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綱

近代中國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廷以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通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教育
  • 學術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7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573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1
字數:7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著名中國近代史專傢郭廷以先生的收山之作。曆時四年完成初稿,其後多次修訂,逝世前仍增補多處。

2、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從國際關係、政治格局、戰事過程、思想流變、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麵俯瞰近代中國的巨變。

3、 沒有繁瑣考證與注釋,便於讀者充分領略其學術內涵與價值。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史綱》是著名中國近代史專傢郭廷以的代錶作。以全局的眼光、翔實的史料,記敘19世紀以來中國受西方文明衝擊之下發生的三韆年以來未有之大變局。作者從世界格局、國際關係、戰事分析、思想流變等宏觀角度俯瞰世變的脈絡,輔以各事件詳細資料,綿密地鈎織齣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之網。本書不是史實的堆積,章節編纂都有作者匠心苦心在內。作者以冷峻的視角看紛繁復雜的曆史,寥寥數語即能將曆史的發展、影響交代得清晰明瞭。沒有繁瑣的考據注釋,適閤普通讀者閱讀,進而瞭解中國近代社會的整體圖景。


作者簡介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陽人。畢業於東南大學曆史係。1949年前任教於清華大學、河南大學、中央正直學校、中央大學。1949年赴颱,任教於颱灣大學、颱灣師範大學,後創建颱北“中研院”近代史料究所,任所長。畢生緻力於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研究。曾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訪學,並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
  代錶作有《太平天國曆法考訂》《中國近代史》《郭嵩燾先生年譜》《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等。
  該書為郭先生1969年赴美訪學時撰寫,曆時四年完成初稿,其後多次修訂,逝世前仍增補多處。

精彩書評

  ★郭先生謙稱這部多達六七十萬字的巨作是史綱,其內容卻記述瞭近代歐美文明對中國的衝擊,把焦點放在19世紀後中國麵臨三韆年以來所未有的大變局,嚮西方國傢學習,變法改革,力圖迎頭趕上歐美的曆史,以及在求新求變曆程中遭到的限製、睏難、挫摺和失敗,下迄國民黨雖經兩次革命,最後在國共競爭中被驅離曆史舞颱的經過。在前後長達約四百五十年的時段裏,從高屋建瓴的全局觀點,不但強調國際關係、政治格局、戰爭經過和思想流變等各個麵嚮,也注意社會經濟等其它方麵的世變。郭先生自謙此書並非學術著作,但正因為沒有繁瑣腳注,可讓讀者充分領略其價值。
  ——著名曆史學傢 陳永發

目錄

小記

第一章 世變前的中國與西方
第一節 中國大勢的推移
一、閎放昂揚之世
二、斂抑沉滯之世
三、清的統治
四、清的衰亂
第二節 西方的海陸環伺
一、歐人東來
二、海疆擾攘——先驅者葡萄牙與西班牙
三、海疆擾攘——繼起的荷蘭與英國
四、中俄陸上的和戰
第三節 西教西學的傳入與中阻
一、耶穌會士的貢獻
二、西學西教的發展
三、教士內訌
四、西教被禁與西學之衰
第四節 中西通商與英國的地位
一、廣州互市
二、口岸限定與夷人防範
三、馬戛爾尼奉使的無成
四、糾紛不已

第二章 西力衝擊(上)(1830-1850)
第一節 中英爭端的擴大
一、英國的新舉措
二、平行往來與舊章遵守
三、鴉片與銀漏
四、禁煙問題
第二節 林則徐的禁煙
一、道光的決策
二、強製繳煙
三、堅持具結與交凶
四、西情探求與外交運用
五、對英封港
第三節 英國的炮艦政策
一、決定用兵
二、戰爭初起
三、無結果的和談
四、戰事繼續
第四節 中國境遇的初變
一、南京條約
二、美法效尤
三、五口通商
四、教士的活動
五、西事研究
六、造船製炮與撫綏
七、粵民反英

第三章 內部動亂(上)(1850-1860)
第一節 太平軍的興起
一、鴉片戰爭與內潰的加劇
二、洪秀全的反清運動
三、新王朝的創建
四、直前北伐與迴師西徵
五、對外接觸
六、北撚與南會
第二節 極權統治
一、信仰統製
二、兵民閤一
三、官製與政事
四、聖庫與田畝製度
五、婦女地位與劄俗
第三節 傳統勢力的對抗
一、曾國藩的領導
二、湘軍東徵
三、天京內變
四、太平軍的重振
五、曾國藩總製東南

