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誌敏 著
圖書標籤: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感
  • 情緒管理
  • 個人成長
  • 心態調整
  • 自我提升
  • 人生哲理
  • 減壓
  • 人際關係
  • 正能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82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96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銘鑒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2
字數:13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悅納世界的心靈減壓書,悅納自身的溫情啓示錄

內容簡介

大韆世界,茫茫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自己的煩惱。鮮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大多數人要跌跌絆絆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在這一生中,我們要經曆無數的抉擇,麵臨無數的挑戰與挫摺。然而,對這一切,每個人所做齣的反應卻是大不相同的。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一味地抱怨世界的不公,抱怨並不能給你帶來成功與財富。與其抱怨,不如學會放棄這一怨恨的心態,改變自己的生存觀,樹立堅定的信念,正確對待人生路上的挫摺,尋求下一個成功。

目錄

第一章 有堅強的信念就有堅強的人生
01 轉變觀念,世界隨之改觀
02 迎上去,失敗纔會遠離
03 選擇成功是你“最大的不幸”
04 幸運是有限的,不幸卻是無限的
05 多堅持一分鍾,就會破繭成蝶
06 打破對完美愛情的迷信
07 信念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
08 絕不放過最後一綫希望
09 信念要有持久的耐心做保障
10 誌嚮的坐標不能隨風擺動
11 除瞭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判定你是失敗者
12 意誌創造奇跡
13 相信自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
14 再艱難也不要放棄希望

第二章 如果無法改變世界,那就改變對世界的看法
01 放任自流的人就會受到命運的懲罰
02 命運是一根虛設的木樁
03 天無絕人之路
04 把命運抓到手中纔是最可靠的
05 給自己一個堅持理由
06 彆讓閱曆成為自己的枷瑣
07 讓誌嚮的心燈永恒不熄
08 擺脫厄運的辦法是不嚮它認輸
09 嚮駱駝學習堅韌的精神
10 永遠不要放棄夢想
11 不要在失敗後麵畫句號
12 活著本身就是奇跡
13 做人不要怕,做事不要悔

第三章 哭著過,不如笑著活
01 你必須擁有失敗的自由
02 跌倒也不空著手爬起來
03 如果堅持下去,最好的總會到來
04 生存境界就體現在最睏難的時候
05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06 在失敗與挫摺中得到收獲
07 偉大之人必有偉大的信念
08 潛能之所以為潛能,是因為信則有不信則無
09 因為我不要平凡,所以比彆人的苦難更多
10 每天都要問自己:你竭盡全力瞭麼?
11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2 蛻變是生命的自我強化
13 愈挫愈勇纔為真英雄
14 迷失中更需要依靠自信
15 倒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來
16 未經十災八難,終難成人
17 隻有自己纔能拯救自己

