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18日,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博物館承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傢單位協辦的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這是繼1991年和2011年之後在甘肅召開的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00餘位與會學者圍繞2O世紀以來齣土的簡牘帛書等文獻資料,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展開瞭熱烈討論。本書正是此次研討會的論文結集,論集共收錄論文70餘篇,內容涉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與西北漢簡研究、秦漢簡牘文獻與秦漢曆史文化研究、吳簡研究、魏晉河西地區曆史文化研究、齣土文獻與古漢語古文字研究等,較爲全麵地反映瞭西北漢簡及其他齣土資料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簡牘等齣土資料對於曆史文化和語言文字研究的重要意義。
張德芳,1955年生,甘肅永昌人。現任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齣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特聘研究員,甘肅省曆史學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政府參事。先後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期從事曆史、考古、齣土文獻與絲綢之路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完成《中國簡牘集成》《肩水金關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居延新簡集釋》《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懸泉漢簡研究》等,目前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
夏紅民: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馬玉萍: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
雍際春:北新道的開闢與絲路北道的形成
楊富學、劉源:佉盧文簡牘所見鄯善國絲織品貿易
馬國俊、馬隴平:簡牘對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的曆史意義
鬍永鵬:西北邊塞漢簡中曆日的整理與研究
王文濤、苑苑:漢代西北傳置的傳馬
王文濤、苑苑:漢代西北地區傳置的幾個問題
淩文超:肩水金關漢簡罷卒名籍與庸之身份
張俊民、賈麗英:西北漢簡中“海廉渠”初探
白軍鵬:由“田章簡”談田章故事的演變
魏德勝:西北屯戍簡牘中身高錶達法
趙蘭香:從齣土文獻看漢代河西邊塞官吏的齣行活動
高 榮:西漢居延郡縣建置考
何茂活:居延漢簡所見燧名命意證解(之一)
白海燕:讀居延新簡零識
楊永生:對居延遺址金塔段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的曆史辨析
侯旭東:漢代西北邊塞他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
劉樂賢:肩水金關漢簡所見書籍簡例釋
姚 磊:《肩水金關漢簡(肆)》綴閤劄記
賈麗英:肩水金關漢簡爵稱年齡反映的社會製衡
袁延勝:肩水金關漢簡傢屬符探析
郭偉濤:漢代肩水塞東部候長係年初編
侯宗輝:肩水金關漢簡中的“作者”
魏振龍:肩水金關漢簡所見過所類文書種類初探——兼論門亭的作用
張英梅:西漢陵縣製度考
馬智全:肩水金關關嗇夫紀年考
趙爾陽:小議《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地名“熒陽”
肖從禮:漢簡所見弱水流域居延地區的魚及相關問題綜論
韓 華:肩水金關遺址所齣封檢形製小考
瀋 剛:簡牘檔案文書所見秦漢時期的“庫”
臧知非:簡牘所見秦和漢初田畝製度的幾個問題——以阡陌封埒的演變爲核心
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製變遷
李炳泉:《二年律令?秩律》所見“丞相相國”新解
陳文豪:簡帛目録學芻議——兼評《甘肅簡牘百年論著目録》
王化平:論《漢書?藝文誌》“方技略”及簡帛醫書的分類
[日]畑野吉則:秦漢時代的郵書記録所見記録格式的統一和變化
常燕娜、李迎春:居延齣土《孫子?地形》篇殘簡初探
安忠義:髡、完、耐與秦漢以來的恥辱刑
楊小亮:從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談對“解書”的初步認識
謝 坤:算術與行政:從西北漢簡看算術在西北地區的實際應用
劉 釗:齣土文獻所見秦漢官文書平闕現象探論
硃錦程:秦郡官吏代理製度考略
莊小霞:漢簡“急書”考
孫富磊:簡牘所見秦漢郡府卒史設置及職掌
硃曉雪:據竹簡標識符號校補《史記》一則
李鬆儒:《孝文十年獻枇杷令》初探——談鬆柏1號墓齣土西漢令丙木牘
陳榮傑:試論走馬樓吳簡“粢田”及相關問題
李 力:《秦律十八種》115簡的再解讀——兼及睡虎地秦簡《徭律》的編聯問題
周海鋒:嶽麓秦簡《戍律》及相關問題研究
孫占宇:放馬灘秦簡古度應用年代考證
曹旅寜:讀《嶽麓書院藏秦簡(叁)》劄記
王 偉:《嶽麓書院藏秦簡(肆)》校讀記(三則)
鄔文玲:裏耶秦簡《欣與呂柏書》試析
李世持:秦簡女性人名命名規律及文化內涵初探
吳浩軍:河西買地券叢考——敦煌墓葬文獻研究係列之四
高啓安:中國最早的“貓捉老鼠”圖——漢魏鬼竈上老鼠圖像解讀
李永平:高颱齣土魏晉《論語》類帛書的學術價值及有關問題
黃錦前:釋“ ”——兼談“鑾 ”
李均明: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祥”説解析
李守奎:釋“仍”
石小力: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
王 輝:一粟居讀簡記(八)
吳良寶:齣土文獻與《國語?鄭語》“鄔”、“丹”的校訂
張顯成:《漢語大詞典》書證缺無簡帛補
黃艷萍:《肩水金關漢簡》中典型訛混構件舉隅
湯誌彪、瀋浩:先秦齣土材料所見藏納製度蠡測
張新俊:上博簡《君子爲禮》補釋一例
竇 磊:夏侯妙妙衣物疏補釋
李玥凝:漢簡“卿”字小劄
孫 銘:秦漢簡牘所見“畏耎”行爲芻論
秦鳳鶴:讀秦漢簡小劄二則
單育辰:《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房中術竹簡校訂
方 勇: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劄記四則
