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歐亞備要)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雲 著
圖書標籤:
  • 元代史
  • 吐蕃史
  • 地方行政
  • 政治史
  • 歐亞備要
  • 曆史學
  • 少數民族
  • 中外關係
  • 製度史
  • 藏族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80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880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歐亞備要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元史、藏史研究師生、古代民族史研究專員

本書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問題為中心,糾正瞭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齣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闢瞭新途徑。


內容簡介

元代是藏族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瞭四百餘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就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問題為中心,係統深入地探討瞭製約吐蕃地方行政事務的三股勢力:齣鎮宗王、帝師和白蘭王的地位與作用,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作以考證。糾正瞭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齣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闢瞭新途徑。

叢書簡介:

“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CentralEurasia)。這是一個地理範疇,大緻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這一廣袤地區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於遊牧部族的活動,內陸歐亞各部(包括其周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瞭密切的聯係。因此,內陸歐亞常常被研究者視作一個整體。

由於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剋服的障礙往往多於其他學科。本套叢書選擇若乾較優秀、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於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


作者簡介

張雲,男,1960年7月生,陝西省周至縣人,曆史學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985”三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文化與邊疆史地哲學與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985工程"南亞與中國藏區研究創新平颱特聘教授,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大學等校客座教授,西藏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史學會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理事。


目錄

目錄

導 言...... 1

第一章 元代製約吐蕃地方行政的三股勢力...... 7

第一節 分封與齣鎮的宗王...... 7

第二節 八思巴及曆任帝師的統領權...... 25

第三節 恰那朵兒隻與白蘭王...... 44

第二章 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中央機構...... 51

第一節 總製院...... 51

第二節 都功德使司...... 59

第三節 宣政院...... 65

第三章 元代的烏思藏宣慰司...... 90

第一節 有關烏思藏宣慰司的幾個問題 ...... 92

第二節 烏思藏宣慰司的下屬機構...... 101

第三節 元代烏思藏地區的十三萬戶...... 110

第四節 烏思藏十三萬戶的變化...... 134

第四章 元代的吐蕃等處宣慰司...... 141

第一節 有關吐蕃等處宣慰司的幾個問題...... 141

第二節 吐蕃等處宣慰司的下轄機構...... 155

第五章 元代的吐蕃等路宣慰司...... 170

第一節 與吐蕃等路宣慰司有關的幾個問題...... 170

第二節 吐蕃等路宣慰司的下轄機構...... 177

第六章 元代的吐蕃與周邊諸地的關係...... 190

第一節 北庭都元帥府...... 190

第二節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191

第三節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194

第四節 四川行省與雲南行省...... 202

結 語...... 206

附錄一 論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製的基礎...... 212

附錄二 答失蠻其人及其經略吐蕃考實...... 224

附錄三 Stod hor考辨...... 231

附錄四 Chol kha考述...... 241

附錄五 釋“薩斯迦本欽”...... 248

附錄六 釋“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 256

附錄七 藏文史書中的成吉思汗...... 265

附錄八 藏文史書中的忽必烈皇帝...... 273

附錄九 元代康區的“gtso mdo bsam vgrub ”(卓多桑珠)和

    “dre mandhala”(哲曼達)今地考...... 289

附 錶...... 300

中文專名索引...... 313

專有名詞索引...... 331

主要參考史料...... 353

後 記...... 369

再版後記...... 373


精彩書摘

後 記

1990 年9 月,我考上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師從陳得芝教授學習濛元史。陳老師根據我的專業知識結構與興趣所在,讓我繼續從事藏族古代史的專題研究,並從中確定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遵從師命,我首先從目錄學入手,廣泛搜集資料,匯編成一部《藏族古代史論著目錄》(40 餘萬字),掌握瞭完整的信息情報和國內外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在徵得導師的同意後,我以《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為題,開始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和撰著工作。

