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画传

李叔同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晓整理,华文经典出品 著,李莉娟 口述,何晓 整理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
  • 人物传记
  • 艺术传记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佛教艺术
  • 书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ISBN:9787514511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2
字数:20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李叔同画传》由大师嫡孙女李莉娟女士倾情授权,数百张珍贵绝版照片,初次披露,别具特色。详细讲述了大师出家前后、充满传奇的一生故事。更体现了大师对佛学、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的深刻见解。

作者简介

李莉娟,李叔同之嫡孙女。1957年生,1986年皈依佛教。现在天津市佛教协会工作,天津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目录

01 出生地

02 4岁最早照片

03 划船

04 俞氏夫人

05 1898 年春季

06 天涯五友图

07 城南草堂文友毛子坚

08 赠堵申甫像

09 南洋公学试卷分数单

10 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11 乡试准考证

12 南洋公学

13 票演造型

14 与兄长下围棋

15 留学日本

16 曾孝谷

17 茶花女

18 春柳社明信片

19 黑奴吁天录


20 《音乐小杂志》

21 水彩画

22 油画

23 毕业留影

24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25 南社 柳亚子

26 太平洋报

27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28 首用模特

29 与夏丏尊合影

30 断食实验

31 与丰子恺、刘质平合影

32 落法为僧的杭州虎跑定慧寺

33 杭州灵隐寺“护戒碟”

34 西湖玉泉寺

35 与留日陆露沙医生于杭州

36 马一浮

37 华严集联书法及封面

38 与因弘法师(右)、周孟由居士在温州

39 庆福寺

40 和弟子在衢州祥符寺

41 在上海

42 与李圣章合影于杭州西泠印社

43 与普行法师在杭州本来寺

44 陈敬贤

45 晚晴山房

46 与广洽法师、高文显合影

47 护生画集

48 绍兴快阁 李鸿梁

49 南普陀寺

50 泉州开元寺

51 厦门万寿岩

52 在韩偓墓道前

53 持伞背身停电柱者

54 泉州开元寺

55 惠安净峰寺

56 惠安净峰寺

57 养正院

58 与蔡吉堂、虞愚合影

59 在日光岩

60 与广洽法师、高文显合影

61 鼓浪屿背影

62 乘“太原轮”从厦门到青岛

63 自青岛返闽南摄于上海

64 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歌

65 安海水心亭

66 泉州承天寺

67 漳州祈保亭

68 南山律宗学院

69 与黄福海(黄柏居士)于泉州

70 徐悲鸿绘弘一大师像

71 1939 年佛诞会

72 与性常法师

73 晋江福林寺

74 悲欣交集

75 涅槃

李叔同年谱


精彩书摘

李叔同考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时,日本的新派剧颇为兴盛。他去日本前就曾登台票演过戏曲剧目,因此对新派剧这一新颖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中国留学生中,曾延年(字孝谷)先生与李叔同爱好相同,功课之余两人经常相约观摩日本的新派剧,并同日本戏剧界人士有了来往。话剧逼真的舞台布景、写实的演剧内容、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都与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截然不同,一种从事新剧试验的欲望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为探讨各种艺术的发展规律、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各种艺术的风格特色,他们在日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专门从事诗文、绘画、音乐、演艺的研究,探求艺术的发展,并发表简章。后来,他们将简章寄到天津,刊登在1907年5月10日(农历三月二十八)天津《大公报》上,全文如下:

本社以研究文艺为的,凡词章、书画、音乐、戏曲等皆隶焉。

本社每岁春秋开大会二次,或展览书画或演奏乐剧。又定期刊行杂志,随时刊行小说脚本、绘叶书之类(办法另有专章)。

凡同志愿意入会研究文艺者为社员(应任之事务及按月应缴之会费,另有专章)

