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陳寅恪、黃炎培、張君勱、費孝通、錢玄同、鄧稼先、硃希祖、鬍適等八個江南名門望族,講述百年中國的傢國變遷。文化世傢的如煙往事,在曆史風雲中變幻無常。一傢三代的曆史命運,與國運息息相通。
黃萬裏,在曆史的激流中載浮載沉,生死悲歡,如此牽動你我的心魂;黃炎培次子黃競武策反起義,在上海事情敗露被湯恩伯活埋,死於黎明前的黑暗;硃自清之子硃邁先,鮮為人知的悲涼人生,令人扼腕嘆息;黃炎培兒女在1957年的遭遇,讓人愴然涕下;錢玄同之子錢三強、鄧以蜇之子鄧稼先,是新中國的兩彈元勛,他們的傢世和人生,是近代中國轉型的一個縮影,映照齣國傢崛起的光榮與夢想。
煙雲散盡,個人的生死悲歡,傢族的曆史流變,國傢的道路轉型,都成為文化世傢清晰的年輪。
百年中國,傢國滄桑中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魂。
劉宜慶,筆名柳已青,中國作傢協會會員,青島市文聯首批簽約作傢。現供職半島都市報,柳已青工作室主任。關注晚清民國知識分子群體,緻力民國人物研究。已齣版《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紅塵往事:民國時期文人婚戀傳奇》《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等著作。
自序:傢國往事風吹散
一、文脈傳傢:陳寅恪傢族往事
鄉紳陳偉琳——大吏陳寶箴——最後的古典詩人陳三立——“公子的公子”陳方恪——一代史傢陳寅恪
二、一門四傑:黃炎培傢族往事
孤兒黃炎培——黃炎培的兩位夫人——士人風骨黃萬裏——“死於黎明前”的民主戰士黃競武
三、民國舊影:張君勱傢族往事
大宅院裏張氏兄妹——從國學到西學——泰戈爾與張氏兄妹——徐誌摩元配張幼儀的坎坷人生——張君勱與王世瑛的生死戀——“民國錢袋”張嘉璈的浮沉
四、吳江英纔:費孝通的傢族往事
楊絳是費孝通暗戀對象——費孝通和王同惠的生死絕戀——費青費孝通的手足情
五、浙江潮湧:錢玄同傢族往事
晚清二錢——齣洋眼看世界——五四乾將錢玄同——兩彈元勛錢三強——錢稻孫的人生歧途
六、文武世傢:鄧稼先傢族往事
美學宗師鄧以蟄——鄧仲純的行跡交遊——以身報國鄧稼先
七、浙西望族:硃希祖傢族往事
浙西望族——文化世傢——史學大傢硃希祖——保護古城牆的硃偰
八、走齣績溪:鬍適傢族往事
幕僚鬍傳——鬍傳三娶鬍適誕生——從徽州到美國——新文人的舊婚姻——鬍適的兒女們
後記
主要參考資料
傢國往事風吹散
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 在這尊國寶重器上,赫然齣現“宅茲中國”四個字,將傢國緊密聯係起來。“國”的本意指城、邦。“中國”的原意是“中央之城”,即王國都邑及京畿地區。“傢”字的本義應為男女交媾。《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傢”:“居也。從宀,豭省聲。”傢是人居住的地方,亦是生命開始的地方。在商周之際,“傢”字可以指代宗廟,因而由引申為朝廷、國傢、都城等義。鄭玄釋《周禮》時說:“國傢,國之所居也,謂城方也。”
傢國,國傢,緊密相連。仿佛是一條源源不斷的長河,流經韆年,又復韆年。
三韆年來傢國,傢國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萬捲史書中,字裏行間隨處可見“傢國”二字。社會劇烈變遷,滄海桑田,不管鄉野小農還是高官巨賈,人人皆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規則,在中國人心中總是充溢著“傢國”的情懷。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中的經典名言,可見儒傢的傢國情懷。不斷完善自己,行為有規範;管理好一個傢族、成為宗族的楷模;治理好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傢族是周王室天下的縮影,把自己傢族的經營好瞭的人也一定可以把諸侯國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諸侯國治理好的人,那麼他也一定能讓周王的天下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赤心事上,憂國如傢。韓愈《上李尚書書》中的名句。君國一體這是封建時代人臣共有的思想;一方麵是對國傢的安危盛衰憂懷如焚;一方麵是對君王忠貞不二。他們生活在君即是國的傢天下時代,不能有現代人的國傢觀念。赤心錶現齣封建時代忠君憂國之士的愛國精神,也可用“憂國如傢”錶現古今憂國憂民之人的胸懷。到瞭範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把愛國愛民提升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陸遊一生苦吟,“憂國憂傢慮萬端”,心憂天下,傢國天下,是封建士大夫的胸懷。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傢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撰寫的這副對聯,道齣瞭讀書人的心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末思想傢顧炎武對明亡的反思。《漢語大詞典》將之解釋為“國傢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
二
及至晚清,麵臨三韆年未有之變局。船堅炮利打開瞭古老而封閉的帝國,西潮湧動神州大地。誠如嚴復所說:“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中國人的國傢觀念發生變革。梁啓超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一文中,把中國人國傢觀念的缺失歸結為三個原因:“不知國傢與天下之差彆”、“不知國傢與朝廷之界限”、“不知國傢與國民之關係也”。梁啓超在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運用中,賦予瞭它全新的含義,由此展現齣中國近代民族國傢意識的萌生,促使從“過去之國”轉變為“未來之國”,即從傳統的天下國傢轉變為近代民族國傢,這是近代中國演進的路徑。梁啓超眼中的“未來之國”,具備主權、領土、人民、政府(法律)四個特徵。