袁雅潔: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程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名録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論文集,是2016年8月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係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成果結集。根據文博會組委會安排,文博會主體活動定於9月20日在敦煌舉行,而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則提前於8月17日在蘭州召開。
會議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博物館承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齣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西書局等多傢單位協辦。會議開幕式由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同誌主持,甘肅省副省長夏紅民同誌到會作瞭重要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原常務副院長孫傢洲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楊振紅教授、颱灣彰化師範大學陳文豪教授都發錶瞭熱情洋溢的緻辭。著名考古學傢吉林大學林澐教授、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黨委書記葛承雍先生、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張德芳作瞭主題演講。
兩天會議,緊張而熱烈,海內外100多位學者交流發錶瞭自己高水準的研究論文,使會議收獲豐碩,圓滿成功。
1991年8月,甘肅省第一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時隔20年後,我們又於2011年8月在蘭州召開瞭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擬於2016年召開的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恰逢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因此被納入文博會的係列活動。但本論文集仍以“甘肅省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爲名,以求曆史的連續性。
本論文集所收內容,不僅有西北漢簡方麵的研究成果,還有其他省區齣土的楚簡、秦簡、吳簡、晉簡等方麵的研究成果。雖然大部分論文關注簡牘所載曆史文化方麵的記載,但也有一部分屬於簡牘文物科技保護方麵的內容。有老一輩學者的大作,更多的則是中青年學者的貢獻。會議論文內容豐富,體現瞭近年來簡牘學研究的最新成就。
今年是斯坦因發現敦煌漢簡110周年,是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組建90周年。今天,2017年12月12日,又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準成立5周年。藉此論文集的齣版,紀念這兩次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5周年。
我個人親曆瞭這三次重要會議的召開,而且組織舉辦瞭後兩次會議,亦是人生之幸事。在長達四分之一的世紀裏,時移事易,人事滄桑,但甘肅簡牘學的研究則薪火相傳,不斷推進。會議期間,《肩水金關漢簡》五捲十五冊全部齣版,延滯近半個世紀的整理工作終告結束。這是多傢單位幾十年精誠閤作的結果,也是幾代學人不懈努力的成就。“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大型叢書中的《天水放馬灘秦簡集釋》《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居延新簡集釋》等部分亦相繼齣版,以清晰的照片、更加準確的釋文、適當的注解説明、科學的版式設計提供給學術界,作齣瞭我們應有的貢獻。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從最早的“簡牘研究室”到“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再到今天的“甘肅簡牘博物館”,走過瞭幾十年的路程。其中這三次重要會議,就是這一曆程的一個側麵。
最後要説的是,甘肅省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能夠於2016年8月在蘭州順利召開,特彆要感謝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覧會組委會的領導、時任甘肅省副省長夏紅民同誌,以及現任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同誌的全力支持,感謝來自海內外參會專傢的大力支持,感謝各協辦單位的大力支持。
論文集的編寫,我的同事肖從禮自始至終付齣瞭辛勤的勞動,亦在此謹緻謝忱。
論文集的齣版,得到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組委會的資助。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 張德芳
2017年12月12日於蘭州
閱讀這套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不僅僅是一堆關於古代竹木片的文字堆砌,而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被記錄、傳承和誤讀”的史詩。其中探討的不僅是文字內容,更是書寫行為本身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例如,不同階層的人書寫簡牘的筆法、用詞的差異,都成為瞭洞察社會等級與文化水平的切入點。我特彆欣賞那些探討簡牘的“生命周期”的文章,從製作材料的選擇、書寫、使用、歸檔,到最終的埋藏和重見天日,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人力的介入和曆史的偶然。這些論述讓簡牘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成為瞭有溫度的、與古代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實體。書中對某些檔案類簡牘的語義分析,簡直是一次對古代行政效率的極限推演,讓人驚嘆於古人處理復雜事務的條理性和嚴謹性。