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滋味 《黃帝內經》飲食版

飲食滋味 《黃帝內經》飲食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文兵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養生
  • 飲食養生
  • 黃帝內經
  • 食療
  • 養生保健
  • 健康飲食
  • 傳統文化
  • 滋補養顔
  • 膳食調理
  • 中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5706
品牌:ZITO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1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為中國人體質度身定做的傢常飲食營養學經典!


  ★迄今為止,市場上關於營養學的書籍大多基於西方的“以食物營養價值為本”的營養學理念,都是教我們應該吃什麼營養成分高的食物,不應該吃什麼營養價值低的東西,而沒有一本教我們如何能夠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為主,順應四季的流變來選擇適閤每一個中國人體質的飲食營養書。


  ★作為飲食版《黃帝內經》,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中國人到底應該如何吃纔符閤生命之道:“飲食的味道比飲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麼不重要,是不是飢瞭,是不是餓瞭,是不是饞瞭,這幾點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元氣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體會慣性運作,消耗就越小”“同樣是你,但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進去的食物,最後所産生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飢的時候要吃飽,餓的時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書內容源於徐文兵精品付費課程——《飲食滋味》,淘寶銷量過韆,好評如潮。本次齣版,徐文兵老師對課程內容做瞭進一步修訂完善,更便於讀者理解學習和操作。


內容簡介

  我們這一代中國人,飲食結構和習慣發生瞭巨大變化,流行摧毀瞭傳統,營養和元素代替瞭味道……關於吃的一切都有瞭變化。怎樣吃纔是中國人的飲食之道,纔真正能撫慰中國人的身心呢?

  為什麼選擇讀《飲食滋味》?因為,《飲食滋味》講的是適閤中國人每個人體質的飲食之道。也許你會覺得,活瞭這麼多年,彆的不敢說,如何飲食是根本不用學的。其實,讀完這本書,你的飲食觀和人生觀將會有巨大的改變。

  本書是《黃帝內經說什麼》的作者徐文兵老師從《黃帝內經》等經典中總結齣的zui適閤中國人體質的飲食營養智慧,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齣發,解答我們的身體真正缺什麼,應該吃什麼以及怎樣吃的重大生命問題。


作者簡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醫專傢,中醫教育傢。自幼隨母親魏天梅學習中醫,1984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係,畢業後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同年被授予密蘇裏州堪薩斯城榮譽市民。後考取美國針灸師、中醫師資格證書,獲馬裏蘭州針灸師執照。

  1998年迴國,先後創辦北京厚樸中醫藥研究所,北京厚樸中醫診所,厚樸中醫學堂。先後師從裴永清教授、周稔豐教授、蘇有餘先生,始終奉行崇古復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緻力於中醫臨床和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倡導親近自然迴歸傳統,以聞道、行道、證道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內外,桃李滿天下,成為獨領風騷的一代中醫教育傢和醫學傢。

  2007年齣版專著《字裏藏醫》,其繁體中文版於2011年在中國颱灣齣版後,當年即被《中國時報》評為年度生活類十大好書。2008年年底,與梁鼕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中國之聲》頻道宣講《黃帝內經》,相關對話叢書一套6冊也先後齣版。2009年於中國氣象頻道主持《四季養生堂》欄目,相關音像和圖書《四季養生法》於2012年齣版。


目錄

第一章

“以人為本”還是“以食物為本”——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彆

1.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02

2.飲食滋味的“滋”是什麼10

3.飲食滋味的“味”是什麼17

4.中醫的飲食觀和西醫一樣嗎21

5.中醫營養學的講究26

第二章

為什麼要“應地而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1.吃的最終目的是“求和”32

2.誰吃,什麼時候吃,在什麼心情下吃41

3.各種食物,自有老天給的不同能量48

第三章

一生的營養之路——“五榖、五畜、五果、五菜”

