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小時候,愛聽評書《三國演義》。因實在著迷,故而對評書藝術傢袁闊成先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無奈,袁先生生前低調,一直未有傳記齣版。機緣巧閤,我們拿到瞭由袁先生的女兒袁俊賢先生審定、李娟娟女士主筆的這本傳記,滿足瞭自己的夙願,也彌補瞭先生離去的遺憾。書中大量珍貴的私藏照片,更讓我們有瞭影像的記錄。袁先生的生前好友薑昆先生為此書的齣版傾情作序,告訴我們那句著名的話——“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謹以此書獻給遠在天堂的袁闊成先生。
內容簡介
袁闊成是我國著名的評書錶演藝術傢,也是中國評書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大師。本書由其女兒袁俊賢先生審定、李娟娟根據袁先生生前的口述執筆。作為袁闊成先生的傳記,本書的齣版,可以讓更多的麯藝愛好者、評書愛好者以及更多袁先生的聽眾走進先生的生活和工作中,深刻感受一代評書錶演大師的成長經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 001
前言 / 001
第一章 評書世傢的孩子
第一節 享譽京城的“袁氏三傑” / 002
第二節 齣生在評書世傢 / 007
第三節 父親曾想讓他學戲 / 009
第二章 學藝生涯
第一節 走進評書錶演藝術大門 / 012
第二節 沒“摘鬼臉兒” / 014
第三節 拜師學藝的日子 / 016
第四節 端彆人傢飯碗長能耐 / 019
第三章 闖天下
第一節 隻身奔瀋陽 / 022
第二節 一舉成名之“挑簾紅” / 025
第三節 錦州之行第一站 / 029
第四節 爬過大淩河 / 032
第五節 見到瞭人民解放軍 / 034
第六節 險些鬧瞭誤會 / 036
第七節 第一次為解放區演齣 / 038
第八節 父子團聚 / 040
第九節 齣瞭“吊角” / 042
第十節 來到秦皇島 / 044
第四章 迎解放說新書
第一節 從秦皇島到二次返關 / 048
第二節 受到說新書的啓發 / 050
第三節 打頭炮說新書 / 052
第四節 說新書後的思考 / 055
第五節 藉債葬父 / 057
第六節 說新書的體會 / 059
第七節 拜師學武 / 062
第八節 一眼定終身 / 064
第五章 從書場到電颱
第一節 一張頭像惹麻煩 / 072
第二節 《小二黑結婚》走進電颱 / 076
第三節 武漢之行的收獲 / 080
第四節 一彆北京三十年 / 085
第六章 營口歲月
第一節 從唐山到營口 / 090
第二節 營口的“北京天橋” / 094
第三節 紅星茶社與“楊羅鍋兒” / 097
第四節 與“紅星”續約 / 099
第五節 組建營口說唱團 / 102
第六節 《舌戰小爐匠》獲奬 / 107
第七節 《舌戰小爐匠》的創作與錶演 / 110
第八節 新的探索革新 / 113
第九節 膾炙人口的《肖飛買藥》 / 120
第十節 獨到的選材與充分運用的“筆法” / 124
第十一節 “暗筆”“插筆”及“驚人之筆”的精彩和巧妙 / 128
第十二節 細膩而幽默的藝術特色 / 133
第十三節 與《肖飛買藥》一起成瞭營口的“名片” / 137
第七章 營口歲月(1959-1979)
第一節 《過客》與中國評書第一張唱片《三聲笛》 / 140
第二節 《江姐上船》的“小鏡頭”與“大鏡頭” / 143
第三節 人物“開臉”的成功 / 147
第四節 《許雲峰赴宴》獲得好評 / 151
第五節 難忘開國將軍的教誨 / 155
第六節 《刺龜山》的成功改編 / 159
第七節 完美的藝術藉鑒與錶現手法 / 164
第八節 “江姐”與“赤道戰鼓” / 169
第九節 說新書的成就來之不易 / 172
第十節 瀋陽與黑龍江的演齣 / 174
第十一節 情係營口 / 178
第十二節 愴然與感念 / 181
第十三節 逆境中的創作 / 183
第十四節 痛失愛子 / 191
第八章 新徵程的新篇章
第一節 進京獻禮演齣 / 196
第二節 久違的《封神演義》問世 / 201
第三節 挑起重擔 / 206
第四節 重編創作《三國演義》 / 209
第五節 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曆史人物 / 212
第六節 “三英戰呂布”的金戈鐵馬 / 214
第七節 《三國演義》傾倒上億聽眾 / 220
第八節 難忘“袁伯伯”的中學生 / 223
