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变摄影的摄影师》呈现了摄影史上重要的50位摄影大师的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引人入胜的作品,同时还通过10个专题探讨了对摄影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思潮和运动。
通过对曼·雷、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安妮·莱博维茨和塞西尔·比顿等摄影大师的生平与创作的追溯,这本有趣的小书为我们理解摄影那激动人心的力量打开了一扇窗户,正是这种力量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从人像摄影到时尚摄影,从新闻摄影到艺术摄影,《改变摄影的摄影师》以简明的文字清晰呈现了摄影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摄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启迪人心的特性。
作者简介
克里斯·迪基(Chris Dickie)从事摄影写作和摄影出版已超过25年。他在1987年至2003年问担任《英国摄影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这份杂志是世界上历史久远的摄影杂志。此后,他一直在编辑出版艺术摄影季刊《Ag》,同时,每年还出版两到三本与摄影相关的图书。他已总计出版了将近1500本摄影杂志和图书,其中包括《摄影项目:如何计划和出版你的摄影作品》一书。此外,他还是英国专业摄影协会的荣誉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早期的开拓者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摄影术的诞生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卢米埃兄弟(The Lumiere Brothers)
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
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
从胶片到数码
新闻
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
维加(Weegee)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
照相机上战场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W·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
杂志上的照片
恩斯特·哈斯(ErnstHaas)
纪实
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多萝西姬·兰格(Dorothea Lange)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ler-Bresson)
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delander)
照片作为文献
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
马丁·帕尔(Martin Parr)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
肖像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
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性与照相机
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
时尚
霍斯特·P·霍斯特(Horst P·Horst)
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
欧文·佩恩(Irving Penn)
赫尔穆特·纽顿(Helmut Newton)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大卫·贝利(David Bailey)
摇滚音乐时代
风景和地形
弗朗西斯·弗里思(Francis Frith)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安塞尔·亚当斯(AJlselAdams)
艺术家和另类暗房工艺
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
城市
布拉塞(Brassai)
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当照相机撒谎时
海伦·莱维特(Helen Levitt)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加里·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
艺术摄影师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摄影作为艺术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曼·雷(Man Ray)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
亚历山大·罗钦科(Alexander Rodchenko)
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
前言/序言
作为文化传媒,摄影是一种相对新的形式:刚刚170岁。然而,摄影无处不在。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有人理解和描述了光学原理,但时至19世纪中叶,才有人设法制定了一套捕捉聚焦光线所形成的永久影像的方式。然后,在相隔几天的时间内,两位摄影的先驱者公布了自己的发明,那是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独立构思。
摄影就此诞生了。没有它,就没有电影电视,而互联网可能仍然存在,但将沦为一个相当沉闷的地方。摄影的发明者是科学家和企业家,而早期的摄影从业者则是绅士阶层的爱好者和商人。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世界上影像泛滥,而将世界连接起来的网络也是充斥着影像。
新兴的摄影艺术/科学的早期应用是在肖像上——画家看到他们的生计受到了威胁。但不久,摄影就已蔓延到众多的领域:地貌和风光,纪实和新闻,科学和研究,艺术和插画,广告和时尚,社交肖像和婚礼。凡是图像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无不有摄影插足,而随着快照照相机的发明,摄影更是大众化了。
本书提及的人物和发明创新,说明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摄影媒介的范围和多样性,以及它的历史演变。这份名单并不全面,也不是权威的,但这里介绍的摄影家、艺术家、发明家和企业家无一例外都彪炳摄影史册,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而发明家则促成了摄影实践的新的形态。这些人常常在其所在领域内被津津乐道,但其中许多人的影响力更为广泛。事实是,这些人无法分类,社会纪实摄影师可能也从事风光探究,从而创作了艺术作品,加以分类是徒劳无益的。
