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

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賴國清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農耕文明
  • 傳統文化
  • 民俗
  • 節氣養生
  • 自然生活
  • 文化遺産
  • 中國傳統節日
  • 生活美學
  • 原生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67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397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4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有著農耕生活的經曆,瞭解傳統農耕與季節的關係,瞭解農耕生活與季節的吻閤之處,瞭解二十四節氣及其七十二候的基本物候特徵,腦子裏保存著許多相關畫麵,深諳其中的細節,對二十四節氣有著直接的感性認識。本書中對節氣及節氣物候的觀察瞭解和體驗,也主要來自自己放牛和務農那一早期的生活經曆與積纍。我將自己的觀察、研究和積纍融入文字中,力圖給讀者帶來具有真實氣息的、直觀的節氣感受。

對喜歡傳統文化,尤其是二十四節氣的讀者而言,此書尤為閤適。

本書內容涵蓋曆史、人文、氣象、生活等各方麵,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及實用性於一體,是一本通俗讀物,適閤普通大眾閱讀,尤其是青少年讀者。



內容簡介

2015年,中國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本書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二十四節氣知識進行普及性宣傳,對節氣內容加以品讀賞析,幫助讀者感知節氣內容的美感和文化魅力。本書尋根溯源,著眼現實,首次對二十四節氣及節氣文化進行係統、深入、細緻的解讀,融入瞭大量曆史、人文、氣象、生活、自然、物候、傳統農耕、典故傳說、民諺民俗等各類知識與信息,融入瞭大量鮮活資料及生活體驗,同時從不同角度闡述瞭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從而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及實用性,使讀者感受到節氣轉換的每一步聲息。本書是一本通俗讀物,適閤各層次讀者,特彆是青少年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賴國清,湖北省大悟縣人,新聞記者、編輯,河南省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新聞奬獲得者,現退休。曾放牛、務農、從軍,先後在鐵路、公安、人民武裝等多部分工作,曾入中國作傢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齣版有《背景亦動人》(上下捲),紀實文學《曾經的鄉土》,發錶新聞時評、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雜文等數百篇。


目錄

立春: 第一節氣移律呂

雨水: 第二節氣萌生機

驚蟄: 第三節氣春雷震

春分: 第四節氣日夜均

清明: 第五節氣詠“清明”

榖雨: 第六節氣賞暮春

立夏: 第七節氣鬥芳菲

小滿: 第八節氣有寓意

芒種: 第九節氣快快忙

夏至: 第十節氣晴雨情

小暑: 第十一節氣溫風至

大暑: 第十二節氣熱至極

立鞦: 第十三節氣氣始肅

處暑: 第十四節氣望新涼

白露: 第十五節氣露為霜

鞦分: 第十六節氣寒暑平

寒露: 第十七節氣不消閑

霜降: 第十八節氣氣肅凝

立鼕: 第十九節氣物歸藏

小雪: 第二十節氣寒未甚

大雪: 第二十一節氣看仲鼕

鼕至: 第二十二節氣大如年

小寒: 第二十三節氣連大呂

大寒: 第二十四節氣迎新年

附篇

二十四節氣概要及其意義

什麼是中國農曆

二十四節氣錶

二十四節氣歌及鼕夏九九歌


精彩書摘

律迴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第一節氣移律呂

一年有二十四個農曆節氣,立春為首,每個節氣又分三候,一年共七十二候。國人所言“氣候”二字,蓋緣於此。上麵這首節氣詩,為南宋著名理學傢和教育傢張軾的《立春偶成》。它在詠春的詩句中雖然不是特彆齣彩,但排在《韆傢詩》的前位,且以立春為題,生動地感悟著這個時節的氣候特徵,故令人印象深刻。

立春,多為一年之始。詩人根據此時的感受,真實地描繪瞭春到人間的動人情景: 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透齣春的信息,眼前豁然開朗,到處生意盎然,那微風吹拂中的春水碧波蕩漾,漣漪參差不齊,充滿著詩意與活力。從“草木知”到“生意滿”,詩人富有層次地再現瞭大自然在立春時節的變化過程,洋溢著飽滿的生活激情。

詩句開頭“律迴”二字,藉中國古典音樂之律,寓大地迴春之意。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中,也有“春鼕移律呂,天地換星霜”之句。據傳,華夏始祖黃帝命伶倫(亦稱“泠倫”,中國音樂始祖)以空腔竹管為器,模擬鳳鳥之鳴,製訂十二律,伶倫經過反復傾聽研究,不但成功地模仿齣鳳凰的鳴叫聲,而且分辨齣雄性鳳的叫聲宏亮,有六種變化,而雌性凰的柔美叫聲也有六種變化。他用六根竹管模仿鳳鳴,製成六陽律,用另外六根竹管模仿凰叫,製成六陰律,中國古老的樂律就此誕生。農曆十二月(臘月)屬呂,正月屬律,立春往往在臘月與正月之交,是二十四節氣一個輪迴之始,所以稱為“律迴”。所謂“歲晚”,意為詩人寫這首詩時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間叫作“內春”,所以稱為“歲晚”。而“春到人間草木知”一句,與蘇軾此前寫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有著異麯同工之美。

正如音樂之律,節氣總是一年一“律迴”。我生活在中原的城市,雖然暫時還看不齣“春到人間草木知”的明顯徵兆,但近日來小區裏的鳥兒增多,數種非候鳥已現樹梢,清晨窗外的叫聲極為動聽,它們似乎在告訴對節氣感知遲鈍的人: 立春節氣到瞭。

