忆老北京风物的文章,曾在多家报刊开专栏连载。

精彩书评

陈鸿年这本书,所涉当时京城的社会生活范围之宽广、内容之庞杂,足以当得一本描述老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但我却宁愿将其视为他的一部回忆录,这不仅因为他笔之所至,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更因为他通篇所用的,都是北京人独有的语言——北京话……我能理解京腔对于作者有多么的重要。我甚至觉得,这不是一本用来向人介绍北京的著作,而是他用自己的话写给他自己听的、用来消解自己乡思的诸多小文构成的书……是想用这样的方式,为这些老人们留下一个纪念,一个见证。也希望这些老人的后世子孙,不要把记载了这段如此沧桑历史的人和书,仅仅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而等闲来看……

——定宜庄      


目录

第一章?和气的乡风——故都的生活 1

敦厚的人情味儿 6

清早儿第一件事——喝茶 8

盖碗儿茶 13

摆设儿 15

水烟袋 17

鼻烟壶儿 19

揉核桃 22

养鸽子 23

美的吆喝声 25

市声 29

喜事的余兴 36

黑风帕 39

洋灯罩儿 40

抖空竹 42

关钱粮 44

捡煤核儿 46

老妈妈论儿 47

好听的 49

纵鹰猎兔 51

遛鸟人 55

私塾 57

救命大学 61

太保学生 63

卖报的 65

北平的警察之一 67

北平的警察之二 72

北平的庙会 75

书棚子 79

说书 84

斗蛐蛐儿 86

买卖人儿 93

小徒弟 99

底子钱 102

贴靴 104

女招待 106

叫条子 109

打茶围 111

二道坛门 113

公寓风光 119

招募 122

北平马玉林 123

北平的戏园子之一 125

北平的戏园子之二 130

票房 135

东安三戏园 141

跟包 143

看座儿的 145

手巾把儿 146

听蹭戏的 148

抱大令 150

北平的暗角 152

涕泪话故乡 159


第二章?里九外七——故都的名胜 162

哪吒城 164

故宫博物院 166

北海小白塔 169

天安门怀旧 176

金銮宝殿 178

太庙听蝉读书 179

国子监 181

天坛 183

坛根儿素描 186

中山公园·社稷坛 192

北海之滨的团城 194

新华门 196

雍和宫 198

九十儿隆福寺 200

东安市场 201

城南游艺园 209

天桥八大怪 215

东交民巷 220

第一楼 222

花儿市集 224

肉市东广 229

三月三 蟠桃宫 231

蟠桃宫 236

太阳宫 239

八大胡同 240

陶然之亭 242

万牲园 244

美的胡同名儿 246

黑胡同儿 248

颐和园 250

万园之园 256

西山八大处 258

西山晴雪 262

西山碧云寺 264

金顶妙峰山 266

鹫峰山道 268

戒台寺 270

卢沟桥 272

南口居庸关 273

樱桃沟 276


第三章 四季分明——故都的节令 278

北平的天气 278

北国之冬 280

故都的冬夜 285

冰与雪 289

溜冰 292

大棉袍儿 294

煤球炉子 296

大铜炉子 298

毛儿窝 300

冰船儿 301

冬蝈蝈儿 303

暖房燠室 305

蜜供会 308

腊八蒜 311

年终加价 313

书春摊儿 315

画儿棚子 317

窗户花儿 318

糖瓜祭灶 320

扫屋子 322

送财神爷的 324

踩岁常青 326

除夕包饺子 328

三十儿熬夜 330

爆竹除岁 332

您过年好 334

新春·风车·糖葫芦 335

逛厂甸 337

打金钱眼 339

跑旱船的 341

街头游艺 343

上元张灯 344

烟火·花炮 346

元宵 348

春日之声 350

琉璃喇叭 352

春饼庆新春 354

解冻开江 355

放风筝 357

春游忆故乡 360

端阳在故都 361

北平之夏 365

夏季的天棚 370

夏日谈树 373

天河掉角 376

莲花儿灯 378

八月节 379

兔儿爷 384

团圆饼 386

秋高蟹肥 388

养菊名家隆显堂 389


第四章 五行八作——故都的行业 392

晓市·夜市·鬼市 392

挂幌子 398

柜房重地 400

切面铺 402

油盐店 405

猪肉杠 411

羊肉床子 414

点心铺 417

茶叶铺 420

茶香说古城 423

烟儿铺 426

槟榔铺 433

燕都大酒缸 435

大茶馆儿 437

温热四池 445

澡堂子 447

拉洋车的 448

当当车 455

趟趟车 459

车 461

剃头棚儿 463

倒水的 467

倒土的 469

倒泔水 471

换大肥子儿 472

打鼓儿的 474

红白事儿 476

棚匠·杠夫 484

一撮毛儿 489

收生婆 491

杆儿上的 493

要饭儿的 495

拉洋片 496

玉器行 498

纸扎匠 500

裱糊顶隔 502

王麻子刀剪 504

模子李 507

烟壶叶 512


第五章?爆·烤·涮——故都的食物 514

烧饼·麻花儿 521

羊头肉 524

豆汁摊儿 525

爆肚摊儿 528

小枣儿切糕 529

枣儿 531

半空儿 532

山里红 534

什锦杂拌儿 536

果子干儿 538

馄饨摊儿 539

糖炒栗子 541

会仙居 543

盒子菜 545

黄花儿鱼 547


出版说明 549



《故都风物》 一、 历史的沉淀与城市的灵魂 《故都风物》是一部深入挖掘一座古都独特魅力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空间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城市灵魂的探索。本书试图将读者带回那个曾经辉煌的年代,感受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追溯过往,触摸历史的肌理: 书中详细描绘了这座城市从初建到鼎盛,再到演变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朝代下的城市风貌、宫廷礼仪、市井生活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宏伟的建筑如何承载王朝兴衰,伟大的历史人物如何在街头巷尾留下足迹,那些被遗忘的传说如何与现实交织。 解读建筑,倾听石头的诉说: 故都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标志性的建筑群中。《故都风物》花了大量笔墨来解读这些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以及背后的匠心独运。无论是巍峨的宫殿、肃穆的寺庙,还是古老的城墙、精美的园林,作者都力求剥离其表面的宏伟,深入探究其结构、材料、雕刻、彩绘等细节,讲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幸存,又承载了多少故事。书中或许会提及某一座牌坊上刻着的激励人心的故事,某一个角落的雕塑暗含的哲学思辨,或是某一片砖石凝聚的古代工匠的智慧。 挖掘民俗,体味生活的温度: 一座城市,最终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所构成。