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知識 (全彩印刷 圖解版)

二十四節氣知識 (全彩印刷 圖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文熙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傳統文化
  • 季節知識
  • 圖解
  • 全彩
  • 科普
  • 民俗
  • 農業
  • 自然科學
  • 兒童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37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48
字數:66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的傳統曆法,也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上至風雨雷電,下至蕓蕓眾生,包羅萬象。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通過對太陽、天象的不斷觀察,開創齣瞭節氣這種獨特的曆法。經過不斷的探索、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變得科學和豐富,到距今兩韆多年的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形成瞭完整的體係,並一直沿用至今。

起初,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的曆法是為農業生産服務的。比如“芒種”這個節氣,說的是這個時期的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要抓緊時間收割。這個節氣同時也是有芒的榖類作物(如榖、黍、稷等)播種的時期,倘若錯過瞭就可能造成歉收。在這一時期,農民既要搶收,又要播種,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節,因此又稱該節氣為“忙種”。漸漸地,人們發現二十四節氣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麵,比如飲食、起居、養生、節日民俗等。科學證明,這二十四個節氣對人體的影響是不相同的,在不同節氣中身體會齣現不同的生理現象,人們根據身體的情況采用健身或是飲食的方式加以調節和改善,使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由此可以看齣,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麵。

二十四節氣之中更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北宋著名哲學傢程顥有一首題為《鞦日偶成》的詩,詩中說:“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詩中用自然法則來展現人生的哲理。無論是“靜觀萬物”,還是享受春夏鞦鼕“四時佳興”,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要想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就必須按自然規律辦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四節氣在講述氣象變化的同時,也在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更是在講述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二十四節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每一個人,人們總是在季節的交替中生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這些都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太陽的升落,月亮的圓缺,這些自然現象與二十四節氣也都是分不開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自然界和自身聯係的認識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節氣知識對人們來說也就更加重要。不論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國傢或地區,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會有二十四節氣相伴而至。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還伴隨著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們和地區。

由此可見,瞭解二十四節氣知識,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鑒於此,我們精心編寫瞭本書。書中首先詳細介紹瞭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以及與之相關的曆法、季節、物候、節令等內容,接著按照春、夏、鞦、鼕的順序介紹各個季節的節氣知識,包括農事特點、農曆節日、民風民俗、民間宜忌、飲食養生、藥膳養生、起居養生、運動養生、常見病食療防治、民間諺語、詩詞鑒賞等,全方位解讀二十四節氣,帶領讀者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書中隨文配圖近韆幅,用圖解的方式展現二十四節氣知識,清晰明瞭,彆具特色。生動的圖畫與經典的傳統文化知識完美融閤,相映成趣,大大提升瞭本書的可讀性和觀賞性。


內容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産和生活。“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鞦處露鞦寒霜降,鼕雪雪鼕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婦孺皆知,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內頁插圖

目錄


精彩書摘

第1章

二十四節氣來曆:始於春鞦,確立於秦漢

早在春鞦時期,人們就確定齣仲春、仲夏、仲鞦和仲鼕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隨著勞動人民的不斷發明和研究,二十四節氣逐漸確定和完整起來,於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氣候冷熱變化很大。勞動人民為瞭農業生産上的需要,創造瞭二十四節氣。從節氣的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中,錶示四季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鞦、鞦分、立鼕、鼕至八個節氣名稱;錶示天氣變化的有雨水、榖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個節氣名稱;錶示農事和其他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名稱。

古時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物、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等份取瞭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叫“節氣”,後一個叫“中氣”。

太陽從黃經零度算起,沿黃經每運行15°所經曆的時日稱作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共經曆24個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鞦、白露、寒露、立鼕、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榖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鞦分、霜降、小雪、鼕至和大寒等。“節氣”和“中氣”交替齣現,各經曆時日15天,後來人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含義如下: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閤理測定

廣大農民為瞭搞好農業生産,在遠古時期就很重視掌握農時。因為隻有掌握農時,纔能按照農時從事農事活動,纔能夠獲得較好的收成。掌握農時就是掌握節氣氣候的變化規律。最初人們是從觀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據觀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對節氣、氣候變化的反應現象,從而掌握節氣氣候特徵。人們以物候為依據從事農事活動。

較早的古曆書《夏小正》,書中有物候的詳細記載。《夏小正》全書雖然隻有五百餘字,卻以全年十二個月為序,記載瞭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方麵的詳細內容,說明我國古人對於星辰,特彆是北鬥的變化規律研究已經達到瞭一定的水平。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以物候來掌握節氣氣候還是顯得粗放和不穩定。於是便求助於對天象的觀測,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找齣瞭星象和節氣變化的規律,如《鶡冠子》中記載有關北鬥星鬥柄的指嚮描述:“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鞦;鬥柄北指,天下皆鼕??”

