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诗选(英汉对照)/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Selected Poems of William Blake]

布莱克诗选(英汉对照)/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Selected Poems of William Blak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布莱克 著,袁可嘉,查良铮 译
图书标签:
  • 威廉·布莱克
  • 英诗
  • 诗歌
  • 经典
  • 英汉对照
  • 文学
  • 选集
  • 浪漫主义
  • 英国文学
  • 名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139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881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外文名称:Selected Poems of William Blak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正文语种:中文,英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职场人士,一般读者

李肇星作序推荐,传世英诗经典,名家以诗译诗

袁可嘉、查良铮经典译本,半个世纪后重新再版推出

布莱克的经典诗歌与诗人亲刻珍贵版画相得益彰


内容简介

布莱克被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极其复杂和神秘的意象与极简的形式相结合,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想象力,他也被誉为“伟大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

事实上,布莱克还是一个画家,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重要的人物之一”。布莱克的诗同画是不可分的。诗往往是他自刻的画页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两者互相印证。把诗从画里抽出来读,等于是去掉了图像的美,只剩下苍白的文字。

本书以双语对照形式呈现,并配有大量布莱克的经典画作,极具美感和可读性。

本书收录了袁可嘉译的《天真之歌》、查良铮译的《诗的素描》以及包括袁可嘉先生译的《四天神》选段在内的部分散篇,这也是继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布莱克诗集》之后,两位先生经典译文在半个世纪后的重新再现。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雕刻家,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在英国BBC举办的史上英国诗人评选活动中,布莱克名列第六位。

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查良铮(19181977),浙江海宁人,笔名穆旦。“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


内页插图

目录


Poetical Sketches 诗的素描
To Spring咏春
To Summer咏夏
To Autumn 咏秋
To Winter咏冬
To the Evening Star给黄昏的星
To Morning给清晨
Song歌
Song歌
Song歌
Song歌
Song歌
Mad Song狂歌
Song歌
Song 歌
To the Muses给缪斯
Blind-Man’s Buff捉迷藏
Song 1st by a Shepherd牧人之歌
Song by an Old Shepherd老牧人之歌
Introduction序诗
The Shepherd牧童
The Echoing Green歌声荡漾的青草地
The Lamb羔羊
The Little Black Boy黑小孩
The Blossom 花朵
The Chimney Sweeper 扫烟囱的孩子
The Little Boy Lost 小男孩的迷失
The Little Boy Found小男孩的寻获
Laughing Song欢笑的歌
A Cradle Song摇篮曲
The Divine Image神圣的形象
Holy Thursday升天节
Night夜
Spring春
Nurse’s Song保姆之歌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
Infant Joy婴儿的快乐
A Dream 梦
On Another’s Sorrow别人的痛苦
The Four Zoas (Excerpt) 天神(选段)
The Everlasting Gospel (Excerpt) 永远的福音(选段)
Thou Hast a Lap Full of Seed你的腰身怀满着种子
Let the Brothels of Paris be Opened让巴黎的妓院开放吧

精彩书摘

Fresh from the dewy hill, the merry year

Smiles on my head and mounts his flaming car;

Round my young brows the laurel wreathes a shade,

And rising glories beam around my head.

My feet are winged, while o'er the dewy lawn,

I meet my maiden, risen like the morn.

Oh, bless those holy feet, like angels' feet;

Oh, bless those limbs, beaming with heavenly light!

Like as an angel glittering in the sky,

In times of innocence and holy joy——

The joyful shepherd stops his grateful song

To hear the music of an angel's tongue.

So when she speaks, the voice of heaven I hear;

So when we walk, nothing impure comes near;

Each field seems Eden, and each calm retreat;

Each village seems the haunt of holy feet.

But that sweet village where my black-eyed maid

Closes her eyes in sleep beneath night's shade,

Whene'er I enter, more than mortal fire

Burns in my soul and does my song inspire.