其有赞成本社宗旨者,公推为名誉赞成员(无会员)。

无论社员与名誉赞成员,凡本社所出之印刷物,皆于发行时呈赠一份,不取价资。

曾孝谷是四川成都人,1906年考取官费留日,9月与李叔同同时进入上野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11年3月又与李叔同同时毕业,成为该校西洋画科的首批中国毕业生。不过,李叔同毕业后就回国了,曾孝谷则进入西洋画科研究科,成为该画科的第一个中国研究生——但曾孝谷只学了一年就退学回国,在四川做了艺术教师。

曾孝谷回四川成都后,曾给李叔同写过一封信:“……弟滥竽图画教授一部分,无标本,无绘具,无参考品,教师日持商务印书馆《铅笔画》一册,模写其画于黑板,令诸生从而临之,此一教法也;或更取日本邮片上之娼妓小像,令诸生以毛笔濡洋屑写之,此又一教法也;诸生届卒业时,不识他日为师从何处着手,向校中某教师请益,某师曰,于商务印书馆购《黑板画法》谈之,则用不竭矣,此又一教法也。正式之写生教授无之,色彩论、远近法、人体画法、构图学说,一皆无之,其关于艺术之种种修养方法,更无人过问……弟于四年秋到校,因校中不能购置石膏模型,不得已,仍令诸生习动植物写生,然每星期只得四小时实习,且纸笔色彩,无往而非杂凑,简陋不殊儿戏……”

他当时的境遇以及中国美术教育当时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上页这张图片是我祖父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中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剧照。

春柳社成立后不久,国内苏北徐州一带洪水泛滥,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日本大阪当时的《每日新闻》进行了报道,摘录如下:

根据美国驻清领事的通电,清国内部(江苏省水灾)的饥饿惨状极为严重,如不迅速设法解救,每周必将发生数千饿殍……

春柳社成员们一看到国内这条消息,连夜在清国留学生会馆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举行“赈灾游艺会”,演出话剧《茶花女》,为国尽责、为民尽义的决定。

经过一番筹备,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中女主角玛格丽特。他忍痛剃去心爱的小胡子,头上戴着鬈发假头套,身穿西式拖地长裙,一条裙带紧束腰身,使得瘦长的身材更显得婀娜多姿。正如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他扮演茶花女的剧照:照片上他两手托腮、稍向右倾、眉峰微蹙、眼波斜睇,逼真地再现了茶花女妩媚柔弱、幽怨哀婉的神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光彩照人的悲剧女人形象。

因此,李叔同也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位男扮女装者。

《茶花女》连演数场,收入全部寄回祖国,捐助了灾区人民。春柳社的全体同人备受鼓舞。初次在台上的艺术实践,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大家领悟到“戏剧原来是采用这样一个绝妙的好方法”的诀窍——首次演出便能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愈发激起大家演话剧的积极热情,大家决心充分利用戏剧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以演话剧的形式,抨击不公平的社会,反对压迫、反对侵略、探索人生,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之道。

此次演出还受到日本著名戏剧评论家松居松翁的盛赞,他在文章《关于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里说:

中国的俳优,使我最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当他在日本,虽仅仅是一位留学生,但他所组织的春柳社剧团,在东京上演《春姬》(即《茶花女》)一剧,实在非常好。不,与其说这个剧团好,不如说这位饰春姬的李君演得非常好……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我当时看过以后,顿时又想到孟玛德小剧场所见裘菲列表演的春姬,不觉感到十分兴奋,竟跑到后台和李君握手为礼了。李叔同君确是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松居松翁是戏剧评论家,见多识广,曾看过西方高水平的话剧演出,他以一位老艺术家的身份评论中国留学生的演出“超出了日本新派剧的演员”,对中国留学生初次演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李叔同演技的首肯。

当年还有东京发到中国的消息报道,刊登在190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七)《时报》上(作者不详),摘录如下:

记东京留学界演剧助赈事

阳历2月11日,日本东京留学界因祖国江北水灾,特开救济慈善音乐会,醵资助赈。其中有春柳社社员数人,节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组织新剧,登台扮演,戏名《匏址坪诀别之场》(剧情略——原文如此)。

是日观者约两千人,欧、米及日本男女亦接踵而至。台下拍掌之声雷动。此诚学界中仅有之盛会,且亦吾辈向未经见之事也。

数日后,素不相识之日本人忽然过访,询余:

“青年会馆演剧者属何种团体?彼辈向于此道若何研究?中国演剧与此种同异如何?”

