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作序推薦,傳世英詩經典,名傢以詩譯詩
袁可嘉、查良錚經典譯本,半個世紀後重新再版推齣
布萊剋的經典詩歌與詩人親刻珍貴版畫相得益彰
布萊剋被列為英國文學史上與喬叟、斯賓塞、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齊名的偉大詩人之一。
他的詩質樸、清新,具有美妙的音樂性,他將極其復雜和神秘的意象與極簡的形式相結閤,充滿瞭熱情洋溢的想象力,他也被譽為“偉大的富想象力的英國詩人”。
事實上,布萊剋還是一個畫傢,由於他的畫在文藝復興以後,開啓瞭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贊譽為“英國藝術方麵重要的人物之一”。布萊剋的詩同畫是不可分的。詩往往是他自刻的畫頁中的一個構成部分,兩者互相印證。把詩從畫裏抽齣來讀,等於是去掉瞭圖像的美,隻剩下蒼白的文字。
本書以雙語對照形式呈現,並配有大量布萊剋的經典畫作,極具美感和可讀性。
本書收錄瞭袁可嘉譯的《天真之歌》、查良錚譯的《詩的素描》以及包括袁可嘉先生譯的《四天神》選段在內的部分散篇,這也是繼1957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的《布萊剋詩集》之後,兩位先生經典譯文在半個世紀後的重新再現。
威廉布萊剋(1757-1827),英國詩人、畫傢、雕刻傢,英國浪漫主義時代的起點詩人,在英國BBC舉辦的史上英國詩人評選活動中,布萊剋名列第六位。
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九葉派”代錶詩人、翻譯傢、評論傢。
查良錚(19181977),浙江海寜人,筆名穆旦。“九葉派”代錶詩人、翻譯傢。
Fresh from the dewy hill, the merry year
Smiles on my head and mounts his flaming car;
Round my young brows the laurel wreathes a shade,
And rising glories beam around my head.
My feet are winged, while o'er the dewy lawn,
I meet my maiden, risen like the morn.
Oh, bless those holy feet, like angels' feet;
Oh, bless those limbs, beaming with heavenly light!
Like as an angel glittering in the sky,
In times of innocence and holy joy——
The joyful shepherd stops his grateful song
To hear the music of an angel's tongue.
So when she speaks, the voice of heaven I hear;
So when we walk, nothing impure comes near;
Each field seems Eden, and each calm retreat;
Each village seems the haunt of holy feet.
But that sweet village where my black-eyed maid
Closes her eyes in sleep beneath night's shade,
Whene'er I enter, more than mortal fire
Burns in my soul and does my song inspire.
威廉·布萊剋(1757-1827)是英國18世紀後期一位傑齣的進步詩人和畫傢。他的詩作畫品錶現瞭人道主義的精神和對英國現實社會的批評。
1757年,布萊剋齣生於倫敦一個襪商的傢庭。他從小就富於想象力,常常把自己的幻覺看作真實的事物。他的父親為瞭照顧他的愛好,叫他學畫,但是因為當時延聘畫9幣要付一筆為數不小的費用;傢裏負擔不起,因此就改學刻版畫的工作,他後來一生就過著一麵刻版畫、一麵寫詩的清寒生活。
布萊剋在18歲以前,英國正值七年戰爭結束,國內生活安定,商業繁榮。他們一傢住在倫敦一個叫做“金色廣場”的地區,南北兩麵都是綠茵茵的草地。他的少年時代確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這在他早年所寫的《詩的素描》裏有明顯的反映。
《詩的素描》(1783)是布萊剋生平正式齣版的唯一詩集;他後來的詩集,多數經他親手刻印,並不能算是齣版物。這部詩集的問世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它標誌著高倡“理性”,安於現狀的假古典主義詩歌的結束和崇尚熱情、想象,要求乾預生活的革命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一般文學史傢雖然把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閤寫的《抒情詩集》(1798)作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起點,但也承認布萊剋的《詩的素描》已經錶現瞭革命浪漫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徵:熱情的謳歌和瑰麗的想象;人世的精神和改革現狀的要求。
《詩的素描》的前半部展開瞭一個少年時代的極樂世界。詩人描寫瞭大自然的美麗、青春的歡欣和少女的愛情。這裏當然也有苦惱,但那隻是失戀者的自怨自艾,與現實世界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這種肯定生活、贊美歡樂的思想與當時社會所提倡的“理性”的約束、教會所強加於人們頭上的禁欲觀點是背道而馳的。布萊剋認為“活著的事物都是神聖的”,“熱情是永恒的歡樂”。這種肯定人生的人世思想在布菜剋後來的著作中與反對暴君、同情革命的立場有密切的聯係。在布萊剋眼中,壓迫人民的暴君就是壓製真情流露的所謂“理性”或教會:他所贊揚的熱情,不僅是男女之情,也是生活的熱情、革命的熱情。
這個“歡樂”的主題在《天真之歌》(1789)裏繼續發展。布萊剋的筆下不僅齣現瞭唱著快活歌麯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戲的孩子,也齣現瞭穿著可喜的衣裳的羔羊、快快活活的鳥雀。《歡笑的歌》名副其實地集閤瞭萬物歡笑的大成。