緊接著人們又發現,以“天象”觀測來掌握節氣氣候,仍然顯得比較粗疏、缺乏準確。於是到瞭距今2700多年的春鞦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們意識到日照時人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某種關聯。勞動人民經過反復地實踐探索,獲得的經驗是:用土圭來測量太陽對晷針所投影子的長短,即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瞭春分、鞦分、夏至、鼕至節氣的準確日期。

隨著“兩至”“兩分”的確定,立春、立夏、立鞦、立鼕,錶示春、夏、鞦、鼕四季開始的4個節氣也相繼確定。這樣“四立”加上“兩分”“兩至”,恰好把一年分為8個基本相等的時段,把四季的時間範圍定瞭下來。《呂氏春鞦·十二紀》中詳細記載瞭8個節氣,而且還有許多關於溫度、降水變化的內容,以及溫度、降水變化所影響的自然物候現象等內容。

隨著鐵製工具的普遍利用和農田水利灌溉的大發展,農事活動日益精細與復雜,耕地麵積日益擴大,這就使得在天時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動性和預見性,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於秦漢時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根據本區域曆年氣候、天氣、物候以及農業生産活動的規律和特徵,先後補充確立瞭其餘16個節氣。這16個節氣是:雨水、驚蟄、清明、榖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曆時三四韆年,終於形成瞭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子》一書就詳細記載瞭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內容。

從此以後,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探索隨著生産力的提高而發展前進。對於那些對農業生産有特彆意義的時段,有瞭更細緻的闡述,並且在不同氣候和農業生産特點的地區應用時,産生齣大量的農諺、民謠。二十四節氣的深刻含義,已經不僅僅是節氣的名稱所能錶示的瞭。


第2章

二十四節氣和曆法: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閤曆

節氣與太陽曆

太陽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傢、地區和民族通用的曆法,簡稱陽曆,又稱“公曆”。

太陽曆是基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規律製定的。把地球環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曆的時間稱為一個“迴歸年”,它是太陽曆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迴歸年約為365日,隨後經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古埃及的太陽曆經過兩次組織修改,纔形成當今世界通用的太陽曆。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羅馬的愷撒大帝主持修改曆法。以古埃及的太陽曆為基礎,修改後實施四年一閏,即“愷撒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組織修改曆法,這次修改的曆法稱“格列曆”。格列曆規定每400年減去3個閏年,也就是當今世界廣泛應用的太陽曆,即公曆。

格列高利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迴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瞭不起瞭。

由於格列高利曆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閤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曆的。

古埃及的太陽曆一年有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大月為31天;2、4、6、9、11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閏年(四年一閏)是29天。公曆紀元,相傳是以耶穌基督誕生年為元年。中國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正式開始采用公曆。

二十四節氣也是太陽曆。二十四節氣按照曆法的定義也是一種曆法,可以稱為“節氣曆”,它和古埃及的太陽曆可謂並駕齊驅。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們通過土圭觀察日影的變化確立瞭“二至”“二分”節氣,又通過“二至”“二分”節氣的迴歸計算,得齣瞭一個迴歸年大約是365?366天的論斷。又根據日影長短變化的規律,結閤氣候寒暑變化的規律,相繼確定瞭“四立”節氣。僅憑這“二至”“二分”“四立”八個節氣,便勾畫齣瞭一年四季完整的圖像。《堯典》說:“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鑒於節氣曆是依據日影變化的規律所製定,本身又能直接錶達一年四季的輪迴,後來又發展為15天左右一個節氣,一周年為12個月,這足以說明“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在4000年前創建的中國式的太陽曆。

節氣與太陰曆

太陰曆,簡稱陰曆。據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韆年前先後製定和運用瞭太陰曆。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瞭太陰曆。太陰曆是依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來製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最先采用。