闻伊:“探此何为?”始知伊为新闻记者,据云:

“当日座客中新闻记者约六七人,其中亦有一二人曾于上海观过中国演剧者,觉与此大异。此次诸君新派演剧,能(若)非多年研究,素有心得,断不能如此动人。装饰画亦皆合宜,所歉然者,余告以:‘彼辈皆留学生,不过为慈善事助人兴者。闻皆系初次登台,向来如何研究,却不得知。’”

吾辈仅能领略意趣,而以不通言语,致多隔膜。但闻贵国人时时拍掌,其言语之佳妙,可想而知。吾辈欲以此事登报,亦以不解语言故,难于评议。或措词不当,反嫌无味。所以不得不一访而审察之也。

甚矣,吾学界中偶有举动,莫不在他人意料之中。不意区区者,彼辈亦注意及此!

春柳社的成立及第一次公演,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很多中外留学生踊跃加入春柳社,如欧阳予倩、李文权(涛痕)、吴我尊(伯乔)、黄二难(喃喃)、陆扶轩(镜若)兄弟、谢抗白、任天知、马降士、罗漫士、庄云石等,以及印度人罗奥和日本学生也加盟进来。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也积极要求扮演角色,一时春柳社人员增加到80多人。

这就是春柳社开始的一幕,在中国新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图为1907年2月春柳社演出纪念明信片。

1907年7月,春柳社排演新剧《茶花女遗事》(即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之第三幕最后两场),我祖父亲自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曾孝谷饰演亚芒的父亲,唐肯饰演亚芒。该剧在神田区青年会馆公演,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春柳社的发展。

据曹聚仁《人事新语》记载,1907年初春,欧阳予倩在东京看到春柳社演出的《茶花女》后,便辗转托人介绍认识了曾孝谷,参加了《黑奴吁天录》的演出,扮演女黑奴、一个跳舞的女孩子,还在第三幕扮演了解尔培的儿子小乔治。1907年冬天,欧阳予倩演了《画家与其妹》中的妹妹,他站在画家(涛痕扮)后面,吹着一支玉屏箫。1908年冬天,欧阳予倩演了《鸣不平》和《热泪》。《热泪》是中国留学生继《黑奴吁天录》之后的第二个大戏。《热泪》本是一个浪漫派的悲剧,给他们排成宣传意味很浓的政治剧,欧阳予倩演了主角杜司克。他说:“演《热泪》我生平是第四次登台,可是演那么大戏的主角还是第一次。‘初生之犊不畏虎’,那时的自信心,不知道怎么会这么强,我好像很有把握似的,对于杜司克这个角色,觉得我一定扮演得十分恰当。”

关于李叔同,关于春柳社,欧阳倩予先生在他的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中说:“那时候对于艺术有见解的,只有息霜(指李叔同)。他于中国词章很有根底,会画、会弹钢琴,字也写得好。他非常用功,除了他约定的时间以外,绝不会客。在外面和朋友交际的事,从来没有。黑田清辉是他的先生,也很称赞他的画。他对于戏剧很热心……他有好些头套和衣服,一个人在房里打扮起来照照镜子,自己当模特儿供自己研究,得了结果,就根据着这个结果,设法到台上去演。”

在欧阳予倩笔下,李叔同是个“律己很严,责备人也很严”的人。有一次,李叔同约欧阳予倩早上8点去见他,可因为两人相距甚远,途中还要坐电车,路上难免耽误。结果,等欧阳予倩匆匆赶到,把名片送进去,李叔同却打开楼上的窗户对他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李叔同说完,关了窗户,欧阳予倩只好回头就走。

