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秦簡牘整理與研究》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閤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08JZD0036)的最終成果,基於對齣土秦簡牘文獻的整理、解讀和辨析,以及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圍繞秦代和戰國晚期秦國(有時也涉及西漢)的製度、法律、政區以及天文、音律、紀時、語言等問題,展開探討。
《秦簡牘整理與研究》共有正文14章、附錄3篇。
第1章討論文書製度,認為錶示開啓文書用語的“半”改為“發”,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年6月至9月;“檢”僅用於以郵行的文書,大概隻是指帶封泥槽的那種物品;而書寫有收件方、發件方等信息的闆形物件,則是所謂“署”;“以次傳”可以與“以郵行”疊加使用,形成高效率的傳遞網絡。
第2、3章從裏耶齣土秦遷陵縣資料齣發,考察秦縣屬下幾個官署的組成和職能,指齣“田”管理民間的農事,“田官”則管理公田;“庫”負責兵器和車輛的儲藏、調配,也有製作車輛部件的記錄。
第4、5章討論經濟製度。其中第四章探討“入錢垢中”律涉及官府多種非常規收入的含義及其去嚮;第五章討論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倉律》41、43號簡文的復原,以及與此相關的糧食計量係統和換算關係。
第6章考證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置吏律》“十二郡”的郡名及其設置次第,認為這十二郡是秦昭襄王晚期的形勢,並探討“十二”可能具有的特彆含義。
第7章至第9章研究法製問題。其中第七章討論“篇章結構”、“集類為篇”、“罪刑錶述”、“解釋與適用”等法律文獻的編纂問題;第八章討論令、式、課等法律形式製訂和意義;第九章討論“坐贓”、“以律論”、“與同法”、“坐贓為盜”等用語的律義內涵。
第10章至第13章,討論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問題。其中第十章考察放馬灘秦簡曰書乙種的律占資料,認為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産生瞭完整的律學體係;這裏音律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律曆占,而不是為瞭製定嚴格意義上的樂律法則。第十一章考察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星分度》,發現該篇所見距度數值與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二十八宿盤”及《開元占經》所引劉嚮《洪範傳》中的古度屬於同一係統。第十二章指齣,秦漢時期的時分紀時製,可以肯定是十二時製和十六時製兩種,十八時製、二十八時製和三十二時製都難以成立。第十三章根據紅外綫圖像,指齣放馬灘木闆地圖的方嚮實為上南下北,進而對地圖中的地域、山川所在加以考定。
第14章討論秦簡中“所”、“可/可以”的語法及相關問題。
附錄一至三,是幾位外國學者撰寫的西方學界、日本學者、韓國學者對於秦簡牘研究曆程的綜閤敘述,涉及的時間起自1975年末睡虎地秦簡齣土,止於2013年。
作者簡介
陳偉,男,漢族,湖北省黃梅縣人,1955年7月生,1982年7月參加工作。武漢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簡帛》集刊主編、曆史學院院長。 2001年4月起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2007年3至6月,任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8年起,任韓國木簡學會海外理事。是武漢大學***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齣土文獻研究方嚮的學術帶頭人、曆史學科中曆史文獻學的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2003年至2008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閤整理與研究",2009年起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閤整理與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關於秦文書製度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手”與“半”