第四章 西力衝擊(下)(1850-1860)
第一節 西方國傢的攜手
一、鹹豐的對外動態
二、英美法欲壑的增長
三、修約交涉
四、二次戰爭的導火綫
第二節 英法聯軍與俄國的機會
一、英法的軍事閤作與美俄外交追隨
二、奪據廣州
三、進攻大沽
四、天津要盟
五、上海改約交涉與鴉片開禁
六、俄國的再度東侵
第三節 中國境遇的再變
一、戰火重燃
二、英法大舉進兵
三、北京陷落
四、列強的共同收獲
五、俄國的獨得
……
第五章 內部動亂(下)(1860-1877)
第六章 憂患中的自強運動(上)(1860-1885)
第七章 憂患中的自強運動(下)(1874-1893)
第八章 甲午慘敗與中國分割(1885-1900)
第九章 改製維新與排外(1885-1901)
第十章 滿清傾覆前夕的內外情勢(1901-1911)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1911-1912)
第十二章 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2-1916)
第十三章 軍閥恣雎(1916-1924)
第十四章 再革命(上)(1915-1924)
第十五章 再革命(下)(1925-1928)
第十六章 兩種內戰(1929-1931)
第十七章 安內與攘外(1928-1936)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戰爭(1937-1945)
第十九章 中國大陸政權的改變(1945-1950)
補充閱讀書目舉隅
書後小記

精彩書摘

  《近代中國史綱》:
  第二節太平軍的末路一、紀綱隳壞太平軍的宗教信仰、政治、經濟、社會政策與措施,無論反對者斥其如何怪誕詭譎,當清廷失去控馭、人心思變之鞦,確能收一時煽惑脅製之效。而其初期上下一心,甘苦相共,領導人正當少壯之年①,朝氣蓬勃,實尤足多。中期之後,一切全非,卒至敗亡。外在的情勢轉變,固然有關,根本所在,為其自身的日趨腐化、惡化,喪失瞭淬礪奮揚之氣。
  宗教對於太平天國的創建確有極大作用,然亦受瞭宗教之纍。宗教為洪秀全羅緻瞭不少狂熱的信徒,不惜犧牲一切以從,亦因此激起衛護名教者的反抗,招來瞭勢不並立的勁敵。他原是假宗教以愚人,沒想到竟至作法自斃。在前期,有天父下凡之說,結果演成自相殘殺;在後期,他仍強調諸事均有天父、天兄作主擔當,太平一統,即將到來。但何以久久未能實現,屢屢喪師失地?不惟一般人不再盲從,甚而他的高級將領的信心亦生動搖。而他本人似乎反陷溺愈深,極力使自己神化,一心依賴神力,忽視現實,失去理智,無異自愚。李秀成曾反復言之。1860年,再破江南大營之後,洪秀全“格外不由人奏,俱信天靈”,一味靠天,不肯信人。安慶行將不守之時,李勸他預防湘軍來圍天京,反大受責斥,說是“爾怕死!朕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統”,“殘妖易滅,功勛易成”。但太平軍之日暮途窮,則為顯然的事實,自欺而不能欺人。有人說他精神錯亂,亦可謂為執迷不悟。在如此領導下的軍政,尚有何希望?
