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是一本管窺中國傳統哲學和醫學的書,主要探討思維科學和《黃帝內經》神本論,略為涉及一些道傢和釋傢的修煉、境界等問題。
《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提齣瞭一門新學科——太易心神學。它是一種探討人類肉體和靈性的學問,是暫由七個分支學科組成的一個新體係,涉及哲學、生命科學、中醫學、方術、宗教、訓詁學和意識的現代量子力學研究。建議大傢注意關於“太易心神學”和西方心理學的不同。西方心理學重在講理和邏輯推理。太易心神學理講得少,更主要的是講感悟、直覺領悟。這個差距有天壤之彆,希望能夠悟到這一點,這對於調治當前全世界常見的情緒失控將是有所啓發的。
《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的讀者群應是中醫學學者,人體科學、生命科學和思維科學研究者,以及哲學愛好者。
作者簡介
匡調元,1931年6月齣生,江蘇省無锡市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專傢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1醫學院。1960年學習中醫學後一直從事中西醫結閤臨床病理研究。1977年5月正式發錶瞭“體質病理學研究”。1984-1985年赴美國Bowman-Gray醫學院研究白種人和黑種人的體質類型。1988年開展體質病理學與體質食療學實驗研究。已齣版專著:《中醫病理研究》《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性化診療原理》《輝煌中醫學》《體質病理學與體質食療學實驗研究》《中華飲食智慧》《匡調元醫論》和《生命微觀意象藝術》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壹 引論
一、太易心神學的若乾重要概念
二、太易心神學理論體係初論
三、太易心神學的研究意義和前景
貳 有、無、空與無極態略論
一、史說有、無、空
二、我們對太極態和無極態的芻議
三、有、無與空的現代認識
四、研究“無極態”的意義
叁 心神病機論
一、病案報告一例
二、中醫學中關乎“心”與“神”的論述
三、情誌與疾病關係的現代醫學研究
四、哲學上兩種觀點的鬥爭在醫學理論中的反映
五、小結
肆 情緒及其調控
一、情緒心理學的若乾概念
二、情緒生理學——心神病機論簡介
三、情緒、氣質與體質
四、變態情緒及其調控
五、小結
伍 體質氣質學略論
一、氣質與氣質學說簡介
二、氣質分型學說簡介
三、氣質體質學簡介
四、研究氣質體質學的意義
陸 心腎為先天之本,肺脾為後天之本
一、關於“先天”與“後天”
二、心腎為先天之本
三、肺脾為後天之本
四、提齣本論的意義何在
柒 心物變恒定律——論思維、能量與物質的關係
一、三個基本概念
二、“心物太極態”略說
三、“心物無極態”略說
四、心物變恒定律
五、討論
六、探討“心物變恒定律”的意義
捌 精、氣、神一體論
一、“一體多相多用”論的幾個概念
二、中醫學中的“一體多相多用”論
三、精、氣、神閤一和“心物一元論”
四、小結
玖 夢是人類在另一個時空的思維存在
一、中國夢史簡說
二、我親身經曆的兩個奇夢
三、夢是人類在一個特定時空中的思維存在
拾 神會“上古天真論”
一、黃帝是人,是真人
二、“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與“一言而終”
三、為何這裏獨論腎氣?
四、人分五等,教您爭取成真人
五、說點感想覓知音
拾壹 《黃帝內經》的“神本論”研究
一、《內經》的核心思想探討
二、何謂“神本論”
三、《內經》心神學研究方法探討
四、結語
拾貳 論“人類生命與元神作意”
一、關於人類生命的一個新概念
二、論“元神”和“作意”
三、論“元神如何調控精氣”之機理和途徑
四、論“順逆,行止的現象和過程”
五、結語
拾叁 再論中西方傳統思維方式的差異和統一
一、李約瑟之問
二、南懷瑾先生對佛法的修改意見
三、對中西方兩種主要思維方式的分析
附錄 理論創新是科學進步的裏程碑
一、人體體質學
二、人體新係猜想
三、天地人三纔醫學模式
四、天人同構
五、整體製約論
六、心腎為先天之本,肺脾為後天之本
七、調控情緒的“三棱鏡理論”
八、生命微觀意象藝術
九、太易心神學
十、無極哲學
十一、一點感概
前言/序言
(一)這是一本有關人類文化內涵及思維科學的論文集,主要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層麵去認識和理解人生和疾病的,也是我從事中西醫結閤臨床病理研究60年的經驗匯編之一。另一本是以體質病理學為核心的《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性化診療原理》,這是發掘和研究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這樣,心和物兩麵我們都研究瞭。
(二)
何謂“太易心神學”?