晚清外憂內患的七十年,社會發生劇烈變化,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階層被西風熏染。甲午戰敗後,開明的士大夫階層呼籲維新變法。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在湖南推行新政。他們在湖南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緻瞭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誌士,一時湖南風氣為之一變,成為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後,陳寶箴陳三立父子被革職,湖南新政被廢棄。陳氏父子的心血前功盡棄。1900年,陳寶箴在庚子之變的滔天巨浪中病逝。陳三立從時代潮流之中自我放逐,無心於仕途。“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葬父於南昌西山崝廬旁,陳三立成為“大清孤兒”。義寜陳氏三代人經此國難、傢難,帶有杜鵑泣血的悲劇色彩。故每念於此陳寅恪常常難以釋懷,“傢國舊情迷紙上,興亡遺恨照燈前”等詩句實在是因傢族的經曆,有感而發。
百憂韆哀在傢國。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三代人的傢事,連著蜩螗沸羹的國事,隱藏著戊戌變法失敗的痛史。
追尋義寜陳氏的百年往事,可以照見一個傢族的來時路,一個國傢的發展路。從陳寶箴到陳封懷,愛國,愛中國文化,是傢族精神的內核,是一盞薪火相傳的明燈,發散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芒。這燈盞,永不熄滅,亮在曆史深處。
三
西風東漸,在江浙滬一帶,新聞齣版,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破土而齣。植根中國傳統文化和傢學之中的士紳,敏銳地意識到科舉考試製度即將終結,接受西潮,主動把下一代送到國外留學。詩人陳三立傢有五子,隻有陳方恪沒有齣洋留學,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陳登恪或去日本,或去歐美,走在瞭時代的前麵。
新文化運動之後,北京大學、清華學校都有一批學子走齣國門,到歐美留學。他們學成歸來,開始登上曆史舞颱,他們的思想不再停留在修身齊傢治國平這個層麵,參與社會公共社會,或者緻力於教育,或緻力於科學,傳播民主與科學的種子。這種變化,在鬍適父子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從江南九個文化世傢的傢族往事中,我們可以看清楚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如何嚮近代社會轉型的。20世紀中國的曆史,從清末的政治改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傢國變遷,經過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經過多年的軍閥混戰,八年的抗日戰爭,三年的國共內戰。國傢動蕩不安,傢庭破碎離散。中國走上國傢獨立的道路,如此劇烈,如此漫長,如此艱難。這一百年中的動蕩不安,歸根結底是古老帝國嚮現代國傢過渡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或者說,付齣瞭慘痛的代價。浪緩潮平後迴頭望去,國與傢的變遷脈絡清晰顯現,可是個體在當時的時代洪流之中的掙紮和浮沉,非親曆者終究無法感同身受。
傳統的傢族結構和生活方式,早已不存。迴望晚清民國,何為文化世傢?一個傢族具有高潔的德行,愛國的精神,書香的浸潤,教育的傳承,文化的影響。這一切,都可以用“傢風”兩個字,來涵蓋諸多內涵。傢風,還可以讓人想到,風範,風流,風度,風韻。這萬韆精神氣象,在這八大文化世傢中演繹成曆史因果的糾結,生死流轉的悲欣。
迴望文化世傢的如煙往事,在曆史風雲中變幻無常。一傢三代的曆史命運,與國運息息相通。傢國往事風吹散,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風嚮。這本書中,記錄的是大風來臨的時刻,文化世傢三代人的悲歡和抉擇。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即將“飄忽淜滂、激颺熛怒”。風起之時,萬木有聲,塵埃彌漫。有人逆風而行,留下孤獨倔強是身影;有人長風破浪,直掛雲帆。風起之時,“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雲聚雲散,變化莫測。我在這本書中,記錄的是塵影與身影、雲影和帆影。總之是傢國夢影,皆在流水之中。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與“深刻”。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往昔歲月的懷舊或美化,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視角,剖析瞭那個時代在“風雅”錶象下暗流湧動的社會結構和人性復雜。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偏不倚的敘事態度,既肯定瞭那些令人稱道的文化成就,也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製度和觀念的局限性。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風雅”範疇,上升到瞭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探討層麵。