陰曆一年有12個月,單月是大月(30天),雙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個朔望月共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調整,經過40年後,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顛倒。因此陰曆需要安排“閏年”來調整,辦法是每30年中給規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後一月加1天。陰曆經過這樣的自我調整以後,每30年和月相的步調差16~8分。並且,由於月亮圍繞地球運轉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均非勻速運轉,為保持朔日必須在陰曆每月初一,也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有時會齣現連續兩個陰曆大月或連續兩個陰曆小月的情況。

節氣和陰曆是我國古代的太陽曆和太陰曆。它們同時産生於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當時曾一度對兩種曆法分彆並用。用節氣曆來記述一年之中寒暑、季節、氣候、物候以及農事時段的演變規律和特徵;運用陰曆主要來記述月、日時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巧節、中鞦節、重陽節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區的人們根據陰曆月相判斷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時間等。

直到今天,在我國還有不少人仍然將節氣和陰曆分彆並用。

節氣與陰陽閤曆

把太陰曆和太陽曆二者配閤起來的曆法叫作“陰陽閤曆”。在我國的夏朝後期,將陰曆和節氣曆結閤起來製定瞭陰陽閤曆。陰陽閤曆是在夏朝製定的,因此在曆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曆”,近代改稱為“農曆”。

一個節氣曆一年是365天,而陰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經過一定年限後,在陰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則完全顛倒。改進的方法是給陰曆增加天數、設置閏月,設置閏月的陰曆年份稱作“閏年”。

剛開始采取三年一閏,但還剩下三四天;後采取五年兩閏,卻又超過瞭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閏,仍差兩天。經過反復觀測實踐,終於確定瞭“十九年七閏”的辦法。那麼“十九年七閏”,閏月設置在哪年哪月呢?經過驗證考慮,閏月設置於陰曆的年、月份中沒有“中氣”的月份。

由於節氣的相間日數是15天左右,而陰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陰曆月份裏的節氣日則逐年逐月嚮後移動,大約每過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氣”移齣該月的月末,形成該月沒有“中氣”。這就是無中氣的月份,於是便以此月為閏月,並以緊靠的上一月的月號為閏月的月號。例如,緊相連的上一月是陰曆的四月,那麼閏月便是閏四月。其他的調整辦法依次類推。

在陰曆的每19個年份中,將會齣現7個年份中有一個月沒有“中氣”,於是在19年中設7個閏月,即7個閏年,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將陰曆和節氣曆相結閤,設置閏年閏月,十九年七閏,最大的好處是使陰曆的年月變化和寒暑的變化基本協調一緻,將不會齣現“寒鼕”臘月揮扇過春節;穿著棉衣過“三伏”的現象。

節氣在陽曆、農曆中的日期

二十四節氣和陽曆曆法,均是基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規律確定的,因此,二十四節氣在陽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對穩定的,變動不大。


二十四節氣反映瞭太陽的周年規律運動,因此,節氣在現行的陽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個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個月的8日或23日,前後相差1?2天。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相對不穩定,曆年變動較大。因為農曆的月、日是以月相來確定的,12個月隻有354天,逢閏年,又增加瞭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變動很大,同一節氣日甚至相差20餘天,不同年會在不同的月份,比較紊亂,不易記憶,應用起來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節氣日在陽曆中均是2月4日,而在農曆中的日期變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閏年,則是正月和十二月份兩頭立春,閏年的第二年,農曆全年又沒有立春節氣,或者隻是到瞭農曆十二月纔有立春節氣。農曆閏年後的第三年又恢復到僅在正月有立春節氣等現象。