但是《天真之歌》還有更進一層的思想。布萊剋在更早的一篇詩中說過:“天真是鼕季的袍子”,可以禦寒。換句話說,“天真”——人類在沒有遭受經驗玷汙以前的心靈狀態,也就是宗教上所謂伊甸樂園——就是可以禦寒的熱,就是對於萬物的愛,就是詩人心目中體現“愛,仁慈,憐憫,和平”的耶穌。同時布菜剋所崇奉的耶穌叉是人化的上帝,而不是抽象的偶像;他認為隻有人纔能體現耶穌的種種美德。這裏人道主義的博愛思想與信奉上帝的唯心思想結閤瞭起來;這裏也就隱伏著布菜剋思想中的長處和弱點。人道主義使布萊剋敢於批評當時英國不人道的社會,甚至大膽主張用暴力推翻封建政權:但是到瞭晚年,唯心思想叉在改革現實的企圖(例如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遭到失敗的影響下迫使布菜剋退守“忠恕之道”的防綫——從革命的人道主義倒退到一般的人道主義。
再往深處看,《天真之歌》不僅歌頌瞭心靈的純潔境界,而且道齣瞭對於現實世界的批評。“天真”世界(或理想世界)所以值得贊美無非因為“經驗”世界(或現實世界)十分醜惡。布萊剋在一片歡樂之中確實沒有忘記現實社會。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某些段落時,我曾感受到一種近乎“難以承受”的強烈情感衝擊。這並非指內容過於沉重或壓抑,而是指其錶達的純粹性和力度太過強大,以至於讓人在情感上産生強烈的共鳴,甚至需要停下來平復一下呼吸。這種文學上的“震撼教育”,恰恰是優秀藝術作品的標誌。它沒有用華麗辭藻進行刻意的渲染,而是通過最簡潔、最直擊人心的語言,揭示瞭某種超越時代的真理。對於那些習慣於被信息轟炸、追求即時滿足的讀者來說,這部詩集無疑是一種挑戰,因為它要求耐心和專注,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匯背後的重量。但正是這種“慢”與“深”,構建瞭一種獨特的閱讀儀式感,將我從紛擾的現實中抽離齣來,沉浸於一個更純粹的精神場域。
評分對於想要係統性探索這位偉大詩人作品的讀者而言,這部詩選的選目和編排邏輯顯得尤為重要。我發現其中的篇章脈絡似乎經過瞭深思熟慮,並非簡單的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更傾嚮於構建一種內在的邏輯和主題的遞進關係。這種精心設計的結構,幫助讀者在不熟悉詩人全部作品體係的情況下,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其思想發展的軌跡和藝術風格的演變。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入口,使得初次接觸者不會因為作品的龐雜而望而卻步,同時也為資深愛好者提供瞭重新梳理和品味核心主題的機會。這種體貼入微的編排,使得閱讀體驗從單純的文本消費,升華為一場結構清晰、目標明確的精神探索之旅。可以說,這不僅僅是幾首詩的簡單集閤,而是一部引導人進入特定精神世界的導覽圖。
評分自從接觸到這部詩選,我對於“詩歌的力量”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而是一種能夠直擊人心最柔軟角落的強大能量。詩中的意象構建宏大而又細微,時而展現齣對宇宙洪荒的追問,時而又聚焦於一片葉子或一個孩童的純真。這種尺度的跳躍,非大手筆不能為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瑣碎的思維框架,去審視更本質的問題:關於愛、關於死亡、關於永恒與短暫。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仿佛撥開瞭前一層迷霧,看到瞭更深遠的景象。這種“常讀常新”的特質,是任何平庸之作都無法企及的。它需要的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到詩歌的建構過程中去,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填補那些留白的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它傳遞齣一種沉靜而高雅的氣質,與書中所收錄詩歌的內涵十分契閤。封麵選用的材質和字體設計都透露齣一種經典的美感,讓人願意將它小心翼翼地放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緻,無論是閱讀英文原文還是中文譯文,眼睛都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二字的敬畏。我個人認為,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體驗本身就是構成閱讀價值的一部分。如果載體粗糙,即便內容再好,也會大打摺扣。這部詩集在實體呈現上做到瞭“形神兼備”,讓我在翻閱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齣版物那樣追求廉價的量産,而是更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觸摸和翻閱中,便對即將展開的精神旅程充滿瞭期待和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古老而深邃的魅力,初次捧讀,便覺得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欣賞這種英漢對照的編排方式,它不僅是對原文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讀者需求的體貼。作為一名對英文詩歌有著濃厚興趣,但又時常在理解上遇到瓶頸的讀者,這樣的設置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可以在享受原汁原味的英語韻律與詞匯的同時,隨時對照中文譯文,深入理解那些看似晦澀卻蘊含深意的錶達。這種並置的閱讀體驗,使得我能更立體地把握詩人的情感脈絡與思想精髓。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兩種語言,也連接著不同時代的精神。我能感受到翻譯者傾注的匠心,他們試圖在保留原文的音樂性和意境美的基礎上,用中文精準地再現其神韻,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稱道。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思考那些跨越瞭語言和文化藩籬的普世情感,那種感覺非常奇妙,仿佛詩人的靈魂在另一個維度與我共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