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
图书标签:
  • 鲁迅
  • 上海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近现代史
  • 文学批评
  • 地方文化
  • 历史文化
  • 红色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3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4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创刊于197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爱国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2014年3月成为本市中小学生3月起刷学生证可进78家社会场馆的场馆之一。

目录

鲁迅与上海
电影——鲁迅洞察社会的另一窗口
鲁迅存北新书局版税收据所见欠款事件
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鲁迅家用菜谱》年代疑云
回忆鲁迅在上海资料概述
鲁迅与《改造》杂志
上海时期的鲁迅为青年作家作序跋略述

鲁迅与美术
鲁迅图像:中国现代美术的一面镜子
早期新兴木刻运动的联合、协作与分歧——以1935年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为例

史料·辨证
江南水师学堂考(上)
《鲁迅日记》中的伊文思图书公司
口述与笔谈(五)
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演剧活动再考察——关于中华同学新剧会的第二次公演等
欧阳予倩闽变活动史料与四篇佚文
邓云乡著《鲁迅与北京风土》中的一个普遍误植

纪念
深切怀念王士菁先生
琐忆——沉痛悼念和深切怀念我的恩师王富仁
忆屈正平先生二三事

读书杂记
整体视角、贯通研究与系统梳理——评吴金梅《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
梦韶《阿Q剧本》英序逸闻新证
真诚奉上一辦心香——评林曼叔《鲁迅论稿》

鲁海漫谈
战后日本鲁迅传播中的“池田鲁迅”
自由的回环——话剧《大先生》的意象漫步
鲁迅对儿童本质的思考
《采薇》拾微

综述
李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综述
超时空与跨边界的鲁迅研究——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

