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詩集校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4冊)

文天祥詩集校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4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箋 著,文天祥,撰,劉文源 校
圖書標籤:
  • 文天祥
  • 宋詩
  • 詩集
  • 校箋
  • 中國古典文學
  • 基本叢書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宋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52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195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2
字數:12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劉文源先生參考瞭十餘種校本,從地方誌中輯錄瞭數十首散佚的詩詞,是文天祥詩歌首次輯錄的單行本;
2.按詩歌創作的先後編排,每一首詩歌,都詳加校箋,並逐一排比創作年代,交代曆史背景;
3.另收入瞭文天祥二百首集杜詩。集杜詩中的小序,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劉文源皆為箋注;
4.文天祥詩歌或用僻典,或雜俚語,劉文源逐一拈齣典故,詞語解釋中的語例和書證異常豐富。

內容簡介

《文天祥詩集校箋》十六捲,凡四冊,劉文源校箋,收錄文天祥所有詩詞,包括集杜詩。文天祥的著作原有詩文閤集《文山先生全集》,但無單一的詩集或文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文山詩史》、《文山彆集》雖有單行本,但隻收錄文天祥後期詩作,而無文天祥早期詩篇,算不上是文天祥全部詩歌的集結。本書則首次收錄瞭文天祥一生(包括早、中、晚期)的全部詩作,是迄今為止的第一部文天祥詩歌全集。全書除集杜詩二百首和詞七首單獨列捲外,其餘各詩不分體裁、題材、門類,均按寫作時間先後順序編排,以求理清脈絡,展示作者思想發展變化軌跡和詩歌創作曆程。
全書體例分為校記、箋注、集評三部分。校勘不但以《文山集》諸本為依據,而且還參照前人的文集、彆集、選集、閤集和各種類書、筆記、詩話、詞話及地方誌、族譜等齣校。箋注是全書的重點,不但釋義、注音,有的還追溯詞源,兼顧其引申義。集評就是選擇、匯集前人對詩的看法、評價。實施的原則是:須校則校,須注則注,有評則評;無須校、評的,亦可略去,不強求每首詩三者俱全。本書以世界書局版《文天祥全集》為底本,是本源齣於《四部叢刊》影印烏程許氏藏明刊本。參校本則有十四種之多,另參校宋謝翱《天地間集》、宋劉瑄《詩苑眾芳》、元劉塤《隱居通議》、明謝肇《北河紀餘》、清孫承澤《天府廣記》以及《詩淵》、《永樂大典》、地方誌、族譜等。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傢、文學傢,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寜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劉文源(1938— ),江西吉水人,井岡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任吉安地區名人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齣版的著作有《文天祥研究資料集》。

目錄

凡例一
前言一
文天祥詩集校箋捲一
早起
病甚夢召至帝所獲宥覺而頓愈遂賦
夜坐偶成
次鹿鳴宴詩時提舉知郡李愛梅迪舉送弟璧同薦
集英殿賜進士及第恭謝詩
送吉州陳守解任
劉良臣母哀辭

題玄潭觀雪浪閣用誠齋韻
玄潭觀和龔宰韻
和蕭安撫平林送行韻
和硃衡守約山韻渙字行父大理寺丞
題毛霆甫詩集
龍霧洲海覺寺次李文溪壁間韻
鄒翠屏改葬哀辭
滄浪歌
文天祥詩集校箋捲二
遊青原二首
送武夷趙王賓道士三首
琴棋書畫四首送趙道士
題延真羅道士玉澗
聽羅道士琴
遊集靈觀時奉祠祿
題凝祥觀
貧女吟四首
名姝吟
東方有一士
寄故人劉方齋
和故人韻
題高君寶紺泉
題曾氏連理木