第九節 《三絕碑》——“告彆”營口的最後演齣 / 226
第十節 電視評書的開拓 / 229
第十一節 最具書捲氣的《西楚霸王》 / 234
第十二節 收山之作 / 239
第十三節 走進清華大學講堂 / 244
第九章 評書巨匠的風采
第一節 “辭演”與“賣鞋” / 248
第二節 讀書與查字典 / 250
第三節 “逼”齣來的謝幕“範兒” / 256
第四節 一把扇子寄深情 / 258
第五節 隻有學生沒有徒弟 / 262
第六節 名副其實的顧問 / 268
第七節 首先是一名黨員,然後纔是演員 / 271
第八節 人生抒懷 / 275
第九節 藝無止境、永係評書 / 280
尾聲 最後的謝幕 / 286
後記 / 299
精彩書摘
第二節
齣生在評書世傢
1929年農曆7月20日,是“袁氏三傑”的三爺袁傑武先生最高興的日子,這一天,他的夫人董氏曆經十月懷胎,生下一個男嬰。這是袁傢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而且已經10歲瞭。在20世紀20年代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響較深的舊中國,在生瞭第一個女兒十年後終於抱得貴子,可以想見,當時的袁傑武夫婦是何等欣慰。
袁傢小男孩的齣生,自是讓袁傑武先生和夫人喜不自勝,直樂得閤不上嘴。10歲的大女兒榮秀更是興奮得恨不得抱起剛剛齣生的小弟弟親上幾下。袁傢上上下下呈現齣一片歡樂之態。
按照袁氏傢族男孩名字的排序,袁傑武先生為他新齣生的兒子取名袁麟。這個叫袁麟的男孩,就是幾十年後名揚中華大地的一代評書巨匠袁闊成。
望著繈褓中小袁麟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董氏夫人的眼裏充滿瞭疼愛。袁傑武先生則一聲不語地看著他的兒子,目光中除瞭疼愛,似乎更充滿瞭希望和期待……
此時的袁傑武先生正在天津有名的德慶園茶樓開講“袁氏三傑”的看傢書《五女七貞》。說起來,這袁傑武先生不是北京城有名的“袁氏三傑”的三爺嗎?怎麼會到天津說書呢?原來在那個年代,評書這個行當不僅在北京繁榮盛行,在河北、天津、東北一帶照樣流行,大有聽眾。至於那書場規模和聽眾捧場的陣勢,更是不次於北京。
因此當年的說書藝人不僅輾轉在京、津、唐、東北一帶,而且大都不固定在一個書場說書。此外,演齣的時間和場次也是各地有各地的“規矩”。一般在北京演齣“輪轉兒”,一“轉兒”兩個月,就是倆月換一個地方,東西南北城轉著來。齣瞭北京城到瞭河北、東北地區,就論“節”瞭。一般是從正月到五月,五月到八月,八月到過年,分為三個“節”,一“節”換一個地方。
這是那個時候說書人和書場都懂得的規矩,我們從中不僅可以看齣當年說書人“工作場地”的不固定性,亦可以體會到舊社會說書人社會地位的低下和說書的不易。因此當年在說書人中有一段最流行的話就是:“南京收瞭南京去,北京收瞭北京遊,南北二京都不收,黃河兩岸度春鞦。”這無疑更是道齣瞭過去說書人長於流動的工作特點及他們為謀求生存而曆盡的艱辛。
由此更不難看齣,為何那時的“袁氏三傑”兄弟三人一生隻說一部《五女七貞》,就可以聞名馳騁於京城評書界瞭。
齣生在評書世傢的小袁麟,就這樣跟隨著父親的“流動”書場慢慢長大,從天津迴到北京,從北京到唐山,從唐山到東北,從東北又迴到北京……
幾年後,小袁麟懂事瞭。於是袁傑武先生去演齣時,就總是帶著他的小兒子。從此,自打齣生就隨著父親演齣“走天下”的小袁麟,開始進書場聽書瞭……
走進書場,小袁麟滿心歡喜,他一動不動地坐著,一雙機靈的大眼睛忽閃著,開始聽父親拿手的袁氏傢族看傢書《五女七貞》……
跟隨著袁傑武先生演齣,小小年紀的袁麟腦子裏裝進瞭許多評書,也走遍瞭北京、天津、唐山、東北的各個書場……
愛聽書,聽書多,一聽就記住瞭評書,“行走”在各個書場的小袁麟,有一個生活在評書世界裏的童年,也從小親眼目睹瞭京津冀各個書場的人和事,親身感受到父親為說書經曆的奔波。
置身在這樣的一個評書世界,也讓童年的小袁麟無法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走進學校正常讀書。不斷地跟隨父親奔波於各大書場演齣的小袁麟,隻在私塾和書館斷斷續續地上瞭幾年……
提起從小跟隨父親到處演齣漂泊的童年,袁闊成迴憶說:“我傢祖籍就是北京,但是由於父親常年流動於各個書場演齣,我卻是在天津齣生。我們傢在北京居住的地方也是東西南北城換著走,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住傢是在西城新街口的蔣養房。我從小跟隨父親到處演齣,由於流動性大,很難正式上學讀書,所以前後隻上瞭不足三年的私塾……”
……
前言/序言
《袁闊成傳》終於齣版,可喜可賀!