资料
六朝造像目录(二)
编后

精彩书摘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鲁迅版税收据一批,计190张;另有鲁迅名片6张,均有鲁迅亲笔写明收悉版税若干,等同于凭据作用,故共计196张。其中,除少量其他书局的收据,如著名的1932年8月22日出售给合众书店《二心集》版权收据、1936年7月21日文化生活出版社支付“25年度第2次结账期内版税款”大洋584.05元收据外,其余皆为北新书局版税收据。因鲁迅与北新书局经理李小峰的特殊关系,及曾经的版税纠纷,故这批收据的保存应该比较刻意且相对完整;经过梳理,对“版税事件”可稍作补充。
  所谓“版税事件”,特指北新书局拖欠鲁迅版税支付,经郁达夫斡旋,请律师出面调停,最终于1929年8月25日在杨铿律师家中商定解决的一场作者与出版商的纠纷。鲁迅当日日记:“星期。晴,热。午后同修甫往杨律师寓,下午即在其寓开会,商议版税事,大体俱定,列席者为李志云、小峰、郁达夫,共五人。”1整个事件中双方并未真正对簿公堂,而是请律师作调解。经过半日协商,最终达成支付协议:北新所欠全部版税2万元,由律师经手分4次还清;以后北新出版鲁迅新书,每本须贴印花,并通过律师,每月支付版税400元。另外由鲁迅主持编辑、北新出版的《奔流》杂志.也因拖欠作者稿费而暂停编辑,鲁迅表示,此杂志若北新不能出版,则将自行设法印售,但李小峰不愿,结果也还是谈妥先要付清稿酬再继续编辑,仍交北新出版。
  北新在履约中,确实支付过另一项欠费,即《奔流》杂志的编辑费及作者稿费。鲁迅在1929年11月25日致孙用信日:“《奔流》和北新的关系,原定是这样的:我选稿并编辑,‘北新’退稿并酌送稿费。待到今年夏季,才知道他们并不实行,我就辞去编辑的责任。中间经人排解,乃约定先将稿费送我处,由我寄出,这才动手编辑付印,第五本《奔流》是这新约成立后的第一次,因此中间已隔了三个月了。先生前一篇的稿费,我是早经开去的,现在才知道还是未送,模胡掉了。”2孙用译《马拉敦之战》已刊登于7月出版之《奔流》第二卷第三期,鲁迅早开出应付译者的稿费而北新“并不实行”。鲁迅之所以继续编辑《奔流》第五期,是北新确实在8月25日后陆续补送了稿费的缘故,鲁迅依约守信;但这补送之款并非全部,至少不包括给孙用的稿费,鲁迅以为这笔已经支付过了,而北新对先前的欠费是能“模胡”则模胡,孙用直至11月尚未拿到7月出版物的稿费。
  鲁迅与杨铿律师共同签字的版税收据,另有4张-1930年3张、1931年1张。这些应是遵循调解协议所补交的数额。1930年6月2日支付1500元、9月4日支付740元、9月17日支付760元,共计3000元。则自协议订立后,所见补付版税收据金额累计为13246.82元。而1931年2月28日由杨铿代收版税(手书“北新书局付鲁迅版税等款”)支票2张,金额分别为1000元、l865.5元。全部累计起来,鲁迅所收版税也仅16112.32元,且时间已是1931年2月,距约定所谓10个月内付清欠款又拖延了5个月。
  在没有杨律师签名、仅有鲁迅单方签名的收据中,属于1930年的有3张:3月23日收到1000元、4月26日收到1500元、12月20日收到500元,共计3000元。假如将这笔收款计入上述16112.32元,才接近2万元。但依约定,北新出版鲁迅的书,每月须支付400元,且每本贴版权印花,假如上述3笔收据的3000元对应的是欠款2万元,则月定金400元尚无着落;若对应的月定
  上述协议内容,陆续在鲁迅致友人信件、郁达夫等的回忆文章中有所提及,一场风波似暂告平息。然而从收据所反映的实际支付情况看,北新书局却并未完全履约。比如,最重要的一项,北新所欠2万元在10个月内分4次还清,遗存实物确实有4张收据,且写明第一至第四次,但总金额与议定不符。第一张收据,鲁迅亲笔书写:“今收到北新书局第一回所付版税洋贰千贰百元正。鲁迅。”(钤“鲁迅”隶书朱文印)以下是律师亲笔“证明律师杨铿”并钤“杨铿”篆体朱文印,后手书日期“中华民国十八年九月十六日。”即8月25日商定后,9月16日北新支付了第一笔欠款。两天后,杨律师收到了为调解而支付给律师的费用,亲笔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专用笺纸上写下“今收到北新书局为和解鲁迅事第一回公费洋壹百拾元正。律师杨铿。中华民国十八年九月十八日。”(钤“杨铿”篆体朱文印)第二笔欠款支付于10月12日,鲁迅亲笔“今收到北新书局第二期版税洋贰千贰百元正。鲁迅。”(钤“鲁迅”隶书朱文印),律师亲笔证明及钤印同上,手书日期“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十二日。”同日,杨律师亦收到“鲁迅版税调解案第二期公费一百十元。”第三次欠款,支付于11月20日,金额为“壹千玖百念捌元四角壹分。”格式同上。同日杨律师收到调解公费96元。第四次欠款,支付于12月20日,金额为“壹千九百贰十捌元四角壹分柒厘正。”格式同上。同日杨律师收到调解公费96.42元。综合4次付款,鲁迅共收到的总金额是8246.82元,与经律师分四次付清2万元的商定完全不符。在有具体日期的收据中,未见同期有其他的支付凭据。但有一张1930年2月16日鲁迅和杨律师共同签字的收据,写明“十二、一月应付版税”,金额为2000元,即便在约定的4次付款之外,每月固定致送金额不是400元,而是1000元,即使自9月起计,1929年度支付的也仅4000元,加上上述8200余元,仍不足2万之数。何况,每月定金400元应是再度出版鲁迅新书的酬劳。
  ……
好的,以下是为一本名为《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的图书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书籍简介:流变中的文学地理与时代精神 《故园重塑: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书写与文化图景》 【书籍概览】 《故园重塑: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书写与文化图景》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文本中“地域性”的书写、建构与权力运作的学术专著。本书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以作家、流派或主题为中心的分析范式,转而将文学作品视为特定文化地理的产物与媒介。它探讨了现代作家如何在传统地域观念瓦解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宏大叙事中,通过文学语言重新描摹、想象甚至干预现实的地理空间,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文学故园”。 本书并非仅仅梳理不同地域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而是深入挖掘文学想象如何与真实的社会经济变迁、政治权力布局以及地方文化记忆相互缠绕、相互塑造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文学的地理学”(Literary Geography)如何成为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键视角。 【核心议题与研究维度】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三大相互关联的维度展开深入研究: 一、地域的“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空间权力与文学地图的重绘 二十世纪初,随着清末以来的社会剧变,原有的以京师为核心的文化地理观念受到严峻挑战。本书考察了在这一历史断裂期,文学界如何重新界定和分配“中心”与“边缘”的概念。 “南国”叙事的兴起与政治寓言: 重点分析了以南方城市、沿海地带为背景的文本如何承载了现代性的进步观念和商业精神,以及这些文本中对传统地域文化(如宗族、旧式园林)的批判与解构。研究发现,对特定地域的描绘,往往成为对政治体制或社会弊病的隐晦批评。 边疆想象与国家认同: 探讨了在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文学如何处理和想象“内地”与“边陲”的边界。这部分着重分析了少数族裔地区或地理上被视为“蛮荒”的地域,如何在主流现代文学中被异化为需要被“文明化”的对象,或被浪漫化为逃离都市压力的乌托邦。 “乡愁”的地理学: 区别于泛泛而谈的“乡愁”,本书将乡愁置于具体的、可考察的经济地理变迁之下。分析了乡村破产、人口流动背景下,知识分子对“逝去的家园”的描绘,并揭示了这种怀旧叙事背后潜在的阶级和地域偏见。 二、物质空间与文学经验的互证:都市化进程中的具象书写 现代文学与现代都市的兴起密不可分。本书摒弃了将城市简单视为“现代性”背景的观点,而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多重经验的“文本”。 都市的物质性与感官结构: 深入剖析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如电车轨道、新式里弄、百货公司)在小说中如何被物化和感知。研究表明,现代作家对光影、噪音和拥挤人群的描摹,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带有疏离感的都市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对传统审美规范的挑战。 “街道”与“房间”的权力关系: 通过对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细致对比,探究了现代都市个体如何在其私人领域(如租界公寓、单身宿舍)中寻求身份认同,以及公共街道如何成为阶级、性别和政治冲突的交汇点。 消费文化与地域符号的嫁接: 分析了现代文学如何参与到都市消费主义的建构中。例如,特定地域出产的物产(如茶叶、丝绸、特色小吃)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文化符号意义,成为地域身份的快速识别码。 