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路(译文纪实)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长乐路(译文纪实)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明智 著,王笑月 译
图书标签:
  • 上海
  • 历史
  • 文化
  • 纪实文学
  • 译文
  • 长乐路
  • 都市生活
  • 社会变迁
  • 20世纪
  • 外国租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1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译文纪实
外文名称: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内容简介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作者简介

  史明智(Rob Schmitz),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广播媒体Marketplace驻上海记者。1996年,他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2012年,因撰文批判美国知名广播节目This American Life对富士康工厂的不实报道,史明智获得了“调查记者与编辑奖”(IRE Awards)。他也曾荣获爱德华·莫罗奖(Edward R. Murrow Awards)和教育作者协会奖(EWA)。《长乐路》是他首次出版的书。

目录

1 CK与体制:长乐路810号

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麦琪里

3 热与闹:长乐路109号

4 再教育:长乐路169号

5 一盒信:长乐路682弄70号

6 傅姨的快速致富计划:长乐路169号

7 老婆本:长乐路109号

8 文艺青年:长乐路810号

9 夺梦:麦琪里

10 逃离:长乐路682弄70号

11 零风险:长乐路169号

12 乡村婚礼:长乐路109号

13 CK的修行:长乐路810号

14家

15中国梦想

致谢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麦琪里

  根据市政厅的记录,麦琪里是上海最井然有序、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街区。1958年,政府官员颁发了“优秀社区”奖,并在拍摄国家级宣传片时在此地取景。当时,家家户户的露台开满鲜花;底楼,圆拱石门下两道黑色的木制大门指示着入口。一对做工精美的铜环挂在门上,作敲门用;后来,在“大跃进”运动期间,门环被纷纷拆除,熔化在一座座炼钢炉中。

  弄堂是根据麦琪路(Maggie Road)命名的,这条法租界的主干道后来被新中国的政府改名为乌鲁木齐路,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的首府。麦琪里的一百七十八栋建筑完工于1937年,那一年对于上海房地产来说是灾难性的。8月,日本人开始从海陆空分别向这座城市发起进攻,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役持续了三个月,即著名的“淞沪会战”。至12月,日本人杀害了二十五万市民,摧毁了整个城市的面貌。

  麦琪里从地图上被抹去,但这次不是日本人,而是地方官员。他们在淞沪会战结束的六十四年后做了这样的决定。2001年,上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放眼望去,起重机占据了人们的视野;当地居民和拆迁队之间的正面冲突充斥着新闻头条。那一年,北京已被选定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而2010年世博会主办城市将在上海和韩国丽水这两个城市中产生。总部设于巴黎的国际展览局将选出最终赢得主办权的城市,不过该组织对上海的人权纪录颇为担心。在申办世博会时,上海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然而媒体却频频将一个个愤怒的本地居民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给城市建设让道,他们被逐出了自己的家园;两者间,又该如何平衡和统一?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上海市的官员尝试践行一条更加亲民、更加温和的发展路径,即“旧区改造”工程。如果某个合适的项目选中了一片老式街坊进行开发,那么开发商需要在同一地段为这里的居民预留好住房。作为补偿,开发商不用缴纳相应的土地使用费,这将为他们节省上百万美元的资金。

  麦琪里被选为上海最早的几个旧区改造地块之一。根据新法令,拆迁重建后,居民有权回迁原址。2002年2月,徐汇区政府的官员将土地拍卖给上海城开集团。那年夏天,城开集团把告示单塞进了麦琪里每家每户的门缝下: 从告示中,居民得知他们将被搬迁到上海的某个外城区,也就是说,被集体送到远离市中心的大郊区。

  居民们举行了抗议活动。他们拥有回迁的权利,他们申诉,这是“旧区改造”项目所承诺的。但他们被忽悠了。通过将麦琪里开发定性为“旧区改造”项目,城开集团省下了数百万美元;此后区政府的官员又悄悄地把它更改为“土地储备”项目。2002年12月,一群市政府官员因接受贿赂、进行土地黑幕交易而被送进监狱。同年,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区政府的作为让我想起曾在《做可爱的上海人》中读到的一条文明礼仪规范。在“交谈、谈话”一节中,作者向上海市民传授了获取信任的要点:

  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

  在许多方面,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上海让我想起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纽约。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纽约经济高速发展,富裕阶层纷纷崛起,而今这一切都在地球的另一端重演,当然也包括了对土地的明争暗夺。城市规划师罗伯特?摩斯曾帮助纽约成功策划举办了1939年和1964年两届世界博览会,但众多纽约街区也因他而遭到摧毁,麦琪里事件简直是这段历史的翻版。

  然而,让我最感吃惊的相似之处是人的融合。来自四川、湖南、福建等省份的移民在长乐路街头说着各地方言,像极了19世纪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地蜂拥到纽约的欧洲移民,互相间完全不知所云。这两个城市大熔炉都欢迎外来移民的到来,后者或是因为贫穷不得不背井离乡,或是因为雄心壮志而甘愿承受风险。他们抛下一切,离开家园,试图重新开始,找到另一个家。当年抵达埃利斯岛的移民(如同一个世纪后在中国的“外地人”)大都是直接从他们祖辈生活的农场里走出来的。

  许多人缺乏教养和绅士风度。那些20世纪初从有轨电车拍摄的电影镜头,记录下一出出纽约人你推我搡、争抢着过马路的情景。他们阔步走在汽车前面,在马车间横冲直撞,对自己阻碍交通的行为浑然不觉。在另一些场景中,行人们摩肩接踵,急匆匆地用手肘推开他人好让自己通过。影片是在百老汇和联合广场拍摄的,但如果把有轨电车和马车换成鸣笛的汽车和高速行驶的摩托车,你完全可以将场景替换成长乐路上的任何一个十字路口。

  我无需过多深挖祖国的历史,就能找到这样一段极为相似的时期——经济上的急速崛起,带动了社会对大众文明程度的更高要求。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成百上千种同《做可爱的上海人》惊人相似的礼仪规范类书籍在美国出版:

  “用餐看上去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还没有什么场合比在餐桌边更能反映出一名绅士和一个粗人之间的强烈反差,”由塞西尔?B?哈特利撰写的《绅士礼仪手册》(The Gentlemen�餾 Book of Etiquette)的开篇如此写道,该书于1879年在波士顿出版。“我曾见过有人在喝汤或咀嚼食物时嘴巴发出‘咂吧咂吧’的声响,声音大到连坐在桌子另一端的人都能听见;有人嘴巴里塞满了食物,露出下一刻就要窒息或哽住的样子;有人用自用的餐刀涂抹黄油和盐;有人将手指探入糖罐,并犯下一些相当可怕的错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抓人眼球’。”

  如此粗鄙的行为似乎同样让《做可爱的上海人》的作者深感骇然,他在“文明用餐”一章中扮演了一个絮絮叨叨的家长角色:“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肋或将双臂肘部放在桌上,坐时双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他人……取菜一次不要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响。喝汤时不要啜吸,如汤菜太热,可待稍凉后再食用,切勿用嘴吹……进餐时擤鼻涕、打嗝等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永远不要把餐刀放进嘴里,即便吃奶酪时也不要这么做,应该用叉子,”哈特利谆谆教诲,“除了液体,不要用匙取食。千万不要用手指触碰任何食物;叉子无疑是晚于手指的发明;既然我们不是食人族,我倾向于认为使用叉子更文明。”

  “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礼仪上的忌讳,”《做可爱的上海人》继续道,“一忌敲筷,如用筷子敲打碗碟或杯子;二忌掷筷,用餐前发放筷子,不能随手向人掷去……五忌挥筷,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乱翻,甚至与别人的筷子‘打架’。”