大傢都說中華文明的源頭是《周易》。我說:不全是。試問:《周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當然不是。《周易》是由易前文明演化而來的。再問:《周易》又是什麼文明呢?《易經·係辭下》明言:“乾坤,其易之門耶!”這是說《周易》是從乾坤入門的,是從太極、陰陽兩儀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文明,《周易》是不提不論的。為什麼?因為那時是“混沌”狀態,不知道,不明白,無法說,所以提不齣什麼來。我們稱那時為“無極態”。我們認為:《周易》的源頭應在這裏。其中大有文章。怎樣纔能到那裏去?靠“神思”,靠直覺,靠頓悟,靠“坐忘”,靠“外其身”。我們親自修煉,親曆其境,悟到瞭一點點,悟到瞭《黃帝內經》的“神本論”,把它們記下來,就是這本《太易心神學》,因為它超越瞭“太極,乾坤,兩儀”,所以名曰“太易”。“太易心神學”就是沒有心神的心神學。
(三)
舉世公認,東西方文化是有明顯差異的。至於差異錶現在哪些方麵及孰優孰劣的問題,則是見仁見智的,有時彼此分歧還比較大。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故不擬做過多的分析,而隻說中國傳統文化重精神而輕物質,重直覺領悟而輕邏輯論證。西方傳統文化則恰恰相反。因此,近一二百年來,彼此碰撞與衝突較為嚴重。這是有目共睹的。
這本《太易心神論》恰恰在這兩個問題上提齣:東西方文化應該重點加以研究,然後互補其不足;並認為:這將是全人類今後文化逐步趨同的總方嚮和總課題。
《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 導言 浩渺中華文明的星河中,《黃帝內經》無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這部被譽為“醫傢之宗”,“百病之祖”的古籍,不僅奠定瞭中醫理論體係的基石,更蘊含著博大精深的精神哲學與養生智慧。它並非僅僅一本談論疾病與治療的醫學典籍,而是一部關於生命、宇宙、人與自然關係的宏大論述。探尋《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如同撥開層層迷霧,觸及中華文化深層結構的脈絡。 本書《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便緻力於此。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黃帝內經》的條文,亦非照本宣科地解析其醫學術語。我們的目標是,以一種更為宏觀、更為內觀的視角,深入挖掘這部經典所傳達的關於“心神”的獨特理解,以及這種理解如何貫穿於其整體的醫學、哲學與養生思想之中。我們將嘗試構建一個“太易心神學”的理論框架,用以透視《黃帝內經》的精髓,展現其超越時代的生命智慧。 第一章:太易之道與心神初探 “太易”乃是中國哲學中一種關於宇宙本源的古老觀念,意指萬物生成之前的混沌狀態,是純粹的、未分化的、無限的可能性。它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無始無終的、化育萬物的終極本體。《黃帝內經》雖然未直接使用“太易”一詞來命名,但其核心的宇宙觀與生成論,與“太易”所代錶的意義有著深刻的呼應。 本書認為,《黃帝內經》關於“精氣神”的論述,尤其是對“神”的強調,正是對“太易”在人體生命層麵的具體體現。“神”在《內經》中,絕非僅是精神活動,而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體與外界環境、乃至宇宙能量場發生聯係的樞紐。它是一種更為廣闊的、內在的生命力,一種與天地同構的“氣化”流轉的體現。 本章將從“太易”的哲學本源齣發,探討《內經》中“神”的早期概念,以及“神”在人體生命生成與維係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將分析《內經》如何將宏觀的宇宙生成理念,映射到微觀的人體生命活動中,從而建立起“天人閤一”的生命觀。理解瞭“太易”作為一種宇宙本源的觀念,以及“神”作為人體生命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深入理解《內經》後續思想的前提。 第二章:氣化萬象與心神的動態平衡 《黃帝內經》構建瞭一個以“氣”為核心的宇宙模型。“氣”在《內經》中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物質和能量,萬物皆由氣化而成,又復歸於氣。這種“氣化”的觀念,滲透到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各個方麵。 本書將深入探討《內經》的“氣化”思想,並將其與“心神”的運行機製相結閤。我們認為,《內經》中的“神”,並非靜止不變,而是隨著“氣”的升降浮沉、運行流轉而動態變化的。人體的“氣”,既包括先天之精氣,也包括後天之榖氣、清氣,這些氣的充盛與否、流轉是否順暢,直接影響著“神”的狀態。《內經》所提齣的“五氣”、“六淫”、“七情”等概念,都是對“氣”的外部及內部影響因素的闡釋,而這些因素的最終落腳點,都在於對“心神”的擾動或滋養。 本章將聚焦於《內經》中關於“氣”與“神”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理論。我們將分析“氣”如何作為“神”的載體與動力,而“神”又如何統帥和調動“氣”的運行。通過解析“氣”在五髒六腑中的不同形態與功能,以及“氣”的升降齣入與“神”的安寜或躁動之間的關聯,我們旨在揭示《內經》對人體生命活動“動態平衡”的深刻洞察。 第三章:五髒靈府與心神的功能區劃 《黃帝內經》將人體劃分為五髒六腑,並賦予瞭它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動。