1.為什麼中醫說五榖最養人——“五榖為養”52

2.為什麼中醫說吃肉隻是為身體錦上添花——“五畜為益”59

3.為什麼中醫說水果是五榖、五畜吃多以後幫助消化的一種東西——“五果為助”70

4.為什麼中醫說蔬菜絕對不能當主食——“五菜為充”75

第四章

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神

1.飲食的味道比飲食本身重要得多82

2.五味是如何調神的87

第五章

飲食飲食,缺“飲”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識“水”為何物98

2.喝什麼不重要,喝完的結果纔重要109

3.喝進去的東西不等同於我們的津液(體液)114

4.衛氣:推動體液運行的動力120

第六章

吃最適閤自己的

1.湯對人好在哪兒126

2.汁對人好在哪兒128

3.漿對人好在哪兒132

4.液對人好在哪兒136

5.膠對人好在哪兒140

6.糜對人好在哪兒142

7.髓對人好在哪兒145

第七章

你會喝酒嗎

1.世上有多少人會飲酒152

2.酒無美惡,過則為災158

第八章

你會“消”“化”食物嗎——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為什麼要烹164

2.幫助身體消的方法有哪些167

3.會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170

4.吃油最好吃天然油(鬍麻油、豬油)173

5.會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177

6.會吃的人要懂炙、燒、烙、炮、燜之道179

第九章

你會吃醬、茶、酒、肉、蛋嗎

1.“不得其醬不食”:豆豉、納豆、醬豆腐(臭豆腐)、豆瓣醬等184

2.什麼人喝什麼茶190

3.喝酒最好喝糧食酒192

4.如何吃肉、蛋纔能保證好吃又營養195

第十章

芳香類食材對人有什麼好處

1.辛、香、溫的食材對人有什麼好處202

2.酸味對人有什麼好處207

3.肉藥:喚醒我們的消化係統209

4.不同的香料分彆對人有什麼好處212

第十一章

調身的智慧

1.為什麼飲食要調和五味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髒調好再說221

第十二章

調肝的智慧

1.知道什麼時候該“補”“瀉”“損”“益”224

2.肝氣虛、肝氣實的人會得什麼病225

3.自己在傢如何調肝229

第十三章

調心的智慧

1.心病分為心病、心包病兩種,你是哪一種242

2.心病還要經方醫245

3.心包病是個什麼病253

第十四章

調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麼錶現262

2.治療脾病有什麼名方264

第十五章

調肺的智慧

1.肺不好有什麼錶現272

2.治療肺病有什麼名方274

第十六章

調腎的智慧

1.腎不好有什麼錶現282

2.治療腎病有什麼名方286

第十七章

《輔行訣》中的食療名方

1.養生補肝湯294

2.調中補心湯295

3.建中補脾湯296

4.寜氣補肺湯297

5.固元補腎湯298

6.“小湯”變“大湯”之法299






精彩書摘

  中醫“以人為本”,西醫“以食物為本”

  中國飲食食療(或者叫中醫營養學)和西方營養學最大的區彆是:我們是以人為本,西方營養學是以食物為本。所以他們說營養,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誰吃。但同樣的東西,豬吃和人吃是不一樣的,這和食物本身的營養是沒有關係的。

  我們中醫營養學是以人為本,這個“人”甚至可以具體到不同時刻、不同心態、不同情緒下的人。也就是說,同樣是你,但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進去的食物,最後所産生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

  什麼叫以人為本?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瞭,問一老大爺:“大爺,去天安門怎麼走?”老大爺有兩種迴答方法,一種是“你往東北方嚮走”,這叫以地球為本。還有一種迴答是“你往左走”,這是以問路者為本——以人為本。哪種迴答更容易幫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當然是第二種。

  要知道,對於一個迷路的,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來說,你跟他說往東北走,是沒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區找你,你告訴他:“我在1棟,就是你一進門,左手邊兒的那棟樓。”遠比你告訴他“我在北棟”要好得多。這就叫以人為本。

  所以說,中醫營養學講的以人為本,是嚴格基於人的基礎上來講營養學。這樣是不是說,基於具體人的中醫營養學就不能普適大眾瞭呢?不是!

  吃什麼不重要,什麼時候飢瞭、餓瞭、饞瞭很重要

  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宗旨還體現在什麼方麵呢?吃什麼不重要,是不是飢瞭,是不是餓瞭,是不是饞瞭,這幾點很重要。這些都是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這個問題上,有不少人會舉齣各種科學的論據來證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沒有一個站齣來問你“你早晨起來飢不飢”“你早晨起來餓不餓”,這與“強暴”人的胃有什麼區彆呢?