  經過天京的內訌,洪秀全偏信他的親族寵幸,任其鬍作亂為,上下離心。李秀成勸他“擇纔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依古製而惠四方,求主禮而恤下,輕世人糧稅,仍重用翼王”,終不見聽。洪仁開雖有纔識,但乏功勛,到天京不滿半月,封為軍師、乾王,要人悉歸其製,眾望不孚。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曾說, 自洪仁玕執政,“諸宿將多不服,賊勢之衰,蓋由於此”。1861年,洪仁開以援安慶失敗革職,朝政復歸洪仁發、洪仁達。李秀成見政情日壞,“屢俱本奏,天王不從,越奏越怒”,甚至說:“政事不與你相乾,王次兄勇王(即福王洪仁達)執掌,幼西王齣令,有不遵西王令者,閤朝誅之。”幼西王為蕭有和,天王之甥,是一個十幾歲的黃口孺子。
  濫封爵職為太平天國的另一緻命傷。早期除東、西、南、北、翼王及燕王(秦日綱)、豫王(鬍以晃)外,無其他王號。天京內訌後,洪氏兄弟首先封王,其次為陳玉成、李秀成,至1861年前期,仍僅十人左右。此後愈封愈濫,多至二韆七百餘人,一因齣於猜忌,采眾建政策,以分削宿將實力,李秀成的大將陳坤書之封護王,即為一例。一欲藉名號以收買臣屬,但事姑息,不明賞罰。強有力者互不相下,“各守疆土,招兵固寵”,不顧根本,此為洪仁開之批評。“黨羽無定數,酋長無定謀,……僞王……不甚服僞天王、忠王之調度,各爭雄長,苦樂不均,敗不相救”,“此王所踞之地,常為彼王劫掠”,此為曾國藩的批評。李鴻章亦說:“增封多王,內亂猜忌,愈散漫不可製。”左宗棠說:“賊中僞王……彼此猜忌,勢不相下。”李秀成認為亡國大誤之一,即在濫封多王。至其他爵職,亦大量增加。1857至1858年之間,新設義、安、福、燕、豫等爵號,“不及一年,舉朝內外,皆義、皆安”。洪仁開曾感慨地說,大傢“動以升遷為榮,幾若一歲九遷而猶緩,一月三遷而猶不足”,若“再隱忍姑息,我輩無生理”。主將初僅數人,其後至少數百。天將、朝將、佐將,更不可數舉。1861年,有一位到過南京的英國人說,天京幾全是公職人員,均.為消費者,亦是破壞者。後期太平軍紀律的惡劣,為無可否認之事。號稱治軍嚴明的李秀成,亦不能約束所部。1860年,江寜李圭被虜,年餘後逃齣,著有《思痛記》,記事尚能持平。據雲:是年江蘇丹陽被李秀成部占領後,“殺戮之殘,蹂躪之酷,無日無之。……弱者存活,十不二三。……行此事者,大抵湘、鄂、皖、贛等籍人,或流氓地痞,裹附於賊,或戰敗而降賊者。其真正粵賊,則反覺慈祥愷悌,轉不若是之殘忍也”。“賊亦令禁止騷擾百姓及劫掠衣物等,……顧賊眾奉行者少,而以清軍之降附者尤為凶殘貪暴。”又據江西《高安縣誌》,“癸醜(1853)賊至,所擾惟典鋪大傢為甚。乙卯(1855)再至,惟以仇視官紳,苛勒殷富以售其黠,淫掠焚殺猶未甚也。至辛酉(1861)逆酋李秀成至,而禍斯極矣,分擾各屬,放手焚殺,恣意淫掠,各鄉勇男婦死者不下數韆人,所過成焦土”。
  浙江為太平天國晚期的主要轄區,兵戈連年不休。
  ……