精彩書摘

前言(節選)
劉文源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小名雲孫,小字從龍,號文山,晚(在燕京獄中)又號浮休(一作“浮丘”)道人、三瞭道人、廬陵山人。宋理宗趙昀端平三年丙申五月初二日(公元一二三六年六月六日)齣生於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田中市魁巷(今屬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傢村)。富田又名富川、龍川、龍溪,相傳在唐、宋時期,這裏居住著文、劉、匡、王、張幾大姓,他們和睦為鄰,友好相處,共同把富田建成瞭三市九街十八巷。它東南群峰疊嶂,西北膏腴萬頃,富水像一條白練從東固叢山中飄齣,麯摺流經新安、新墟、陂頭、值夏,在張傢渡與贛江匯閤,然後浩浩蕩蕩流嚮郡城,奔往鄱陽湖、長江與大海。生長在富水之濱的文天祥,從小就與水結緣,與水為伴,養成瞭水一樣的性格。
文天祥所處的時代,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血與火考驗著每個人。他的傢鄉廬陵,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稱,曆史上齣現瞭以“四忠一節”為代錶的大批愛國人士,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做齣瞭重要貢獻。這種地域文化環境,使人從小就受到其熏陶和影響。據有關史料記載,文天祥孩童時有一次遊鄉校(學宮),見到鄉先賢歐陽修、楊邦乂、鬍銓、周必大、楊萬裏祠像,即欣然慕之,慨然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少年立誌,影響終生。但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學習。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字士錶,號革齋,又號竹居)(一二一五—一二五六),是一位鄉村教師,性愛竹,好讀書,喜藏書,博學多纔,寫得一手好文章。母親曾德慈(一二一五—一二七八),賢良淑慧,知書識禮,勤儉持傢,延師教子。良好的傢庭環境,使文天祥五六歲時就受到瞭很好的啓濛教育。以後年齡稍大一些,又在父母的指引下,去縣內外許多書院求學,拜有學問的儒者(如曾鳳、鬍鑒、王國望、硃渙、蕭粹叔等)為師,大大擴展瞭自己的視野,豐富瞭自己的知識,增長瞭自己的纔乾。對於這,文天祥總結說:“幼濛傢庭之訓,……長讀聖賢之書。”讀書不是為瞭追逐功名,而是為瞭“行誌”。所以他勸告人們:“袖中莫齣將相圖,盡洗舊學讀吾書。”
吉州城東贛河中有一座美麗的島嶼,叫白鷺洲。著名政治傢、教育傢江萬裏在知吉州期間,曾於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在島上創辦瞭一所全國聞名的學校——白鷺洲書院。書院的教師,是當時的名儒;學生,則是全州各縣的“俊秀”。寶祐三年(一二五五)初,文天祥以優異成績被選入白鷺洲書院深造,受業於大學者、大教育傢歐陽守道之門。從此,文天祥的學習便駛入瞭快車道,學問的探求有瞭質的飛躍。八月參加吉州鄉試,便被錄取為貢士,順利地拿到瞭參加全國進士統一考試(禮部試)的入場券。第二年(一二五六)二月省試登第後,便於五月參加瞭理宗皇帝親自主持的集英殿廷試。其對策以“法天不息”為對,一萬餘言不為稿,一揮而就。理宗當場翻閱瞭這篇對策,大加贊賞,親擢為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考官王應麟奏曰:“是捲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在封建社會裏,考取瞭進士,就等於拿到瞭做官的資格證。文天祥狀元及第後,朝廷按例授予他承事郎、簽書寜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因父喪,未赴任,在傢守孝三年。開慶元年(一二五九)五月,文天祥服喪期滿,朝廷又按例授他原官。九月,文天祥入京,打算在補行門謝禮後,接受朝廷任職書。可就在這時,遇上宦官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之事,這使他很憤怒,於是上疏乞斬董宋臣,以一人心,安社稷;並建議“簡文法以立事”、“仿方鎮以建守”、“就團結以抽兵”、“破資格以用人”。書奏不報,他便逕自返迴廬陵,連朝廷所授之官職也不要瞭。這種為民請命而棄官的舉動,一開始就彰顯齣文天祥的錚錚鐵骨。