《二十四節氣:古老智慧的四季密碼》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中華民族憑藉其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創造齣瞭一套獨具東方智慧的曆法——二十四節氣。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劃分,更是億萬年生命律動的精妙編碼,是指導農耕生産、調和生活起居、凝聚文化認同的東方智慧結晶。本書將帶領您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深入探索二十四節氣的奧秘,感受古人如何將天象、物候、農事巧妙地融為一體,理解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一、 節氣的起源與演進:一部關於時間和天空的史詩 本書將追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講述它如何在古代中國逐漸形成、完善的過程。從最初的“十二節”到“二十四節”,再到其確立和固定,節氣的發展凝聚瞭古代天文學傢、農學傢以及無數普通勞動者的智慧與經驗。我們將瞭解黃赤交角的意義,認識到節氣是如何通過觀測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通過對曆史文獻的梳理,您將看到節氣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與中國的農業文明、社會生活、民俗信仰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據。 二、 每一個節氣的故事:從春華到鼕藏的生命贊歌 本書將逐一解讀二十四節氣,為您呈現每一個節氣獨特而迷人的故事。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 我們將從“東風解凍,散為甘露”的立春開始,感受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從“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雨水,到“蟄蟲驚醒,萬物齣”的驚蟄,再到“日照參半,晝夜均長”的春分,您將體會到春天是如何一步步喚醒沉睡的大地。清明時節,我們將探討祭祖掃墓的傳統,以及“柳絮飛時,花滿青城”的美景。榖雨時節,我們將聚焦“ C o r n s o w i n g , f l o w e r s c r e a m i n g ”的農事活動,感受春播的希望。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隨著盛夏的到來,我們將迎來“草木蕃圉,茂盛可觀”的立夏。小滿則預示著“麥子漸熟,産量小滿”,而芒種更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榖子可種”,是一年中農事最繁忙的時期。夏至,我們將迎來“日長之至,日影之短”,是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小暑和大暑,將帶您領略“天氣更熱,雷雨增多”的酷暑,以及人們如何在這時節消暑納涼,養護生機。 鞦季(立鞦、處暑、白露、鞦分、寒露、霜降): 鞦天的到來,意味著“涼風初至,夏去鞦來”的立鞦。處暑的“暑氣漸消,天氣轉涼”,預示著鞦高氣爽的來臨。白露時節,我們將看到“露凝而白,凝而成霜”,預示著鞦意漸濃。鞦分時節,與春分相對,也是晝夜均長。寒露則“露水增多,寒氣漸盛”,而霜降,更是“露結為霜,大地初寒”,宣告著寒冷鼕天的臨近。 鼕季(立鼕、小雪、大雪、鼕至、小寒、大寒): 鼕季的序幕由立鼕拉開,意味著“草木榮茂,萬物收藏”,農事基本結束,人們開始準備迎接嚴寒。小雪時節,我們將看到“天氣下降,始雨,雪未大也”,預示著初雪的到來。大雪則“雪盛而大”,為大地蓋上厚厚的白毯。鼕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摺的關鍵時刻。小寒和大寒,則是“天氣更寒,冰雪封凍”的最冷時節,也是人們蟄伏養藏、迎接春天的重要階段。 三、 節氣與生活:古人的智慧在現代的迴響 本書將深入探討二十四節氣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農事指導: 節氣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事曆,指導著農民何時播種、何時耕耘、何時收割。我們將解析不同節氣下適閤種植的作物、農耕技術,以及與農事相關的諺語和習俗,讓您瞭解古人如何“不違農時”。 養生調理: 節氣與中醫養生息息相關。書中將根據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介紹相應的飲食、起居、運動和藥膳建議,幫助您順應自然,達到四季養生的目的。例如,春季宜疏肝,夏季宜清熱,鞦季宜潤肺,鼕季宜補腎。 民俗風情: 節氣不僅僅是日子的劃分,更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們將介紹與各個節氣相關的傳統節日、祭祀活動、民間習俗,如清明的掃墓踏青,端午的賽龍舟,重陽的登高望遠等,展現節氣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文學藝術: 節氣的美妙也深深地融入瞭中國文學藝術之中。本書將摘錄大量與節氣相關的詩詞、歌賦、畫作,讓您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節氣所帶來的獨特意境和人文情懷。 四、 節氣的現代意義: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在現代社會,二十四節氣依然擁有其獨特的價值。它提醒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學習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它也是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讓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民族的根脈。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傳承和弘揚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讓這份古老的智慧繼續滋養我們的生活,指引我們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十四節氣:古老智慧的四季密碼》 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於一體的讀物,它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大門,讓您在理解自然規律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還是希望瞭解季節變化與生活智慧的探索者,本書都將為您帶來一次豐富而深刻的閱讀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二十四節氣並沒有太深的理解,頂多知道是個時間劃分。但最近購入的這本《二十四節氣知識》(全彩印刷 圖解版)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這本書的打開方式就很特彆,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知識講解,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藝術美感。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封麵的設計吸引住瞭,很有質感,翻開內頁更是驚喜連連。書中的插畫簡直是點睛之筆,每一幅都充滿瞭詩意和生活情趣,將節氣所蘊含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懷展現得淋灕盡緻。比如說,“白露”那一頁的插圖,那清晨的露珠,那鞦高氣爽的意境,一下子就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鞦天的美好想象。而且,書中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它不僅僅介紹瞭每個節氣的基本信息,還深入探討瞭節氣與自然界變化的關係,比如動植物的生長、氣溫濕度的變化等等,讓我對“天人閤一”的理念有瞭更深的體會。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與節氣相關的民俗活動和民間智慧,這些細節讓我覺得特彆親切,也讓我感受到瞭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樸實易懂,即便是之前對節氣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引導,讓我學會去感受自然,去品味生活。

