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共收录作者论文四十余篇,分为五组:传统文化省思、道家文化探幽、儒家文化新论、学术札记选粹、地域文化浅论。作者以全球视野和现代精神审视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面向,尤其注重发掘儒、道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整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邵汉明,1959年4月出生于安徽绩溪。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其后一直任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做过编辑、科研、科研管理工作等。曾任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战线》主编。
传统文化省思
传统与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
漫议修身——传统文化的视角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研究20年回顾
近20年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研究述评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道家文化探幽
道家学说中的超越意识
老子道的特性剖析
话说老子《五千言》
庄子人学二题
论《庄子》中的孔子
庄子其人其书其论
司马承祯养生思想述评
近20年道家之人论研究
儒家文化新论
面向新时代的儒学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
现代新儒学及其理论得失
孟子之忧患意识与“大丈夫”及其启示
荀子天人观论析
儒学与当代社会研究的简要回顾
儒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新儒学研究述要
学术札记选粹
孔子治学的三个特征
杨学失传的原因及其启示
“束脩”与“志于学”
”推己“与”克己“
三达德与五达道
知·仁·勇
“五十以学易”与“五十而知天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原始儒家的忧道意识与乐道精神
老子处世六法
儒学命运的回顾与前瞻
诚实守信 义以为尚
对传统文化宜扬弃不宜否定
地域文化浅论
关于加强地域文化研究的若干建议
——从”东北文化“与”西口文化“的比较谈起
东北草原文化的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吉林传统区域文化同21世纪的优势区域文化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分析
关于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松原历史文化研究》绪论
《满族古老记忆的当代解读》序
《满族说部研究丛书》总序
《吉林民俗审美新论》序
后记
传统与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一、我们与传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我们先来讨论什么是传统。据张立文先生考证,“传”的本意是“遽”,《尔雅·释言》云:“遽,传也”。引申为传授,唐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亦云:“传者,相传继续也。”“统”的本意是蚕丝的头绪,文字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而宋代大哲学家朱熹则发挥先哲孟子“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说:“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今后也可继续而行也。”①按照笔者的理解,从语义学的角度讲,“传”的主体是前人,是前人相传;“统”的主体是后人,是后人相继。因而所谓“传统”,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前后相承,世代相继的东西。而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讲,“传统”即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通过历史积淀而追继下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相对稳定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语言文学和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按照现代西方解释学的理论,“传统是被诠释的。传统是同时具有历史传承与后世创造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他们反对把传统仅仅作为历史现象。”②“所谓传统就是传统的解释者与作为对象的‘本文’(传统)在双方的视界溶和后的产物。没有独立于解释者的纯粹客观的传统本身。我们在与传统对话时,介入了传统,超出了传统。”③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传统特别是中国传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传统不是死的,不是博物馆中陈列的僵死的古董,而是活的,是来自过去并且现在仍有生命力的精神存在;传统又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传统,只要它称得上是传统,它都具有这样两个一般性的特征:第一,传统是多样性与一元性的统一。所谓多样性,指的是任何民族传统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成分构成的;所谓一元性,指的是在众多传统中,总有一传统居于主导的地位,它的兴衰对其他次传统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第二,传统还是流动性与恒常性的统一。所谓流动性,说的是任何传统都不可能铁板一块地延续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它的内容和形式亦将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时代要求;所谓恒常性,说的是在传统的变化发展中,总有一种常住性的东西被保存下来,这种常住性的东西是该传统所以为此一传统而非彼一传统或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内在根据或内在精神。
关于传统和传统之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加深传统与我们之关联的理解和把握。传统与我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作为现实的人能不能离开传统而存在?照笔者的意见,我们既有不理解传统的自由,也有对传统作出不同理解或解释的自由,却没有不生活于其中的自由。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对传统茫然无知,可以不理解它,有不理解的权利;如果我们对传统有所认识或者有各不相同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传统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说明,即有理解的权利;但不管我们对传统采取何种态度,是欣赏、赞成抑或厌恶,只要他生存于一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他就不能不受到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的精神传统的制约和影响。换句话说,他就不能不生活在传统之中。他要想与传统判若两物,一无瓜葛,便是不可能的。五四时期的胡适,可以说是反传统的勇士,但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他的生活方式,却是典型的传统式的,即是最好的说明。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作者。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些文章,觉得他的思想非常有深度,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独特,总能引发我很多共鸣。所以当我知道他出了新书,而且是关于“传统”这个我一直都很感兴趣的主题时,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艺术感,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和抽象的图案,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简单说教的书,而更像是一种思想的艺术呈现。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我已经能想象到,作者会用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去揭示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甚至可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惊喜,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传统”这个词有更丰富、更动态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过去僵化的遗产。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提升个人精神层面的读物,而这本书的书名《传统的反思与超越》恰好击中了我。我总觉得,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遗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就蕴藏在那些被我们称为“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之中。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非常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对于那些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价值观念的深入剖析,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面临挑战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超越”的线索,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能勇于创新,为我们的当下和未来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包装也很仔细,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是在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线上讲座上,主持人提到了这位作者,并简略介绍了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平时就对一些历史人文类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从中能获得很多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角。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传统的反思与超越”,这几个字似乎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对待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全盘接受,还是有所取舍,又或者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答案。虽然我还没有时间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我对作者将如何展开论述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新的视野,让我对“传统”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是一种沉静的蓝色,点缀着一些淡淡的金色线条,勾勒出山峦和河流的意象,颇有几分古韵。翻开书页,印刷清晰,纸质也很好,触感温润。我尤其喜欢开篇的引言,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入了一个沉思的世界。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全书,但仅凭这前期的铺垫,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文笔和思想深度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总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老友,初识便能感受到其内在的温度和智慧,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与之深度交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时间、记忆、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位置的深刻探讨,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前行的力量,或者至少,能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反思的空间。这本书的厚度适中,装帧考究,无论作为案头读物还是赠予友人,都显得非常得体。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感到有些疲惫,读一些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书,是我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没有过多的装饰,反而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我翻看了目录,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抉择”,“文化基因的重塑与新生”,都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引人入胜。我个人一直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常常在思考,我们今天的种种困境与成就,有多少是源于过往,又有哪些是需要我们去打破和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让我觉得它承载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