《故都风物》不拘泥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古都独特的民俗风情,从节庆习俗、饮食文化,到手工艺传承、戏曲曲艺,再到婚丧嫁娶的仪式,无不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作者可能通过描绘一个古老的市集,讲述一种传承百年的手艺,或是重现一场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二、 街巷的烟火与文化的传承 《故都风物》不仅关注那些宏大的历史遗迹,更着眼于构成城市肌理的街巷,以及在这些街巷中流淌的文化血脉。 穿行街巷,品味市井的百态: 书中将带领读者漫步于纵横交错的古老街巷,感受那些历经沧桑的青石板路,触摸斑驳的墙垣,聆听风吹过老屋檐下的低语。这里是城市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作者或许会描绘一条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老街,讲述一个街头艺人的传奇,或是描绘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以及邻里间淳朴的问候。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烟火气,是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 寻觅遗珠,发现隐藏的宝藏: 除了那些声名显赫的景点,《故都风物》更致力于发掘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遗珠”。可能是某个不起眼的小院落,却承载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可能是某个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却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可能是某个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考证,将这些被时光掩埋的宝藏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 聆听传承,感受文化的脉动: 文化的传承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是在日常的点滴中默默延续。《故都风物》会关注那些在现代社会依然顽强生长的传统技艺、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例如,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位老匠人如何用双手传承一项古老的手工艺,讲述一种古老的戏曲如何在一代代人中焕发生机,或是描绘一种传统的美食制作方法如何成为家族的骄傲。这些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三、 艺术的雅韵与精神的寄托 《故都风物》同样触及了这座古都的艺术成就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审美品鉴,领略艺术的精致: 作者可能会从艺术的角度,解读这座城市的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书中或许会描绘一幅古画中对山水意境的极致追求,解读一段古乐中蕴含的情感,或是分析一出传统戏曲中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这座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 文人墨客,追溯思想的源流: 历史上,这座城市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栖息之地。《故都风物》可能会深入探究那些在此留下足迹的文人雅士,他们的生平、创作以及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贡献。书中或许会重现某个文人雅集的热闹场景,解读一首传世诗篇背后的情感,或是讲述一个关于智慧与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文的光辉。 精神寄托,感悟生命的意义: 最终,《故都风物》希望引导读者去思考,在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城市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塑造和滋养的。古老的信仰、哲学思想、生活智慧,都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底色。书中可能会描绘人们在庙宇中的虔诚祈祷,解读一种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或是通过某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故都风物》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体验,一次深入城市灵魂的探险。它希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读者不仅仅看到这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更能触摸到它的温度,感受到它的脉搏,理解它的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间翻开一本名为《故都风物》的书,本以为会是一本平铺直叙的历史记录,却没想到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缓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书的开篇,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也不是枯燥的帝王将相,而是从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徐徐展开。作者笔下的老北京,仿佛有了温度和呼吸,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茶馆里的评书声、胡同里孩童的嬉闹声,都跃然纸上。我仿佛看到了戴着瓜皮帽的剃头匠,推着吱呀作响的工具车;看到了穿着粗布棉袄的妇人,提着篮子穿梭于菜市场;看到了老爷爷坐在门口,悠闲地抽着旱烟,眼神里满是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那么细腻,那么真实,让我不禁放慢了阅读的节奏,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韵味。我甚至能闻到那淡淡的槐花香,听到那熟悉的京腔,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浓浓的“人情味”。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平凡的生活,用最朴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喜爱。