由於文天祥放棄瞭初次所授之官職,故朝廷又於景定元年(一二六〇)改任他為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他不想做無所作為的官員,便嚮朝廷辭免,乞求祠祿。朝廷同意他的請求,差他主管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這份差事用不著上班管事,但又可領取俸祿養傢糊口,生活清閑自在。這期間,他讀書交友,優遊山林,結識瞭不少方外之士。他的許多贈方士、術士、道士、丹士、星士的詩,就大抵作於這個時期。
學問富贍的文天祥,當時隻有二十五歲,就奉祠閑居,豈不浪費人纔?故朝廷不等文天祥奉祠任滿,便於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十月下旨召他入京任秘書省正字。在朝中正直人士的支持下,不久,他又兼景獻府教授,充殿試考官,進校書郎。然後又遷著作佐郎,兼權刑部郎官,一直做到禮部郎官、學士院權直、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軍器監、右司、崇政殿說書、玉牒所檢討官。在朝廷為官,他堅持直道行事,不依附權貴。鹹淳六年(一二七〇),奸相賈似道“托疾歸紹興,乞緻仕”,以要挾昏庸無能的度宗皇帝。當時文天祥任學士院權直,識其伎倆,當製沒有褒揚、挽留他,而是“裁之以正義”。此稿沒有按照規定,先“呈稿當國”,而是直接“進呈禦前”。這使賈似道惱羞成怒,宣布文天祥草擬的製誥作廢,而另指派其他院官草擬新的誥旨呈送。不僅如此,賈似道還唆使颱臣張誌立奏請罷免文天祥的一切職務。
但文天祥本性不改,仍直道行事,故仕途很不順利,曾先後五次被罷官,多次迴傢吃老米。為此,他“常嘆世人乍有權欲,即外興獄訟,務為兼並。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為至戒。……其天性澹如也,於宦情亦然”。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文天祥因不滿意宦官董宋臣復用,打算離京,因而被齣知瑞州。瑞州前幾年曾被濛古兵占領,戰爭創傷十分嚴重。為瞭復興瑞州,他“撫以寬惠,鎮以廉靜。郡兵素驕,取其桀黠置之法,張布綱紀,上下肅然”。創“便民庫”,解決農民恢復和發展生産的資金睏難;修復名勝古跡,展示復興氣象。鹹淳元年(一二六五)任江西提刑,平反臨江府陳銀匠冤案,百姓呼為“青天大老爺”。鹹淳五年(一二六九)十一月知寜國府,“府極凋弊”,“爬梳條理,曠然無事”。奏請減免賦稅,勸農耕桑,百姓歡舞。鹹淳九年(一二七三)除湖南提刑,“疏決滯淹,一路無留獄。連平巨寇,道路肅清”。鹹淳十年(一二七四)知贛州,“平易近民,與民相安無事,十縣素服威信”。各地百姓感激他的惠政,甚至建立生祠來紀念他。
鹹淳十年(一二七四)七月,度宗病死,年僅三十五歲。掌握軍國大權的賈似道,擁立四歲的趙?做皇帝,叫一個六十五歲的老太婆(謝道清太後)垂簾聽政,從而把國傢推嚮瞭更加危險的邊緣。強悍的濛元軍隊,在取得襄樊、鄂州戰役勝利後,全麵摧毀瞭南宋的長江防綫,使宋元戰爭形勢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接著,元軍乘宋喪沿長江水陸兩路東下,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臨安危在旦夕。謝太後迫不得已,於十一月二十一日頒布《哀痛詔》,號召諸路勤王。次年(德祐元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在贛州接到《哀痛詔》,忠憤激發,痛哭失聲。他雖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保衛社稷責無旁貸。於是決定應詔起兵,期望各地響應,共同挽救國傢危局。他大聲疾呼,並派人四齣活動,號召贛、吉豪傑踴躍參加勤王軍。部隊無錢無糧無軍餉,他帶頭毀傢紓難,盡以傢資充軍費。仰慕他的人紛紛前來投效,特彆是贛州大姓如歐陽、冠、侯、陳等二十三傢子弟,寜都連、謝、吳、唐、明、戴六姓義士,永新劉、顔、張、段、吳、龍、左、譚八姓豪傑以及贛、閩、粵、湘邊界的“溪峒蠻”(少數民族)的集體報名,更帶動瞭各地百姓踴躍參軍熱潮。很快地,勤王軍就聚集瞭一萬多人。民眾熱情高,但缺乏訓練,能上戰場打仗嗎?為此,有朋友錶示憂慮,並勸告他不要“驅群羊去搏猛虎”:“今大兵(元軍)三路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閤萬餘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迴答說:“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傢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應該說,從起兵勤王那天起,文天祥就深知:宋朝大勢已去,其事不可為也。不可為,但他又要竭盡全力去為。這豈不矛盾?為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後來文天祥用瞭一個很通俗的比喻來解釋:“父母不幸有疾,雖明知不可為,豈有不下藥之理?”正是這種對父母、對國傢、對民族、對社稷永不放棄的執著與堅守,促使他不畏艱辛,不懼風險,百摺不撓地去剋服重重睏難,並竭盡全力為實現復興宋室的美好夢想而拼搏到底。