第四章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01 從自虐到自製
02 不要為自己的逃避找藉口
03 苛求自己纔能達到優秀
04 人,不可一日無目標可循
05 人生的底牌掀不得
06 欺淩和恥辱都是生命中的珍寶
07 抱怨與事無補,唯有成功纔是齣路
08 逆風而上,順風則下
09 在“下一次”中找迴正確的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一部關於自我轉化與積極人生的深度探索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一本單純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覺察之旅,邀請讀者踏上探索內心力量、重塑生活態度的旅程。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它直指我們生活中一個普遍存在卻常常被忽視的頑疾——抱怨。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且極具實踐性的方式,引導我們認識抱怨的根源,理解其對我們生活産生的負麵影響,並最終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抱怨的束縛,擁抱一個更加積極、充實且充滿喜悅的人生。 一、 洞察抱怨的泥沼:看見潛藏的慣性 抱怨,如同潛藏在我們生活中的陰影,它可能以微小的抱怨、小小的牢騷,甚至是深沉的憤懣而顯現。從糟糕的天氣到不盡如人意的遭遇,從人際關係的摩擦到工作上的不順遂,我們總能找到抱怨的理由。然而,《不抱怨的世界》深刻地指齣,抱怨並非解決問題的良方,它往往是我們逃避責任、沉溺於負麵情緒的“舒適區”。 這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抱怨的本質。它並非簡單地指責抱怨者,而是溫和地揭示瞭抱怨背後隱藏的心理機製。我們抱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感到失控,感到無助。我們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外部環境、他人行為,甚至命運的捉弄,以此來減輕內心的壓力和痛苦。然而,這種外化的歸因模式,卻讓我們錯失瞭真正改變的可能性。我們沉溺於抱怨的漩渦,不斷強化負麵思維,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越抱怨,越覺得生活糟糕;越覺得生活糟糕,越容易抱怨。 作者通過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描繪瞭抱怨是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我們的能量、損害我們的關係、阻礙我們成長的。它會讓我們變得消極、麻木,甚至封閉自己,從而錯失生活中的美好機遇和寶貴體驗。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停留在對抱怨的批判,而是鼓勵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份“熟悉的朋友”,從而為接下來的轉化做好鋪墊。它讓我們認識到,抱怨並非不可戰勝,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正視它,並付齣努力去改變。 二、 療愈的起點:積極心態的培育 擺脫抱怨的第一步,便是開始積極地培育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是與抱怨截然相反的力量,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缺少什麼”轉移到“擁有什麼”。《不抱怨的世界》強調,感恩並非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積極的實踐。 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培養感恩之心。例如,每天花幾分鍾時間,靜心迴憶一天中值得感恩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一杯熱茶,一個善意的微笑,或者一次愉快的交談。通過持續的書寫感恩日記,我們將注意力牢牢地錨定在生活中的美好之上,逐漸稀釋抱怨的土壤。這種練習,如同給我們的心靈進行“土壤改良”,為積極心態的生長創造肥沃的條件。 此外,本書還鼓勵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我們抱怨的人和事。不再帶著評判和指責的眼光,而是嘗試去理解和接納。當我們將焦點放在理解而非指責時,怨恨和不滿的情緒便會逐漸消解。作者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期望過高,或者對現實的理解存在偏差。通過調整心態,放下不必要的執念,我們會發現,很多曾經讓我們耿耿於懷的事情,也變得可以接受,甚至可以從中找到積極的意義。 三、 賦能的實踐:掌控生活的主動權 《不抱怨的世界》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賦能。它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力量去掌控自己的生活,去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抱怨,恰恰是我們放棄這種力量的錶現。當我們選擇不抱怨,並積極地采取行動時,我們就重新奪迴瞭生活的主動權。 本書提供瞭一套“不抱怨”的行動指南,它鼓勵讀者將理論付諸實踐。最著名的方法之一,便是佩戴一個象徵性的物件(例如手環),每當發現自己抱怨時,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以此來提醒自己。這個簡單的行為,卻有著強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迫使我們時刻覺察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模式,逐漸減少抱怨的發生頻率。 更重要的是,本書倡導的“不抱怨”並非意味著壓抑負麵情緒,而是以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它們。當遇到睏難和挑戰時,與其抱怨,不如思考“我能做些什麼?”。這種將焦點從問題轉移到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式,能夠極大地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通過大量案例,展現瞭那些曾經深陷抱怨泥沼的人們,是如何通過積極的行動和心態的轉變,最終實現人生的華麗轉身。他們不再是被動的受害者,而是生活的設計師,是自己命運的掌舵者。 四、 關係的蛻變:從抱怨到連接 人際關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抱怨,往往是破壞人際關係的“隱形殺手”。當我們將抱怨的言語指嚮他人時,我們不僅傷害瞭對方,也築起瞭一道無形的牆,阻礙瞭真誠的溝通和深入的連接。《不抱怨的世界》深刻地指齣瞭這一點,並提供瞭如何通過“不抱怨”來療愈和提升人際關係的有效方法。 當不再抱怨時,我們自然會變得更加耐心、寬容和理解。我們會學會傾聽,去真正地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急於評判或反駁。這種積極的傾聽和真誠的迴應,能夠極大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起更加穩固和健康的連接。 本書強調,當我們停止抱怨後,我們對他人和他人的行為會有一個全新的認知。我們不再輕易地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針對我們個人的惡意,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動機和處境。這種心態的轉變,能夠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五、 持續的成長:邁嚮更廣闊的人生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承諾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條持續成長的道路。擺脫抱怨,培養積極心態,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持續的覺察。本書鼓勵讀者將“不抱怨”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思維模式,從而在生活的各個層麵都感受到積極的改變。 當一個人不再被抱怨所睏擾時,他的精力將得到極大的釋放。這些被解放齣來的能量,可以投入到更具創造性和意義的事情上,比如學習新技能、追求夢想、服務他人等等。本書描繪瞭一個畫麵:一個不再抱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活力、創新和無限可能的世界。 最終,《不抱怨的世界》邀請我們去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它不是關於壓抑,而是關於釋放;不是關於逃避,而是關於麵對;不是關於被動,而是關於主動。它是一部關於自我發現、自我療愈和自我賦能的深刻著作,它將幫助你撥開抱怨的迷霧,看見內心深處真正的力量,從而活齣更精彩、更喜悅、更充滿意義的人生。這本書所提供的,是一種超越物質的財富,一種能夠伴隨你一生、讓你受益無窮的內在智慧。它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亮瞭我們通往積極人生的道路,指引我們走齣抱怨的陰影,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書,它並沒有給齣一個普適性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啓發性的框架,讓我們去探索屬於自己的“不抱怨”之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覺察”的論述,它強調瞭“知道”比“做到”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抱怨,或者沒有意識到抱怨的負麵影響。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者,幫助我培養瞭一種對自我情緒和言語的敏感度。當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自己說齣一些抱怨的話,或者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抱怨的情緒時,我就會想起這本書中的一些理念,然後嘗試去打斷這個模式。這個過程需要練習,也需要耐心,但每一次成功的覺察和轉化,都讓我感到由衷的喜悅。它讓我明白,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慢慢地塑造齣一個更加積極、更加充滿活力的自己。這本書,真的是我個人成長道路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評分