第二節 “檢”與“署”
第三節 行書方式
結語
第二章 裏耶秦簡所見的“田”與“田官”
第一節 “田”或“田部”
第二節 田官
結語
第三章 裏耶秦簡所見的遷陵縣“庫”
第一節 職掌
第二節 吏員
第三節 徒隸
第四節 相關問題
結語
第四章 秦與漢初“入錢缿中”律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文本考辨
第二節 相關製度探析
第三節 律篇歸屬
結語
第五章 秦和西漢早期簡牘中的糧食計量
第一節 簡文復原
第二節 糧食計量係統
結語
第六章 睡虎地秦簡“十二郡”及相關問題
第一節 以往研究述評
第二節 秦十二郡建置次第考
第三節 “十二郡”的曆史背景
結語
第七章 秦漢法律的編纂
第一節 篇章結構
第二節 集類為篇
第三節 罪刑錶述
第四節 解釋與適用
結語
第八章 秦代的法律形式——以令、式、課為中心
第一節 令
第二節 式
第三節 課
結語
第九章 秦律用語與律義內涵
第一節 “坐贓”
第二節 “以律論”
第三節 “與同法”
第四節 “坐贓為盜”
結語
第十章 從十二律占看戰國晚期到漢初的律數製
第一節 傳世文獻中的音律資料
第二節 放馬灘日書乙種中的十二律
結語
第十一章 放馬灘秦簡《星分度》相關問題考察
第一節 距度係統
第二節 日躔問題
第三節 用途蠡測
結語
第十二章 秦漢時分紀時製再探
第一節 十二時製
第二節 十八時說
第三節 十六時製
第四節 相關問題
結語
第十三章 放馬灘木闆地圖新探
第一節 資料介紹
第二節 以往研究述詞
第三節 地圖方位、各圖關係及其所錶示的今地域範圍
第四節 年代與性質
結語
第十四章 秦簡“所”、“可/可以”的語法及相關問題
第一節 “所”字的結構助詞及名詞用法
第二節 秦簡中的“可”和“可以”
結語
附錄一 西文秦簡牘研究概述
第一節 研究概覽
第二節 目錄及提要
附錄二 日本的秦簡牘研究
第一節 律令的編纂、繼承
第二節 司法、刑罰
第三節 官製
第四節 地方行政製度與文書行政
第五節 傢庭製度
第六節 算賦、徭役、兵役
第七節 田製、農業
第八節 牧畜、禁苑
第九節 工商業、貨幣
第十節 爵製、身份製度
第十一節 對外關係
第十二節 地理
第十三節 學術、思想
第十四節 日書
附錄三 韓國的秦簡牘研究
第一節 初期的研究
第二節 1979-2008年的秦簡研究
第三十節 2009-2014年的秦簡研究
主要圖錶一覽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秦簡牘的發現、整理與研究,深刻改變瞭秦國、秦代的文獻狀況和曆史認知,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重大事件。從1975年底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齣土簡冊開始,到2013年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齣土二世詔書,秦簡牘先後發現13批,其中可見文字的簡牘超過23000枚。
秦簡牘發現、研究的進程,大緻可以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資料主要是(1)以律篇為主的法律文獻;(2)《語書》、《世書》、信件等公私文書;(3)日書、易占、病方和《為吏之道》等書籍。相應地,海內外學界的研究以秦法律製度和擇吉習俗為重心,成果卓然。後一階段,2002年齣土的裏耶秦筒包含大量洞庭郡遷陵縣廷的簿籍與上行、下行文書,可據以對秦代十多年間一個南方邊縣的曆史作全麵、細緻的復原;2007年湖南大學、2010年北京大學先後入藏的秦簡,有律令、奏讞類文獻、《數》書、《占夢書》與日書、祠祝書、病方、詩文等,對以睡虎地秦簡為代錶的前期發現,形成重要的補充和擴展。2001年刊布的張傢山漢簡《二年律令》與《奏讞書》,2006年刊布的孔傢坡漢簡《日書》,多可與秦簡關聯,也有力地推動瞭資料解讀和內涵研究。如果說20世紀末葉秦簡研究相對沉寂,那麼進入新世紀之後,新舊發現和秦漢資料彼此支撐、相互激勵,因而在國際範圍興起新一輪更為持久、深入的研究熱潮。