我與袁闊成先生相識於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幾十年來,我不僅喜愛袁先生的錶演藝術,敬重他的為人,更一直與他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袁闊成先生是我國著名評書錶演藝術傢,更是中國評書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大師。他齣身於評書世傢,既親曆瞭舊社會評書藝人顛沛流離的苦難,也見證瞭新中國人民演員地位提高的新生活。因此他愛黨愛祖國,緊跟時代步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對評書錶演改革創新。
1948年鼕山海關剛剛解放時,袁闊成先生就在解放軍的鼓勵下,第一個大膽說新書《小二黑結婚》。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袁闊成先生帶著他根據《林海雪原》精心改編排練的評書小段《舌戰小爐匠》,參加瞭全國第一屆麯藝匯演,一舉奪得全國麯藝匯演優秀奬。由此參加瞭全國第一屆麯藝工作者代錶大會,當選為理事,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並參加全國巡演,赴金門島為解放軍官兵進行慰問演齣。正是在這次巡演中,袁闊成先生又一次大膽創新,他打破評書的傳統錶演形式,對評書錶演進行改革,撤掉書桌,終於把評書的“半身藝術”變成瞭說錶並重的“全身藝術”。
全國巡演結束不久,袁闊成先生受中央人民廣播電颱邀請開闢瞭電颱長篇新書欄目,先後播講瞭《林海雪原》《暴風驟雨》《野火春風鬥古城》《艷陽天》《赤膽忠心》《紅岩》等。這一新欄目開播後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60年代,袁闊成先生參加瞭全國第二屆文代會,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接見。此後他開始到全國各地示範錶演新評書,並親自對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評書演員和故事員進行講學輔導,因此可以說,袁闊成先生對這個時期的中國評書的傳播推廣,以及改革和發展,都起到瞭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同時也由於他對評書的傳播推廣影響瞭一大批未來的評書大傢,而在評書界裏形成“無徒宗袁”之說。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袁闊成先生的錶演藝術又開始綻放新的光芒,在為新中國成立三十年獻禮編排錶演瞭《桃花莊》獲得錶演一等奬,並得到國務院和文化部的嘉奬後,袁闊成先生又以一部365講的長篇曆史評書《三國演義》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的成功播講而再一次名揚中華大地。在這部耗時五年半錄製的長篇曆史評書中,袁闊成先生以古書新說的形式,將現代詞匯融進傳統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演技和播講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地,這成為中國評書藝術史上不可超越的巔峰之作,中國語言藝術的裏程碑。
《三國演義》播齣之後,全中國上至中央領導,下到平民百姓以至海外聽眾無不喜愛,海外友人更是把它當作學習漢語、瞭解中國文化的教材範本。中央人民廣播電颱收到數以萬計的群眾來信,足見其影響之大。袁闊成先生也因此被贊為“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
從第一個帶頭說新書《小二黑結婚》,到評書錶演從書館走進劇場,走進電颱,灌唱片,走進電視;從《肖飛買藥》到《江姐上船》,再到《三國演義》,袁闊成先生不僅在每一個曆史時期都有不可超越的作品問世,更是引領中國評書發展和進步的佼佼者。因而,《袁闊成傳》的齣版,無疑可以讓更多的麯藝工作者,以及喜愛袁闊成先生評書錶演藝術的廣大聽眾走進袁闊成先生的生活和工作中,更深刻地感受一代評書錶演大師的成長經曆。
該書由袁闊成先生的口述和親筆迴憶資料,以及袁先生的女兒、學生、同人朋友等提供資料撰寫完成,內容真實、豐富而生動。袁闊成先生生前一直為人低調,從不願對外宣傳自己,因此該書亦是袁闊成先生之唯一一部傳記。
相信袁闊成先生精湛的評書錶演藝術及他對中國評書發展的卓越貢獻將永垂青史!
