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今天的世界上,有很多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人自視為中國人,他們的數量比歐洲和北美居民的總和還要多。作為一個國傢、一類文化,中國何以繁衍得如此之大?它為什麼沒有像世界上其他許多帝國,如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那樣土崩瓦解?它的單一專製的政府為什麼能夠而且又是如何統治如此眾多的國民的?
《劍橋插圖中國史》探討瞭中華文明形成的諸多基本問題,涵蓋瞭中國曆史上的藝術、文化、經濟、社會、對婦女的態度、對外政策、移民以及政治等方方麵麵。尤其側重考察瞭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為瞭避免外國學者闡釋中國曆史的局限性,作者盡可能地參考瞭中國各界對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發展走嚮的傳統闡釋。
對於中國這一獨特文明,《劍橋插圖中國史》既有宏觀上的綜閤概述,又有微觀上的如對它的曆史連續性、斷裂帶所做的具體剖析。
《劍橋插圖中國史》是一本瞭解中國曆史及其社會文化的必讀圖書。
作者簡介
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研究及曆史學教授。在東亞研究領域,她著述頗豐。著有《中華文明史資料》、《中國唐代和宋代的宗教與社會》等著作,其中《屋裏人:中國宋代婦女的婚姻與生活》於1995年獲得約瑟夫·P·利文森奬。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譯本序言
寫在前麵
序言
緻謝
第一章 中國文明的起源: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
青銅器上的人獸圖案
第二章 哲學基礎:東周時期
第三章 官僚製帝國的創立:秦漢
第四章 佛教、門閥政治與外族統治者:分裂時代
早期佛教藝術
第五章 世界性的大帝國:581年至907年的隋唐
第六章 重心南移:宋朝
山水畫
第七章 外族統治:遼、金和元朝
戲麯與錶演藝術
第八章 獨裁的局限:明朝
景德鎮瓷窯
第九章 滿族與帝國主義:1644年至1900年的清朝
為瞭生存
第十章 行動起來:20世紀前期
現代中國畫
第十一章 徹底的重新統一:1949年以來的中國
跋
年錶
對圖片提供者的感謝
引文注釋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譯者後記
前言/序言
首次訪問中國的西方人可能會發現大量好奇、驚訝、迷惑、刺激乃至沮喪的事情。中國人的人口總數就讓人大吃一驚:有10億多漢族人——比東歐、西歐、北美的人口總數還多。這麼多人怎麼能把自己視為共享同一種的文化的呢?為什麼語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的差異沒有使他們像世界上其他民族那樣分裂成相互猜忌的群體呢?一個單一的政府是怎麼統治如此眾多的人口的?
除瞭被其人口嚇瞭一跳之外,訪問者也會對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感到好奇。男人們女人們在農田裏耕作,在市場上買賣,在公園裏愛撫著他們的孩子,在餐廳裏品嘗著美餐: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上個世紀的}昆亂是如何影響他們和他們的傢庭的?他們對中國的未來是如何思考的?
中國的鄉村也可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在整個中國(曆史上講中國話的人定居的地區),可以用來種莊稼的土地被看得太珍貴瞭,以至不能作為放牧之類非生産性用途而被浪費。甚至那些可以提供木材和劈柴的山林也經常被開闢成梯田來種莊稼。為什麼中國人把他們的土地變成瞭一個大花園?在中國的農業技術和中國的社會組織形式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係?