論文題目確定後,我進一步搜集、閱讀、分析和勘比資料。在漢文資料方麵,我仔細地閱讀瞭《元史》,並從中輯錄齣有關吐蕃的史料,同時對元代的金石碑刻、相關人物文集、地方誌等,予以特殊的關注;在藏文資料方麵,我對賞竹監藏的《朗氏世係史》(rlangs kyi po ti bse ru)、達倉宗巴·班覺藏蔔的《漢藏史集》(rgya bod yig tshang)、班欽·索南查巴的《新紅史》等書,以及元代藏文帝師法旨資料最為重視,參考時賢的譯文,一一認真閱讀。在此基礎上,開始閱讀國內外學者的專著論文。在外文論著方麵,我重點閱讀瞭意大利藏學傢圖齊(G.Tucci)教授的名著《西藏畫捲》(Tibetan Painted Scrolls, Rome, 1949)、畢達剋(L.Petech)教授的《中藏與濛古》(或作《烏斯藏與濛古》,Central Tibet and the Mongols: theYüan-sa-Skya Period of Tibetan History, Rome, 1990)和日本學者野上俊靜先生的《元史釋老傳的研究》(京都,1978 年)等書,以及其他學者的大量卓有識見的相關論文,並翻譯瞭《中藏與濛古》一書(25 萬餘言);在國內學者中,韓儒林、王森、東嘎·洛桑赤列、蔡美彪、陳得芝、陳高華、鄧銳齡、王堯、黃顥、王輔仁、陳慶英、仁慶紮西、瀋衛榮等先生的專著和相關論文,使我受益良多。

在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對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進行瞭更係統和更為深入的研究,形成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語言的學習是我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除瞭多種外語的學習與提高之外,陳老師開設的“審音與勘同”等課程,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在研究方法上,使我受惠不盡。我還得到陳老師和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支持,來京半年,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黃顥研究員研讀藏文文獻,黃先生的悉心指教,增強瞭我閱讀藏文文獻的信心與能力。我十分服膺唐代史學史傢劉知幾有關史傢三長,即纔、學、識缺一不可的論斷。而且認為:從基本上說,“纔”和“識”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定量”,而“學”則是一個“變量”,前者固然可以在後天的學習與訓練中獲得提高,但更多地來自稟賦,後者則完全是靠個人按正確的方法勤奮積纍起來的,用力愈勤,收獲愈大。基於這一種認識,我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勤奮努力方麵,也希望“勤能補拙”“不我欺也”。1993 年7 月,我通過學位委員會的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並來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宗教所工作。在這裏工作的4 年間,我應命參加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元以來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史研究》一書的撰稿工作(撰寫10 萬餘言)和《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與西藏曆史的本來麵目》(民族齣版社,1996 年)一書的藏譯漢工作等。獨著齣版瞭《絲路文化·吐蕃捲》(28 萬字,浙江人民齣版社,1995 年)等書,發錶瞭多篇有關唐代吐蕃史、元代吐蕃史及西夏學等方麵的學術論文和譯文。唯獨沒有想到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能夠齣版,理由很簡單:在講求經濟效益的大背景下,我不敢奢望有哪傢齣版社願意貼錢齣版這本過於專門化的學術著作。受朋友們的慫恿,1995年下半,我投稿給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的“博士文庫”,很榮幸地得到負責編輯和叢書編委們的垂青,入選其中。隨後,我即對原作做瞭增補與修改工作:利用藏文帝師法旨增補瞭部分內容;把我過去發錶的幾篇相關論文和首次發錶的幾篇論文作為附錄,列於書後;增補瞭結語、職官譯名、大事紀年錶和人名地名索引等,力圖使本書豐富和完整一些。現在,凝聚我多年心血、標誌我人生重要裏程的博士學位論文就要齣版瞭,迴顧這一段漫長卻又感到短促的求學與研究工作曆程,我的心情難以平靜。

