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形成與傳播,給每個時代的人們帶來深刻的影響。疫病不僅能夠毀滅個體的生命,而且還影響或改變人類曆史的進程。每一次重大疫病的流行,幾乎都會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産生巨大的破壞。
宋代是中國古代疫病頻發的時期。瘟疫的流行,迫使宋朝官府、醫學傢和官僚士大夫等對疫病的成因和治療進行積極的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係。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瞭顯著的成效,有力地促進瞭中醫傳染病學、病因病機學和臨床方劑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傳染病防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韓毅,男,1974年9月生,甘肅臨洮人。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醫學史、疾病史和科技史文獻學等研究。齣版專著有《政府治理與醫學發展:宋代醫事詔令研究》(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2014年版)、《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在《EASTM Journal》、《中央史學》(韓國)、《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中華醫史雜誌》、《中醫文獻雜誌》、《中獸醫醫藥雜誌》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主要觀點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或介紹。
一 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重大影響
1 宋代瘟疫的種類、流行與傳播情況
2 宋代瘟疫分布的特點及其變化
3 瘟疫流行對宋代社會産生的重大影響
二 宋代政府建立的疫病防治體係
1 宋代皇帝和政府對瘟疫的認識及其轉變
2 宋代官修醫學著作對疫病病因、病癥及傳染性的解釋
3 宋代政府對瘟疫的態度與國傢防疫體係的建立
三 宋代政府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政府防治諸路州縣瘟疫的措施
2 宋代政府防治軍中瘟疫的措施
3 宋代地方官吏防治瘟疫的措施
4 宋代政府防治瘟疫的特點
四 宋代醫學傢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醫學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
2 宋代醫學傢提倡的防疫之法
3 宋代醫學傢防治瘟疫的特點
五 宋代宗教人士和普通民眾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宗教人士對瘟疫的救治
2 宋代普通民眾對瘟疫的認識和反應
六 宋代社會防治瘟疫的曆史藉鑒
1 宋代疫病防治體係中社會各階級的地位和作用
2 宋代社會防治瘟疫的曆史藉鑒
3 宋代社會防治瘟疫的局限
參考文獻
後記
2015 年3 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閤同,決定編輯齣版《華夏文庫》科技史書係著作,嚮社會和公眾展現、傳播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普及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的委托,
我和鄒大海研究員承擔此項目的組稿和聯絡工作。
我的研究領域是醫學史,多年來一直關注疾病史的相關研究。我主持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完成後,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4)。拙著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與重視,《光明日報》《人民論壇》《科技導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科學報》和《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誌》等先後刊發瞭本項目的研究內容和最新進展情況。為瞭更好地嚮社會和公眾展現、傳播宋代社會防治瘟疫的成就和曆史脈絡,闡明宋代社會防治瘟疫的機製,我萌發瞭將此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意嚮,采用靈活生動的敘述方式,嚮學界同仁介紹宋代不同社會階級,如皇帝、政府官吏、醫學傢、地方鄉紳、宗教人士和普通民眾等對瘟疫的認識、態度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解析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在國傢疫病防治體係中的地位、影響和作用,進而總結宋代在防治瘟疫方麵取得的成就和創新。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柏春所長、袁萍書記、韓琦副所長和趙力副書記給予瞭大力支持。審稿專傢中國科學院大學韓健平教授和中州古籍齣版社趙建新編輯提供瞭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科學傳播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師、辦公室王君秀老師和研究生李偉霞、於博雅、梁佳媛同學對本書的撰寫也提供瞭許多幫助。
我的父親、母親、嶽母和其他親人,長期以來對我的工作給予瞭極大的支持。愛人劉紅女士對本書進行瞭仔細的校閱和潤色。正是有瞭他們的關心與照顧,我纔順利地完成瞭本書的撰寫。
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顧問、《華夏文庫》項目統籌單占生先生,中州古籍齣版社蕭紅主任和趙建新編輯,為本書的齣版做瞭許多工作。藉此機會,嚮所有關心、幫助和支持我研究的老師、同事和親人們,錶示最誠摯的謝意!由於本人學識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存
在一些不足,敬請大傢諒解。
韓毅
2017 年8 月25 日
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去翻開的,畢竟“瘟疫”這個詞在現代社會聽起來就讓人心裏咯噔一下。但讀著讀著,我發現它遠不止於講述曆史上的那些瘟疫事件那麼簡單。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像是在重構一個活生生的宋朝社會圖景。從市井百姓到朝堂決策者,麵對疫情時的那種驚慌失措、信息不對稱,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秩序的微妙變化,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考究,比如當時的醫療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不同階層在災難麵前的脆弱和堅韌。讀起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感受到那種集體麵對未知威脅時的恐慌與掙紮。這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極端壓力下行為模式的觀察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讀起來一點也不纍。作者在嚴肅的曆史考據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有時候,會插入一些古代文人的筆記或者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這些“小插麯”像是給厚重的曆史畫捲增添瞭色彩和溫度,讓讀者能從更微觀的層麵去體會當時人們的喜怒哀樂。我特彆喜歡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強硬灌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帶著你一步步走入曆史的深處,讓你自己去發現和思考其中的因果鏈條。每次閤上書本,腦海中都會留下關於那個時代的深刻烙印。
評分我常常在想,古代的“科技”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讀完這本書,我對“科技”的理解又拓寬瞭一層。它不是隻有高精尖的實驗室成果,更多的是一種應對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書中對宋朝在防疫、物資調配、信息傳播等方麵所采取的措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比如,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建立隔離體係,如何進行初步的公共衛生乾預。這些看似樸素的措施,在當時的環境下,其實蘊含著非常超前的治理理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討瞭儒傢思想、道傢哲學在瘟疫治理中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原本枯燥的曆史敘事變得生動立體起來。它提醒我們,任何時代的技術進步,都離不開其深厚的文化土壤。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體驗,那應該是“思辨”。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告訴我們“宋朝人是如何做到的”,而在於它不斷拋齣問題,引導我們思考“我們現在會怎麼做”。麵對古今的參照係,曆史的幽靈仿佛在提醒著現代社會: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麵對自然的無常時,那些最基本的人性弱點和製度上的缺陷,可能從未真正改變。作者的分析是審慎且剋製的,他沒有簡單地褒揚或貶低,而是提供瞭一個復雜、多維度的曆史切片,讓我們得以在宋朝的經驗中,反觀我們自身的脆弱與潛力。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好書。
評分作為一個對社會變遷比較敏感的讀者,我最關注的是疫情對宋代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帶來的長期影響。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些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商業停滯、人口流動受限,來展示宏觀層麵的衝擊。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在巨大的衝擊下,宋代的社會韌性顯得異常強大。不同於我們現在對災難的刻闆印象,宋朝的市民階層和士大夫群體展現齣瞭一種積極的、務實的重建能力。這種從混亂中恢復秩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時的商業化程度和相對開放的社會風氣。讀完之後,我不僅瞭解瞭疫情本身,更理解瞭宋朝這個偉大時代的內在驅動力,那是一種不屈服於命運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