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物質文化的錶層,深入到製度、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其學術密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值得反復品讀和鑽研。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研討會論文集,我首先想到的是其極強的時代性與前沿性。每一篇論文都像是一次對最新考古發現的及時迴應和深入解讀,反映瞭簡牘學研究正在快速嚮哪些新的領域拓展和深化。我個人對其中涉及到的古文字學與音韻學的交叉研究部分非常感興趣,不同學者對某些生僻字的讀音和詞義的爭鳴,充滿瞭學術的魅力和活力。這種在既定框架下進行大膽假設與審慎求證的過程,正是科學研究的精髓所在。書中有一篇專門討論瞭某一特定地域齣土的醫書簡牘的整理與初步分析,這種聚焦於特定主題的深度挖掘,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知識增量,讓我對古代的醫療實踐有瞭全新的認識,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和係統。這種將特定材料進行專業化、精細化解讀的努力,使得整部文集充滿瞭動態的研究氣息,它不是對過去的簡單迴顧,而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有力指引。那種將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閤、賦予其曆史意義的智力勞動,讀來讓人深感震撼。
評分這部文集可以說是近幾年簡牘研究領域的一次重量級集結,匯集瞭國內外多位頂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學術水準之高,毋庸置疑。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西北邊塞簡牘的行政管理類內容上,這部分材料對於理解秦漢帝國疆域治理的精細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書中幾篇關於特定烽燧遺址齣土簡牘的分析,簡直像是在為我們繪製一幅清晰的古代邊防運作地圖,從物資調配、人員班次到信息傳遞的規範,無一不展現齣高度的組織性和製度化。作者們對於簡牘上那些看似隨意的塗鴉、批注乃至錯彆字的考辨,也極為細緻,這些“邊角料”往往透露齣最真實、最生動的底層運作信息,極大地補充瞭正規史料的不足。整部書的編排也體現瞭高度的專業性,分類清晰,注釋詳盡,對於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部極好的工具書和參考源。即便是從文獻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此書也提供瞭諸多值得藉鑒的範例,展示瞭如何將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進行有效的交叉印證,最終形成有力的學術論斷。
評分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極其枯燥的專業書籍,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古文字符號和佶屈聱牙的學術術語,但齣乎意料的是,閱讀體驗遠比想象中要流暢和引人入勝。尤其是一些關於戰國晚期楚簡文本釋讀的新觀點,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旁徵博引,不僅有嚴謹的文獻支撐,更有對古代思想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探討簡牘與古代哲學思想傳播關係的論文,它們跳齣瞭單純的文字考據層麵,將簡牘視為思想的載體和中介,探討瞭知識是如何在不同地域間流轉、被接受和重塑的過程。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讓我看到瞭簡牘研究在當代學術版圖中的重要價值。那些關於簡牘形製、書寫工具差異的細節描述,雖然看似微小,卻構建起瞭對古代物質文化實踐的立體認知,讓人不得不佩服研究者們“見微知著”的能力。即便是對於非專業人士,這些論述也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去瞭解我們如何通過這些脆弱的載體重建起龐大的曆史圖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些抄寫者在昏黃的油燈下,一筆一劃刻錄下這些重要文字時的情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其他載體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剛拿到手裏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雖然我對簡牘學本身並非科班齣身,但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對古代文書的敬畏感還是讓人心潮澎湃。翻開扉頁,目之所及是各個領域專傢學者的真知灼見,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油然而生。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漢代法律文書的幾篇文章,作者們對那些斑駁字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司法實踐進行瞭極其細緻的考辨,甚至連墨色的深淺、竹片的紋理都成瞭重要的佐證。讀起來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手觸摸著那些承載著汗水與智慧的載體。書中對特定年代簡牘的年代學研究尤其引人入勝,那種步步為營、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展現瞭紮實的文獻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即便是那些探討比較冷門的簡牘齣土背景和保存環境的章節,也寫得引人入勝,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片簡牘的存留都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哲學意味。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靜心沉浸纔能品齣其中三味的佳作,它不僅僅是論文的集閤,更像是一扇通往西北古老文明的窄門,讓人在字裏行間流連忘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