我首先要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雙親,他們現在已年過花甲,卻依然在田間辛勤地勞作著。我的父親隻上過5 年學,我的母親從未進過學校的大門,但他們以自己的正直、善良、仁慈、明理、勤勞和樂於助人,贏得瞭鄉鄰的交口稱贊;他們支持我們兄弟幾人都考上大學,把孤獨留給自己而無怨無悔。這種人格力量,一直在鼓勵我珍惜每一刻時光,刻苦努力,不斷進取。我想,也許正是韆韆萬萬個像我的父母那樣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們,支撐著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我的學術研究生涯是從做碩士生時期開始的,我感謝帶我跨入學術研究之門的周偉洲教授和王宗維教授,他們讓我從想當詩人的殘夢中清醒過來,嚴格調教,使我成為西北民族史(包括藏族史)研究隊伍中的一名新兵。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生導師陳得芝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陳老師博學多識、嚴謹敬業的精神和元史研究室紮實務實的學風給我以巨大的影響,也使我時刻感念於心,不能忘懷。我的學習與學術研究經曆不乏坎坷與麯摺,但我有幸得到許多前輩學者的關懷與指教,這裏要特彆提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蔡美彪研究員,曆史研究所的陳高華研究員、餘太山研究員,民族研究所的黃顥研究員、史金波研究員、照那斯圖研究員、常鳳玄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的王堯教授、已故的王輔仁教授,寜夏社會科學院的李範文研究員,杭州大學的黃時鑒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陳振教授,南京大學的卞孝萱教授、丁國範教授、劉迎勝教授,復旦大學曆史係的姚大力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鄧銳齡研究員、鬍坦教授、陳慶英研究員等。本書能夠齣版,我要感謝“博士文庫”編輯委員會的各位編委和本書的審稿人,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的領導和本書責任編輯馮廣裕先生。馮先生為本書的齣版付齣瞭許多辛勤的勞動,在此深錶謝意。

我感謝所有關心我、幫助我、鼓勵我的長輩、老師和朋友。最後,我還要感謝我的愛人楊玲女士,在我南京求學最為艱難的日子裏,她獨自一人養育著我們的兒子,讓我得以潛心讀書,完成學業。我對元代吐蕃史的研究,時間不長也不精,我的能力和水平都很有限,本書中難免會存在不足甚至錯誤之處,熱切歡迎同行專傢和廣大讀者的批評與指正。

(節選)

元代是藏族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瞭四百餘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地方括戶、置驛、徵兵、徵稅、駐軍並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行政體製與製度,以實施統治,這一點已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盡管還有一些論者齣於某種政治目的,宣揚西藏地方在元朝時期的獨立性,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舉齣一件確鑿的事實來說明當時的西藏地方不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統轄之下,或自成體係。因此,此類主張,除瞭其政治煽動性之外,並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從而也沒有任何學術價值,本書不予辯駁。元代藏族史,尤其是有關元朝中央管理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的研究,時間並不太長。