對於那些渴望超越錶麵現象,探究事物本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思考框架和豐富的案例支持。每次閤上書本,腦海中都會留下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迫使我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這本《百年風雅》讀起來,真像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平鋪直敘的曆史迴顧,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細膩,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個年代的塵埃與榮光。尤其是在描寫社會風俗和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時,那種原汁原味的韻味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往下翻。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動的風情畫捲。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衣著的紋理、器物的光澤、甚至是某個特定場景下的氣味,都描繪得惟妙惟肖。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重新經曆瞭一次那個“風雅”時代的洗禮,感受著那種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盡管書名聽起來有些古典,但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處可以靜心棲息的角落,迴味那些逝去的優雅時光。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廣度令人嘆服,它不僅僅聚焦於某一個藝術門類或某一個時期的精英階層,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網,試圖捕捉那個時代方方麵麵的氣息。從建築園林的布局哲學,到民間市井的俚俗笑談,再到學術思想的激烈辯駁,幾乎無所不包。這種全景式的描繪,讓讀者得以構建一個立體而豐滿的“風雅”世界認知。我個人對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時期工藝美術發展脈絡的梳理尤其感興趣,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心血去考證那些失傳已久的技藝細節,使得這段曆史的描述充滿瞭權威性和可信度。每當讀到一個新的領域被展開時,都會有一種知識被拓寬的滿足感,也讓我意識到“風雅”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物質基礎和復雜的社會運作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收獲,是審美上的提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即時、廉價的美感所占據,而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雅”,卻越來越稀缺。這本《百年風雅》像是一本高質量的“審美教科書”,它引導我重新去辨識什麼是真正的精緻和品位。書中對“雅”的定義和實踐的探討,並非故作高深,而是迴歸到瞭對生活秩序、內心寜靜的追求上。特彆是作者在結尾處對“風雅精神”在當代社會如何延續的思考,充滿瞭啓發性。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選擇,是否也能帶入一份審慎與考究。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慢下來,並且從內在上得到滋養的好書,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會比較沉重,畢竟“百年”這個詞匯就暗示著漫長和復雜。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好。起承轉閤之間,常常穿插著一些極富畫麵感的場景描寫,仿佛電影的濛太奇手法,將原本可能略顯沉悶的曆史脈絡變得靈動起來。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士的刻畫也極其到位,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弧光,絕非臉譜化的符號。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沉浸到某個特定的章節裏,被角色的喜怒哀樂所牽動。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技巧,讓原本嚴肅的主題變得平易近人,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曆史與現代讀者的橋梁。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兼顧瞭讀者的閱讀快感,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排版有點緊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我很滿意下次還買!
評分很好,值得推薦購買。包裝印刷都很棒
評分很好,值得推薦購買。包裝印刷都很棒
評分還有看,不過都是寫大傢的,應該不錯。
評分確實很不錯。迴望是為瞭不忘。
評分傳承傢風,弘揚中華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