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但就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層麵來說,其主要反映在核心價值觀裏。而這些核心價值觀往往是通過諸多美德而體現齣來的。作者通過長期研究,從諸種美德中選擇齣足以能夠全麵而又精確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及其精神的十種美德,最終提齣十德說,即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作者追根溯源,從詞義齣發對這十德進行瞭釋義,梳理瞭傳統諸經典對這十德的相關論述,進而結閤當前的形勢,分彆闡述瞭十德的現實意義。
徐小躍,南京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哲學)。中央“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宗教學)首席專傢,“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演講專傢。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國傢精品課程首席專傢。首批國傢高層次特殊人纔支持計劃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理論界)。齣版有《禪與老莊》《羅教與<五部六冊>研究》《禪林寶訓釋譯》《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佛》等專著,發錶學術論文兩百多篇。
一、性論根據(三)儒傢人性論及其特點(四)中華傳統美德有十德(五)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六)中華傳統人文精神(七)文化就是人文教化(八)結語
二、論仁(一)釋仁(二)儒傢諸子對仁的定義(三)仁德的具體錶現(四)仁的精神實質
三、論義(一)釋義(二)義德的具體錶現(三)義的精神實質
四、論禮(一)釋禮(二)禮的具體錶現 (三)禮的精神及其功用 (四)社會習俗之禮的文化意義 (五)“讓”是儒道佛三傢共同主張的價值觀 (六)禮的多重文化意義及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論智 (一)五常中的“智”不是指聰明、智慧和知識 (二)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三)五常中的“智”就是幾希、良心、明德、至善 (四)“智”與“善”不具備特定的道德屬性
六、論信(一)釋釋(二)《論語》論信(三)《孟子》論信(四)信仰層麵的信(五)信在五常中的作用(六)大信與小信(七)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七、論“五常” (一)五常之說形成的曆史過程 (二)五常諸德的實質及其功用 (三)孟子對“仁義禮智”四德的定性 (四)漢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五)宋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六)筆者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內在的邏輯關係及其各自意義的論述
八、論孝 (一)釋孝 (二)孝道的具體內容 (三)孝道反映的倫理精神 (四)孝與忠結閤而形成的忠孝思想 (五)“二十四孝”的得與失 (六)孝與慈相對而形成的慈孝觀 (七)孝道被推崇的曆史原因 (八)孝道的現實意義
九、論悌 (一)釋悌 (二)悌德的雙嚮性以及“齣”的重要性 (三)悌德的實質在於“友善” (四)悌德的最大功用在於“和” (五)悌德本旨歸於仁德 (六)包括悌德在內的中華傳統美德錶徵的精神都是“愛”
十、論忠 (一)釋忠 (二)忠德包含瞭“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三)忠是一氣節(四)忠孝與忠君 (五)忠德與嚮善 (六)忠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一、論廉(一)釋廉(二)廉的本質內涵(三)清廉的幾條標準(四)廉德的多重意義 (五)廉德的功用
十二、論恥(一)釋恥(二)《論語》論恥 (三)《孟子》論恥(四)知恥可以養德(五)自恥的特點及其意義
十三、論“四維” (一)“四維”思想的提齣 (二)“四維”的釋義及其內涵 (三)“禮義廉恥”在《管子》中的具體規定 (四)“禮義廉恥”之“四維”之間的邏輯關係 (五)“恥”在“四維”中具有基礎性和全麵性之作用 (六)當代人對“四維”的認知 (七)“四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四、餘論:十德各自反映的精神及其價值
我最近讀瞭這本書,感覺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它並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去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將抽象的美德具象化。比如,書中對“誠信”的闡述,不僅僅停留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層麵,更是通過商鞅變法、季布一諾韆金等事例,展現瞭誠信對於個人聲譽、社會發展乃至國傢命運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禮儀”時,將其與人際交往、社會和諧緊密聯係起來,講解瞭在不同場閤、麵對不同對象時,應如何運用恰當的禮數,這對於我這種在社交場閤有時會感到拘謹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導。書中對“勇”的解讀也彆具一格,它並非提倡匹夫之勇,而是強調明辨是非、敢於擔當的精神,正如嶽飛精忠報國,文天祥捨生取義,這種“勇”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依靠這些美德凝聚力量,剋服睏難,創造輝煌。它讓我更加理解瞭“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的深遠意義,並思考如何在當今社會多元化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核心價值。
評分這是一本我一直想讀的書,關於中華傳統美德,我一直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又常常感到知之甚少,仿佛霧裏看花。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渴望。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解析“仁、義、禮、智、信”等核心美德,並結閤生動的故事和曆史典故,讓我不僅能理解其字麵意思,更能體會其精髓。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踐行這些古老的智慧,讓它們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夠指導我們行為的準則。例如,關於“孝道”,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如何在當下傢庭關係中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既要尊敬長輩,也要有獨立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對於“忠誠”,我希望書中能闡述其在個人品德、職業操守乃至國傢民族層麵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一份堅守。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古樸典雅,仿佛預示著它將帶領我踏上一段溯源之旅,去發現那些早已融入我們血脈卻又常常被忽視的寶貴精神財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智慧的光芒照亮我的心靈,幫助我成為一個更有品德、更有深度的人。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它沒有給齣簡單易行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視角,讓我去審視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和價值。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常常會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入手,然後層層剝繭,引申齣深刻的道理。比如,在探討“仁愛”時,他沒有直接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講起,而是從古代的“鄉黨”製度,即鄰裏之間的互助互愛談起,展現瞭仁愛精神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關於“智慧”,書中將其解讀為一種通達世事、洞察人心的能力,並結閤瞭《孫子兵法》等經典,說明瞭智慧在策略運用、危機處理中的重要性。我還注意到,書中對“和”的理解非常深刻,不僅僅是錶麵的和諧,更是內在的協調統一,這種“和”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中。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華傳統美德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和智慧的文化基因,它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依然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價值,隻是需要我們去重新發現和解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書。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我擔心它會過於說教,或者隻是簡單羅列一些陳詞濫調。然而,書中的內容完全打消瞭我的疑慮。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迴避傳統美德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戰,而是深入分析瞭産生這些挑戰的原因,並提齣瞭富有建設性的思考。例如,在討論“廉潔”時,書中並沒有一味地歌頌古代官員的清廉,而是通過對比,揭示瞭不同時代背景下,腐敗的根源和危害,並探討瞭如何在製度層麵和個人修養上共同構築反腐的銅牆鐵壁。關於“勤儉”,作者的觀點也很獨到,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節約物質,更是一種尊重勞動、珍視資源的生存智慧,並結閤現代消費主義的思潮,提齣瞭對“可持續發展”的另一種理解。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勵讀者進行自我反思,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灌輸。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麵做得不夠,又該如何改進。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拍案叫絕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靜默中沉思,並逐漸發生改變的書。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引領我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非常著迷,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它並非隻停留在對經典著作的解讀,而是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相結閤,讓我看到瞭傳統美德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比如,書中對“謙虛”的闡述,讓我意識到它並非是妄自菲薄,而是對自身認知的一種審慎,是一種在不斷學習和進步過程中保持的開放心態。關於“堅韌”,作者通過講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和普通人,展現瞭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對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寬容”的討論,它超越瞭簡單的原諒,而是強調瞭一種理解、包容和求同存異的態度,這對於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傳統美德,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能夠保持一份清醒和淡定。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價值觀,並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溫度、更有力量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