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等作品进行编译,系统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又伟大的人生历程,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不平凡的女性,汲取她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本书编译者将原著分为八章节。
第一章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试金石
阳光明媚的日子
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快乐
寻找光明
爱的摇篮
新 生
觉 醒
怀念慈母
走出黑暗与寂寞
第二章 希望就躲藏在绝望的背后
哑巴哑巴,开口说话
万里晴空的一朵乌云:《霜王》事件
没有声音的语言
不服输的人
鼓起勇气上台演讲
意外的惊喜
我们神圣的责任
战胜自己
第三章 鼓满信心风帆驶向成功彼岸
喜悦和惊奇
拍摄电影
剧院生涯
热烈的反战运动
我的信仰
在我沉寂的思想中
演讲词
第四章 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读完的第一部书——《小贵族》
学海无涯
世界博览会
剑桥女子学校
再学两门外语
备考大学
入学
大学生活
文学,我理想的乐园
第五章 拥抱生活,亲近自然
亲近大自然
难忘的圣诞节
波士顿之行
拥抱大海
秋天纪实
这个冬天有点冷
享受生活
看戏
第六章 用爱及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
感谢那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
怀念贝尔博士
约翰赫慈
遇见马克吐温
爱的福音
友谊和生命
第七章 创造奇迹的人: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
初次见面
小暴君
早餐会战
单独训练
神奇而美妙的水
良好的开端
学会道歉
柏金斯盲人学校
华年似水
第八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附录 海伦·凯勒生平年表
走出黑暗与寂寞
经常会有人饱含怜悯地对我说:“你所能接触的世界实在太小了,真是可怜啊!”其实他们是不太了解我生活的情形,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说这话的人当然不会知道我有多少朋友,看过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旅行。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我的生活圈太小时,我自己总忍不住感觉那话很好笑。
其实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我所接触的世界有多么小,相反地,我了解到的世界并不比正常人少。我可以通过读盲文了解世界,盲文杂志上面多半会转载一些普通杂志上的好文章。那些不是盲文的书报,我就请别人念给我听。比如每天的早报,总是由老师或汤姆斯小姐先念上面的标题,然后我挑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请她细读。还有许多杂志也是一样,总是由老师或汤姆斯小姐念给我听,平均每个月我大概要读七至八种杂志。
有许多人会写盲文信件给我,还有一些人则请会盲文的人代写,因此我常常可以享受到从指尖传来的友情。对我来说,我当然最喜欢读盲文,因为这毕竟是由自己直接去感受,而且印象也最为深刻。
举个例子,我有位好友名叫波达,在他去环游世界时也替我设想得很周到,在他的行李当中有一块盲文写字板,每到一处他就写信把所见所闻告诉我。这样一来,我就像亲自跟他旅行一样,共同聆听大西洋上冰山断裂的声音,然后飞越英吉利海峡,一起在巴黎浪漫的大街上漫步。我们还到了水城威尼斯,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一边欣赏月光下的威尼斯,一边静听船夫唱意大利歌谣。那种气氛是多么浪漫啊!在看了维苏威火山与几千年前的罗马竞技场后,就要前往神秘的东方了。我随着他一同来到印度、中国,亲身感受到许多新奇又有趣的事物。抵达日本时正值樱花纷纷飘落的季节,落英缤纷,交织成一片梦幻的世界,清幽肃穆的寺院钟声更引发了我许多遐想。
最为有趣的是,后来波达竟在信中这样对我说:“你瞧!快看呀!日本的妇女都背着小孩在街上走,这儿的男子竟然都足登四寸高的木屐,在马路上喀啦喀啦地溜达。”
试想一下,有波达这样的好朋友,我所能接触到的世界还会小吗?在许多关心我的朋友当中,威廉·苏夫人最为热心,为我做了许多事情,给予我很大帮助。
苏夫人是个热心肠,赞助过许多慈善团体,只要是与我有关的团体,她捐的钱总是特别多。当我们的想法有不一致甚至差距很大时,她也会这样对我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我的友情是另一回事。”她依然不改初衷地爱护我。
富兰克是我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二十五年前他创立了一家出版社,曾出版了我的传记作品《我的生活》一书。现在,我打算出续集,富兰克仍如过去那样全力支援。其实早在十年前,富兰克一再鼓励我写这本书的续集,而我在进行本书的写作时,则总是感到富兰克似乎就在我的身边。
来看望我的名人还真多,其中之一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长得又高又大,蓬松的灰色的头发,几乎和脸上的络腮胡连在一起,使我不由想到《圣经》上描述的那些智者们。我很喜欢他的诗集,看了不少他的作品,从中可以深切感觉出他对人类的那份爱心。能和这位诗人结识,我引为平生莫大的光荣。
泰戈尔先生说他非常高兴我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作者对人类的热爱,说这个世界正期待着出现一位爱世人比爱自己更甚的人。他谈到时局时忧心忡忡,并以忧伤的口吻提到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局势:“欧洲各国强迫中国人吸食鸦片,如果他们拒绝的话,国土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民族能不重整军备以求自保吗?英国就像一只秃鹰,已经把战火带到了太平洋沿岸,在那里建了许多军事基地。亚洲各国中,日本已经能够自己站立了,可是,中国大概要等到城门被攻破,盗贼闯
进家门时才会惊醒……请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亡自己的人。”
听了他的话后我不禁想到圣雄甘地,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不仅在嘴上谈“爱”,而且以行动来实践的人。
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也对我特别关心,像杰克逊等优秀演员还特地为我表演了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让我以手指去追踪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我兴奋得屏息以待,唯恐遗漏任何细节。歌唱家卡鲁、列亚等允许我把手放在他们的唇上去“听”他们的美妙歌声。我还曾手抚钢琴聆听卡德斯基的演奏,轻触海菲兹的小提琴去领会那美妙琴音。当卡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时,我深深沉醉了,恍如置身于热带海岛上。
平时一有空闲,我就把手放在收音机的共鸣板上“听”音乐节目。在乐曲中,我能感觉到竖琴、钢琴、小提琴的声音是多么美妙。不过,对于目前正开始流行的爵士音乐我却不敢恭维,那种爆炸性的响声,令我感到好像有什么东西正朝着我冲过来似的,每当指尖传给我这种信息时,我都免不了有一种想转身逃跑的冲动,似乎人类在原始时代潜藏在体内的那种对大自然的恐惧感,再度复生了。
……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 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88 年的人生岁月中,海伦凯勒仅在生命的头19 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一场突发的疾病夺去了孩提时的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后她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海伦凯勒跌入了黑暗和孤寂之中。然而,这样一位在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方面都有严重障碍的重度残障者,却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通晓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5 种语言,并在24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4 年的学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她终生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莎莉文老师和助手的陪伴下奔赴世界各地,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造福。1959 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盲聋儿童;1960 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除此之外,海伦凯勒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 部文学作品,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应属《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写成于1933 年,最早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很多国家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而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我的生活》则是海伦凯勒的处女作。