  “当你的谨慎提醒你喝了足够多的酒时,哪怕一滴也不要多碰。”哈特利对19世纪的美国人发出警告。

  《做可爱的上海人》一书解释道: 如果过度敬酒让你无法招架、醉意上头,可以偷偷把酒洒在地上。原书59页写道:“不会喝酒或不打算喝酒的人,可以有礼貌地谢绝他人的敬酒,但不要东躲西藏,更不要把酒杯翻过来放,或将他人所敬的酒悄悄地倒在地上。”此疑作者理解有误。——译者“不要一饮而尽,”它告诫人们,“切忌贪杯,头脑要清醒,不要见到酒就忘乎所以,以免酒后失控,胡言乱语,丑态百出。”

  《做可爱的上海人》作为官方发行的出版物,缺少一些《绅士礼仪手册》的独到魅力。各章各节充斥了待纠正行为的细目清单,不时以中国人所痴迷的数字命理学的形式呈现:“五种意识”“四种精神”“五‘敢’”“四个‘永远’”;还有七“不”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

  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仍未能在世博会举办时实现它的豪言壮语。公共设施基本没有遭到破坏,但除了这条禁令被遵守之外,在长乐路上随便走几步就能看到本地人做着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你不能进来!嘿,你!赶紧出去!”

  下午1点,午餐时间结束,麦琪里的保安卡着点回到自己的岗位。

  “老康!是你?你和谁在一块儿啊?”保安对着中空的三楼大呼小叫起来。

  我从老康的废弃屋子的窗户探出头来,盯着楼下乖乖站在警戒线后的瘦削身影。蓝色外套松松垮垮地挂在他瘦骨嶙峋的肩膀上,帽子向一边歪斜;整套制服对他而言稍嫌过大,使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准备去参加“不给糖就捣蛋”的男孩。

  “他们是我的朋友。”老康从里面高声回答。

  “他是外国人!”保安指着破窗里我露出的脸,大叫道。

  “这不影响他成为我的朋友!”老康讥讽地回应。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下楼梯,出去面对保安。对于一个平静日子惯了的保安,不得不处理这样一桩外国人闯入事件让他看上去紧张兮兮的。

  “你在这里干什么?”他问。

  “我是名外国记者,我在采访他。”我说,指了指老康。

  这恐怕是一名保安最不愿意从闯入者口中听到的。他的焦虑又提升了一个等级,身体重心不断在两腿间晃动。

  保安一时语塞,想了想。“你不能在这里采访他。”他声称。

  “他当然可以!这是我的家。是我邀请他来采访我的!”老康说。

  为了应付这样的状况,我随身携带着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记者条例》。我从包里取出泛黄的纸页,打开,把它递给保安。“上面写着我可以在中国采访任何人,只要他们给我权限,”我说道,手指着条例第17条。

  “我给他权限,”老康接口道,对这一特殊中国法规的清晰表述微微一笑。

  保安没有睬他,继续浏览着文件。“这里还写着你得向警察出示记者证,”他说,手指着文件。

  我掏出记者证,递给了他。他翻来覆去检查了个遍,还举到一个直对阳光的角度看了看,就好像在验查百元大钞上的水印一般。他把它还给了我。

  “你是在擅闯。”他果断宣布。

  “不,他没有,”老康说,“这难道不是我家?”

  保安想了想,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挠了挠后脑勺。“是的,这是你家。”他最终承认。

  “难道我没有给他采访权限?”

  “你给了。”

  “那么这一切就完全是合法的,”老康得出结论,回头转向我说,“别理他。”

  保安不说话了。我们绕着这栋已被部分拆除的房子转圈,他就默默地跟在后面,一手稍稍抬起超大号的警察帽,以便竖起耳朵听老康讲那天晚上房子被拆的故事。

  那是2004年10月的一个晴朗夜晚,麦琪里的大部分居民已经和城开集团谈妥了拆迁条件,纷纷搬到上海郊区的小公寓里。但仍有数十人留在麦琪里,他们拒绝对区政府违规拍卖土地的原则性问题让步。两年后,区政府的一些官员失去了耐心,他们让城开集团的拆迁小组出面摆平这些钉子户。

  “至少有二十多个流氓包围了我的房子,”老康回忆道,“他们切断了水和煤气,把我家的大门从铰链上扯了下来。我不肯走。他们就往我家窗户扔石头,或是把成桶未经处理的污水倒进房间,特别恶心,也特别难闻,但都被我拖干净了。我不肯走。”