前言/序言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后期一位杰出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画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英国现实社会的批评。
  1757年,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袜商的家庭。他从小就富于想象力,常常把自己的幻觉看作真实的事物。他的父亲为了照顾他的爱好,叫他学画,但是因为当时延聘画9币要付一笔为数不小的费用;家里负担不起,因此就改学刻版画的工作,他后来一生就过着一面刻版画、一面写诗的清寒生活。
  布莱克在18岁以前,英国正值七年战争结束,国内生活安定,商业繁荣。他们一家住在伦敦一个叫做“金色广场”的地区,南北两面都是绿茵茵的草地。他的少年时代确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这在他早年所写的《诗的素描》里有明显的反映。
  《诗的素描》(1783)是布莱克生平正式出版的唯一诗集;他后来的诗集,多数经他亲手刻印,并不能算是出版物。这部诗集的问世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高倡“理性”,安于现状的假古典主义诗歌的结束和崇尚热情、想象,要求干预生活的革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般文学史家虽然把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诗集》(1798)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但也承认布莱克的《诗的素描》已经表现了革命浪漫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热情的讴歌和瑰丽的想象;人世的精神和改革现状的要求。
  《诗的素描》的前半部展开了一个少年时代的极乐世界。诗人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青春的欢欣和少女的爱情。这里当然也有苦恼,但那只是失恋者的自怨自艾,与现实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种肯定生活、赞美欢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理性”的约束、教会所强加于人们头上的禁欲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布莱克认为“活着的事物都是神圣的”,“热情是永恒的欢乐”。这种肯定人生的人世思想在布菜克后来的著作中与反对暴君、同情革命的立场有密切的联系。在布莱克眼中,压迫人民的暴君就是压制真情流露的所谓“理性”或教会:他所赞扬的热情,不仅是男女之情,也是生活的热情、革命的热情。
  这个“欢乐”的主题在《天真之歌》(1789)里继续发展。布莱克的笔下不仅出现了唱着快活歌曲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也出现了穿着可喜的衣裳的羔羊、快快活活的鸟雀。《欢笑的歌》名副其实地集合了万物欢笑的大成。
  但是《天真之歌》还有更进一层的思想。布莱克在更早的一篇诗中说过:“天真是冬季的袍子”,可以御寒。换句话说,“天真”——人类在没有遭受经验玷污以前的心灵状态,也就是宗教上所谓伊甸乐园——就是可以御寒的热,就是对于万物的爱,就是诗人心目中体现“爱,仁慈,怜悯,和平”的耶稣。同时布菜克所崇奉的耶稣叉是人化的上帝,而不是抽象的偶像;他认为只有人才能体现耶稣的种种美德。这里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与信奉上帝的唯心思想结合了起来;这里也就隐伏着布菜克思想中的长处和弱点。人道主义使布莱克敢于批评当时英国不人道的社会,甚至大胆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政权:但是到了晚年,唯心思想叉在改革现实的企图(例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影响下迫使布菜克退守“忠恕之道”的防线——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倒退到一般的人道主义。
  再往深处看,《天真之歌》不仅歌颂了心灵的纯洁境界,而且道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批评。“天真”世界(或理想世界)所以值得赞美无非因为“经验”世界(或现实世界)十分丑恶。布莱克在一片欢乐之中确实没有忘记现实社会。


