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展現中國高校大數據教育教學産業現狀的史鑒級著作
51位全國高校大數據教育工作者智慧結晶
闡述當前大數據教育産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
本論文集全麵展現中國高校大數據教育教學産業現狀,匯編50位全國高校大數據教育工作者智慧結晶,首次闡述當前大數據教育産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主要內容分為六篇,第一篇以大數據教育為重點,以不同視角闡述高校大數據教育中的若乾問題;第二篇主要分析大數據時代的人纔培養模式及疑點難點;第三篇著重探討大數據背景下的産業發展與轉型;第四篇介紹瞭大數據等相關技術的理論;第五篇探究大數據的應用實踐案例;第六篇展望大數據未來發展趨勢,為高校教育、産業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
姚樂,CIO時代學院院長、中國新一代IT産業推進聯盟秘書長。兼任北京大學信息化與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書長和全國高校大數據教育聯盟秘書長。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公派)。北達軟總體架構(EA)專傢組組長。國內首批通過OPEN GROUP的TOGAF9認證和FEAC的FEA認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管理者課程認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信息化戰略與規劃、CIO知識體係、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架構等。參與過多個***電子政務金字工程和多個大型企業的信息化規劃與項目管理。個人撰寫及主編的著作包括《務實電子商務》《CIO綜閤修煉》《智慧城市實踐指南》和《互聯網+時代的轉型與變革》等。2011年被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頒發雲計算專題組"卓越貢獻奬”榮譽證書。
序言 陳國良
前言 姚樂
教育篇
從大數據到數據科學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課程體係與教學環節探討 曹淑艷 (3)
為什麼《數據科學》是現代人纔的“必修課” 朝樂門 (9)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新工科新探索 方誌軍(13)
當“數據科學”遇上“自由博雅” 王 偉(19)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申報與建設 張祖平(26)
關於高校大數據教學若乾關鍵問題的探討 林子雨(32)
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化教育信息資源應用 舒紅平(40)
大數據在高校智慧校園中的應用 孫名鬆(46)
區塊鏈+教育的需求分析與技術框架 金義富(55)
本科大數據實驗平颱及資源建設等的思考與探索 李 輝(59)
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與研究 甘健侯(64)
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及限度 譚維智(71)
大數據背景下的“新工科”培養模式――以軟件工程為例 倪建成(77)
人纔篇
大數據人纔培養之道
“互聯網+”時代創新人纔培養模式的思考 郝誌峰 (85)
大數據應用創新及人纔培養探討 何宗耀 (91)
大數據技術人纔培養需要跨越的障礙 鬍學鋼 (97)
大數據研究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陳 禹(101)
對大數據專業人纔培養的幾點思考 黃潤纔(105)
産業篇
新時代下的互聯網産業變革
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轉型與變革 董小英(113)
大數據與企業管理決策 傅湘玲(117)
大數據産業中的協同創新――技術、應用與新業態的區域實踐 洪文興(124)
技術篇
互聯網創新驅動,推動技術研發
大數據技術與産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商榷 陳立潮(133)
Python編程要點 董付國(139)
數據可視化 劉 剛(146)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挖掘 李 濤(150)
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能 王國胤(158)
3D打印格局的大視野認知 鬍福文(162)
人工智能――奇點還是支點 馬宏賓(168)
多尺度量子諧振子優化算法 王 鵬(185)
深度學習的最新進展 王萬良(191)
大數據時代的編程語言 夏 天(196)
人工智能時代的“盲點”――信息無障礙 蔔佳俊(203)
應用篇
融閤先行,釋放價值
工業/物聯網大數據 汪 衛(213)
大數據語義分析與應用實踐 張華平(218)
油田大數據應用探索 李春生(229)
廣播電視個性化節目推薦係統 王 鑫(234)
大數據與健康 孔繁之(241)
大數據+旅遊――由旅遊供給側需求導齣 任 鳴(247)
金融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許 偉(251)
健康大數據的降維問題 周豐豐(256)
基於認知心理學的大數據可視化設計研究 蕭 冰(261)
大數據與生物信息學的應用研究與實踐 李勁華(264)
大數據治理規則體係構建研究 安小米(269)
社會網絡中頂點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與應用 郭景峰(285)
10大怪象――國外供應鏈計劃和決策類軟件在中國的運用 高峻峻(298)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高校輿情處理中的應用 張 暉(304)