评分

初读《故都风物》,我被作者那种深邃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视角所吸引。他没有停留在对建筑或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比如,书中关于北京胡同的段落,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蜿蜒曲折,更是解读了胡同背后所承载的邻里情谊、生活智慧以及独特的社会结构。我仿佛看到了在狭窄的胡同里,邻居们互相串门,分享家长里短,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那种淳朴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作者还特别谈到了北京的饮食文化,不再是简单的菜品罗列,而是将美食与节令、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我看到了冬日里暖呼呼的涮羊肉,看到了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准备的月饼,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着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这种将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当下与历史融为一体的描写方式,让我对“故都”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历史厚度的文化符号。

评分

阅读《故都风物》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北京传统节日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日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民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我看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的喜庆景象,看到了元宵节时万人空巷赏花灯的热闹场面,更看到了端午节时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作者将这些节日习俗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书中对一些民间艺人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唱京剧的老艺人,他们精湛的技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遗忘的传统,也让我对“故都”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故都风物》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北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灵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历史遗迹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明清时期王公贵族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看到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在这里留下的印记。书中关于北京的四季变化描写也极其动人,春天桃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互辉映。作者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故都”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评分

《故都风物》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北京。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充满了古韵而不失生动,又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愫,不煽情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的那些老物件,比如宫墙上的雕龙画凤,比如老宅子里的老式家具,比如那些承载了无数故事的铜钱和泥塑。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冰冷的物件赋予了生命,让我感受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印记。读到关于皇家园林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对宏大建筑的堆砌,而是看到了园林中一草一木、一亭一阁所透露出的帝王情怀、文人雅趣,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宫闱秘事。这种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历史与人文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单一的视角,而是多维度、立体化的认知。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值得一读,只是略有瑕疵的是书角戳了,有些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