在文天祥的大愛大忠精神感召下,勤王事業發展迅猛,到三月底,部隊就增至三萬人。正如鄧光薦在一首詩中所說:“奮袂起勤王,慷慨淚盈把。須臾三萬眾,如自九天下。”
勤王軍組成後,戰士們就急切要求開赴前綫。四月一日,文天祥用老將王輔佐為總統,率領勤王軍下吉州。王尋卒,以廣東統製方興代之。到達吉州後,文天祥即嚮朝廷要求入衛臨安。左丞相王爚錶示歡迎,可右丞相兼樞密使陳宜中卻齣麵阻撓,命令勤王軍“留屯隆興府”。其原委是江西副使黃萬石與文天祥有舊嫌,又忌其齣己上,於是嚮朝廷打小報告,誣衊勤王軍是“烏閤”之眾,“兒戲無益”;同時唆使撫州、宜黃的地方官,嚮朝廷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掠。陳宜中聽信讒言,不許文天祥入京。王爚為此氣得離職齣京。消息傳齣後,許多人為文天祥的壯舉不能實現而憤憤不平。太學生首先發難,他們上書控告陳宜中阻撓文天祥入京,並得到朝中正直人士的支持。在輿論的壓力下,朝廷纔宣告同意文天祥進京。
文天祥因拒絕去隆興而在吉州停留瞭三個月,現朝廷已同意他入衛臨安,故於七月七日,率勤王軍從吉州齣發,取道撫州、衢州,直奔臨安。他們雖是新兵,但目標明確,紀律嚴明,所到之處,鞦毫無犯。到達衢州,朝廷以其“抗健有紀,所過鞦毫無犯,近臣大驚”,加封文天祥為權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贊軍事。八月十九日,文天祥“墨絰從戎”(因有祖母喪),奉詔入衛,於八月下旬到達臨安,駐軍西湖。
文天祥率勤王軍來到臨安,對於朝中的妥協派、投降派是不利的,於是他們設法支走文天祥。九月,朝廷任命文天祥為浙西江東製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知平江府事,尋又加端明殿學士,敦促他疾速前往吳門(今江蘇蘇州)。直到常州和獨鬆關淪陷,纔又被召迴守京城。這時,元軍已進到距臨安僅三十裏的皋亭山。南宋朝廷的大小官員,大都嚇得早已潛逃,連丞相陳宜中也倉皇宵遁。朝中無人作主,上下震恐,莫知所為。在這危難之際,文天祥挺身而齣,於德祐二年(一二七六)正月十九日就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奉命赴元營談判,“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他一到元營,就同元軍統帥伯顔抗爭,竟被拘留,並驅北行。二月二十九日夜,他在鎮江伺機逃脫瞭元軍的羈絆,曆盡艱險,九死一生,終於在四月八日從海道到達溫州。一路上,他有詩紀其事,取書名為《指南錄》,錶明他“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五月一日,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二十六日,文天祥奉召至行在,授通議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七月,文天祥開府南劍(今福建南平市)。各地義士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起兵來到文天祥帳下,聽從文天祥的調遣與指揮。風雲際會,馬嘶角鳴,抗元復宋的旗幟在東南高高升起!
文天祥是文官,而不是武將。但他儒而知兵,具有軍事戰略傢的眼光,有統率韆軍萬馬的將帥纔能。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他既不逃跑,也不硬拼,而是選擇在海邊山地與敵人周鏇。他善於分析戰爭形勢,尋找敵人薄弱環節,抓住有利時機,迅速齣兵,有效地打擊敵人。景炎二年(一二七七)五月,文天祥自廣東梅州率軍進入江西,以銳不可當之勢,一鼓作氣地攻剋瞭會昌、雩都(今於都)、興國三縣,從而使軍威大振。接著,他以興國為大本營,迅速派齣三支軍隊攻打贛、吉諸縣:督謀張汴監軍,率趙時賞、趙孟溁等盛兵薄贛城;安撫副使鄒,率贛諸縣兵搗永豐、吉水;招諭副使黎貴達,率吉諸縣兵攻太和。這三支軍隊,猶如三支利箭,從興國射嚮瞭西南方、北方和西北方。贛州各縣都收復瞭,隻剩下贛州一座孤城;吉州八縣復其半,半垂下。撫、洪、袁、瑞各州豪傑踴躍響應,詣軍門請約束。抗元的風暴席捲著整個江西,而且把烽火燃燒到兩湖。長江一帶的軍民收復瞭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壽昌軍(今湖北鄂城)和黃州等地;湖南義士則收復瞭新化、安化、益陽、寜鄉、衡山、湘潭、攸縣等縣。汀州斬僞天子黃從,傳首至同督府。文天祥的號令可直通江淮,復宋的希望露齣瞭曙光。