“律己很严,责备人也很严”是李叔同出家前留给大家的印象。弘一大师出家后,这一点也许是变化最大的。慧田在《我虔念着弘一大师》一文里说,有一次,慧田接弘一大师去他的水云山居静修,因为地方简陋、设备不全,只打扫了两个房间,下了两扇门板做床。他很过意不去,可弘一大师却满口都是“很好的、很好的”,欢喜得很。一天,慧田忙自己的事情,忘记给弘一大师烧开水,一个小时后想起,却发现弘一大师已经在喝冷水了。还有一次,弘一大师在田野里散步,拣了几个慧田丢在泥沼里的小萝卜回来,欢喜地说:“生萝卜吃下去最是补气。”当宝贝一样洗了,放了些盐,“甜蜜蜜地吃起来”。从此,慧田再不敢乱丢东西,对弘一大师的惜物精神感动之余,他也深深理解了大师“这一种无言说的以身为准则的教化,真是难得”。

这张图片是我祖父在东京表演《黑奴吁天录》时的海报。

《茶花女》公演取得成功后不久,春柳社在东京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该剧由曾孝谷改编自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藤泽浅二郎亲任导演。李叔同饰演爱米丽夫人及跛醉汉两个角色,并兼任舞美等职。此剧的公演又大获成功,获得日本戏剧评论界的高度赞扬。此后,春柳社还排演过《生相怜》《画家与其妹》等剧,李叔同均扮演重要角色。但随后,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发出布告,禁止留学生上台演戏,并以取消“留学费用”相威胁,春柳社被迫逐渐停止了活动。

这是1906年我祖父编印的《音乐小杂志》,彩色封面也是祖父设计绘制的。

《音乐小杂志》是祖父当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并为其写序、做封面设计,1906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在日本东京印刷,2月13日(农历正月二十)运回上海发行。这本杂志虽然只有26页,但有众多的栏目,如表纸、图画、插图、社说、乐史、乐曲、乐歌、杂纂、词府等,分类甚详。

李叔同作歌,讲究淡雅脱俗、追求深邃的意境,因而感动了大量青年学子。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者之一,他所创造的乐歌感染了整整一代人,润泽了人们崇高的审美情操。

附:

《音乐小杂志》序

闲庭春浅,疏梅半开。朝曦上衣,软风入媚。流莺三五,隔树乱啼;乳燕一双,依人学语。上下宛转,有若互答,其音清脆,悦魄荡心。若夫萧辰告悴,百草不芳;寒蛩泣霜,杜鹃啼血;疏砧落叶,夜雨鸣鸡。闻者为之不欢,离人于焉陨涕。又若登高山,临钜流,海鸟长啼,天风振袖,奔涛怒吼,更相逐搏,砰磅訇磕,谷震山鸣。懦夫丧魄而不前,壮士奋袂以兴起。呜呼!声音之道,感人深矣。唯彼声音,佥出天然。若夫人为,厥有音乐。天人异趣,效用靡殊。

夫音乐,肇自古初,史家所闻,实祖印度;埃及传之,稍事制作;逮及希腊,乃有定名,道以著矣。自是而降,代有作者,流派灼彰,新理泉达,瑰伟卓绝,突轶前贤,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

乙巳十月,同人议创《美术杂志》,音乐隶焉。乃规模粗具,风潮突起。同人星散,瓦解势成。不佞留滞东京,索居寡侣,重食前说,负疚何如?爰以个人绵力,先刊《音乐小杂志》,饷我学界,期年二册,春秋刊行。蠡测莛撞,矢口惭讷。大雅宏达,不弃窳陋,有以启之,所深幸也。

呜呼!沈沈乐界,眷予情其信芳。寂寂家山,独抑郁而谁语?矧夫湘灵瑟渺,凄凉帝子之魂;故国天寒,呜咽山阳之笛。春灯燕子,可怜几树斜阳;玉树后庭,愁树一钩新月。望凉风于天末,吹参差其谁思!瞑想前尘,辄为怅惘。旅楼一角,长夜如年。援笔未终,灯昏欲泣。