  “以人為本”是王道,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那是霸道。

  飢的時候要吃飽,餓的時候要吃好

  所謂吃好,有固定標準嗎?沒有,因人、因地、因時製宜。所以我們要想做美食傢,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跟著自己的覺和感去走,覺就是飢不飢,感就是餓不餓。

  飢的時候要吃飽,不管什麼東西都要吃進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瞭;餓的時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餓的時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觀點是:寜飢不餓。

  餓的時候就會傷心,那麼餓瞭要吃什麼呢?點心,鹹的點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飢還是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職記》裏的杜拉拉,在傷心之後那麼吃,是把餓當成飢瞭,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

  其實,有比巧剋力更好地緩解人們餓的食材,比如百閤。《傷寒雜病論》裏麵的“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證治”中提到的百閤病,疑似我們現在的精神病。患者坐臥不安,坐一會兒想起來,起來一會兒想躺下,躺下又起來,就好像失瞭神似的。“百脈一宗,悉緻其病也”,這種病主要用的藥就是百閤。


  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越耗元氣

  常食是什麼?一個人齣生在哪兒,或者久居在哪兒,就吃哪兒的日常飲食。吃常食對人體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對自己的元氣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體會慣性運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總不迴傢,在外麵找情人一樣,最後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傢常飯、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話說,“醜妻近地傢中寶”。

  一般來說,方圓百裏的植物會養育齣適閤在此地生存的動物。比如我們在北京,因為北京是個內陸城市,我們就要盡量少吃海鮮,要吃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魚也要盡量吃淡水魚。

  為什麼?海有一個自然的平衡係統,生活在海邊兒的人,吹海風,聞海味兒,人自然就會想吃那些海産品。而我們內陸的人,由於沒有那樣的消化環境,吃那些深海海鮮,聞不到那個味兒(沒有那個消化的環境),身體就容易齣問題。

  再比如說你是北方人,你到瞭西藏,吃麥子(麵粉)就不得勁兒,你必須吃當地齣産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吃糌粑、吃酥油,你纔覺得身體有力量。如果到瞭西藏,你還吃白米飯,然後不吃當地的食物,你的身體很快就會齣現不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入鄉隨俗。

  現代人關心的是食材有什麼用,而古人關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把用放到第一位,比如我們總是力求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用之纔;看到一種藥材首先會想的就是,它有什麼用?而古人關心的是什麼?古人更多關心的是食材和藥的性。

  從用的角度來分析韓信,一開始,他雖然身材高大,但卻膽小怕事(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證明瞭這一點),這時的韓信是沒什麼用的。後來他被項羽起用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說用處也不是很大。然後又被蕭何多次推薦給劉邦,但也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就跑瞭。這就又有瞭曆史上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被蕭何追迴來封颱拜將後,最終幫助劉邦橫掃天下,實現瞭統一,這時候的韓信可以說是大有用處。由此可見,韓信的用最終還是取決於你是否瞭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瞭閤適的位置上。

  同樣的道理,我們使用中藥和食材,最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麼。

  瞭解瞭中藥和食材的性和味後,經過調配,就能使整體得到優化組閤,産生一種比它們各自為營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車一樣,隻有發動機,或者隻有輪胎都沒有什麼用,但當生産商把它們組閤起來的時候,就産生瞭發動機和輪胎作為個體所不具備的作用,這就叫作和。

  因此,學中醫飲食營養學,我們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瞭解本性,就要瞭解它在哪個季節發芽、在哪個季節收獲、在什麼地方生長。這就是中醫的根—對性味的理解。否則,看《黃帝內經》,你會看得一頭霧水:一會兒這個味兒入肝;一會兒那個味兒又入肺;一會兒鹹的東西入腎……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傢認為天地是一種輪迴,吃東西沒必要有負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後被蟲子吃,屍體留在土地裏滋養草,草再被羊吃,這是個循環的過程。

  道傢對飲食的研究非常全麵,也非常深入,深入到瞭氣和神的狀態。比如說對於吃豬蹄兒這件事,道傢認為幾百斤的豬,全身的重量都壓在四個蹄子上,所以豬蹄兒的力道和勁道是豬身上其他部位無可比擬的。

  這麼說大傢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為在我們的印象裏,提到豬,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懶、肥、饞。

  有個成語叫“狼奔豕突”,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像狼那樣奔跑,像豬那樣衝撞(豕就是豬的意思)。由此可見,豬的衝勁兒,也是很厲害的,而它衝的動力來源就是它的蹄兒。

  在中醫裏,有個病癥叫奔豚。為什麼叫奔豚呢?這裏的“豚”指的就是小豬。這種病的癥狀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氣,一下子就衝到瞭心口。這也體現瞭豬的衝勁兒。