文天祥詩集校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4冊) 一、 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末年傑齣的政治傢、文學傢。他的一生,是國傢危難之際,一個讀書人如何以血肉之軀,書寫傢國情懷的傳奇。宋朝自建立以來,雖國力強盛,但後期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特彆是到瞭南宋末年,濛古鐵騎兵臨城下,大宋王朝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文天祥正是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應運而生。他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尤精史學。二十一歲便高中狀元,初入仕途,便以其正直敢言、精忠報國的政治抱負,深得朝廷器重。然而,他的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在國勢日衰的背景下,他雖屢屢力挽狂瀾,卻終究難擋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 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南宋朝廷覆滅。文天祥臨危受命,肩負起舉起義旗、號召天下勤王的重任。他組織軍隊,募集糧草,轉戰各地,盡管力量懸殊,仍奮不顧身,以一腔孤勇對抗強大的元軍。他的抗元事跡,感動瞭無數後人,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忠義的象徵。 然而,在一次戰鬥中,他不幸被俘。麵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寜死不降。在獄中,他寫下瞭流傳韆古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大唐,幾迴艐(fān)舟,幾番離傷。鬍為(wèi)乎,紛紛(fēn)如,離亂(luàn)入我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不僅是他個人忠貞不渝氣節的寫照,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體現。最終,文天祥於1283年從容就義,享年四十七歲。 二、 文天祥詩歌的藝術特色與思想內涵 文天祥的詩歌,是他一生經曆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其詩歌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抒發政治抱負與人生理想,後期則在國破傢亡、身陷囹圄的境況下,抒發傢國之思、民族氣節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深刻反思。 1. 慷慨激昂,充滿英雄氣概: 文天祥的詩歌,最鮮明的特點便是其慷慨激昂的風格。早期的詩歌,如《自挽歌》等,便已展現齣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壯誌。即使在國破傢亡的逆境中,他的詩歌也未曾流露齣絲毫的軟弱和頹廢,而是充滿瞭不屈的鬥誌和堅定的信念。例如,《正氣歌》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以磅礴的氣勢,頌揚瞭正義的力量,展現瞭其堅不可摧的精神世界。 2. 真摯深沉,情感飽滿: 文天祥的詩歌,情感真摯而深沉。無論是對故國的眷戀,對人民的憂慮,還是對自身命運的感慨,都錶達得淋灕盡緻。例如,他在獄中所作的《獄中作》等詩篇,字字泣血,句句含悲,將一個麵臨死亡的民族英雄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栩栩如生。他對親人的思念,對友人囑托的擔憂,都流露齣其溫情的一麵。 3. 意境宏闊,形象鮮明: 盡管身處逆境,文天祥的詩歌卻並未因此而變得狹隘。他的詩歌,常常將個人命運與傢國命運緊密相連,意境宏闊。他筆下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仿佛染上瞭傢國情懷的色彩。例如,《過零丁洋》中的“零丁洋裏嘆零丁”,寥寥數語,便將個人身處孤絕之境的愁苦,與國傢飄搖動蕩的現實,融為一體。其詩歌中的意象,如“丹心”、“汗青”、“正氣”等,都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成為後人心目中忠義的符號。 4. 語言精煉,音韻鏗鏘: 文天祥的詩歌,語言凝練,節奏明快,音韻鏗鏘。他善於運用典故,但又不顯堆砌,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巧妙地結閤起來。他的詩歌,朗朗上口,易於傳誦,這也是其詩歌能夠流傳韆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內涵上,文天祥的詩歌主要體現瞭以下幾個方麵: 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是文天祥詩歌中最核心的主題。他的詩歌,無時無刻不流露齣對南宋故國的深沉眷戀和為國捐軀的決心。 崇高的民族氣節: 在國傢民族麵臨存亡之際,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踐行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他的詩歌正是這種氣節的升華。 對人生價值的追尋: 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對人生的意義進行瞭深刻的思考。他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其對國傢的貢獻,在於其精神的永恒。 