《秦風行紀》 一、 引子:風雲際會,時代之聲 本書以磅礴的氣勢,描繪瞭中國曆史上一段波譎雲詭、群星璀璨的時代——秦朝統一六國的前夜與初建之初。它不是聚焦於某一個帝王的功過,而是將筆觸深入到廣闊的社會肌理之中,展現瞭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選擇與命運的交織。 故事的起點設定在戰國末期,一個舊秩序搖搖欲墜,新力量蓄勢待發的關鍵節點。權力鬥爭的暗影籠罩著每一個角落,從邯鄲的宮闈秘聞到巴蜀的鐵血軍營,從齊魯的儒者清談到燕地的邊塞烽火,無不透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緊張與躁動。 二、 主要人物群像 本書的主角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由數條重要綫索構成的復雜網絡。 1. 墨傢傳人——“無名” 一位身負絕學的墨傢弟子,代號“無名”。他精通機關術,兼具兵法韜略,卻因墨傢思想在亂世中遭遇的窘境而陷入迷惘。他最初的任務是暗中保護一位反秦的舊貴族遺孤,但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逐漸目睹瞭秦國日益強大的軍事機器和其背後嚴酷的律法體係。他的內心掙紮在於如何堅守墨傢“兼愛非攻”的理想,如何在現實的鐵蹄下為個體尋求一綫生機。書中詳述瞭他滲透秦廷側翼,與秦軍工匠、間諜展開的智力與武力的較量。 2. 楚地奇女子——“閭姬” 閭姬,楚國南郡的一位巫祝後裔,擁有預知災厄的敏銳直覺。她代錶瞭被徵服地域的文化韌性和對故土的深厚情感。在秦軍攻破楚都後,她不願流亡,而是選擇潛伏在秦朝新建的郡縣之中,利用她對民間習俗和地方勢力的瞭解,暗中組織抵抗。她的故事綫深入挖掘瞭秦製對傳統文化和地方自治權的衝擊,充滿瞭柔韌而堅決的反抗精神。 3. 秦國軍侯——“馮毅” 馮毅是秦國邊軍中一位齣身寒微,憑藉赫赫戰功晉升的軍侯。他是一個堅定的法傢擁護者,深信唯有嚴刑峻法和高效的中央集權纔能結束戰亂,帶來真正的和平。他性情剛毅,對功名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是推動秦統一事業的中堅力量。然而,隨著權力膨脹和律法執行的日益殘酷,他開始審視自己所追隨的“大義”,尤其是在處理戰俘和徭役的工程中,他與自己曾經的良知産生瞭尖銳的衝突。他的成長綫是關於權力如何異化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深刻剖析。 4. 鹹陽士子——“公輸曜” 一位被秦國徵召的飽學之士,負責整理戰國遺留的典籍和律令,意圖建立一套統一的官方思想體係。他代錶瞭知識分子在統一浪潮中的搖擺——既渴望統一帶來的秩序與文化整閤,又擔憂“焚書”的風險和思想鉗製的嚴酷。公輸曜與“無名”在鹹陽的藏書閣中有過多次關於“道”與“法”的辯論,其詳盡的記錄構成瞭書中對秦朝思想控製策略的側麵展現。 三、 核心衝突與曆史場景再現 本書的主綫圍繞著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幾件大事展開,著重刻畫瞭這些事件背後的復雜人性與政治博弈: 1. 長城初築的血淚史: 聚焦於徵調民夫修建萬裏長城的初期階段。通過馮毅部下對不同籍貫工匠的管理,揭示瞭徭役製度對底層民眾的壓榨。書中細緻描繪瞭工程的艱險、後勤的匱乏,以及工地上齣現的各種民間反抗和逃亡事件。無名曾喬裝混入其中,記錄瞭大量未被官方史書記載的苦難場景。 2. 廢除舊製與新律的衝突: 閭姬利用民間勢力,試圖在地方上保護楚國遺留的祭祀傳統和土地私有權,與新任的秦郡守推行的度量衡和郡縣製進行周鏇。這部分情節細緻入微地展現瞭秦朝如何用一套標準化的工具和製度,係統性地瓦解舊貴族的根基,以及地方士紳階層所做的復雜妥協。 3. 思想領域的暗流湧動: 公輸曜在鹹陽參與修訂律法時,發現瞭朝廷對諸子百傢著作的秘密審查清單。他麵臨著是秉筆直書,助紂為虐,還是暗中銷毀部分記載,為後世保留火種的兩難抉擇。書中對秦朝文官集團的內部派係鬥爭亦有涉獵,展現瞭法傢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的張力。 四、 時代主題的探討 《秦風行紀》旨在探討以下幾個宏大的曆史命題: 統一的代價: 秩序的建立是否必然以個體的自由和文化的犧牲為代價? 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堅守道德理想在麵對強大的國傢機器時,究竟是堅韌的脊梁,還是無謂的犧牲? 文治與武功的平衡: 缺乏人道主義關懷的強力統治,其持久性幾何? 五、 敘事風格與基調 全書采用多視角敘事,穿插有史官記錄、私傢信件和民間口述的碎片化材料,營造齣一種既宏大又真實的史詩感。語言風格沉穩內斂,注重環境氛圍的渲染,尤其對秦朝的建築、服飾和行軍的描寫細緻考究,力求還原一個既威嚴又充滿生機的鐵血帝國。故事的高潮設定在秦朝的初次大動蕩前夕,幾位主角的命運交匯,最終導嚮瞭一個對未來走嚮的開放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