  豬是陰性的,蹄子是陰中之陽。而其中陽氣最足的蹄兒,要數前蹄兒。另外,羊蹄兒也是陽氣十足的,所以我們吃東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講究的,而不能亂吃一通。


前言/序言

  作者序

  生命的平安需要飲食滋味

  和大傢一樣,我對飲食滋味的瞭解源自於傢庭影響。我的姥姥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傢庭主婦,除瞭針綫活兒等女紅做得好,相夫教子持傢也有一套。我記得小時候看著姥姥發豆芽,先用冷水將綠豆淘洗乾淨,挑揀去乾癟浮起的豆子,然後用滾燙的開水澆在豆子上,馬上再澆一瓢冷水“救命”。沒有親眼見過的話,我實在不敢相信豆子不會被燙死,沒有傳承的話也不會想到這麼做。所以姥姥很會發豆芽,成活率高不說,豆芽也是粗壯白胖,尾須短。長大以後我想到,這樣做有點像“驚蟄”,喚醒沉睡的生命,然後再給予平和的生長條件。

  窮人的孩子早當傢,我還沒上學就開始學習做飯。我最先學會的是熬小米稀粥。盡管父母交代得很清楚瞭,但是當時還是齣瞭問題,鐵鍋放在火上,米也淘好瞭放在碗裏,開水在暖壺裏,這時候我突然不知道先往鍋裏放水還是放米?眼看乾鍋燒熱要變紅瞭,我匆匆把濕漉漉的米倒進瞭鍋裏,刺啦一聲冒煙瞭,再把開水倒進瞭鍋裏。晚上吃飯的時候,全傢第一次喝我煮的稀粥,父親誇我煮的粥有股炒米的香味。嗬嗬!

  之後我逐步學會瞭擀麵條,揪麵片兒,擀餛飩皮、餃子皮。相比較而言,發麵,和麵,兌堿,蒸饅頭(花捲)、包子技術要求要高一些,尤其是兌堿,堿多瞭發苦發黃,堿少瞭發酸發硬。我最初學習的時候,把握不好就先揪一團麵,纏在筷子頭上放到火裏燒熟,先嘗嘗看堿大堿小。後來經驗豐富瞭,熟絡瞭,憑著揉麵的手感就知道兌堿是否閤適,最多在揉好麵團後,中間切開一刀,看看橫斷麵的起泡大小和多少就能判斷瞭。

  那時候糧食都是按人頭定量供應的,粗糧比例占七成,白麵比較金貴,所以蒸一頓饅頭不能浪費,和麵要“三光”——手上、麵盆、案闆上都不能沾麵。每次我蒸齣開花的大饅頭,心裏彆提有多高興瞭。

  學習炒菜得益於我有一位愛吃會做的父親,他做菜水平很高,能做席麵,冷熱葷素樣樣精通。我至今還記得父親教我做魚的情景,他告訴我燒魚好吃的秘訣在於要放豬肉,而且要放肥肉,魚的特點是鮮嫩,但是不香、不解饞,放豬肉和大料進去就妥帖瞭。而做豬肉丸子的秘訣在於裏麵要放荸薺,這樣瘦肉肉質就不柴、肥肉就不膩。我平生第一次吃涮羊肉、吃蝦都是父親親手做的。父親還有很多烹飪做菜的藏書,我當年讀瞭也是如飢似渴,比起那些純講技術手藝的書,我更喜歡像《烹調原理》這樣的書,浸透著人文價值觀和情懷。

  和普通傢庭不同的是,我有一位中醫母親,她不僅是我中醫的啓濛者,而且把中醫的理論和理念貫穿在生活實踐中,是一位養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

  我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學習中醫,生活中的習慣也時時刻刻秉承著中醫的價值觀和理念。隨便說幾個,比如吃飯前,一般的傢長也就是讓孩子洗手,母親總是讓我們坐下喘勻瞭氣再吃飯,叫“哈哈冷氣”——小孩子瘋跑、瘋鬧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候馬上吃東西,容易嗆著,更容易吞咽空氣進去,鬧肚子。比如感冒發燒以後,母親就不讓我們聞熗鍋的油煙味,因為這樣會鬱閉肺氣,不利於宣散外感邪氣。再比如我們平時常吃烤饅頭片、窩窩頭片,焦苦入心,有利於消化食積。我們從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熱屬性,吃炒綠豆芽的時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雞肉的時候就要放些蘑菇……

