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时间的厚重感,封面那几个沉稳的宋体字,仿佛就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庄严与朴素。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便是那种对历史质感的还原。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营造一种氛围,让你感觉自己正坐在一台老旧的电视机前,等待着某个特定历史时刻的信号出现。比如书里提到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电视报道,那种措辞、那种剪辑手法,都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与开拓性。尤其是对早期“样板戏”电视转播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评价艺术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条件和政治语境如何共同塑造了那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电视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特定社会肌理的显影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早期电视评论时所展现的细腻笔触,那种对媒介变迁的敏锐洞察,远超出了普通历史回顾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为高明,它没有被时间线的线性束缚,而是采取了一种跳跃式的叙事策略,像极了电视节目的蒙太奇手法。开篇并没有急于铺陈建国初期的电视萌芽,反而直接切入了八十年代初期的“经济特区”热潮与电视广告的初次登场,那种突兀的商业气息与传统严肃内容的碰撞,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具画面感。读到这里,我甚至能“听”到当年那种略带沙哑的广告配音。接着,笔锋一转,又回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的集体记忆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体验之间的穿梭,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和惊喜。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在关键转折点,他会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社会情绪和观众的集体心理波动。这种叙事的高低起伏,让冰冷的历史信息也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从学术脉络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极其扎实的文献功底,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跨越了纯粹的学院派写作的壁垒。它的语言风格时而严谨如判词,时而又像一位老者在讲述他亲身经历的传奇往事,充满了亲历者的温度。特别是关于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工作者在意识形态审查与市场化浪潮之间左右为难的境遇,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内部会议记录和口述访谈,揭示了创作者面对的巨大张力。这种不回避矛盾、直面历史复杂性的态度,使得全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是对过去五十年电视发展的简单赞美诗,而是一部充满细节、洞察深刻的、关于社会变迁与媒介共生的编年史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电视播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我们是如何通过电视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与内容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平衡感。它没有一味地歌颂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没有沉溺于对“黄金时代”的怀旧。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彩色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的初期,那色彩失真、信号不稳带来的诸多“审美困境”,这种坦诚的记录,恰恰体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例如,对八十年代中后期“译制片热”的分析,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引进国外优秀作品”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配音演员的集体创作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观众对西方文化符号的认知,以及这种集体配音风格本身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穿透现象本质去探究媒介实践的深层结构,远比单纯罗列播出剧目要更有价值。读完全书,你会发现技术革新总是伴随着文化适应的阵痛,而电视,正是这场阵痛的忠实记录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观众”这一角色的重构。在很多关于媒体史的著作中,观众往往被简化为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群体。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观众群体被拆解成了无数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作者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引述和当时的私人信件片段,重建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看电视”的行为模式。比如,书中描绘了九十年代初,邻里之间争抢着观看一场重要足球赛的场景,那种物理上的聚集与精神上的共鸣,被描绘得声色俱厉,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此外,书中对“家庭焦点”的探讨也极其精妙——电视如何从一个客厅的边缘装饰品,逐渐演变为家庭权力结构的核心议价对象。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家庭仪式感的层次递进,让原本枯燥的编年史变得立体可感,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