  于是,这伙人耐心地等待天气变化。一天晚上,下起了雨。老康在客厅休息时,听到门外传来巨大的引擎声。一辆挖掘机缓缓驶近,挖掘臂高高抬过老康家的屋顶。

  “砰!砰!砰!”老康叫道,他回忆起那天从上方传来的东西被砸碎的声音。屋顶坍塌,木料和石灰四散一地,险些砸在他身上。大雨如注,混着屋子的碎渣,把家具浸个透湿。“所有的东西都湿掉了,”老康说,“所以我离开了。”

  从那一夜起,老康一直无家可归,在不同的朋友家寄宿,靠社会福利金生活。他不断提出申诉,要求政府赔偿他的房子。“你不能就这样把我扔到大街上,让我露宿街头,到处流浪吧!”他对我说。精瘦的保安又凑近了些,他发现老康的神情愈发义愤填膺。“总得给我个住处,或者替我租套房子吧!干吗不派人把房子修好,这样我就能搬回来了呀?”他问。

  保安大笑了起来,为这样一个他听起来荒谬至极的想法笑得直不起腰。他喊道:“不可能!”

  老康没理会保安。“他们至少可以替我付房租。我不需要多好的房子,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够了,在哪里都没关系,”他说,“有间十平米左右的房间就够了,月租大概在2000元上下。”

  老康说这话的口气就好像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似的。麦琪里的居民早已把区政府告上法院,但法官驳回了控告。他们也上呈了正式请愿,但被一一无视。当我第一次见到老康时,我不能确定他告诉我的事情中有多少内容“真实地反映了事实真相”。他会不会在某些细节上添油加醋,以期获得政府的关注?我联系了一些政府官员,他们本来有机会反驳老康的说法,但他们没有,而是拒绝了我的采访。后来,我读到警方的报告,报告证实了老康的故事。而且,物证此刻就在我们眼前: 在这片空旷的废弃小区里,他家的屋顶上破了个大洞。

  “我已经八年多没有自己的家了,”老康说这话时,我们正从瓦砾堆上走过,“在你们国家,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吗?”

  我想到美国几桩著名的地产官司。“是的,”我说,“但承包商不可以骚扰人,这是违法的。通常最后不会以有人无家可归收场。”

  “这是你的国家和我的国家的重大区别,”老康点了点头,“我们这儿也有法律,但执行不行。这和中国的发展没有关系——体制才是关键。如果他们不对体制进行改革,经济再发展也没用。政府似乎只关心科技或经济进步,而不是体制问题。”

  我们走到位于这片区域中心一栋外壳完全被烧毁的石库门房子前。在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心,我们所处的这片真空地带被放任自流,自生自灭。

  一群老年妇女从麦琪里残破的房子中走出来打招呼。

  “他是外国记者,”老康骄傲地介绍。

  保安紧张地扫了我一眼。“别和他说话。”他对妇女们说。

  “为什么?”其中一人问道,语气不无讽刺,“我们只是要告诉他住在这里有多幸福!多快乐!我们过着多么有尊严的生活啊!瞧瞧这个可爱的地方呀!”

  妇女们咯咯的笑声让门卫颇为尴尬,他把目光转向别处。老康示意一个站在人群后面的男人往前。“这是老陈。他和他的妻子住在那边那栋房子里。是他领导我们斗争的!”