探寻二十世纪初期的英格兰:诺维奇的灯火与变革之声 (本书并非威廉·布莱克诗选,而是聚焦于1900年至1930年间,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首府诺维奇市的社会变迁、文学思潮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 导言:雾霭中的工业回响 十九世纪末的钟声刚刚敲过,英格兰便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一缕晨光。然而,这光芒并非全然温暖。在伦敦的喧嚣之外,在那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内陆城市,一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在酝酿。我们的目光聚焦于诺维奇(Norwich),这座曾经的“英格兰第二城”,它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之后,开始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阵痛、传统工艺的衰退以及新兴思想的冲击。 本书旨在通过对1900年至1930年间,诺维奇地方文献、私人信件、地方报纸档案以及鲜为人知的区域性文学尝试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一个被主流文学史常常忽略的角落:一个在快速变革中挣扎求存,同时又孕育着独特地方精神的城市。 第一部:工业锈蚀与城市肌理(1900-1914) 进入新世纪,诺维奇的经济支柱——纺织业和制造业——正经历着来自北方和海外的激烈竞争。本书第一部分详尽考察了这种结构性变化如何重塑了城市空间。 一、市集的兴衰与“金线”的没落: 诺维奇素有“金线之城”的美誉,其丝绸和毛织品闻名遐迩。我们查阅了大量1905年前后的商业记录,发现传统手工作坊的订单量急剧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对标准化、低成本产品的需求。本书收录并分析了几位本地绸缎商人的私人日记片段,他们记录了工匠们从熟练的织布技艺转向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简单重复劳动的无奈与抗争。这种技能的失传,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一种文化上的断裂。 二、工人阶级的集结与信仰的流变: 工业压力加剧了阶级分化。在Carrow Works(卡罗工厂)周边,工会的力量开始抬头。本书详细描述了诺里奇地区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特别是那些从伦敦和曼彻斯特传入的激进观念如何与诺维奇根深蒂固的非国教(Nonconformist)信仰体系发生碰撞。我们对比了地方教区记录与工会会议纪要,展示了工人阶级在寻求物质保障与精神慰藉之间的复杂权衡。例如,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某些传统卫理公会教堂的成员流向了更具社会行动色彩的“进步俱乐部”。 三、建筑的对比与空间的叙事: 在城市中心,乔治王朝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宏伟建筑依然矗立,它们是过去的荣耀。然而,在城市边缘地带,为适应新增劳动力而仓促修建的红砖“后巷”(back-to-back housing)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书通过对1910年诺维奇城市规划图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城市在扩张中对社会不平等空间化的处理方式。我们特别关注了诺维奇城堡及其周边区域的功能变化,从军事要塞到博物馆的转型,折射出社会对历史记忆的不同诠释。 第二部:战争的阴影与思想的涌动(1914-19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诺维奇的命运,它成为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但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战时经济与“女性劳动力的转向”: 随着大量男性奔赴前线,诺维奇的工厂——尤其是那些转而生产军械和军服的工厂——首次大规模吸纳了女性劳动力。本书引用了当时《诺维奇晚报》的社论和女性工人的访谈记录(通过战后整理的口述历史资料重现),探讨了这种劳动参与的激增如何暂时提高了女性的社会能见度,同时也暴露了同工不同酬的系统性问题。战争结束后,这种“临时”的解放状态如何迅速消退,构成了深刻的社会观察点。 二、良心拒服兵役者的沉寂之地: 与许多工业重镇的激进爱国主义相比,诺维奇地区——由于其深厚的贵格会传统和知识分子的存在——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s)。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这些个体在地方社群中的处境,他们如何被社会边缘化,以及他们与地方政府和军队当局之间的法律和道德冲突。他们的沉默和坚持,为我们理解战时英国的多元声音提供了重要佐证。 三、地方文学的“现代主义边缘试验”: 战后的精神创伤催生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反思。虽然诺维奇未产生如“布鲁姆斯伯里派”那样的全国性文学中心,但本书发掘了几位活跃于当地沙龙和小型出版机构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或诗歌)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感。他们的实验性手法,如意识流的局部运用和对日常琐碎场景的非浪漫化描绘,显示了现代主义思潮在地方层面是如何被消化和转化的。我们摘录并分析了这些作品中对“烟雾弥漫的街道”和“老旧钟楼”的独特描摹,这与伦敦的都市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大萧条前夜的文化抵抗与重建(1925-1930) 二十年代后半期,经济复苏的迹象并不稳定,社会开始寻求新的稳定感,文化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内敛和注重社区维系。 一、地方博物馆与“历史的重塑”: 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地方文化机构的重要性凸显。诺维奇博物馆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藏品整理与陈列改革。本书分析了策展人如何有意地强调诺维奇作为中世纪贸易枢纽的历史地位,以期在民族自豪感中为市民提供一种超越眼前困境的精神锚点。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是抵抗现实不确定性的重要文化工具。 二、农业与工业的持续拉锯: 诺福克郡的农业背景对诺维奇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倾向有着持续的影响。本书探讨了在1920年代末,工业区的失业问题如何与周边农业区对现代机械化的接受程度相互作用。地方政府在支持传统手工业者和引进外来现代企业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摇摆反映了英格兰腹地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 三、社会福利的萌芽与私人慈善网络: 在国家福利体系尚未健全的年代,私人慈善组织在缓解城市贫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书考察了“诺维奇救济协会”等组织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他们如何平衡施予者的道德优越感与接受者的尊严需求。这些档案揭示了在光鲜的“美好年代”背后,普通家庭如何通过邻里互助和教会支持维持生存的真实图景。 结语:未竟的转型 到1930年,诺维奇已经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城市,它失去了昔日的经济主导地位,但却在剧烈的社会阵痛中锻造出一种更具韧性、更关注自身历史的社区身份。本书并未提供宏大的全国性叙事,而是通过对这个特定城市十年的微观剖析,为理解二十世纪初期英格兰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多样面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证视角。它记录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温度的市民们,不为人知的坚持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某些段落时,我曾感受到一种近乎“难以承受”的强烈情感冲击。这并非指内容过于沉重或压抑,而是指其表达的纯粹性和力度太过强大,以至于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需要停下来平复一下呼吸。这种文学上的“震撼教育”,恰恰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它没有用华丽辞藻进行刻意的渲染,而是通过最简洁、最直击人心的语言,揭示了某种超越时代的真理。对于那些习惯于被信息轰炸、追求即时满足的读者来说,这部诗集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耐心和专注,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汇背后的重量。但正是这种“慢”与“深”,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感,将我从纷扰的现实中抽离出来,沉浸于一个更纯粹的精神场域。