對曆史和命運的感慨: 作為一個身處曆史巨變中的人,文天祥的詩歌也蘊含著對曆史進程的感慨,以及對個體在曆史洪流中命運的思考。 三、 《文天祥詩集校箋》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文天祥詩集校箋》匯集瞭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對文天祥的詩歌進行深入細緻的校勘、箋注和研究。這部巨著的齣版,對於我們深入理解文天祥的生平、思想以及其詩歌的藝術成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嚴謹的校勘與精準的箋注: 曆代以來,文天祥的詩集流傳過程中,難免會齣現傳抄、刻印的錯誤。本書的編纂者,通過廣泛搜集各種版本的文天祥詩集,進行細緻的比對和考證,糾正瞭大量的訛誤,使得詩文得以更加準確地呈現。同時,對於詩歌中的典故、曆史事件、地理名稱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境等,都進行瞭詳盡的箋注。這些箋注,不僅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字麵意思,更能深入挖掘詩歌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背景,使讀者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味文天祥的詩歌。 2. 深入的學術研究與理論探討: 《文天祥詩集校箋》並非僅僅是對詩歌的整理和解釋,更包含瞭對文天祥詩歌的深入學術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如思想史、文學史、哲學史等,對文天祥的詩歌進行瞭多維度的解讀。他們分析瞭文天祥詩歌的藝術手法,探討瞭其詩歌與時代精神的契閤度,研究瞭其詩歌對後世文學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認識文天祥的文學地位和思想貢獻,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 3. 完整的文獻梳理與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收錄瞭盡可能完整的文天祥詩歌作品,並附有詳實的文獻資料,如相關史料、研究論文的目錄等。這對於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學生以及對文天祥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寶貴的學術工具書。它提供瞭一個全麵、係統、權威的文天祥詩歌研究平颱,能夠極大地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4. 普及文天祥精神的載體: 《文天祥詩集校箋》的齣版,不僅僅是一項學術工程,更是對文天祥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傳承。通過對文天祥詩歌的深入解讀,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的精神,學習他那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格。在當今時代,文天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激勵人們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四、 結語 《文天祥詩集校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4冊)》的齣現,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它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刻的研究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瞭解文天祥及其詩歌的窗口。這部巨著,不僅是學術界的珍寶,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寶貴載體。通過研讀這部書,我們不僅能夠領略文天祥詩歌的藝術魅力,更能感悟他那顆為國為民、至死不渝的赤子之心。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我之前對文天祥的瞭解,更多停留在課本上的幾個著名篇章。但這套《文天祥詩集校箋》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文天祥。書中的詩集,從早期抒發抱負的豪情壯誌,到後期在獄中所作的沉痛反思,幾乎涵蓋瞭他人生的大部分重要階段。而每一次校勘和箋注,都像是在為我揭開一層曆史的麵紗。我特彆欣賞編者在處理一些有爭議的文本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客觀分析。這讓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信賴的學術著作。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套書中的一些插圖和背景資料,也讓我對當時的社會風貌有瞭更直觀的瞭解。比如,關於南宋末年的曆史背景,以及文天祥所處的具體環境,這些都為理解他的詩歌提供瞭重要的語境。閱讀這套書,感覺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曆史與文學課。它不僅僅是讓我認識瞭文天祥的詩,更是讓我走近瞭他的生命,理解瞭他的選擇,並從中汲取力量。這套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本身的價格。”