照片的必备素质,是其作为文献的价值,我们倾向于相信它向我们展示的内容,至少它是我们的出发点。所以,摄影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如同法医取证和政客宣传那样针锋相对,每幅影像胜似千言万语。早期的摄影记录了“鬼魂”和“神人外气”,但现在我们更不信邪——数码影像的时代已经保证了这一点。然而,照片的魔力仍然存在,微电脑增强型照相机令人难以置信地尽善尽美,仍可促使偏昕偏信的年轻女性饮食失调。我们知道,照相机可以人为地撒谎,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它,并且认可它带来的视觉效果。
摄影影像包围着我们,过滤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连星星月亮包括五大行星在内都不例外。照片是我们记忆人生的方式,了解他人生活的方式,它们在对我们述说。
光影的轨迹:探索现代摄影的视觉语言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摄影艺术在技术革新、观念转变和社会语境变迁中,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工具演化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批判力量的媒介。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流派或大师的个人传记,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摄影语言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从“拟画”到“纯粹摄影”——媒介的自我觉醒 摄影术诞生之初,其发展路径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早期摄影师致力于模仿油画的构图、光影和主题,追求“高雅艺术”的地位。然而,随着胶片技术的成熟和曝光时间的缩短,摄影自身的特性——瞬间捕捉能力和对现实的直接性——开始被凸显。本章考察了阿尔弗特·史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等人如何倡导“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理念,主张摄影师应充分利用镜头和显影技术自身的优势,而非屈从于绘画的范式。我们分析了锐度、景深和颗粒感等技术元素,如何从实现“逼真再现”的手段,转变为表达主体情感和审美品味的媒介语言。例如,通过对 Ansel Adams 作品中极端对比度的分析,揭示了摄影师如何通过对曝光和冲印过程的精密控制,将自然景观提升至近乎抽象的崇高境界。 第二章:纪实与主观:报道摄影的伦理与美学边界 二十世纪中期,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成为影响公众认知的重要力量。本章探讨了纪实摄影如何在“客观记录”的理想与“选择性呈现”的现实之间挣扎。我们研究了战地摄影师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危险的环境,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筛选出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直击人心的画面。通过对比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早期作品中对社会议题的介入深度,以及后来的规范化趋势,我们探讨了“真实性”的构建过程。更进一步,本章引入了当代对“摆拍”与“干预”的讨论,审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重新评估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决定性瞬间”。探讨的重点在于:新闻照片的构图、视角选择以及后续的编辑过程,如何不可避免地塑造了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使其从客观记录滑向某种程度的叙事建构。 第三章:战后现代的冲击:观念、装置与对图像本体的反思 二战后,艺术思潮的剧变对摄影产生了深刻影响。摄影不再满足于作为外部世界的镜子,开始转向对自身媒介属性的探究。本章关注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的兴起,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摄影的序列性、档案性和可复制性,挑战传统的美学标准和图像权威。我们分析了道格拉斯·休伯勒(Douglas Huebler)等人的实践,他们将摄影从对可见事物的描绘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不可见的概念、时间和距离。此外,我们详细考察了“后现代摄影”如何瓦解了“原创性”的迷思。艺术家开始大量采用挪用(Appropriation)的手法,将现存的、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图像重新语境化,以此来批判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介的图像泛滥。这些实践迫使观众重新思考:什么是摄影作品?其价值来源于其拍摄行为,还是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展示方式? 第四章:技术革命下的身份重塑:数字时代与后图像世界 从暗房的化学反应到像素的二进制代码,数字技术的介入彻底颠覆了摄影的工作流程和存在状态。本章深入研究了数字技术如何解构了传统的“摄影师”角色。一方面,软件工具赋予了操作者前所未有的后期控制能力,使得“拍摄”与“制作”的界限日益模糊;另一方面,图像的易于复制和传播,导致了视觉的过度饱和。我们考察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如通过算法生成图像或进行高精度的合成,从而探讨“拟像”(Simulacra)的理论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此外,本章也关注社交媒体对摄影行为的“日常化”和“即时化”影响。当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师时,我们如何区分审美上的“观看”与日常信息流中的“扫视”?这要求我们建立一套新的视觉素养,以应对一个充斥着被修改、被压缩、被算法推荐的图像的世界。 结语:作为一种批判性实践的摄影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展示摄影艺术的演变史,并非简单罗列风格和流派,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演进的视觉批判工具。从对现实的忠实记录,到对媒介自身的拷问,再到在数字洪流中重塑身份的探索,摄影始终处于与其所处的社会、技术和哲学环境的动态对话之中。理解这些变化,就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如何通过光影来感知和构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