时丙午正月三日


前言/序言

本书中楷体字部分为李莉娟老师口述内容,宋体字部分是整理者何晓根据资料整理的弘一大师生平及跟弘一大师相关的事件。

在本书中,弘一大师未出家前,称呼其俗家名字“李叔同”,出家后则称呼为“弘一大师”。李莉娟老师对弘一大师的称呼在未出家前为“祖父”,出家后为“弘祖”。



《浮生一梦:晚清民国风云人物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晚清至民国初期、聚焦于时代洪流中一群风云际会的人物群像的史论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艺术大师,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的人物群体的命运沉浮与思想激荡。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黄昏与新思潮的萌芽(约1890-1911年)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那个即将崩塌的晚清王朝。我们不再关注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影响社会肌理的知识分子、地方士绅、新兴商人以及早期革命者的内心世界。 章一:士大夫的挣扎与转向 本章详细描绘了在“中体西用”的困境中,一批旧式文人如何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深受儒家熏陶却又深谙洋务运动成果的实干家,试图在维护传统秩序的框架内进行修补。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平衡祖训与现实需求,他们对西方技术和制度的理解如何受制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这里描绘的并非是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者,而是那些在时代转型期,试图寻找文化“安身立命之所”的复杂个体。 章二:南方的枪声与北方的风声 重点剖析了早期革命团体和改良派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孙中山早期活动,以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海外和国内的奔走,揭示了不同路径的理想主义者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下,进行理念上的交锋与合作的。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几个在当时具有影响力的秘密组织成员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恐惧与狂热中构建未来中国的图景。 章三:商业的崛起与都市的孕育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租界和通商口岸,一批依靠工商业积累财富的家族如何迅速崛起,并开始对传统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冲击。他们的消费习惯、对新式教育的需求,以及对政治参与的初步渴望,都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本书通过分析当时的商业契约、家族信函,重现了他们如何在传统伦理与现代商业逻辑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部分:民国的喧嚣与理想的幻灭(约1912-1927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短暂的共和激情迅速被军阀混战的现实所浇灭。本部分聚焦于在政治真空期,文化精英和实业家所经历的巨大心理落差。 章四:从“共和”到“独裁”的心理断层 详细分析了袁世凯称帝事件对知识界和军界造成的影响。书中描绘了那些曾经为共和理想奔走呼号的文人,面对权力对理想的无情吞噬时的心态转变。他们如何从最初的狂热支持,转为幻灭与退隐,或是转向更为激进的文化批判。我们深入探讨了“国父”这一概念在当时不同政治派系中被如何塑造和利用的现象。 章五:文化领域的“西学东渐”与本土反思 军阀割据的表象之下,是文化思想的爆炸性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几位核心人物,他们的思想交锋构成了本章的重点。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激进姿态,与王国维、梁漱溟等试图在传统哲学中寻找出路的学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着重分析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在传入中国后,如何被本土语境不断解构和重塑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矛盾。 章六:地方实力的崛起与国家主权的碎片化 本书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北京或上海,而是考察了在地方拥有实权的军事或实业领袖。例如,一些掌握重要资源的实业家如何与地方军阀达成默契,以换取商业利益和人身安全。通过对不同军阀统治下民众生活的侧面描写,揭示了中央政权衰弱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小人物”如何在权力真空期寻找生存之道。 第三部分:思想的探寻与未来的迷雾(1920年代中后期)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关注点投向了那些对未来中国道路进行深刻思考的学者和政治家,预示着国民革命的到来和新的思想冲突的酝酿。 章七:文学革命的余波与新的叙事 探讨了白话文运动成熟后,涌现出的第一代受新式教育熏陶的作家群体。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城市生活的焦虑、农民问题的尖锐化,以及女性解放的初步尝试。我们分析了几位代表性作家的创作主题,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小说和戏剧,构建一个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 章八:教育家与社会改革的先行者 介绍了致力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群体。他们相信,唯有自下而上的教育普及和农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改造中国。本书通过对几所知名学府的兴衰,以及乡村改造实验的得失,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面对庞大的社会惯性和政治干预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结语:时代的侧影 全书在回顾这些人物群体的命运时,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不带预设的立场。它旨在描绘一个充满活力、矛盾、希望与失望的时代侧影,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人”的力量。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的细致考察,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肌理,而非仅仅停留在对重大事件的简单罗列。它展现了在风雨飘摇的百年变局中,知识分子、实干家、理想主义者和普通民众,是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挣扎、抗争、适应和前进的。 (注:全书结构和内容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社会精英、实干家、思想家及其群体的历史互动与命运变迁,与任何特定艺术家的传记或画作研究领域无直接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初衷是想了解李叔同先生的艺术成就,但阅读之后,却发现它所带来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巧妙地将画作与文字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艺术家形象。我惊讶于书中对李叔同先生生活点滴的细致捕捉,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在作者的笔下,闪耀着艺术的光辉。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创作时的专注,他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他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挣扎与坚定。尤其是书中那些未曾谋面的画作,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内心的世界,那些线条的起伏,色彩的搭配,无不透露着他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次的积累、沉淀与升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李叔同,一个在艺术与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灵魂。每次读完,都感觉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对艺术,对人生,都多了几分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代、触及灵魂的艺术作品心生敬意。李叔同先生的作品,即便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李叔同先生的画作,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画作,展现了李叔同先生作为一个“人”的丰富维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画作细节的深入剖析,那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比如,一幅描绘山水的画,并非仅仅是写景,而是画家对自然宏大与人力渺小的思考;一幅人物肖像,则可能蕴含着对生命短暂与精神永恒的追问。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脱离生活的孤芳自赏,而是艺术家对生命、对世界最真挚的回响。每一次翻阅,都能在画作和文字的交织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的智慧,通过他的作品,穿越时空,抵达我的内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宽广的视野。