  我握了陈的手。他的全名叫陈忠道(音译),我昵称他为“陈市长”。

  这位麦琪里的“市长”是个六十出头的瘦子。头发修剪得整整齐齐,有一双平和亲切的眼睛和一个大鼻子,微笑时会露出两颗大龅牙。他的房子靠近弄堂入口。“陈市长”已经弄到了警方记录、法庭文件以及各种针对麦琪里的犯罪证据,拆迁队因此对他特别照顾: 他的房子被单独保留了下来,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小树林环绕四周,还有一棵垂柳立在石门入口处。“陈市长”和我交换了电话号码,我问他为什么他和其他人仍然被允许住在这里。

  “哦,他们不时会过来,想把我们踢出去,”他说话时带着浓浓的上海口音,“但我们一直都在斗争。”

  然而,他们的顽强抵抗并不是他们得以留在此地的原因,“陈市长”解释道。最主要是因为这里发生过一起纵火案。

  2005年1月9日清晨,三个拆迁队成员提着汽油桶来到麦琪里。前一年,城开集团通过各种手段把这里的大部分居民赶离了家园;就在当晚事故发生的前几周,他们纵火十余次,希望能吓跑留守的居民,但大家汲取了经验教训,把自家水桶装满,随时做好灭火的准备。

  1月的那个晚上,三人把汽油喷洒在一对老夫妇家的底楼地板上。朱水康(音译)和他的妻子李杏芝(音译)都已年过七十,在麦琪里居住长达六十余年。朱是名退休老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法庭文件,凌晨1时许,一名男子点燃了汽油。短短几分钟内,火焰吞噬了整栋房子。隔天早上,在床上发现了两位老人烧焦的尸体。

  几个月后的庭审中,朱和李的儿媳对法官声泪俱下: 她的公公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如今,这对手无寸铁的老人却死在了腐败的命令下。三名城开集团的员工被认定有罪,法官以纵火罪判处杨孙勤、王长坤死缓,判处陆培德无期徒刑。

  同年,官方出版发行的《做可爱的上海人》被分发到每个上海居民手中。作为“文明”的宣传手段之一,该书第75页对“文明”一词是这样定义的: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摆脱蒙昧、野蛮、落后的程度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开化、发达的标志,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麦琪里纵火案发生在上海最无法承受批评攻击的时刻。这座城市正在为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而竭尽全力,如果市区中心这样一块半拆毁街区的新闻曝光,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还发生了可怕的开发商纵火案。区政府的官员从处于亏损状态的开发商手中回购了土地,并迅速地在周围用奶油色灰泥砌出三米高的围墙。中国人向来擅长铸造高墙,这一次是为了防止路人看到墙内满目疮痍的景象。

  “陈市长”、他的妻子和其他四户人家始终住在拆迁房内。他们拒绝做出任何让步,除非区政府答应他们的请求: 回迁原址。区政府恢复了这一区域的水、电、煤,陈现在唯一抱怨的是漏水的屋顶(若干年前一台挖掘机把他家的屋顶弄坏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在合适的地方放置一个水桶就行)。麦琪里仿佛变回了和过去一样的安静住宅区,居民可以通过一道带锁的大门任意出入,这道门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保安轮班看守。留在弄堂里的居民甚至建起了社区花园,他们选了朱李家门前一块阳光充裕的空地,种上了洋葱、辣椒、西葫芦等蔬果。我经常从窗口俯瞰他们劳作。这里是中国最大城市中心地带的集体农庄。

  在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雷尼绕着围墙散步。当时是2010年10月,世博会已经闭幕。雷尼跟着我沿安福路前行,他手中牵着绳子,身后拖着他最喜欢的玩具——一个轮子咔哒作响的白色木鸭子。

  当我们踏过黄色悬铃木落叶时,咔哒声突然停止。我转过身去,看到他指着墙微笑。

  “海宝!海宝!”他大叫。

  墙上贴满了我们第一次路过此地时看到的相同海报: 面带微笑的蓝色橡胶小人悬浮在上海城市天际线之上,神情茫然地看着远方。在他身下,一行巨大的红字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沿着围墙信步而行,每隔三米张贴的海报上重复着同一句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就好像一曲循环往复的大合唱,小鸭子在一边为它打着固定的节拍。雷尼在前面兴奋地奔跑着,追逐着一个个接连出现的海宝,每发现一个都让他欣喜若狂,浑然不知围墙另一边发生的故事。