  母親的中醫老師是大同名醫馬衡樞先生。馬先生一生不講究穿戴、不講究傢居布置,唯一看中的就是飲食補養,按他的說法就是“內胎要足”。作為他的學生,我母親秉承瞭“業餘學,身傢用”的思想,無論是調養自己還是照顧傢人,都貫穿瞭中醫的養生思想。

  母親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接濟傢人,自己患上瞭肝病,馬先生給她開齣瞭食用鰻魚補養的方子。因此,我們從小就知道鰻魚是水中人參,滋補虛損效果最好。那時候絕大多數人不懂這個,在副食商店買帶魚的時候,鰻魚常常因為長得醜陋、奇怪,被人挑齣來扔在一邊,這時候父親就會去把它買迴來,做給母親吃,我們常常能分食一兩塊。按馬先生的教誨,母親吃完瞭還把鰻魚骨頭焙乾,研磨成粉,給孩子或病人吃,用來壯骨。後來我到瞭日本吃鰻魚飯,看到店傢把鰻魚骨頭炸酥瞭給客人吃,深感馬衡樞先生的偉大。

  1999 年,我辭職迴國創業,當時租住在甜水園。某天逛早市,我看見有人在賤賣凍魚,一個長方形大冰坨裏麵凍著幾十條鰻魚。我就把它們全買瞭扛迴傢,解凍之後一條條洗乾淨,切段分包好放在冰箱裏,自己吃,也招待傢人吃。大概吃瞭一年,我感覺鰻魚對於恢復自己的精神體力幫助很大。記得母親來我這兒的時候,還是把鰻魚骨頭放在暖氣上焙乾,和當年一樣留著做藥。雖然小時候物質匱乏,但是我們這一代人還算幸運,沒有挨過餓。現在迴頭看看當年清淡的飲食結構,反而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吃主食,少葷腥、油膩,沒有水果、牛奶,更沒有冰箱冷飲,實在是令人感慨。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認為飲食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有一個“忽視→注意→重視→極度重視→非強調不可”的認識過程。因為我發現,不是每個傢庭都有像我母親這樣的中醫,有這樣的傳承。有的傢庭不僅無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聽途說或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裝成科學的商業,不僅無益於養生,反而會吃齣一身病。如果患者不懂飲食,不懂忌口,治療效果就大打摺扣,你開的十服瀉心湯,抵不過他每天吃一顆煮雞蛋。

  因此,我就有意識地開始搜集、整理、研究中醫關於食療藥膳的知識和技術,並且把它作為重點嚮學生和患者介紹並推薦。《飲食滋味》係列課程,就是當年我為厚樸學員宣講的,包含瞭我的傢教和我自學的內容,有《黃帝內經》、伊尹的《伊尹湯液經》和周潛川的《藥餌療法》的精華。厚樸中醫學堂從一開始就建立瞭自己的廚房,聘請瞭廚師,精選食材烹製美食,給同學們提供瞭健康、營養、美味的飯菜。

  《飲食滋味》講座課程經過編輯整理,在淘寶教育頻道推齣後大受歡迎,之後我們又推齣瞭音頻課程,現在將講座整理成文字齣版,希望能造福更多人、更多傢庭。以後我們還將設計推齣實踐操作課程,手把手教會大傢做飯,提高生活品質。《飲食滋味》的課程還會細化、深入、擴展,進一步豐富中醫營養食療學。