若從20 世紀初印度學者達斯(S.Ch.Das)利用藏文史書《漢藏史集》等探討元代在吐蕃地方括戶、置驛的論著算起,至今還不到一百年,然而,所取得的成就已頗為可觀。國外以意大利藏學傢圖齊(G.Tucci)的集大成著作《西藏畫捲》和畢達剋(L.Petech)的《中藏與濛古》為代錶。前者利用藏、漢文獻對元代在西藏地方的置驛、設立十三萬戶、確立帝師統領等,進行瞭全麵探討,並對十三萬戶的內部組織體製進行瞭較深入的研究,是當時元代西藏地方史研究的一部劃時代的學術專著,頗受學術界推重。後者則是作者畢達剋多年研究元代藏族史的成果結集,對於元朝在烏思藏地方設立行政機構,以及帝師、本欽的地位,括戶,置驛,劃分十三萬戶諸措施均予論列,十分引人注目。盡管此二部著作均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但其在元代西藏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前者尤甚。野上俊靜對《元史·釋老傳的研究》,取得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關於功德使司、宣政院等機構,桑哥、楊璉真加等人物,以及釋道之爭等事件的探討,多超齣前人。相關的重要成果,還有伯希和(P.Pelliot)關於濛古語Colgel即漢文的“路”的研究,羅列赫(Roerich)關於13—14 世紀濛古與西藏關係的研究,魏裏(T.V.Wylie)對濛古初次入藏的研究,岡田英弘對早期濛藏關係的研究 ,費拉麗(A.Ferrari)對《衛藏聖跡誌》的箋注與研究 ,麥剋唐納夫人對《漢藏史集》(rgya bod yig tsang)的研究,陸寬田(L.Kwanten)對元代濛藏關係的研究 ,弗蘭剋(H.Franke)對膽巴的研究,魏裏對白蘭王恰那朵兒隻的研究,史伯嶺(E.Sperling)對必裏公官巴(sgom pa)及吐蕃與宋濛關係,以及旭烈兀(hu la hu 或hu la )與吐蕃封地關係的研究,畢達剋(L.Petech)對吐蕃與宋濛關係,以及元代藏族宰相桑哥的研究,佐藤長對元末明初西藏地方形勢的研究,福田洋一、石濱裕美子對西藏佛教宗義的研究,石泰安(R.A.Stein)對西藏文化的研究均令人注目。國內對元代西藏地方製度史的研究起步稍晚,韓儒林關於元代對西藏地方實施管理的論文,是第一篇有影響的專論。嗣後,王忠撰文全麵探討瞭中央王朝管理西藏地方製度的發展過程。 1965 年,王森《關於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資料》油印麵世,這是一部學術水平很高的專著,從而把有關元代西藏地方行政製度史的研究嚮前推進瞭一步。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工作被中斷。“文化大革命”後,元代西藏地方行政製度史的研究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東嘎·洛桑赤列(dung dkar blo bzang vphrin las)《論西藏政教閤一製度》,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專著;黃顥譯《新紅史》,旁徵博引,間以辨析,時有新意,這些都為元代西藏製度史研究的發展,給予推動之力。陳得芝《元代烏思藏宣慰司的設置年代》,提齣並論證瞭薩斯迦本欽即烏思藏宣慰司為首宣慰使,還對吐蕃三路宣慰司的設置時間加以論斷,把這一問題的研究引嚮縱深。同一作者還撰有關於元代入內地藏僧事跡的論文,創獲良多。王輔仁、陳慶英的《濛藏民族關係史略》,內有專章探討兩族關係,頗為可觀。此後相關的重要論文有:陳慶英關於元代在西藏所封的白蘭王的論述9 ,陳慶英、史為民關於濛哥汗時期的濛藏關係的探討,洛桑群覺、陳慶英、祝啓源等關於元代在吐蕃置驛的考釋與論述,蘇晉仁關於藏漢佛經總目對勘的研究, 黃顥關於元代在西藏括戶的論述,陳高華關於楊璉真加與楊暗普父子族屬事跡的論述,瀋衛榮關於元代十三萬戶的係列研究,以及元代在西藏實施統治的探討 ,陳慶英關於帝師、宣政院、本欽和吐蕃三區(cholkha gsum)行政建置的論述,任乃強、澤旺奪吉關於元代朵甘思行政機構的論述3 ,仁慶紮西關於西平王府今地等的論述,都有一定的價值。鄧銳齡的《元明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關係》,是有關這一領域十分精審的論述。此外,王輔仁、索文清的《藏族史要》,蔡美彪等的《中國通史》第七冊,黃奮生著《藏族史略》,藏族簡史編寫組所編《藏族簡史》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均占用筆墨論述瞭元代西藏地方的曆史與製度,取得瞭突齣的成就。在藏文史籍的整理齣版方麵,東嘎·洛桑赤列、恰白·次旦平措等藏族學者做瞭很多有益的工作, 郭和卿、黃顥、陳慶英等對於藏文史書之漢譯,付齣瞭辛勤的汗水,這些為我們直接或間接利用藏文史書提供瞭方便。在漢文史書有關藏族史料的輯錄方麵,蘇晉仁、陳燮章等做瞭不少工作。前人的研究成就卓越,但是存在問題依然很多,諸如:宣政院的權限如何?它與功德使司的關係怎樣?元代在吐蕃建立瞭什麼樣的行政機構?究竟由誰來掌管吐蕃地方?宗王、帝師、白蘭王在吐蕃的權力及互相關係如何?為什麼本欽即是烏思藏宣慰使?十三萬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它的構成如何?三路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範圍及下轄機構是怎樣的?等等,都需要研究。

本書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藏漢文史書,第一次全麵探討元代統治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討瞭影響元代在吐蕃施政的三股勢力:宗王、帝師、白蘭王,對於他們在吐蕃地方行政中的權限與地位進行瞭較深入地分析,肯定瞭他們對吐蕃所具有的行政權力,同時也說明,在元朝建立後,吐蕃不是帝師的封土、宗王的封地或白蘭王的領地,而是由宣政院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並對帝師的生卒年,帝師製度,宗王早期在吐蕃分封的年代,領地範圍及曆任白蘭王事跡,進行瞭新的探討。第二章主要討論元代管轄吐蕃地方的中央機構,較為詳盡地考察瞭總製院、功德使司和宣政院的建立、沿革、職能與曆任長使的事跡。說明宣政院是管理吐蕃地方的真正的權力機關,在其下設置有一整套行政機構,以實施統治。第三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及下轄諸機構為綫索,探討瞭元代設立在烏思藏地區的行政建置的職能,對烏思藏十三萬戶的建立及沿革,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對宣慰司的治地、範圍等予以探索。進一步證明本欽即烏思藏宣慰使。第四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為綫索,全麵探討瞭該宣慰司的建立年代、管轄範圍、治地及幾任長使,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考訂。第五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綱,對該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轄區範圍及長使等提齣瞭自己的看法,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考訂。第六章主要論述設立在吐蕃周鄰地區的相關機構,及其與吐蕃的聯係。本書通過以上六章的論述,試圖勾勒齣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之輪廓,為全麵深入地研究元代吐蕃史奠定基礎,並用具體而微的史實說明元代對吐蕃實施統治之毋庸置疑,以及統治體製之一元特徵。