长乐路(译文纪实) 一座上海弄堂的流转与凝固 长乐路,在上海的地图上,它只是一条不算特别宽敞却充满故事的街道。然而,对于那些真正走过、住过、爱过这条路的人们而言,长乐路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历史的缩影,一种关于“长乐”的永恒追寻。这本《长乐路(译文纪实)》并非简单地描摹一条道路的物理形态,而是深入其肌理,捕捉其脉搏,探寻其灵魂,展现了这座城市中,一个具体地点的生命力如何与历史的洪流交织,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出独属于自己的叙事。 本书的视角,是跳跃的,是细微的,也是宏大的。它并非以某位中心人物的故事为主线,而是以长乐路本身为主角,串联起无数个在此生息、在此擦肩、在此留下的灵魂。从早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老洋房的砖墙上,唤醒沉睡的弄堂,到深夜里,昏黄的灯光在静谧的夜色中摇曳,每一刻,长乐路都有着属于它的呼吸与节奏。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长乐路的空间肌理。它不仅仅是鳞次栉比的建筑,更是建筑与人,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载体。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老洋房,它们曾经是达官显贵的居所,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而隐藏在洋房背后的,是错综复杂的里弄。里弄,作为上海特有的居住形态,是长乐路生命力最集中的体现。在这里,狭窄的过道连接着一户户人家,油烟味、饭菜香、邻里间的寒暄、孩子的嬉闹声,汇聚成一曲最真实的生活交响乐。作者并没有回避里弄的拥挤与不便,而是以一种近乎温情的笔触,描绘出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如何创造出无限的生活可能。晾晒在窗外的衣服,在风中摇曳,仿佛一张张笑脸;堆放在门口的自行车,是日常出行的伙伴;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是家的温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构成长乐路独特生活图景的基石。 其次,长乐路的时间维度,是本书着重挖掘的。它承载着上海从近代走向现代,再到改革开放的完整历程。在漫长的岁月中,长乐路上的建筑风格也在悄然演变,从20世纪初的装饰艺术风格,到后来的现代主义,再到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式住宅,每一栋建筑,每一扇窗户,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烙印。更重要的是,居住在长乐路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角色,也在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变化。书中穿插着对不同年代的长乐路居民的采访与回忆,他们可能是曾经的资本家,在时代的风雨中悄然隐退;可能是勤劳的工人,在弄堂里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可能是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在改革的浪潮中寻找新的方向;也可能是如今在这条路上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的创意与活力,为长乐路注入新的血液。这些个体命运的交织,共同构成了长乐路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 长乐路的空间与时间交织,也孕育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在这里,邻里之间的关系,是上海这座城市人情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弄堂里,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亲近感。早晨,阿姨们在弄堂口一起择菜,聊着家长里短;傍晚,老人们坐在门口纳凉,谈论着国家大事,孩子们则在弄堂里追逐打闹。这种无形的社区凝聚力,是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稀缺的宝贵财富。同时,长乐路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商业的变迁。从早期的杂货铺、理发店,到如今各式各样的咖啡馆、独立设计店铺,商业形态的更新换代,折射出上海经济的活力与创新。这些新旧商业的并存,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节奏与人群,在长乐路这块土地上,传统与现代,怀旧与前卫,在此刻得到了奇妙的融合。 然而,长乐路的故事,并非总是阳光灿烂。在光鲜的洋房之下,在热闹的弄堂深处,也隐藏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书中不回避那些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城市发展中面临拆迁困境的居民,那些在物质匮乏年代的挣扎与坚韧。这些真实而略带残酷的描写,使得长乐路的故事更加立体,更具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赞美城市发展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努力生活,如何追寻幸福的记录。 “长乐”二字,在本书记写的主题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它指涉的是这条街道的名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另一方面,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对当下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长乐路,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快乐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巨额的财富,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一杯早茶,一份报纸,一次与邻居的闲聊,一次孩子的成长,都可能是他们“长乐”的源泉。 《长乐路(译文纪实)》的价值,在于它以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上海地点为切入点,通过对空间、时间、人物、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社会在近现代转型中的种种图景。它告诉我们,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角落,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可能是时代变迁的有力见证。它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点滴,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去理解“长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真实、朴实,又饱含情感。作者仿佛是一位在长乐路穿梭多年的老友,用最真诚的叙述,带领读者走进这条充满魅力的街道。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在字里行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思考“长乐”的真正含义。长乐路,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流转中凝固的,关于幸福的永恒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长乐路(译文纪实)》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沉浸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一次细致入微的社会写实。作者用一种极其扎实的笔触,勾勒出长乐路丰富的社会生态。我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这里生活,有穿着旗袍的太太,有在街边摆摊的小贩,有年轻的学生,也有退休的老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在长乐路上交织,他们的故事也共同构成了这条路的独特魅力。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打动,那些曾经的商店招牌,那些老式的建筑细节,那些市井生活的片段,都被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我正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并非只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真实的生活所构成。我感受到了,长乐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无数个个体生命故事的集合,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城市记忆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纪实”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深情回望和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长乐路(译文纪实)》我一直放在书架上,总觉得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淡淡的怀旧感,仿佛能闻到旧时光里弄堂的烟火气。我一直对城市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街区。长乐路,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让我忍不住去联想它在不同年代的故事,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悲欢离合,那些在此地生根发芽又悄然凋零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梭回过去的时光,去感受那些不曾亲身经历过的年代,去体味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也许,它会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洋房,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许,它会聚焦于某个小小的窗口,从那里窥见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时代的缩影。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梦想,能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名的探寻,更是对一段集体记忆的挖掘,对城市脉络的梳理,对我个人对历史认知的拓展。我很想知道,这条“长乐路”究竟承载了多少“长乐”,又见证了多少变迁。