其中,心被譽為“君主之官”,居於核心地位,與“神”的關係尤為密切。然而,《內經》並非將“神”完全歸屬於心,而是認為“神”是一種更為廣泛的存在,可以棲息於不同的髒器,並在此基礎上産生不同的功能錶現。 本書將深入剖析《內經》中“五髒靈府”的理論,即五髒在精神層麵的對應與作用。我們將探討“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等觀念。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藏”並非簡單的儲存,而是指各髒器在“神”的整體運行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它們共同構成瞭“心神”復閤體。 本章將詳細闡述: 心:作為“君主”,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動,是“神”的主要居所。心的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緊密相連,心的健康直接關係到“神”的安寜與穩定。 肝:其“藏魂”的功能,與個體的意誌、目標、生命力有關,是“神”的衝動與動力的來源。 脾:其“藏意”的功能,關聯著思考、記憶、學習能力,是“神”的認知與整閤部分。 肺:其“藏魄”的功能,與個體的感知、反應、意誌力的執行有關,是“神”對外活動的觸角。 腎:其“藏精”的功能,是生命本源的基石,與“神”的生長、發育、生殖以及潛藏的生命潛能密切相關。 通過對五髒靈府的細緻分析,《內經》所展現的“心神”並非單一的實體,而是一個由多個髒器協同運作,共同維係的復雜而精密的生命係統。 第四章:七情擾神與情誌緻病的機理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然而,《黃帝內經》明確指齣,“七情”過極,則會損傷“神”,導緻疾病的發生。這一觀念,在數韆年前就揭示瞭心理因素對生理健康的重要影響,與現代醫學的“心身醫學”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本書將深入探究《內經》中“七情緻病”的機理。我們將分析不同的情緒如何通過影響“氣”的運行,進而損傷特定的髒器,最終導緻“神”的失常。《內經》所描述的“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等,都揭示瞭情緒與髒腑之間的密切關聯。 本章將重點解析: 情緒與“氣”的轉化:分析不同情緒狀態下,“氣”的升降浮沉、運行是否順暢,以及由此産生的具體影響,如“氣滯”、“氣逆”等。 情緒對特定髒器的損傷:詳細闡述何種情緒最易損傷何種髒器,以及損傷的具體錶現。 “神”的失衡與疾病的發生:當“氣”的運行紊亂,髒器功能受損,最終必然導緻“神”的失常,錶現為精神恍惚、失眠多夢、情緒不穩等,並可能引發一係列生理性疾病。 《內經》關於“七情緻病”的論述,為我們理解身心一體的健康觀提供瞭深刻的啓示,也為我們認識和管理自身情緒,維護身心健康指明瞭方嚮。 第五章:養神之道與太易的閤一 《黃帝內經》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生命現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養神”的智慧與方法。這部經典所倡導的養生之道,其核心在於“順應自然”、“調和情誌”、“頤養精神”。 本書將從“養神”的角度,迴溯《內經》的整體思想。我們將分析《內經》所提齣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避其所苦”等一係列養生原則,並將其與“心神”的調養緊密聯係起來。 本章將重點探討: “恬淡虛無”與“精神內守”:解析“恬淡虛無”所倡導的淡泊名利、清靜無為的生活態度,以及“精神內守”所強調的保護內在的生命能量,不被外界所擾。這兩種狀態,恰恰是“心神”安寜與穩定的重要保障。 “食飲有節”與“起居有常”:從物質層麵,分析閤理的飲食與規律的作息如何為“氣”的充盈與“神”的滋養提供物質基礎。 “形神閤一”的養生觀:強調《內經》的養生並非僅僅關注身體的強健,更在於身心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健康的人生,是身體與精神共同充實、平衡的狀態。 “太易”的閤一:最終,本書將指齣,《內經》的養神之道,其終極目標並非個體生命的永恒存在,而是追求一種與“太易”相契閤的生命狀態,即順應宇宙的自然規律,達到一種“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當個體的心神能夠與天地之氣相閤,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便實現瞭生命意義的升華。 結語 《太易心神學:《黃帝內經》核心思想探研》旨在通過對《黃帝內經》核心思想的深入挖掘,構建一個以“心神”為中心的理論視角,以此來透視這部偉大經典的醫學、哲學與養生智慧。我們相信,對《內經》“心神”思想的理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醫的精髓,更能為現代人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符閤自然規律的身心健康指導方案。 這部經典所蘊含的關於生命、宇宙、人與自然的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希望本書的探研,能夠為讀者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去領略《黃帝內經》那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