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作序推荐,传世英诗经典,名家以诗译诗
袁可嘉、查良铮经典译本,半个世纪后重新再版推出
布莱克的经典诗歌与诗人亲刻珍贵版画相得益彰
布莱克被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极其复杂和神秘的意象与极简的形式相结合,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想象力,他也被誉为“伟大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
事实上,布莱克还是一个画家,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重要的人物之一”。布莱克的诗同画是不可分的。诗往往是他自刻的画页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两者互相印证。把诗从画里抽出来读,等于是去掉了图像的美,只剩下苍白的文字。
本书以双语对照形式呈现,并配有大量布莱克的经典画作,极具美感和可读性。
本书收录了袁可嘉译的《天真之歌》、查良铮译的《诗的素描》以及包括袁可嘉先生译的《四天神》选段在内的部分散篇,这也是继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布莱克诗集》之后,两位先生经典译文在半个世纪后的重新再现。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雕刻家,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在英国BBC举办的史上英国诗人评选活动中,布莱克名列第六位。
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查良铮(19181977),浙江海宁人,笔名穆旦。“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
Fresh from the dewy hill, the merry year
Smiles on my head and mounts his flaming car;
Round my young brows the laurel wreathes a shade,
And rising glories beam around my head.
My feet are winged, while o'er the dewy lawn,
I meet my maiden, risen like the morn.
Oh, bless those holy feet, like angels' feet;
Oh, bless those limbs, beaming with heavenly light!
Like as an angel glittering in the sky,
In times of innocence and holy joy——
The joyful shepherd stops his grateful song
To hear the music of an angel's tongue.
So when she speaks, the voice of heaven I hear;
So when we walk, nothing impure comes near;
Each field seems Eden, and each calm retreat;
Each village seems the haunt of holy feet.
But that sweet village where my black-eyed maid
Closes her eyes in sleep beneath night's shade,
Whene'er I enter, more than mortal fire
Burns in my soul and does my song inspire.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后期一位杰出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画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英国现实社会的批评。
1757年,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袜商的家庭。他从小就富于想象力,常常把自己的幻觉看作真实的事物。他的父亲为了照顾他的爱好,叫他学画,但是因为当时延聘画9币要付一笔为数不小的费用;家里负担不起,因此就改学刻版画的工作,他后来一生就过着一面刻版画、一面写诗的清寒生活。
布莱克在18岁以前,英国正值七年战争结束,国内生活安定,商业繁荣。他们一家住在伦敦一个叫做“金色广场”的地区,南北两面都是绿茵茵的草地。他的少年时代确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这在他早年所写的《诗的素描》里有明显的反映。
《诗的素描》(1783)是布莱克生平正式出版的唯一诗集;他后来的诗集,多数经他亲手刻印,并不能算是出版物。这部诗集的问世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高倡“理性”,安于现状的假古典主义诗歌的结束和崇尚热情、想象,要求干预生活的革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般文学史家虽然把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诗集》(1798)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但也承认布莱克的《诗的素描》已经表现了革命浪漫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热情的讴歌和瑰丽的想象;人世的精神和改革现状的要求。
《诗的素描》的前半部展开了一个少年时代的极乐世界。诗人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青春的欢欣和少女的爱情。这里当然也有苦恼,但那只是失恋者的自怨自艾,与现实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种肯定生活、赞美欢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理性”的约束、教会所强加于人们头上的禁欲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布莱克认为“活着的事物都是神圣的”,“热情是永恒的欢乐”。这种肯定人生的人世思想在布菜克后来的著作中与反对暴君、同情革命的立场有密切的联系。在布莱克眼中,压迫人民的暴君就是压制真情流露的所谓“理性”或教会:他所赞扬的热情,不仅是男女之情,也是生活的热情、革命的热情。
这个“欢乐”的主题在《天真之歌》(1789)里继续发展。布莱克的笔下不仅出现了唱着快活歌曲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也出现了穿着可喜的衣裳的羔羊、快快活活的鸟雀。《欢笑的歌》名副其实地集合了万物欢笑的大成。