跨越時空的思想激蕩:《西方哲學史綱要:從古希臘到現象學》 導言:追問“是”的本質,人類思維的宏偉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思想傢羅列或學說堆砌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哲學思想演變曆程的宏大敘事。我們試圖在時間的長河中,捕捉那些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關鍵轉摺點,探究哲學傢們如何應對時代提齣的根本性問題——關於存在、知識、價值、真理以及人類自身命運的終極追問。 本書的敘事脈絡清晰,聚焦於哲學的核心命題及其與社會、科學、宗教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們將從古希臘的宇宙論轉嚮,考察“自然”如何被理性所認知;繼而深入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理解信仰與理性的緊張與融閤;最終,我們將抵達近現代的認識論革命與對“主體性”的深刻反思,直至二十世紀現象學對經驗世界的細緻描摹。 第一部:理性之光與城邦的誕生——古希臘哲學(約公元前6世紀—前4世紀) 西方哲學的搖籃孕育於愛琴海畔。當我們翻開這一捲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米利都學派對“本源”(Arche)的樸素探尋。泰勒斯的水、阿那剋西美尼的氣、赫拉剋利特的“變動不居”,無不體現著人類渴望將萬物流動性統一於某種單一實在的努力。 隨後,我們進入瞭更為精密的形而上學階段。巴門尼德的“存在是永恒、不可分割的同一”與赫拉剋利特的“萬物流轉”構成瞭西方哲學史上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辯證張力。芝諾的悖論,則是對運動與有限性的精妙解構,迫使後來的思想傢直麵邏輯與經驗的衝突。 本書著重分析瞭“智者學派”對傳統價值體係的衝擊。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一句,標誌著思維焦點從自然轉嚮瞭人類自身——知識、倫理與政治的討論開始占據核心地位。 當然,我們無法繞開蘇格拉底的倫理轉嚮。他通過“助産術”對城邦的德性進行追問,其對“知識即德福”的堅持,為整個西方倫理學設定瞭永恒的議題。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本書的第一個高潮。我們詳細考察瞭“洞穴寓言”的結構,解析瞭可知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區分,以及“理型論”如何試圖為客觀真理、美和善建立一個永恒的形而上學基礎。這不僅是關於實在的理論,更是一種政治哲學和美學宣言。 亞裏士多德的轉嚮則體現瞭一種迴歸經驗的務實精神。他摒棄瞭柏拉圖的超驗領域,轉而關注“此在”的世界。從他的“四因說”到“實體論”,再到邏輯學的奠基,亞裏士多德構建瞭一套完備的、至今仍影響深遠的知識體係。我們還將探討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學派在希臘化時代對個體安寜的關切。 第二部:信仰的疆域與理性的馴化——中世紀哲學(約公元5世紀—15世紀) 當古典城邦的光芒逐漸黯淡,哲學被捲入瞭神學這座宏大的知識殿堂之中。本書不再將中世紀哲學視為停滯不前,而是將其視為一場關於“信仰與理性邊界劃定”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奧古斯丁的工作是關鍵。他將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教義融閤,強調瞭“內在性”——時間、記憶與上帝的意誌。他的《懺悔錄》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自我剖析的典範。 進入經院哲學的鼎盛時期,我們必須聚焦於“共相之爭”。唯名論(如奧卡姆)與實在論之間的爭論,實則關乎語言、概念的本質以及我們能否通過純粹理性認識普遍真理。 托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之作,是將亞裏士多德的理性工具引入神學體係的偉大嘗試。他試圖證明,自然理性可以為信仰提供堅實的基礎,例如著名的“五路證明”。本書將細緻辨析阿奎那如何巧妙地平衡瞭信仰的啓示與經驗的觀察。 第三部:主體性的覺醒與認識論的革命(17世紀—19世紀)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的浪潮,徹底解放瞭人的主體性,將哲學中心從“上帝”轉移到“認識者”本身。 理性主義的輝煌與睏境: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最響亮的宣言。本書將追溯他如何通過係統性的懷疑,試圖為知識建立一個不可動搖的起點。隨後的斯賓諾莎對“實體”的單一化理解,以及萊布尼茨的“單子論”,都試圖在純粹的邏輯框架內解決宇宙的結構問題。 經驗主義的挑戰: 英國的經驗主義者——洛剋對“白闆說”的闡述、貝剋萊對“存在即被感知”的激進主張,以及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將我們帶入瞭認識論的危機前夜。休謨的懷疑論,動搖瞭基於經驗的一切形而上學斷言。 康德的綜閤與批判: 康德的工作,是本書論述的又一重要節點。他通過“哥白尼式的革命”,在理性與經驗之間架起瞭橋梁。我們詳細分析瞭《純粹理性批判》中“先驗演繹”的結構,區分瞭現象(可經驗的世界)與物自體(不可知的實在),從而為知識劃定瞭清晰的界限。 思辨的頂峰與衰落: 德國唯心主義,特彆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辯證法,代錶瞭對西方係統哲學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嘗試。其將曆史視為精神自我展開的過程,試圖涵蓋一切經驗與概念。 第四部:經驗的迴歸與意義的重構——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思潮 隨著黑格爾體係的瓦解,哲學開始嚮更具實踐性、更關注生存境遇的方嚮發展,知識論的中心開始讓位於價值論、生命哲學和現象學。 生命哲學與意誌的權力: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宣告,他對“權力意誌”的強調,以及對虛無主義的深刻診斷,開啓瞭對現代性的批判。 現象學的迴歸: 鬍塞爾的“迴到事情本身”,是對康德以來哲學過度沉迷於認識主體內部結構的矯正。我們探討瞭“懸置”(Epoche)的方法,以及通過“意嚮性”將意識與世界重新連接的努力。這不僅是一種認識論方法,更是一種全新的經驗描述學。 生存的追問: 海德格爾從現象學的基石齣發,轉嚮瞭對“此在”(Dasein)的追問,探究時間性與“嚮死而在”的意義。他的“本真性”概念,是對現代技術統治下“遺忘存在”狀態的深刻反思。 結語:未竟的對話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理解,西方哲學史並非綫性進步,而是永恒的螺鏇上升——每一次對確定性的追求,都伴隨著對自身局限的深刻認識。從對宇宙本源的探索,到對上帝存在的論證,再到對人類主體經驗的細緻描摹,這條思想之路,是對人類理性極限的不斷試探,也是對我們如何理解“真實存在”這一永恒命題的持續迴應。本書的終點,即是新一輪思考的起點。 --- (注:本書內容專注於西方哲學史的演變、關鍵概念的深入分析及其曆史背景,完全不涉及中國曆史或近代中國史綱的相關主題。)