在閱讀《不抱怨的世界》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語言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被自己說齣口的話所塑造。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不抱怨”這個行為本身,更深層地觸及瞭我們思維模式的根源。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抱怨,是因為我們腦海中不斷重復著負麵的想法和評價,而這些想法最終會通過我們的言語錶達齣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作者提齣的“不抱怨”的嘗試,不僅僅是停止口頭上的抱怨,更是一種對內在思維的深刻調整。它促使我去審視那些隱藏在抱怨背後的情緒和需求,去理解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滿,以及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這個過程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瞭解,也學會瞭如何用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錶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與其去抱怨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不如去思考如何適應變化,如何從中找到新的機會。這種心態的轉變,對我在人際交往和個人成長方麵都帶來瞭顯著的積極影響,讓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平和與從容。

評分

不得不說,《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認知,特彆是關於“抱怨”這件事。我以前總覺得,生活中的不順心,偶爾發泄一下抱怨,是一種很正常的釋放,甚至是一種“情感的必要”。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這種“釋放”往往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是一種逃避,一種將責任推卸給外界的習慣性行為。書中描繪的很多場景,讓我仿佛看到瞭過去的自己,在麵對睏難時,總是習慣性地去尋找外界的原因,去抱怨環境、抱怨他人,卻很少深入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地方。這種視角轉換,就像是從一片迷霧中走齣來,看到瞭前方的路。它鼓勵我去承擔起自己生活的責任,去主動尋求改變,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我開始嘗試著在遇到不順的時候,先深呼吸,然後問自己,“我能從這件事中學到什麼?”或者“我能做些什麼來讓情況變得更好?”這種積極的提問方式,真的讓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也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讀完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語言樸實卻充滿力量,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更像一位溫厚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你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習慣。我一直以為抱怨是人之常情,是抒發不滿的唯一途徑,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它並沒有否定負麵情緒的存在,而是指齣我們對這些情緒的反應方式纔是問題的關鍵。那些司空見慣的抱怨,日積月纍,真的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我們牢牢睏住,讓我們無法看到事情更積極的一麵,也阻礙瞭我們采取有效的行動。我開始嘗試去覺察自己何時何地會陷入抱怨的泥沼,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但又異常有趣的自我探索過程。有時,僅僅是意識到“我又要抱怨瞭”,就仿佛給自己按下瞭一個暫停鍵。然後,我就會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這個簡單的轉移,瞬間就能瓦解許多抱怨的念頭,讓我把能量集中在解決問題上。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之前從未留意過的心靈之鎖,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開闊、更加充滿希望的世界。

評分

《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解放”。長期以來,我可能習慣性地帶著一種“受害者”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順利,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與我作對。這種心態,不僅讓我自己感到沉重和沮喪,也無形中拉遠瞭我和周圍人的距離。書中提齣的“不抱怨”理念,並非要我們壓抑情緒,而是鼓勵我們去覺察和轉化。它引導我認識到,抱怨往往是一種惰性,一種對改變的抗拒。一旦我停止抱怨,把精力放在思考解決方案上,我驚訝地發現,很多原本看似難以逾越的障礙,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開始主動地去學習新的技能,去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去更積極地與人溝通。這種主動性的改變,讓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掌控感,也讓我看到瞭生活更多的可能性。這本書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過去常常忽略的角落,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在的潛力和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