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史前彩陶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起步時期的核心議題,是蔚為大觀的史前考古遺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目前的考古發現而言,史前彩陶遺存在華北、西北、華東、華中等地區均有廣泛分布,涉及多種考古學文化。
《考古新視野:仰韶時代彩陶的考古學研究》以“仰韶時代”限定研究範疇,主要是基於這一時空範圍內的彩陶遺存分布相對集中、資料發錶充分、所屬考古學文化間關係密切,具有相對獨立的整體性。
以往的彩陶研究,多以藝術的視角專注於彩陶圖案,通過形式分析與圖像學的研究方法,體現彩陶的美學研究價值,在探索圖案演變規律和闡釋圖案意義方麵取得瞭一定的成果。然而,彩陶的考古學研究價值,卻未能充分體現。尤其是缺乏瞭考古層位學的運用,以往研究所得彩陶圖案的演變序列,沒有可靠的相對年代順序的支持。鑒於此,本文采用層位學與類型學相結閤的考古學方法研究彩陶遺存,重在體現其考古學研究價值。大體包含三方麵內容:首先,很大限度地綜閤彩陶圖案種類,建立彩陶的層級分類體係和圖案描述係統;第二,以層位關係為基礎,探索彩陶的發展演變序列;第三,通過不同層級彩陶圖案的形式比較,反映與考古學文化譜係相關的各類問題。
作者簡介
硃雪菲,江蘇無锡籍。先後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強化培養學院、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師從許永傑老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新石器時代考古。2015年博士畢業。2016年5月正式入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2017年7月入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錶論文有《西陰文化的解體與仰韶晚期遺存的生成》《民和陽山墓地隨葬彩陶圖案分析》《大河村遺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下海石墓地彩陶圖案分類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仰韶時代”的內涵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彩陶的考古學研究迴顧
第四節 方法論
第二章 仰韶時代早期的彩陶遺存
第一節 半坡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二節 廟底溝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三節 後岡一期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三章 仰韶時代晚期的彩陶遺存
第一節 秦王寨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二節 大司空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三節 廟子溝·海生不浪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四節 馬傢窯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五節 宗日文化的彩陶遺存
第六節 其他彩陶遺存
第四章 總論——彩陶視角下的考古學文化譜係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1993年春,我的導師張忠培先生把陳雍、硃延平、喬梁和我,召集到山東兗州西吳寺國傢文物局考古領隊訓練班基地。事因是香港三聯書店邀請張忠培寫一本關於中國彩陶的書,先生把我等喊來,共商寫作事宜。經過幾天的研討,形成一個寫作提綱。此事未及動筆,便不知因何而擱淺瞭。20年後,硃雪菲隨我讀博士,她講喜歡史前藝術,於是便確定瞭以史前彩陶為博士學習的研究方嚮,同時把先生帶我們擬就的《史前彩陶》寫作提綱傳給瞭她,希望她能完成這一寫作。為硃雪菲《仰韶時代彩陶的考古學研究》一書寫序,我想起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原來的名字——《革命自有後來人》,於是有瞭這篇序的名字。
彩陶的研究與中國考古學的齣現同步。1921年,農商部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學傢安特生發掘澠池仰韶村,並命名瞭中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色陶器為文化特徵,就有瞭一個彆名——“彩陶文化”,彩陶也就成瞭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本土起源,還是西方傳來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孰早孰晚?糾結於這樣的問題,中國考古人為之奮鬥瞭幾十年。彩陶文化早於黑陶文化,由20世紀30年代梁思永在安陽後岡和夏鼐在寜定陽窪灣獲得的層位上的證據而得到證實。彩陶是中國本土起源的,則是經曆瞭以張忠培發現老官颱文化為先導的前仰韶時期的考古遺存的認識,以蘇秉琦區係類型理論為指導的陝晉豫等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編年與序列的建立,以嚴文明為代錶的中國境內彩陶遺存東早西晚格局的闡述纔得以確認。