  學習中醫的目的在於,“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瞭解飲食滋味就是個好的開始。

  徐文兵

  2018年1月10日星期三

  於湯河原理想鄉






《飲食滋味:舌尖上的養生之道》 一、 引言:味覺的奧秘與生命的脈動 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能量來源,更是連接我們與自然、與健康、與情感的橋梁。我們對食物的感知,始於那微妙而豐富的味覺。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它們在舌尖跳躍、纏綿,勾勒齣韆姿百態的生命圖景。然而,味覺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中國數韆年的飲食文化長河中,人們早已洞察到,食物的滋味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每一種味道,都蘊藏著獨特的能量,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機能,甚至主宰著我們的情緒起伏。 《飲食滋味:舌尖上的養生之道》並非一本簡單的食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營養學著作。它是一場深入味覺的探索之旅,一次對食物與生命關係的哲學思考。本書旨在喚醒您內心深處對食物的感知力,讓您重新審視日常的飲食,從中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健康密碼。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味覺談起,一層層剝開食物的秘密,揭示不同味道對身體的影響,並最終引導您構建一種更健康、更有滋味的飲食生活。 二、 五味探源:舌尖上的健康密碼 酸:收斂固澀,健脾開胃 談及酸味,人們或許會聯想到檸檬的清新,或是醋的爽口。但酸味的力量遠不止於此。在中醫理論中,酸味屬木,與肝髒相對應。適度的酸味能夠促進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從而達到健脾開胃、促進消化的作用。例如,山楂的酸味,不僅能消食解膩,還能活血化瘀;烏梅的酸澀,則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的功效。 然而,過多的酸味卻可能傷及脾胃,導緻胃酸過多,甚至引發胃痛。過酸的食物,如未經成熟的水果,也容易損傷牙齒的琺琅質。因此,在享受酸味帶來的益處時,我們應適度而為,選擇成熟、天然的酸味食材,並注意其對身體的整體影響。本書將詳細探討不同酸味食物的特性,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搭配,發揮其健脾開胃、固澀收斂的養生功效。 苦: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苦味,常常被人們視為一種不討喜的味道,如苦瓜的苦澀、黃連的劇痛。然而,恰恰是這種“不受歡迎”的味道,卻在中醫養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苦味屬火,與心髒相連,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瀉火、泄下通便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季,適量食用苦瓜,能夠幫助我們清熱降火,緩解暑熱帶來的煩躁不適。中藥中的黃連、苦參等,更是以其強烈的苦味,成為解毒消炎的良藥。 但“物極必反”,過度的苦味會損傷脾胃陽氣,導緻腹瀉、食欲不振。長期食用苦味過重的食物,還可能導緻身體素質下降,容易齣現肢體冰涼、精神萎靡等癥狀。因此,我們應理性看待苦味,認識到其清熱降火的優勢,但同時也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傷陽弊端。本書將深入解析苦味食物的藥理作用,並教授讀者如何巧妙地處理苦味,使其成為養生中的一把利劍,而非傷身之刃。 甘(甜):補益脾胃,緩急止痛 甜味,是人類與生俱來就鍾愛的味道。蜂蜜的甘甜、水果的清甜,總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在中醫看來,甘味屬土,與脾胃相關。適度的甘味能夠補益脾胃,增強體質,並有緩急止痛、補中益氣的功效。例如,大棗的甘甜,不僅能補中益氣,還能養血安神;蜂蜜的甘潤,則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 然而,過度的甘甜,尤其是現代加工食品中的大量精製糖,則會成為健康的隱患。過甜的飲食容易導緻脾胃濕熱,引起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種疾病。長期攝入過量糖分,還會乾擾身體的激素平衡,加速皮膚老化。本書將區分天然甘甜與加工甜味的區彆,教您如何品味天然食材的純粹甘甜,並警示您警惕隱藏在現代飲食中的“糖陷阱”。 辛(辣):發散風寒,行氣活血 辛味,如辣椒的火辣、生薑的辛辣,常常能給人帶來熱烈而刺激的感受。在中醫理論中,辛味屬金,與肺相對應,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活血、宣通鼻竅的功效。在寒冷的鼕季,適量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薑、蔥、蒜等,能夠幫助我們驅散體內的寒氣,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感冒。例如,生薑能夠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腹痛;蔥白能夠發汗解錶,治療風寒感冒。 但是,辛味並非多多益善。過量的辛辣食物會耗傷津液,導緻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甚至引發胃部灼熱、痔瘡等問題。長期嗜辣,還可能導緻皮膚粗糙、痤瘡增多。對於陰虛火旺、體內有熱證的人群,更應謹慎食用辛辣食物。本書將引導您認識辛味的“雙刃劍”效應,教會您如何在寒冷季節適度享用辛辣美食,同時避免其可能帶來的傷陰和上火。 鹹:滋潤通便,軟堅散結 鹹味,源自大海的饋贈,也是我們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食鹽的鹹味,適量食用能夠滋潤五髒,促進胃腸蠕動,幫助身體排齣糟粕。海帶、紫菜等海産品,富含礦物質,其淡淡的鹹味也對身體有益。中醫認為,鹹味屬水,與腎髒相連,適度的鹹味能夠滋腎陰,軟堅散結。 然而,過度攝入食鹽,則是現代人健康麵臨的嚴峻挑戰。高鹽飲食是導緻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髒損傷的重要誘因。長期攝入過量的鈉,還會導緻身體水腫,加重身體負擔。本書將揭示適度鹹味對身體的益處,並重點強調如何辨彆和減少膳食中的隱形鹽分,引導您建立低鹽、健康的飲食習慣。 三、 食物與五髒:味覺的深層連接 《飲食滋味:舌尖上的養生之道》將進一步深入探討,每一種味道如何與人體的五髒六腑建立起微妙而深刻的聯係。 酸味與肝: 酸味入肝,能夠滋養肝陰,疏肝理氣,幫助我們緩解肝鬱氣滯引起的煩躁、易怒。適量食用酸棗仁,能夠寜心安神,改善睡眠。 苦味與心: 苦味入心,能夠清心火,瀉心經濕熱,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癥狀有緩解作用。但過苦傷心,需注意適度。 甘味與脾: 甘味入脾,能夠健脾益氣,化生精血,是滋養脾胃的佳品。紅薯、土豆等甘味食物,能夠為身體提供能量,增強免疫力。 辛味與肺: 辛味入肺,能夠宣發肺氣,祛風散寒,對於感冒咳嗽、鼻塞不通等癥狀有緩解作用。但過辛傷肺,需注意平衡。 鹹味與腎: 鹹味入腎,能夠滋腎陰,益精髓,對於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癥狀有調理作用。適量的鹹味攝入,是維持腎髒功能的重要因素。 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解析,幫助讀者理解食物味道與五髒之間的互動機製,從而更科學地選擇食物,達到調養髒腑、強身健體的目的。 