评分

读完《长乐路(译文纪实)》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原来一条看似寻常的街道,也可以蕴含着如此厚重而丰富的叙事。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去渲染煽情的桥段,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长乐路的故事娓娓道来。它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者,拉着你的手,带你漫步在这条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一点一点地揭示它过往的容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寻常巷陌里的陈设,街边小贩的吆喝声,孩童嬉戏的笑语,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气味,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长乐路,看到它如何从一条小路演变成繁华的街区,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改变。书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都构成了长乐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身边熟悉的城市,原来,在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评分

从《长乐路(译文纪实)》中,我获得了一种关于“地方感”的全新理解。在此之前,我对“长乐路”的认知,可能仅仅局限于地图上的一个地理坐标,或者是一个匆忙经过的地点。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条路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人文情感。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建筑风格的描绘,或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生活在这条路上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仿佛能听到,在某个年代,街角的戏院里传出的咿呀唱腔,能闻到,那家老字号点心店里飘出的香甜气息。这些具象的细节,让长乐路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体。我感受到了,原来,一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它所孕育的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记忆。这本书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归属感的来源。

评分

《长乐路(译文纪实)》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时间流逝的错觉。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体验一段穿越时光的旅程。我仿佛能看到,在某一个清晨,长乐路上刚刚点亮的灯火,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还有推着小车出来卖早点的阿姨,她们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转瞬间,又到了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老洋房的阳台上,街边咖啡馆里传出轻柔的音乐,三三两两的人们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书中的文字,像一帧帧老照片,将那些被岁月冲刷的场景重新定格,让我们得以窥见长乐路的历史肌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场景孤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让历史的纵深感油然而生。我看到了这条路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演变,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遭遇的挑战,以及那些最终沉淀下来的不变的温情。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间”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数字的更替,更是无数个个体生命故事的叠加,是城市记忆的累积。

评分

书的内容先不评价,就这包装,真对得起plus。

评分

贵了

评分

多阅读,无论什么书,希望全民阅读,京东物流快,质量有保证,一直支持

评分

不错的图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值得一读。京东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纸张极其不好,怀疑不是译文的书。书品太差。。。有种买到盗版书的感觉

评分

2星 0.0%

评分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系列,野岛刚的作品,活动期间收入,超值

评分

我就是上海译文的死忠粉啊!虽然出版社好多文集都圈钱,但是架不住喜欢啊!!!!!!!!!!!!!!

评分

译文纪实不错 外国人写中国 看到许多我们未发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