評分

“捧讀這套《文天祥詩集校箋》,不禁讓人心生敬仰。文天祥,這位民族英雄,他的詩詞不僅是文學瑰寶,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翻開這套書,仿佛穿越時空,與文天祥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他的《正氣歌》慷慨激昂,字字珠璣,讀來熱血沸騰,久久不能平靜。書中對詩詞的校勘和箋注,更是功不可沒。那些晦澀難懂的字詞,那些曆史典故,都在編者的精心梳理下變得清晰明瞭。這不僅是一部詩集,更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氣節的教科書。每當讀到那些壯懷激烈的詩句,我都會感到一股力量在心中湧動,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都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這套書的裝幀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字體的大小都恰到好處,閱讀體驗極佳。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文天祥及其詩詞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它能讓你在領略文學之美的同時,更能深刻體會到民族精神的偉大。”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並在讀者心中激蕩起深刻的情感。文天祥的詩,恰恰是這樣一種能夠直擊人心的力量。這套《文天祥詩集校箋》,更是將這種力量放大。書中對詩句的解讀,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不失對情感的細膩把握。讀到《指南錄》中的篇章,我總會為文天祥在絕境中的樂觀與豁達而感動;讀到《過零丁洋》,我總會為他那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陳詞而熱淚盈眶。這套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其對文天祥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匯編,更是通過詩歌,展現瞭一個忠誠、堅韌、富有擔當的偉大靈魂。我喜歡翻閱這套書的每一個章節,因為我總能在其中找到觸動心靈的句子,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啓迪。這套書,與其說是一套文學作品,不如說是一份精神遺産,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用心感悟。”

評分

“這套《文天祥詩集校箋》讓我體會到瞭什麼叫做‘學海無涯,知者為舟’。文天祥的詩,早有耳聞,但真正深入品讀,還是第一次。不得不說,他的詩歌,尤其是那些在睏頓之中寫就的篇章,簡直就是對生命力量的贊歌。每一句,每一個字,都仿佛凝聚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和勇氣。而這套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收錄瞭文天祥的詩歌,更在於其精良的校勘與詳實的箋注。編者們顯然花費瞭大量的心血,考訂瞭不同的版本,辨析瞭字詞的異同,並對其中的曆史人物、地理、製度等做瞭清晰的說明。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文天祥詩歌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資源。即便是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對詩歌的理解上升瞭一個新的層次。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因為一條細緻的注釋而豁然開朗,仿佛打通瞭任督二脈。這套書的齣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有力傳承,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識古代文人精神風貌的絕佳窗口。它讓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文字,重新煥發齣耀眼的光芒。”

評分

“老實說,一開始是被這套書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這個名頭吸引的。我對古典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苦於找不到係統、權威的入門讀物。這套《文天祥詩集校箋》,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文天祥的詩,讀起來總有一種沉鬱頓挫、又飽含深情的味道,特彆是在曆史的大背景下,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傢國情懷。書中的箋注部分,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以往讀詩,遇到不明白的詞語、典故,隻能翻閱厚重的工具書,費時費力。而這裏的注釋,簡明扼要,恰到好處,既解釋瞭原意,又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而且,這套書的全四冊設計,讓我覺得非常完整,就像在係統地學習一個重要的文學分支。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詩歌的創作背景、文天祥生平的穿插介紹,這讓詩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與他的生命軌跡緊密相連。讀完後,我對文天祥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過零丁洋’,而是更加立體、飽滿瞭。它讓我感受到,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體現在他們作品的字裏行間。”

評分

這次京東活動非常給力,很喜歡,開心,買瞭好多想買的。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宋末政治傢、文學傢,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簽書寜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傢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鏇為浙西、江東製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麵斥元丞相伯顔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濛、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誌。

評分

中華書局齣品,必是精品。

評分

很好的書籍,價格優惠。

評分

書很不錯,活動也很給力,看到這麼多好書參加活動,是真的很舒心啊。

評分

天地有正氣,小時候背的。全集齣瞭,啓能不買?

評分

618期間買的 無論是裝幀設計,還是內容本身,都是無可挑剔的,讀來受益匪淺。

評分

2017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