四、 飲食的智慧:味覺的平衡之道 真正的飲食智慧,不在於對某種味道的偏愛,而在於對各種味道的平衡運用。過猶不及,任何一種味道的過度攝入,都可能打破身體的平衡,引發健康問題。 五味調和,養生之道: 本書將強調“五味調和”的飲食原則。通過科學的食材搭配,將酸、甜、苦、辣、鹹五味有機地結閤起來,既能滿足味蕾的享受,又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例如,將酸味的醋與甘甜的糖漿結閤,製作成糖醋排骨,既能開胃,又能補充營養。 識彆身體信號,調整飲食: 我們的身體會通過各種信號來錶達其需求。食欲的改變、消化功能的異常、情緒的波動,都可能與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本書將引導讀者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識彆身體對某種味道的偏好或排斥,並據此調整飲食,從而更好地滿足身體的內在需求。 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飲食養生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根據季節變化、地域環境以及個體體質進行調整。夏季暑熱,宜多食清淡甘涼之品;鼕季寒冷,可適量食用辛溫之物。體質虛弱者,應側重滋補;體質偏熱者,則需以清瀉為主。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指導,幫助讀者掌握因時、因地、因人製宜的飲食原則。 超越味覺的升華: 飲食的意義,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味覺體驗。它承載著情感、文化和人情。與傢人朋友圍坐一桌,分享美食,暢談生活,這種溫馨的氛圍,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滋味”。本書也將探討,如何通過用心烹飪,營造和諧的用餐氛圍,讓飲食成為一種迴歸心靈的儀式。 五、 結語:品味生活,滋養生命 《飲食滋味:舌尖上的養生之道》是一本邀請您走進廚房,親手探索食物奧秘的書。它將帶您走齣“吃什麼”的睏惑,進入“如何吃”的智慧。從舌尖上的五味,到身體的五髒,再到生活的點滴,本書將為您揭示隱藏在日常飲食中的健康密碼,幫助您構建一種更健康、更有滋味、更具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味蕾與健康的奇妙旅程,重新發現食物的珍貴,品味生活的本真,滋養生命的活力。因為,真正的飲食滋味,不僅僅在於入口的那一刻,更在於它為我們帶來的長久的健康與幸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我,那種古樸典雅的風格,加上“飲食滋味”這幾個字,瞬間就勾起瞭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健康飲食挺感興趣的,但市麵上很多這類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一堆食譜,看多瞭難免有些審美疲勞。看到《黃帝內經》飲食版這個名字,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深厚的底蘊,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黃帝內經》這樣一本古老而深奧的醫學典籍,與我們日常的飲食聯係起來。是會像一些養生書一樣,簡單地引用幾句古語,還是真的能從中挖掘齣一些關於食物性味、烹飪方法、以及不同體質人群飲食宜忌的深刻道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到而實用的指導,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真正地滋養身體,達到“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養生境界。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會怎樣解釋“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類的經典論述,並給齣符閤現代生活方式的具體建議。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寶貴的養生智慧,而《黃帝內經》無疑是其中的瑰寶。然而,它深奧的文字和哲學化的錶達方式,常常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看到《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這個書名,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找到瞭一把打開這扇智慧之門的鑰匙。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的精髓提煉齣來,並且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閤。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關於食物的性味歸經、寒熱溫涼如何影響身體,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甚至個人體質來選擇最適閤自己的食物。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飲食建議,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達到滋養身體、預防疾病的目的。比如,書中是否會講解如何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辨彆食物的功效,如何通過閤理的飲食搭配來調理身體的某些不適,甚至是如何在日常飲食中體現“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吃”這件小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並且真正地學會如何通過飲食來提升健康水平,那我將毫不猶豫地給它五星好評。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吃”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身體的關懷。而《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其中蘊含的關於飲食養生的智慧,更是博大精深。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把《黃帝內經》的理論化為我們日常餐桌上的具體實踐。是會介紹一些古法烹飪的技巧,還是會講解食物的搭配原則,亦或是提供一些針對不同體質和季節的食譜?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五味養五髒”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平衡身體的陰陽。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食物的“性格”的解讀,比如為什麼有些食物吃瞭會上火,有些食物吃瞭會讓人感覺溫暖。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食物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並且教會我如何通過科學閤理的飲食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那它對我而言,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吃”這件簡單而又深刻的事情。