评分

对于想要系统性探索这位伟大诗人作品的读者而言,这部诗选的选目和编排逻辑显得尤为重要。我发现其中的篇章脉络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主题的递进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帮助读者在不熟悉诗人全部作品体系的情况下,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艺术风格的演变。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口,使得初次接触者不会因为作品的庞杂而望而却步,同时也为资深爱好者提供了重新梳理和品味核心主题的机会。这种体贴入微的编排,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本消费,升华为一场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的精神探索之旅。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几首诗的简单集合,而是一部引导人进入特定精神世界的导览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魅力,初次捧读,便觉得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欣赏这种英汉对照的编排方式,它不仅是对原文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读者需求的体贴。作为一名对英文诗歌有着浓厚兴趣,但又时常在理解上遇到瓶颈的读者,这样的设置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可以在享受原汁原味的英语韵律与词汇的同时,随时对照中文译文,深入理解那些看似晦涩却蕴含深意的表达。这种并置的阅读体验,使得我能更立体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与思想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语言,也连接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我能感受到翻译者倾注的匠心,他们试图在保留原文的音乐性和意境美的基础上,用中文精准地再现其神韵,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称道。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跨越了语言和文化藩篱的普世情感,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诗人的灵魂在另一个维度与我共振。

评分

自从接触到这部诗选,我对于“诗歌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能够直击人心最柔软角落的强大能量。诗中的意象构建宏大而又细微,时而展现出对宇宙洪荒的追问,时而又聚焦于一片叶子或一个孩童的纯真。这种尺度的跳跃,非大手笔不能为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更本质的问题: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永恒与短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拨开了前一层迷雾,看到了更深远的景象。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任何平庸之作都无法企及的。它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建构过程中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传递出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气质,与书中所收录诗歌的内涵十分契合。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经典的美感,让人愿意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致,无论是阅读英文原文还是中文译文,眼睛都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我个人认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体验本身就是构成阅读价值的一部分。如果载体粗糙,即便内容再好,也会大打折扣。这部诗集在实体呈现上做到了“形神兼备”,让我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出版物那样追求廉价的量产,而是更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触摸和翻阅中,便对即将展开的精神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