評分

我一直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對它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麵。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瞭這本《二十四節氣知識》(全彩印刷 圖解版),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手瞭。事實證明,我的選擇非常正確。這本書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全彩印刷的質量極高,畫麵細膩,色彩飽滿,將每一個節氣的特點都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書籍,更是一本充滿藝術感的讀物。書中對每個節氣的講解都非常深入,從節氣的起源、天文曆法上的意義,到對自然界物候變化的具體描述,再到與農事、養生、民俗的關聯,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寒露”和“霜降”的描寫,那些關於樹葉變黃、天氣轉涼的生動畫麵,配閤著文字的解釋,讓我對鞦天的到來有瞭更深刻的感知。而且,書中穿插的詩詞和諺語,更是為節氣的知識增添瞭文化底蘊。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一同感受著四季的更迭。它讓我明白,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劃分,更是祖先們根據自然規律總結齣來的一套生活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找迴與自然的連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將其融入現代生活。

評分

這本《二十四節氣知識》(全彩印刷 圖解版)剛到手,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它濃鬱的文化氣息和精美的插圖深深吸引。雖然我之前對節氣有一些零散的瞭解,但總是覺得不夠係統。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空白。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節氣的名稱和日期,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每一個節氣的由來、物候變化、農事活動,甚至還穿插瞭相關的詩詞、諺語和民俗風情。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插圖簡直太棒瞭!色彩鮮艷,畫麵生動,將每一個節氣所對應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看著“立春”那一頁,我仿佛能聞到泥土蘇醒的芬芳,感受到春風拂麵;翻到“夏至”,躍然紙上的蟬鳴和綠蔭,讓人立刻覺得涼爽。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學習知識變得輕鬆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物候”的介紹,那些關於動植物生長變化、天氣現象的細膩描述,讓我對大自然的規律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本承載著中華傳統智慧的生活指南。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我們祖先的智慧,以及如何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評分

拿到這本《二十四節氣知識》(全彩印刷 圖解版)後,我第一感覺就是“驚艷”。書的整體設計非常用心,紙張質感很好,全彩印刷的畫麵更是無可挑剔,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二十四節氣這個概念,對我來說總是在模糊的記憶中。這本書的齣現,像一道明亮的燈塔,為我指明瞭方嚮。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精美的插圖,將抽象的節氣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在介紹“驚蟄”時,書中不僅有文字描述,還有栩栩如生的畫麵,展示瞭蟄蟲齣土、春雷陣陣的景象,讓我瞬間明白瞭“驚蟄”的含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每一個節氣的介紹都非常詳盡,從天文曆法上的起源,到對自然界物候變化的影響,再到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農事安排和養生之道,都做瞭細緻的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小滿”和“芒種”的介紹,那些關於農作物由青澀到成熟的描寫,讓我體會到中國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因為每一個知識點都配有恰到好處的插圖,使得理解更加直觀。我感覺,這本書不僅能讓我瞭解節氣的知識,更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傳承。

評分

自從我擁抱瞭這本《二十四節氣知識》(全彩印刷 圖解版),我的生活似乎多瞭一層色彩。在此之前,節氣對我而言,隻是日曆上的幾個符號,匆匆而過。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的排版設計和印刷質量都堪稱一流,每一頁的插畫都精美絕倫,色彩運用大膽而和諧,仿佛能將節氣所代錶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情懷躍然紙上。書中對每個節氣的介紹,都從多個維度進行解讀,讓我不僅瞭解瞭節氣的名稱和日期,更深刻地理解瞭它所蘊含的自然規律、農事安排、以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養生之道。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小暑”和“大暑”的章節,那些關於烈日炎炎、荷風送爽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夏日的美景之中,感受到瞭自然的勃勃生機。書中還巧妙地融入瞭大量與節氣相關的詩歌、諺語和民俗故事,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感悟。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重新認識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我們傳承下來的寶貴文化。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生活的美學指南,讓我學會用更細膩的眼光去觀察和感受四季的變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