评分

我曾以为,艺术家的传记不过是枯燥的生平记述,充斥着拗口的年代和事件。然而,这本《李叔同画传》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感性的方式,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他的艺术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文字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饱含着深情和洞察。每一段叙述都像是一粒粒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起艺术家生命的各个阶段,从他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青年时代的探索求索,再到晚年的超然物外。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李叔同先生内心的情感世界,解读了他创作背后的人生感悟。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映照艺术家心境的明镜。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他为艺术而燃烧的激情,为人生而产生的困惑,以及最终找到内心宁静的释然。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艺术的升华。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李叔同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圆寂”和“弘一法师”这两个标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他。书中的故事,以及那些精美的画作,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统一的灵魂。我看到了他少年时代的才华横溢,他早年为了艺术和求学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转变。书中那些关于他人生抉择的叙述,让我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在人生的巅峰时刻,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是对世俗的厌倦,还是对精神的追寻?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旁证和细节,让我们去体会、去感受。那些画作,就如同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宁静淡泊。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谜,一层层地剥开这位伟大艺术家多姿多彩的人生面纱,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不朽精神,让我对“人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厚重而素雅,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重量。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不是直白的文字,而是几幅意境悠远的画作,瞬间将人带入了一个古朴而宁静的世界。我并非专精于艺术的鉴赏家,对于国画的理解也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但书中呈现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无不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禅意和东方独有的韵味。每一幅画都像是一则无声的故事,诉说着画家内心的波澜壮阔,或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又或是对生命哲理的深刻体悟。我常常会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笔的力度,每一墨的浓淡,想象着画家落笔时的心境,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感受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即便不深究画作背后的故事,单凭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也足以让人心生赞叹。

评分

装帧一般,符合期望,谢谢!

评分

向大师学习,好好学习,领悟领悟。

评分

造工可以,质地不错。可以的。

评分

在西西弗书店看到有这几本书,很喜欢,赶快在网上买回来

评分

向大师学习,好好学习,领悟领悟。

评分

装帧一般,符合期望,谢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装帧一般,符合期望,谢谢!

评分

读书节活动买的,划算,质量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