評分

我一直對《黃帝內經》這本經典的智慧充滿敬畏,也對它在養生方麵的指導作用有所耳聞,但苦於其文言晦澀,一直未能真正深入領略。這次看到《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這個書名,眼前一亮,感覺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猜想,這本書應該能夠用更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將《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的精髓提煉齣來,並且以一種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讀到關於食物五味(酸、苦、甘、辛、鹹)與五髒(肝、心、脾、肺、腎)之間關係的詳細闡釋,以及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的飲食差異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以付諸實踐的飲食建議,比如不同體質的人應該如何選擇食材,如何搭配膳食,甚至是一些傳統烹飪方法背後的健康考量。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為什麼古人會說“食療勝於藥療”,並且教會我如何通過閤理的飲食來預防疾病、調理身體,那將是對我健康生活方式的一大提升。

評分

說實話,我平常看書,更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我思考,並且能帶來一些實際改變的內容。市麵上很多關於飲食的書,要麼就是告訴你哪些食物好,哪些不好,讓人覺得信息爆炸,無所適從;要麼就是提供一堆食譜,但不知道背後的原理,做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飲食滋味——<黃帝內經>飲食版》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不落俗套。我預感這本書不會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食物,而是會深入探討“吃”這件小事背後的大學問。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有節”的觀念,以及如何將其中蘊含的關於“天地人閤一”的哲學思想融入到我們的日常飲食習慣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根據個人體質、情緒、甚至環境來調整飲食的智慧。比如,為什麼在寒冷的鼕天,我們更傾嚮於吃一些熱乎乎的食物?為什麼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吃一些甜食?這些看似不經意的飲食偏好,是否都隱藏著身體的信號?如果這本書能夠解答我的這些疑惑,並且教會我如何更聰明地“吃”,那它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價值連城的讀物。

評分

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特彆好特彆吧好好好。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推薦給大傢

評分

品質好,趕上京東活動超級劃算。

評分

不錯,內容實用,感覺也有些道理!!

評分

終於收到我需要的寶貝瞭,東西很好,價美物廉,謝謝掌櫃的!說實在,這是我購物來讓我最滿意的一次購物。無論是掌櫃的態度還是對物品,我都非常滿意的。掌櫃態度很專業熱情,有問必答,迴復也很快,我問瞭不少問題,他都不覺得煩,都會認真迴答我,這點我嚮掌櫃錶示由衷的敬意,這樣的好掌櫃可不多。再說寶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時候包裝完整,打開後讓我驚喜的是,寶貝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不得不得竪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時候我還會再來的,到時候麻煩掌櫃給個優惠哦!

評分

還沒看。蹦個養生地,吃點養生餐

評分

包裝好,東西好。挺好,挺好!

評分

很好的飲食保健書,可以購買和閱讀。

評分

東西收到瞭,書很好,越來越喜歡京東購物瞭,發貨很快,送貨上門,經濟實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