對於一個具有如此悠久曆史的國傢來說,中國的城市空間也有著意想不到的麵貌。在中國的城市中,當人們佇立在實實在在的名將賢相的塑像麵前,曆史並沒有悄然而至,人們也無法找到曾發生過許多曆史事件的古老的房屋、廟宇和宮殿。甚至像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這樣的古都,都缺乏實在可見的紀念物,而這些卻可以在與其類似的羅馬、雅典、倫敦或巴黎隨處可見。難道中國沒有我們所熟悉的那種英雄人物,抑或中國人在以另一種方式尊崇這些英雄?的確,我們可以在博物館中發現古老中國的遺跡,但是這些人工製品嚮它們自己提齣瞭質疑。古代的傑作——青銅禮器、山水畫、書法、瓷器——似乎常常對人們眼裏的當代中國的諸多事情沉悶無聲地進行抗議,提齣瞭使人苦惱的問題:中國文化的鼎盛期已經過去瞭嗎?今昔之間的文化聯係難道變得如此弱小,以至二者可以被視為不同的文化?那些問這些問題的人,可能也正好開始考慮問這些問題是否公正:我是不是按照西方的而不是中國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中國文化的美學成就?我是不是在把中國曆史上的精英文化與今天的大眾文化相比較?本書正是為那些願意思考這類問題的人所寫。
中國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復雜的社會,它經曆瞭數韆年的形成過程,不理解它的過去就不會明白它的現在。與西方那種把中國視為靜止不變的、幾乎是沒有曆史的陳舊觀念相比,中國如何成為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大國的故事更充滿瞭戲劇性。在各個曆史時期,中國人都利用瞭他們所繼承的遺産,但是他們在創造這個我們稱之為“中國社會”的過程中,在他們奮力發現意義和秩序、實現他們的願望或與敵人抗爭、生存和繁榮、照料他們的傢庭和履行他們的責任過程中,他們也提齣瞭新思想,做齣瞭新實踐。因此現實植根於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動態的曆史之中,而曆史又以某些看上去不明顯的方式繼續發揮著它的潛力。這些都意味著中國曆史的各個階段,都為這整個的中國故事提供瞭實質性內容。
人們可以寫一部“大中國”的通史,這個“大中國”是東亞的一個區,中國在其中起瞭支配性的作用,而這個區的大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疆土。但這裏我給自己安排瞭一個多少小一些的工作:中國文明是一個不局限於明確的邊界之中卻又與中國本土具有鬆散聯係的文明。當鄰居們將其統治施於中國之時,我的參照之點就是這種遭遇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不是其他什麼彆的。盡管我已縮小瞭我給予“中國”的含義,但我並沒有把它縮小到中國的政府或中國的受過教育的精英。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中國人及其創造的文化。
華夏五韆年:一部未曾記錄的王朝興衰錄 (請注意:以下內容是為《劍橋插圖中國史》的姊妹篇或相關主題撰寫的一部深度曆史著作的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劍橋插圖中國史》的特定編排和圖文資料完全不同。) --- 引言:被時間遺忘的側影 本書並非對既有史學的簡單復述,而是一次深入中國曆史深處、穿透官方敘事迷霧的探險。我們聚焦於那些在主流史冊中常常被一筆帶過、或僅作為宏大敘事背景闆存在的群體、文化斷層與未被充分解讀的社會結構。《華夏五韆年:一部未曾記錄的王朝興衰錄》旨在勾勒齣一幅更為斑駁、更具人情味的古代中國圖景,強調權力更迭背後的微觀動力、地域差異帶來的文化張力,以及科技與思想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受到的抑製與爆發。 本書的視角著眼於“變”與“韌”的辯證統一。它探討瞭從早期國傢形態的萌芽,到秦漢的統一與解構,再到唐宋盛世的復雜結構,直至明清帝國晚期的內在矛盾。我們尤其關注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與地域的分野 (史前至春鞦戰國) 我們首先審視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早期文化現象,但將重點放在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的獨立發展路徑上。與強調禮樂製度的傳統敘事不同,本捲側重於: 青銅冶煉的社會動員力: 分析二裏頭和殷墟時期,青銅器的生産如何不僅僅是王權的象徵,更是區域資源分配與勞動力控製的關鍵樞紐。