本書後附錄為作者已經發錶和首次發錶的、有關元代吐蕃地方製度史的9篇論文,即《論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製的基礎》、《答失蠻其人及其經略吐蕃考實》、《Stod hor 考辨》、《釋“薩斯迦本欽”》、《釋“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等,是本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體補充瞭書中應有的一些重要細節。



前言/序言

  張雲同誌的這部書稿,1993年夏,當他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寄給我一份打印本,那時披讀一過,就認為這是部近年少見的體大思精之作。轉瞬四年的時光逝去,張雲同誌取得博士學位,來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我成瞭同事。朝夕晤麵替代瞭以往的書信往返,從工作到生活他不時地給我幫助,而且在一起時說古道今、論文談藝,使我枯寂的獨學生涯頓增瞭許多趣味,他的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的作風更讓我瞭解到這樣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之所以完成自有其優越的條件。現在張雲同誌復將舊稿修訂,準備齣版,命我寫序。關於這個在元史和藏族史上的重要題目,我多年前曾試寫過概論式的文章,感到深入研究有許多睏難,所以淺嘗輒止,在舊業荒疏、腦力日弱的今天,重讀這部書稿,很難就其中章節細細評說,隻能在贊賞之餘,稍寫幾句。
  這部書在時下青年學者的著作中是學術性相當強的一部。說它“體大”,是因為這個無論在學術上或現實政治意義上都非常重要的題目所囊括的方麵頗廣,要集閤許多個案的研究成果纔能夠恢復曆史的全盤麵目,由於我們於今所能見到的史料仍然不足,一深入研究濛古和元朝的治理藏族地區的政策、方針、組織、治所、官員、行政措施,等等,就會有荊棘塞途之感,而作者卻具大氣魄,不畏艱阻,將這個大題目解析為六章十八節,論述得麵麵俱到,結閤為一個有體係性的著作。說它“思精”,是因為圍繞這個題目,達斯(S.Ch.Das)早在20世紀初即利用藏文史書研究過,到40年代末,圖齊(G.Tucci)在名著《西藏畫捲》(The Tibetan Painted Scrolls)中也予以綜述,50年代以來,國內有韓儒林、王森,國外有畢達剋(L.Petech)諸傢都做瞭精湛的論述。近20年來,國內學術界藏文史料的重刊、漢譯以及有關論著的刊布,極盡一時之盛,歐美日學者的有關論文也紛紛發錶,在這樣的形勢下,進入90年代,選寫這個題目,不能不汲取諸傢的精華,從旁人已達到的高度上再攀登新的峰巔。這非用心細密、照顧周到者很難做得齣色。
  然而張雲同誌寫這部書不僅做瞭一次結賬式的整理,而且能開拓進取。他總是一方麵緊密地掌握原始資料,另一方麵不懈地注意檢核前人和同時代學者的成果,既虛己而博求,又循故而造新。采銅於山,不僅用以辨彆通貨成色的精窳,還能自鑄良幣供應於世。書中有不少獨到的、精當的見解,舉其要者:如說元代治藏方針在立朝前後數次演變;世祖、成宗二朝與西北藩王戰爭中西藏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元世祖與八思巴結成“檀越受施”關係之說之不可盡信;執掌吐蕃的權力全歸在總製院即宣政院,而宣政院對其下屬吐蕃三路的管理方式又各有特點;烏思藏“萬戶”名稱早見於13世紀40年代;“十三萬戶”既非一朝建成,而亙元一代更是消長無常;吐蕃等處宣慰使司與脫思麻宣慰使司應指一事,此一宣慰使司與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間有錯綜復雜的關係;考訂宣政院曆任長官姓氏,吐蕃等處宣慰使司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的轄區、治所,等等,凡此種都部是取用漢藏雙方史料,對比分析,更基於官製學、曆史地理學、元史學的素養而引齣的結論。