物聯網與農業大數據 陳學斌(309)
未來篇
大數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時代:機遇、挑戰與思考 王興偉(315)
互聯網+大數據=大智慧 張德富(320)
在自由與控製之間達緻創新 李 鵬(326)
大數據安全機遇與挑戰 趙鼕梅(329)
後記 (334)
全國高校大數據教育聯盟 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 院士
陳國良
教育關乎國計民生,教育問題異常復雜,大數據在重塑教育教學方麵具有無限的潛能。那麼,大數據怎樣纔能有效驅動教育變革?大數據教學有哪些特點?大數據進入教育領域將麵臨哪些睏難與挑戰?近期,由CIO時代APP、全國高校大數據教育聯盟主編的《賦能大數據教育》一書,對這些問題進行瞭很好的詮釋。
《賦能大數據教育》這本書旨在為教育界、産業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打開一扇瞭解“大數據教育”的窗戶,本書結閤全國42所高校51位院長、副院長、教授、副教授有關教育大數據的學術講座進行內容編輯,共分六篇,包括教育篇、人纔篇、技術篇、應用篇、産業篇、趨勢篇,近20萬字。雖然篇幅不長,但本書編者們通過艱苦的研究,精心編輯瞭最新的、有重要價值的大數據教育教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教育行業的重要數據分析等,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什麼是大數據教育、大數據教育的價值、大數據教學方法、大數據挖掘、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安全、大數據前瞻等等,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展示瞭一幅浩瀚的高校教育大數據藍圖。麵對洶湧澎拜的大數據,無論對於高校大數據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公眾,這本書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當前,中國的高等院校培養瞭大量的計算機、軟件、統計分析、數學應用、社會管理等專業人纔,為中國的大數據戰略進行瞭很好的人纔儲備,但從發展來看,這些儲備的人纔還遠遠滿足不瞭社會需要。隨著全國高校陸續開辦“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大數據專業,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更專業的大數據人纔從高校走齣來,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為社會服務。我們應在大數據時代抓住曆史機遇,與時俱進,為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與其他行業相比,教育界對大數據的廣泛接納還是近期的事。但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大數據正在走進教育的領地、走進學校的大門、走進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可以預期的是,一個屬於教育的大數據時代即將到來,它不僅影響學校內部治理的改革,而且會驅動整個教育領域的變革。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大數據在教育決策、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還處於摸索和起步階段,大數據人纔培養體係仍需要不斷完善。這些遺留工作,仍需要産、學、研各界相互努力,協同發展,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我國教育大數據事業奮鬥。
我對這本書的地域覆蓋性和視角多樣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全國高校’這個限定詞,暗示著它囊括瞭來自東部發達城市、西部內陸地區,以及理工強校和綜閤性大學的不同聲音。在信息技術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不同地區高校的教學策略必然存在顯著差異。比如,處於信息前沿的院校可能更側重於前沿算法和行業應用的深度整閤,而資源相對有限的院校可能更專注於構建紮實的數學基礎和通用的編程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齣色地捕捉到這些“差異化”的策略,並分析其背後的驅動因素。這種對比研究本身就極具啓發性。它能讓我們明白,最好的教育模式並非韆篇一律的,而是必須根植於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發展定位。我設想書中可能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在有限投入下如何構建高效能的“虛擬實驗室”或“仿真教學環境”,這對於很多仍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的學校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經驗。這本書若能做到這一點,便超越瞭一般的經驗分享,上升到瞭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的層麵。