《漢唐絲綢之路的貿易、文化與技術交流》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剖析漢唐時期,中國與西方世界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所發生的復雜互動。這不是一部關於考古文物的簡單羅列,也不是一部僅關注商貿路綫圖的地理學著作,而是一部試圖重構宏大曆史圖景的綜閤性研究,聚焦於貿易網絡、文化傳播、技術擴散及其對相關文明的深遠影響。本書通過跨學科的視角,整閤瞭曆史文獻、考古發現、藝術史與經濟人類學等多方麵的資料,力求呈現一個動態、多維度的絲綢之路圖景。 第一部分:絲綢之路的地理構建與貿易網絡 本部分首先對絲綢之路的地理基礎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重點分析瞭長安、敦煌、高昌、撒馬爾罕、安西乃至大馬士革和羅馬等關鍵節點城市和綠洲綠洲的戰略地位。研究不僅僅停留在路綫的描述,更深入探討瞭不同地理環境(如塔剋拉瑪乾沙漠的挑戰、帕米爾高原的險峻)如何塑造瞭貿易的模式與風險。 貿易的本質被置於核心地位。本書詳細梳理瞭漢代張騫鑿空西域至唐代“天可汗”時期達到鼎盛的貿易商品結構。絲綢無疑是核心,但本書著重考察瞭其他重要商品:如來自西方的香料(乳香、沒藥)、寶石(青金石、瑪瑙)、玻璃器皿,以及東輸的茶葉、瓷器和金屬工藝品。通過對貿易量、價格波動和貨幣體係(如五銖錢與金幣的使用)的分析,構建瞭量化的貿易模型,以揭示經濟聯係的強度。此外,本書還探討瞭“非官方貿易”和“灰色市場”的存在,以及邊疆民族在維持或阻礙貿易流動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思想、宗教與藝術的跨文化融閤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貨物流動的通道,更是思想和信仰傳播的生命綫。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佛教的東傳是研究的重點。本書詳細描繪瞭佛教如何從印度次大陸,經由中亞的貴霜帝國,最終傳入漢地。研究側重於翻譯運動的機製(玄奘、鳩摩羅什等高僧的貢獻)、不同學派(如大乘、小乘)的適應性傳播,以及佛教義理在本土化過程中與儒傢、道傢思想的復雜互動。敦煌莫高窟的藝術風格演變被用作核心案例研究,分析瞭犍陀羅藝術、笈多藝術如何與中原審美相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絲路佛教藝術”。 除瞭佛教,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摩尼教、伊斯蘭教的早期傳入也被係統梳理。本書試圖探究這些外來宗教如何在唐代的寬容政策下獲得立足之地,以及它們在哪些社會階層中更受歡迎。通過對齣土文獻(如景教碑文)的文本分析,展示瞭語言和宗教概念轉譯的睏難與創新。 第三部分:技術的轉移與應用 技術交流是絲綢之路上最被低估的方麵之一。本書認為,技術的擴散往往比商品或思想更具持久的結構性影響。 核心技術轉移案例包括: 1. 造紙術與印刷術的西傳: 詳細考證瞭唐代高仙芝與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之戰後,中國工匠被俘,進而導緻造紙技術西傳的經典敘事,並分析瞭該技術在中亞和阿拉伯世界引發的知識革命。 2. 冶金與玻璃製造: 考察瞭中原地區對高品質玻璃的渴求與中亞、羅馬玻璃製造技術的引進。同時,對馬具(如環鎖鎧甲、高橋馬鞍)的改進及其對軍事技術擴散的影響進行瞭分析。 3. 農業技術與物種交流: 討論瞭西域的優良馬匹、苜蓿的引入如何改變瞭漢唐的畜牧業和軍事能力,以及中原的灌溉技術和蠶桑技術嚮西方的傳播路徑。 第四部分:治理、衝突與絲路的安全維護 絲綢之路的繁榮離不開強大的政治實體和有效的安全保障。本部分探討瞭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和唐朝對西域的控製模式。 研究對比瞭兩種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漢代通過軍事屯田和“和親”政策維係邊陲穩定,與唐代建立安西都護府,實行更直接的行政乾預和冊封體係。重點分析瞭突厥、吐蕃等遊牧政權在絲路控製權爭奪中的角色。 此外,本書還考察瞭衝突對貿易流的影響。瘟疫(如早期鼠疫的傳播路徑)、沙漠化對綠洲的吞噬、以及內部叛亂(如安史之亂對唐代中西交通的衝擊)如何周期性地中斷或重塑貿易路綫。 總結:遺産與持續影響 全書的結論部分,將漢唐絲綢之路置於更宏大的世界史背景下考察,探討瞭其對後世(如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産影響,並論證瞭這一時期構建的跨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為後世的全球化奠定瞭最初的物質與文化基礎。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復雜、細緻且充滿動態張力的曆史敘事,超越瞭傳統上將絲綢之路視為單一東方齣口通道的局限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