元代邊疆治理與多民族關係研究的新視野 本書聚焦於元代廣闊的疆域背景下,特彆是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模式與多民族關係的深入剖析。全書摒棄瞭傳統的以中原為中心的史學敘事,轉而從多元一體的視角,審視元朝在不同邊疆地帶采取的因地製宜的行政策略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元朝對邊疆的製度構建與整閤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元朝在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邊疆行政架構的建立過程。重點探討瞭“行省製度”在邊疆地區的變異與適應性。元朝的行省製度,作為其核心的中央集權工具,在麵對如漠北、西南夷、東北等地時,其權責劃分、官員任命及財政徵收等方麵,體現齣顯著的靈活性和妥協性。 一、 漠北草原的“旗會”與部族聯盟的重塑: 書中對元代濛古族內部的行政管理機製進行瞭細緻梳理。元朝並未簡單地將濛古部落納入漢地的郡縣體係,而是通過冊封、授予職銜、以及確立“達魯花赤”製度等方式,在保留原有遊牧部族聯盟結構的基礎上,實現瞭有效的政治控製。我們分析瞭“萬戶”與“韆戶”製度如何從軍事組織逐漸演變為具有行政功能的社會管理單位,以及元廷如何利用宗教(如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和世俗權力來維護對草原各部的絕對領導權。 二、 西南夷的“土官”與“流官”並置: 針對西南地區復雜的山地民族和部落結構,本書深入研究瞭“土司”製度在元代的早期形態與實踐。這一製度的核心在於“以夷製夷”,即承認並利用地方性的權威結構來協助元朝進行稅賦徵收、治安維護和徭役徵調。研究對比瞭流官(派遣中央任命的官員)和土官在不同片區(如雲南行省、四川行省西南部分)的治理效果、權力邊界,以及雙方在互動中産生的製度張力。這部分內容尤其強調瞭元朝在處理不同民族法律習慣衝突時所采取的實用主義態度。 三、 東北地區的衛所與駐防軍: 針對東北(包括遼陽行省及更遠的地區),本書側重考察瞭軍事化管理對當地社會的影響。衛所製度的設立,不僅是為瞭防禦外部勢力,更是為瞭控製和管理當地的漁獵民族(如女真等)。我們探討瞭衛所官員的世襲性、軍戶的職業固化,以及這些軍事聚落如何成為元朝在東北地區擴散農耕文化和漢族移民的橋頭堡。 第二部分:元代的宗教政策與民族認同的塑造 元朝的統治橫跨歐亞,其對宗教的寬容政策是維係龐大帝國的關鍵一環。本部分將重點分析宗教在邊疆治理中的中介作用。 一、 藏傳佛教(薩迦派)在政治中的角色: 書中詳細論述瞭元代帝室與薩迦派僧侶之間建立的“授受關係”。這種關係超越瞭單純的宗教供奉,上升為一種政治聯盟。通過對元朝皇帝冊封薩迦法王、設立宣政院的製度性分析,揭示瞭元廷如何利用宗教權威來間接管理高原地區,將龐大且復雜的藏區納入其政治版圖。研究關注瞭這一過程對藏傳佛教自身組織結構帶來的深刻變革,以及它如何成為維護元代統治閤法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 區域性信仰與國傢祭祀的融閤: 此外,本書還考察瞭元朝對其他邊疆地區地方性神祇、道教以及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的態度。元朝的統治者傾嚮於在不觸動地方社會結構的前提下,將有益於維護社會穩定的信仰納入國傢祭祀體係,這體現瞭其包容性統治策略的復雜性。 第三部分:邊疆經濟開發與資源利用 邊疆不僅是政治控製的區域,更是帝國資源的重要來源地。本部分關注元朝在邊疆地區推行的經濟政策及其對區域生態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一、 驛站係統與物質流通: 驛站係統是元代貫穿歐亞的神經係統。本書分析瞭驛站網絡在邊疆地區的具體布局,它如何加速瞭人員流動、信息傳遞,以及貴金屬、特産(如皮毛、藥材)的集中和轉運。研究指齣,驛站的設立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的同時,也客觀上促進瞭不同區域經濟體的相互依賴。 二、 區域性資源的掠奪與開發: 針對不同的邊疆區域,元朝的經濟開發重點不同。例如,在西南地區,對礦産和特定經濟作物的控製;在東北地區,對森林和漁獵資源的壟斷。本書通過對地方誌、官員奏議以及考古資料的交叉印證,描繪瞭元代邊疆經濟開發的特點——即在保障軍事和朝廷核心需求的驅動下,進行的快速而有時是掠奪性的資源開采。 結論: 本書認為,元代對邊疆的治理實踐,是遊牧傳統與農耕官僚製度相互碰撞、有機融閤的産物。其行政體製的成功之處在於其地方分權化和民族差異化的策略,而非一味的中央集權。這種靈活的、多層次的治理結構,雖然為元朝的存續提供瞭動力,但也為後世的邊疆治理留下瞭復雜的遺産。研究最終旨在提供一個更精細、更具動態視角的元代邊疆史圖景,強調製度的適應性、文化間的互動張力以及國傢權力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的具體實踐形態。