三、档案、地图与文学:地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本书的另一重要创新在于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知识生产的载体,与当时的地理学、社会学调查以及政府的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交叉比对。 文学对地方志的修正与补充: 考察了现代作家如何利用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挑战或丰富了官方出版的地方志和旅行文学中固化的地域描述。他们笔下的地方,往往是充满了非正式知识和被压抑的底层经验的鲜活场域。 文学中的“不可见之地”: 聚焦于那些在官方地图和规划中被抹去或边缘化的群体和空间,如棚户区、码头工人社区或特定行业的聚居地。文学如何为这些“不可见之地”提供了发声的通道,并构建了它们独特的非正式文化地图。 文学的传播路径与地域偏见: 分析了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域间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生态,考察了特定地域文学作品在异地被接受或误读的机制,从而揭示了现代文化传播网络中隐含的地域偏见和文化霸权。 【结论与学术价值】 《故园重塑》通过严谨的文本细读与扎实的社会历史背景梳理,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转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它表明,现代文学的创新性不仅在于叙事技巧的革新,更在于其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刻地理学洞察。本书不仅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文化地理学、城市研究以及现代中国社会史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之作。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熟悉的文学场景,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于土地、流动与身份重塑的宏大叙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学科的交叉视角,将文学史、社会史、城市史甚至建筑史的知识融为一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鲁迅在上海居住过的几处老洋房的分析感到惊叹。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建筑的外观,更是通过对建筑风格、周边环境的考证,解读出这些空间如何影响了鲁迅的创作思绪,又折射出当时上海的阶级分化和社会变迁。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鲁迅在某个咖啡馆里与友人论辩的情景,或者在某个书店里寻找珍贵书籍的片段,都写得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这让我意识到,研究鲁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更需要深入到他生活的具体物理空间和社会环境中去,才能真正把握其思想的脉络。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兼备,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这本书,我最近刚读完。作为鲁迅研究的爱好者,上海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本身就承载着太多鲁迅的印记。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梳理鲁迅在上海的生活轨迹,更是深入挖掘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塑造了鲁迅,又如何被鲁迅所反观和批判。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鲁迅在虹口时期的论述,那些租界里的生活气息,那些社会底层人们的挣扎,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鲁迅的译介工作也做了细致的考证,我一直觉得鲁迅的翻译文学作品是他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上海正是这个中转站。看到他对《呐喊》、《彷徨》等重要作品在上海的出版历程,以及那些书信中流露出的创作心境,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鲁迅,不再局限于他单一的文学成就,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城市肌理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这种研究方法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坦白讲,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进行一次寻根之旅。作者带领我穿梭于鲁迅曾走过的街道,探访他曾经工作过的机构,甚至想象他当年在老上海的弄堂里行走时的身影。书中对鲁迅在上海参与的社会运动和文化论战的描述,让我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觉得,鲁迅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而上海这座大都市,正是他投身社会变革的绝佳舞台。书中细致地梳理了鲁迅与当时其他文化名流的交往,那些跨越党派、思想的碰撞,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貌。特别是关于鲁迅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以及他与黎锦晖等人的交往,都让我对鲁迅与当时上海文化界的复杂关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具时代感、更深刻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血脉的鲁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全新的鲁迅解读方式。它没有像以往的很多研究那样,把鲁迅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将他拉回到真实的上海,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上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鲁迅在上海的市民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他对食物的偏好,他对邻里关系的看法,甚至是他与孩子们的生活点滴。这些“琐碎”的细节,恰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鲁迅。书中的一些篇章,还探讨了鲁迅在上海的经济状况,以及他如何在那个年代维持生计,这让我意识到,鲁迅的创作并非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这种接地气的研究,让鲁迅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努力生活、思考和战斗的人。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鲁迅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的书,而《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鲁迅的生平、创作与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鲁迅后期在上海的创作轨迹的分析,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时期,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深入探讨了鲁迅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关系,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对鲁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鲁迅,更是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上海,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孕育和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来审视鲁迅,让我们看到一个与上海这座城市共生共息的鲁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