考古新視野:仰韶時代彩陶的考古學研究 引言:探尋史前文明的斑斕印記 本書聚焦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最具代錶性的藝術與技術成就——彩陶。仰韶文化作為黃河流域早期農業文明的典型代錶,其彩陶不僅是當時社會生産力、審美觀念、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更是我們理解史前社會復雜性、區域文化互動以及人類早期藝術思維發展軌跡的關鍵載體。 本書並非對仰韶彩陶進行簡單的分類或斷代描述,而是嘗試以跨學科的視角,結閤最新的考古學、材料科學、藝術史學以及人類學理論,對仰韶彩陶的生産技術、紋飾內涵、功能演變及其在仰韶社會結構中的角色進行深入的、係統性的重構與闡釋。我們力求超越傳統以器型和地域風格為主的描述性研究範式,轉嚮對彩陶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實踐”的本體論探究。 第一章:仰韶文化的時空坐標與彩陶的物質基礎 本章首先對仰韶文化的時間序列、地理分布及其主要的考古學文化麵貌進行梳理,特彆是對仰韶文化的早期(如裴李崗類型影響下的階段)、中期(以半坡、廟底溝類型為代錶的鼎盛期)和晚期(如大河 গোষ্ঠী、前山類型)進行精細劃分。 重點在於彩陶的“物質基礎”。我們將詳細考察仰韶彩陶的陶土選擇、製泥工藝(如淘洗、陳化過程)、成型技術(慢輪或手製)、以及最重要的——顔料的礦物學成分與燒製溫度的控製。通過對顔料中鐵、錳化閤物的精確分析,結閤窯址遺存的燒製溫度數據,重建史前工匠對氧化還原氣氛的微妙掌握,揭示彩陶藝術背後隱藏的精湛材料科學。我們引入瞭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和偏光顯微鏡(PLM)的研究成果,以期從微觀層麵還原顔料的製備過程及其對最終色彩穩定性的影響。 第二章:紋飾的符號學解讀:從具象到抽象的視覺演變 仰韶彩陶的紋飾是理解其精神世界的鑰匙。本章將彩陶紋飾的演變視為一個從具象描摹嚮高度抽象符號係統過渡的過程。 我們將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核心母題的演變脈絡: 1. 動物紋飾的生態學與巫術意義: 深入剖析半坡的魚紋、鸛魚石墼圖案等,探討其與早期漁獵采集生活及生殖崇拜、圖騰信仰的關係。我們關注紋飾如何超越單純的裝飾,成為承載氏族認同或個體生命力的符號。 2. 幾何紋飾的結構分析: 考察綫條、鏇渦、菱形、鋸齒等幾何母題的構成規律。運用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方法,分析這些元素在不同區域(如廟底溝文化中大量齣現的鏇渦紋)的排列組閤所形成的“語法”,推測其是否錶達瞭早期的宇宙觀、曆法觀念或空間認知。 3. “人麵魚紋”的再審視: 集中探討西安半坡齣土的經典人麵魚紋盆,提齣新的解釋框架。我們挑戰傳統上將其簡單歸類為“生殖崇拜”的觀點,探討其作為一種復雜的復閤符號(人、魚、幾何的結閤體)在特定祭祀儀式或社會規範傳達中的功能性角色。 第三章:功能、技術與社會分工:彩陶的生産與流通 彩陶並非單純的藝術品,而是仰韶社會物質交換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本章旨在考察彩陶的社會學維度。 首先,從生産技藝的角度,我們將探討彩陶製作的專業化程度。通過分析不同遺址中彩陶的質量差異、殘次品分布以及窯址的集中程度,推斷彩陶製作是否已經脫離瞭傢庭自給自足的範疇,是否齣現瞭早期的“陶匠”階層。 其次,彩陶的“流通性”是理解區域互動的基礎。我們運用同位素追蹤技術(針對陶土來源)和風格學對比,重建彩陶的區域交換網絡。例如,通過分析仰韶晚期一些邊緣聚落中齣土的“外來”風格彩陶,揭示瞭仰韶核心區與其他文化(如馬傢窯文化、龍山文化早期因素)的交流強度與方嚮,從而構建齣一幅動態的史前物質文化傳播圖景。 最後,彩陶在喪葬禮儀中的角色。通過對墓葬中彩陶隨葬品數量、位置、器物類型的統計分析,結閤墓葬的規模和個體差異,探究彩陶是否參與瞭社會階層分化和身份標識的構建。 第四章:區域風格的生成與互動:廟底溝、半坡的對話與分野 仰韶文化內部存在顯著的地域性差異,其中以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最具代錶性。本書認為,彩陶風格的分野不僅僅是地域性的,更可能反映瞭早期社會組織模式的差異。 半坡類型的彩陶以寫實性強、結構嚴謹的綫條和重復母題為特徵,暗示瞭一種相對穩定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共同體。而廟底溝類型則展現齣更為奔放、抽象化的鏇渦紋飾,以及更高超的燒製技術,這可能預示著其社會組織在特定曆史階段經曆瞭更快的復雜化或擴張。 本章將運用統計聚類分析的方法,量化分析兩大區域風格在紋飾元素、色彩使用和器型組閤上的異同,重點探討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某些因素如何影響瞭更西部的馬傢窯文化的發展,以及這種風格的“溢齣效應”背後的社會動因。 結論:超越“裝飾”的彩陶:早期文明的物質語言 仰韶彩陶是史前人類智慧的結晶。本書的結論強調,彩陶的價值遠超其作為日用器皿或純粹裝飾品的意義。它們是仰韶社會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用於組織認知、錶達信仰、建構身份和促進交流的“物質語言”。對彩陶的研究,實質上是對中國早期農業文明如何從分散走嚮整閤,如何發展齣復雜文化係統的關鍵階段的深刻洞察。未來的研究需要在技術考古的精確性與人類學解釋的廣闊性之間找到更有效的結閤點,以期更全麵地“聽見”這些沉默的史前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