用戶評價

評分

比起許多側重於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我更偏愛這種注重“脈絡梳理”的作品。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將不同曆史階段的特點劃分得清晰明瞭,如同為讀者提供瞭一張清晰的導航圖。它沒有迴避那些尷尬和痛苦的轉摺點,反而將其視為理解後續發展的關鍵。在我看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連續性”的視角,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今天的一些社會結構和思維定勢,究竟是如何從那個漫長、麯摺的轉型期一步步演變而來的。它強迫讀者跳齣單一的、綫性的時間觀,去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重因果律。讀完之後,我對那個世紀的睏惑與探索,有瞭一種更具條理性和整體性的認知,仿佛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曆史長河清晰的流嚮。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且透露齣一種沉穩的學術氣質,但絕不晦澀難懂。作者的用詞精準,錶達力強,尤其擅長運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來描繪曆史場景和人物心境。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標誌性曆史人物的刻畫,沒有臉譜化處理,而是試圖揭示其復雜的人性與局限性。讀到描繪某一時期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痛苦抉擇的片段時,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深刻體會到那個“尋路”時代的艱難。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會曆史選擇的沉重,以及每一次重大決策背後所付齣的巨大代價。總而言之,閱讀體驗是一種智力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觸動,它讓冰冷的曆史細節重新獲得瞭溫度和生命力。

評分

這本洋洋灑灑的鴻篇巨製,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近代中國圖景。作者顯然花費瞭極大的心血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從開篇的“天朝上國”迷思,到列強的堅船利炮叩關,再到內部層齣不窮的革新與反抗,每一個關鍵節點的轉摺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特彆是對於晚清政治體製的崩塌與重塑過程的論述,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交織感,讓人深思良久。書中對不同派係、不同地域精英階層思想光譜的細緻劃分和剖析,更是讓人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交鋒的劇烈程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展現齣的那種剋製的史學態度,既不盲目贊頌,也不一味貶低,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讀來酣暢淋灕,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瞭曆史的巨輪是如何艱難而又不可逆轉地嚮前推進的。

評分

坦白說,初捧此書時,我對內容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史綱”二字意味著對一個百年變局的整體把握,難度極高。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和對細節的把握能力,卻大大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年代流水賬,而是充滿瞭“故事性”。比如,書中對某一關鍵戰役前後決策層內部的權謀算計的描述,那種緊張的氛圍幾乎要從紙頁間溢齣。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社會經濟基礎變遷的關注,沒有僅僅停留在政治和軍事層麵。對於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中新的社會階層的興起,以及底層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都有著非常生動和富有洞察力的描繪。這使得整個曆史敘事更加立體、更具厚度,不再是孤立的帝王將相或寥寥幾位偉人的獨角戲,而是整個社會肌體的深刻變革。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的“內在邏輯”非常看重的讀者,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沒有把近代中國的動蕩簡單歸咎於外力壓迫或內部腐朽,而是深入挖掘瞭諸多因素的互動機製。比如,作者如何巧妙地將傳統儒傢思想在麵對西方現代性衝擊時的“內捲化”反應,與地方權力結構的鬆動聯係起來,從而解釋瞭中央集權何以一步步走嚮瓦解。這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論證方式,邏輯鏈條極其嚴密,讓人信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因為作者提齣的觀點往往是精煉而富有啓發性的,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被過度簡化的曆史結論。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述”曆史,不如說是在“解構”和“重塑”我們對近代中國這段經曆的理解框架。

評分

不錯

評分

勛章縮水,從200-100到200-60,無奈繼續買書

評分

一直都在京東上買東西,搞活動時滿減加券比較劃算,快遞和售後很滿意!

評分

近代史的名著,買來收藏瞭

評分

印刷清晰,內容豐富,,非常喜歡。

評分

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

很不錯的書, 有時間好好欣賞

評分

包裝精美,物流很快,非常喜歡!

評分

京東商品質量好 物流速度快 一如既往地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