用戶評價

評分

全書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一種高度的邏輯性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行政機構的名稱和職能,而是以問題為導嚮,層層遞進地探討瞭元朝中央政府如何在其特殊的地理和民族構成背景下,去設計、去實施一套有效的統治方略。從最高層級的權力架構設計,到具體到基層管理細節的有效性評估,作者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分析光譜。這種由錶及裏、由宏觀到微觀的遞進式展開,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持續地建立起對元代這一復雜政治實體的整體認知。讀完之後,那種知識點被係統化、結構化的滿足感是極為強烈的,它成功地將分散的曆史信息點,串聯成瞭一張清晰、有邏輯的知識網,極大地提升瞭對元代地方治理模式的理解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適,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復雜的曆史地圖和圖錶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裝幀上那種對細節的考究,從書脊的燙金工藝到封麵封底的浮雕處理,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這次齣版中所傾注的心力。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這對於初次接觸元代史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友好的信號,它用視覺語言嚮我們承諾,接下來的閱讀體驗會是精緻且有深度的。這種對實物呈現的重視,在當下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在書桌前細細品味。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行文邏輯可謂是嚴密如織,作者構建瞭一套極具說服力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如何巧妙地將宏觀的製度變遷與微觀的個案研究相結閤。比如,書中對特定地區行政機構的設置和職能演變,描述得細緻入微,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佐證,讓人不得不信服其推導過程的嚴謹性。即便是對於那些久經史學界爭議的問題,作者也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自覺性,不急於下定論,而是層層剖析,引導讀者一同進入思辨的迷宮。這種敘事節奏的把控,使得即便是初讀相關領域的人,也能順著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元朝治理龐大疆域的復雜性與獨特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智力攀登,每攀登一步,視野都開闊一分。

評分

書中引用的史料之廣博,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無疑是該書學術價值的核心所在。從常見的《元史》到那些散見於地方誌、寺院檔案乃至域外使臣記錄中的零星片段,作者似乎都有涉獵。這種跨語種、跨文種的搜集和比對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元代地方管理實踐的認知邊界。尤其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行政文書的引用,極大地豐富瞭對理論與實際操作之間張力的理解。很多章節的論述,都是建立在對一手材料的細緻辨析之上的,而不是停留在對二手資料的轉述和引用。這種對史料的深耕,賦予瞭全書堅實的學術基石,保證瞭其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和權威性,讓讀者能感受到曆史的真實脈絡,而非二手解讀的扁平化描述。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相對於一些傳統學術著作,顯得尤為流暢和富有張力。作者似乎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能夠將那些極其繁復、充滿專業術語的製度細節,轉化為清晰可感的曆史場景。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佶屈聱牙的枯燥感,更像是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穿梭於元朝廣袤的統治區域,親眼觀察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行政實踐是如何被整閤、被塑造的。尤其是在闡述權力網絡的構建時,作者運用瞭一種近乎於“場景重現”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宣政院”、“行省”的概念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這種兼顧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的平衡感,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專業人士的案頭必備,也對有誌於深入瞭解元代曆史的普通曆史愛好者極具吸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