但是《天真之歌》还有更进一层的思想。布莱克在更早的一篇诗中说过:“天真是冬季的袍子”,可以御寒。换句话说,“天真”——人类在没有遭受经验玷污以前的心灵状态,也就是宗教上所谓伊甸乐园——就是可以御寒的热,就是对于万物的爱,就是诗人心目中体现“爱,仁慈,怜悯,和平”的耶稣。同时布菜克所崇奉的耶稣叉是人化的上帝,而不是抽象的偶像;他认为只有人才能体现耶稣的种种美德。这里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与信奉上帝的唯心思想结合了起来;这里也就隐伏着布菜克思想中的长处和弱点。人道主义使布莱克敢于批评当时英国不人道的社会,甚至大胆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政权:但是到了晚年,唯心思想叉在改革现实的企图(例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影响下迫使布菜克退守“忠恕之道”的防线——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倒退到一般的人道主义。
再往深处看,《天真之歌》不仅歌颂了心灵的纯洁境界,而且道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批评。“天真”世界(或理想世界)所以值得赞美无非因为“经验”世界(或现实世界)十分丑恶。布莱克在一片欢乐之中确实没有忘记现实社会。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某些段落时,我曾感受到一种近乎“难以承受”的强烈情感冲击。这并非指内容过于沉重或压抑,而是指其表达的纯粹性和力度太过强大,以至于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需要停下来平复一下呼吸。这种文学上的“震撼教育”,恰恰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它没有用华丽辞藻进行刻意的渲染,而是通过最简洁、最直击人心的语言,揭示了某种超越时代的真理。对于那些习惯于被信息轰炸、追求即时满足的读者来说,这部诗集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耐心和专注,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汇背后的重量。但正是这种“慢”与“深”,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感,将我从纷扰的现实中抽离出来,沉浸于一个更纯粹的精神场域。
评分对于想要系统性探索这位伟大诗人作品的读者而言,这部诗选的选目和编排逻辑显得尤为重要。我发现其中的篇章脉络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主题的递进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帮助读者在不熟悉诗人全部作品体系的情况下,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艺术风格的演变。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口,使得初次接触者不会因为作品的庞杂而望而却步,同时也为资深爱好者提供了重新梳理和品味核心主题的机会。这种体贴入微的编排,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本消费,升华为一场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的精神探索之旅。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几首诗的简单集合,而是一部引导人进入特定精神世界的导览图。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魅力,初次捧读,便觉得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欣赏这种英汉对照的编排方式,它不仅是对原文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读者需求的体贴。作为一名对英文诗歌有着浓厚兴趣,但又时常在理解上遇到瓶颈的读者,这样的设置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可以在享受原汁原味的英语韵律与词汇的同时,随时对照中文译文,深入理解那些看似晦涩却蕴含深意的表达。这种并置的阅读体验,使得我能更立体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与思想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语言,也连接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我能感受到翻译者倾注的匠心,他们试图在保留原文的音乐性和意境美的基础上,用中文精准地再现其神韵,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称道。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跨越了语言和文化藩篱的普世情感,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诗人的灵魂在另一个维度与我共振。
评分自从接触到这部诗选,我对于“诗歌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能够直击人心最柔软角落的强大能量。诗中的意象构建宏大而又细微,时而展现出对宇宙洪荒的追问,时而又聚焦于一片叶子或一个孩童的纯真。这种尺度的跳跃,非大手笔不能为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更本质的问题: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永恒与短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拨开了前一层迷雾,看到了更深远的景象。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任何平庸之作都无法企及的。它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建构过程中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传递出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气质,与书中所收录诗歌的内涵十分契合。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经典的美感,让人愿意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致,无论是阅读英文原文还是中文译文,眼睛都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我个人认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体验本身就是构成阅读价值的一部分。如果载体粗糙,即便内容再好,也会大打折扣。这部诗集在实体呈现上做到了“形神兼备”,让我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出版物那样追求廉价的量产,而是更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触摸和翻阅中,便对即将展开的精神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