評分讀完一些關於教育改革的書籍後,我時常感到內容過於理想化,缺乏與現實教學環境的有效對接。然而,從這本書的標題來看,它似乎走瞭一條更為務實的路徑。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直麵痛點、提供具體解決方案的文本。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教學經驗”的分享部分,這部分往往是書籍的靈魂所在。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剖析那些在課程設計初期遇到的瓶頸,比如如何平衡理論深度與實踐應用之間的關係,如何設計齣既能培養學生數據思維又能兼顧技術熟練度的實驗項目。例如,不同的高校是如何處理數據安全和倫理教育在技術課程中的地位的?這對於培養負責任的數據科學傢至關重要。再者,我非常期待看到關於跨學科閤作的經驗總結。大數據教育天然具有交叉性,它不是單一的計算機科學分支,它需要統計學、商業管理甚至社會科學的支撐。書中是否提供瞭成功的跨院係閤作範本,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打破傳統院係壁壘的經驗?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描繪齣這些“從無到有”或“從有到優”的轉化過程,那麼它的參考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它將成為我們評估和改進自身大數據教育體係的一麵鏡子。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仿佛是打開瞭一個通往前沿教育實踐的大門。我首先被它聚焦“大數據教育”這個當下熱點的主題所吸引,這無疑是教育領域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方嚮。我個人長期關注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嚮,特彆是技術如何深度融入學科建設,而這本書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具有實操性和前瞻性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探討大數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著眼於“全國高校”的“教學經驗談”,這錶明它匯集瞭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高校的鮮活案例和寶貴教訓。我特彆好奇的是,麵對國內不同高校在師資力量、軟硬件條件、專業設置上的巨大差異,他們是如何剋服挑戰,構建起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課程體係和人纔培養模式的。我期待看到那些真正經過時間檢驗、能在其他高校引發共鳴並迅速藉鑒的成功範例,而非空泛的口號。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預示著它將是一部能夠幫助一綫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書,而非僅僅是一本理論探討的文集。能夠將全國範圍內的經驗進行係統化的梳理和分享,其本身就代錶瞭一種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責任。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代錶瞭一種集體智慧的沉澱,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在摸索中積纍下來的“內功心法”。在快速迭代的大數據領域,教材和課程內容很容易過時。因此,比“教什麼”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和“培養適應未來的學習者”。我關注的焦點在於教學方法論的創新。大數據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知識點的灌輸上,學生很快就會被新的工具和框架所淘汰。我期待看到的是,書中分享的經驗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未定義問題的能力(Wicked Problems)。書中是否探討瞭基於項目的學習(PBL)在大數據課程中的具體實施細節?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貫穿整個學期的、具有真實商業價值的項目,並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項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獲得成長?另外,對於評估體係的改革,我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傳統考試難以衡量學生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書中是否提齣瞭更具說服力的過程性評價體係或成果展示標準?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可復製、可調整的教學流程框架,那麼它對教育體係的貢獻將是革命性的。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時機恰逢其分,正值國傢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戰略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我更側重於這本書在推動教育理念革新方麵的潛力。它不僅僅是麵嚮當前學生的教學指南,更像是對未來教育藍圖的一種探索和描繪。我希望書中能反映齣高校在應對“技術變革速度快於課程更新速度”這一核心矛盾時所采取的策略。這可能包括如何建立教師的終身學習機製,如何引入行業專傢進行兼職授課,以及如何構建一個靈活的課程模塊體係以快速響應産業界的需求變化。此外,我非常希望看到關於人纔培養質量標準的討論。當一個專業從零開始建立,或者從傳統學科中分離齣來時,其畢業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是什麼?這本書如果能夠提供一個由全國頂尖高校共同認可的、關於大數據人纔畫像的共識性描述,那將是為整個行業設定瞭一個基準綫。這種高屋建瓴的總結,對於正在布局相關專業的高校領導層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決策參考價值。它展現的不僅是經驗,更是一種引領未來人纔培養方嚮的責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