我們引入考古新發現,探討權力中心與周邊部族間在礦産貿易和技術交流中的復雜關係。 “蠻夷”的重塑: 挑戰“華夏中心論”的視角,深入考察周代分封製下,被納入或抵抗的非核心區域的文化適應與衝突。例如,楚文化的強勢崛起,其宗教信仰、文字係統與中原傳統的張力,展示瞭早期中國文化並非鐵闆一塊的同質體。 戰國時代的“思想市場”: 百傢爭鳴被視為思想的黃金時代,但本書著重分析瞭不同學派(如陰陽傢、名傢)與地方軍事貴族的實際聯係。法傢思想的推行,並非僅僅是理論的勝利,而是對特定地域(如秦國)在軍功經濟模式下,對社會動員效率的極緻追求的結果。 第二部分:大一統的代價與維持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漢帝國的建立是世界曆史上一次空前的製度創新,但本書聚焦於其構建過程中的內在損耗與後期的結構性危機。 秦代的徭役與工程的地理學分析: 考察長城、馳道等浩大工程對特定區域生態環境和人口遷移的不可逆影響。我們分析瞭這些工程如何直接導緻瞭基層社會結構的迅速瓦解。 漢代士人的經濟基礎: 深入探討西漢豪強地主階層如何通過鹽鐵專營的漏洞、土地兼並和蔭庇關係,閤法地架空中央政府的財政能力。衛青、霍去病的事功背後,是國傢對特定軍事貴族集團的資源傾斜。 魏晉的“清談”與“避世”的社會根源: 魏晉風度的齣現,並非簡單的哲學思辨,而是高門士族在中央權力真空與殘酷政治鬥爭中,為維護傢族生命力而采取的一種文化防禦機製。探討“竹林七賢”的交往圈層與他們對地方勢力的隱性支持。 北方遊牧民族的“中國化”與“漢化”的交互作用: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例,剖析強製性的文化同化政策在短期內帶來的政治穩定與長期內對地方認同的撕裂。重點分析瞭六鎮軍人的文化心理與後來的反彈。 第三部分:繁榮之下的裂痕與重塑 (隋唐至宋元) 唐宋被視為古典中國的巔峰,然而,本書力求揭示其繁榮背後的製度性僵化與新興力量的抗爭。 唐代藩鎮的財政獨立性研究: 探討節度使製度如何從軍事防禦機製異化為地方性的稅收和兵權中心。安史之亂後,中央對江南財富的依賴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種依賴如何塑造瞭唐末的政治生態。 中晚唐的“士代官”與科舉製度的異化: 分析科舉製度在培養官僚階層的同時,如何導緻瞭官僚集團的世襲化傾嚮。探討晚唐士人集團與地方望族的聯姻網絡,揭示瞭他們如何共同把持瞭晉升通道。 宋代的“技術鎖定”: 盡管宋代科學技術成就斐然,但本書論證瞭其重文抑武的國策在某種程度上限製瞭部分軍事技術嚮民用領域的轉化效率。同時,探討活字印刷術的推廣,對民間知識傳播的革命性影響,以及這如何挑戰瞭傳統精英對信息的壟斷。 元代的“四等人製”與社會流動: 細緻分析濛古帝國在不同地域(北方、江南、西南)采用的差異化統治策略。重點考察不同種族群體在稅收、司法和職業流動上的製度性差異,及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的體現。 第四部分:帝國的晚期形態與潛藏的危機 (明清) 明清兩代,中央集權達到瞭極緻,但社會活力與結構性矛盾也日益尖銳。 明代中後期的“商幫”與國傢稅源的博弈: 研究徽商、晉商等商業集團如何通過對關鍵物資(如鹽、茶、絲綢)的控製,在與朝廷的復雜關係中實現財富積纍,以及這種財富如何在士紳階層中流動,影響瞭地方教育和宗族權力。 清代文字獄對知識生産的“寒蟬效應”: 不僅分析文字獄懲罰瞭個體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探討其如何係統性地引導瞭學者的研究方嚮,促使他們將精力集中於考據和訓詁,而規避對現實政治和製度的深刻批判。 江南的水利與土地兼並的惡性循環: 以蘇南地區為例,研究復雜的水網係統維護與地方宗族、士紳階層的權力之間的聯係。土地的高度集中如何使得小農的抵抗成本急劇增加,最終加劇瞭周期性的飢荒與動亂。 帝國邊疆的治理與文化適應: 考察清朝在新疆、西藏等地的治理模式。這並非簡單的軍事徵服,而是一係列復雜的、針對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差異化治理”實踐,這種實踐對現代中國邊疆認同的形成産生瞭深遠影響。 結語:曆史的重量與未來的迴響 本書拒絕提供一個完美無瑕、綫性進步的中國史敘事。相反,它試圖揭示權力、文化、經濟結構之間持續的摩擦與妥協。我們相信,理解古代中國的復雜性,恰恰在於關注那些在宏大敘事下被壓抑的聲音、被邊緣化的技術選擇和未被實現的社會可能。這部曆史記錄瞭華夏文明的堅韌,也記錄瞭每一次製度更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為今日理解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