在文中,海伦凯勒以真实、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生命之初21 年的生活,讲述了她如何战胜病残,如何冲破黑暗、获得光明的人生经历。《我的生活》自1902 年出版后即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译成50 多种文字,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本书译者将海伦凯勒所作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莎莉文老师》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进行了汇编,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又伟大的人生历程,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不平凡的女性,汲取她的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读这本书,我最关心的不是那些广为人知的事迹,而是海伦·凯勒内心深处的成长轨迹。我们都知道她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女性。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了无数次不为人知的挣扎、迷茫,甚至绝望。我渴望从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在困境中闪现的微光。她是怎样一步步战胜内心的恐惧和自卑的?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她继续前行?萨莉文老师的出现,无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但我更想了解,在这位伟大导师的引导下,海伦·凯勒的自我意识是如何被唤醒的?她是如何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种内在的蜕变,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力量,也最能给我的人生带来启示。 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深深吸引着我。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各种思想思潮涌动。海伦·凯勒的出现,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也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很好奇,在那个普遍认为残疾人“无用”的年代,她的出现是如何挑战当时的主流观念的?她的成功,是否为后来的残疾人权益运动埋下了伏笔?她与当时的社会名流、知识分子的交往,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也更能理解她作为一个个体,在一个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聆听”的心态。海伦·凯勒的故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首写在黑暗中的诗篇。而我,则是一个静静倾听的听众。我并不刻意去寻找她“实现”了什么,而是想去感受她“存在”着的力量。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极限拓展。我好奇的是,在一个被剥夺了诸多感知能力的躯体里,她的精神世界是怎样保持如此辽阔和丰盈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她如何处理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当她想要表达的情感过于强烈,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时,那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该是怎样一种体验?她对文字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是不是因此而变得更加独特和深刻?我期待从中找到一种超越了普通人语言表达的沟通方式,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心灵交流。她对世界万物的细致观察,对情感的敏锐捕捉,我相信一定会为我带来全新的视角。
评分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个遥远而又闪耀的符号,代表着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坚韧。当我翻开这本书,并非期待着直接去窥探她“三天光明”的奇幻设想,而是更想触碰那个真实存在的、在无尽黑暗中摸索前行的灵魂。她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病痛的无情剥夺,到教育的曙光初现,再到用生命去点燃他人的希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瞥见一个与我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的生活,充斥着视觉的盛宴,声音的交响,感官的丰富让我常常忽略了这份“寻常”的可贵。而海伦·凯勒,她用尽全身力气去感知世界,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嗅闻,每一次用心聆听,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我好奇的是,在一个失去了最直接、最直观信息来源的环境下,她如何构建起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她的思维模式,是否因此而更加内敛,更加深刻?是否能从她对触觉、嗅觉、听觉的细致描绘中,寻找到一种与我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的解读方式?这种剥离了视觉的感知,会孕育出怎样独特的艺术和哲学?这让我对人类潜能的边界产生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朝圣”的心态。海伦·凯勒,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传奇色彩,我总觉得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范畴。但抛开那些光环,她终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经历过极致痛苦的人。我关注的,是她作为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下的思考方式。她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的?在物质世界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她内心的精神世界是怎样丰富起来的?那些关于爱、关于希望、关于命运的思考,在她那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呈现?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细节,那些支撑她度过漫长黑夜的微小瞬间。比如,她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她对文字的理解,她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当我读到她对某一种花朵的赞美,对某种声音的描述,我都会试图去想象,她是如何在黑暗中“看见”这些美好。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她心灵的连接,也是对我自身感官体验的一种拓展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预习”和“预想”。我并非急于知道海伦·凯勒“获得了”什么,而是想去了解她“付出了”什么。她如何面对来自外界的误解和质疑?当她试图去表达自己,但沟通渠道极度不畅时,那种挫败感有多么巨大?我们现在享受着便捷的沟通方式,很难想象她曾经经历的沟通鸿沟。我好奇的是,她是如何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下,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探索欲和对沟通的渴望。 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屈服”的精神,无疑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我更想探究的是,这种不屈服的背后,是怎样强大的内心驱动力?是某种坚定的信念,还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亦或是对改变命运的执着追求?我期待通过她的文字,去触摸到那份深埋在她内心深处的源动力。这种力量,是任何外在的物质或条件都无法给予的,它源于生命本身,源于对理想的坚持。我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力量,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勇敢地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