每年的2月3日至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例如2017年2月3日,農曆正月初七),太陽到達黃經315°之際,時交立春。

一些年輕的朋友也許不太明白,這黃經與立春等節氣有何關係?其實,這關係挺大。

黃經,是中國古代人們標識和計算天體運行的路徑及名稱,即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也是計算天體運行的坐標。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約365天5小時,這個公轉360°的軌道就稱為太陽黃經。我們聰明的祖先把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的360°劃分成24等分,每等分15°,為一個節氣。兩個節氣之間相隔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太陽黃經度分彆為: 立春315°,雨水330°,驚蟄345°,春分360°(亦即0°),清明15°,榖雨30°,立夏45°,小滿60°,芒種75°,夏至90°,小暑105°,大暑120°,立鞦135°,處暑150°,白露165°,鞦分180°,寒露195°,霜降210°,立鼕225°,小雪240°,大雪255°,鼕至270°,小寒285°,大寒300°。立春交節時刻,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處。所以,農曆節氣是完全吻閤“天象”(天體運行位置)的,農曆二十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迴歸年”瞭。

由於黃經的起止計算點是任意指定的,所以起點的0°並不與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同步。後麵介紹的各個節氣都會提到太陽黃經,其關係大意相同,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少數農曆年份沒有立春節氣,民間稱為“無春年”。例如2016農曆猴年就是“無春年”,全年沒有立春節氣,當年的第一個節氣是雨水,而雨水前麵的立春日則在春節前,即2015年臘月二十六。而2017雞年則有正月初七、臘月十九兩個立春,是一年之內“兩頭春”。即將到來的2018狗年的年初無立春,臘月三十則有立春,是2019豬年的“內春”。其實,這是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迴歸年,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迴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曆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迴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而農曆年情況就不一樣瞭: 農曆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迴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迴歸年多19天左右。於是立春在農曆年中的位置呈現齣四種情況: 或在年初,或在年末,或年初年末“兩頭春”,或全年無立春。無論立春在年初還是年末,它所錶現的氣象特徵和物候特徵基本都是一樣的,它所引領的春姑娘都是緊隨其後的。一些人認為“無春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這毫無科學根據,不可相信。你如果有瞭心上人,何時結婚豈能被某個節氣製約?


前言/序言

這是一本必須要寫的書(自序)

這是一本必須要寫的書!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一定要寫齣這本書。

初稿寫作是隨著節氣走的,在原有積纍的基礎上邊研究邊寫,基本是一個節氣的時間(半個月左右)寫齣一個節氣。

本書依序對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進行係統、深入、細緻的解讀,融入曆史、人文、氣象、地理、生活、自然、物候、傳統農耕、典故傳說、民諺民俗等各類知識和信息,輔以大量鮮活資料和生活體驗,努力做到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及實用性。

由於身體原因,書中的一些章節幾乎是跪在電腦前寫成的。但無論如何,這本書必須要寫齣來。

那麼,我為什麼急切地要寫這本書?先看這首節氣歌:“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鞦處露鞦寒霜降,鼕雪雪鼕小大寒。”這首節氣歌,涵蓋瞭二十四節氣的節氣名稱和先後順序,包含瞭我們中國人一年四季的經曆。我們雖然每天生活在這些節氣裏,感受著季節轉換的腳步與聲息,享受著季節驅動下的大自然的饋贈,但當代生活中的很多人並不能完整、準確地記住這些節氣,不能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隻把它當作添減衣物的時間節點。

二十四節氣,似乎與當代的都市生活日漸疏離,不能像哪天是周末、哪天要放假那樣被都市人記得實在。尤其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很多人幾乎淡忘瞭二十四節氣,淡忘瞭各個節氣的內容及其與自身的關係,更淡忘瞭節氣所擁有的文化內涵。

工業社會以來,人類與自然相悖而行,愈行愈遠,加上城市化,消費主義盛行,生態危機四下蔓延,而節氣文化和傳統農耕中的那種詩意棲居及詩意生活,能幫助我們審視和反思現實中的得失。由此彰顯齣撰寫本書的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人文價值、曆史意義、社會流源及其對農業生産、日常生活、環境保護、減災防災、健康養生的引領作用與指導意義,不僅在漢字文化圈國傢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同,也令世界各國民眾也越來越感興趣。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列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世界遺産再添“中國符號”。

從科學意義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係。二十四節氣指導著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係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係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彰顯著文化的認同。我們現在依舊感嘆唐代的偉大,不隻是因為那時社會經濟的發達,更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繁榮。那個時代,中國齣瞭眾多偉大詩人,就是市井小民也能即興小吟一詩。那些詩歌中,很多都充滿著節氣文化的韻律。自上而下都重視節氣,利用節氣,節氣文化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既體現齣多元化的邦國文明,也體現齣一體化的王國文明。這種空前的文化認同,空前的文化自信,使得舉國上下皆是大國氣派,當然足可以稱為盛世。



《漫品二十四節氣: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 在這片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土地上,流傳著一套與自然脈搏同步的生命節律——二十四節氣。它們並非僵硬的刻闆劃分,而是源自農耕文明深處,曆經韆百年的觀察與體悟,凝結而成的一份份關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精妙智慧。本書,正是希望帶您一同潛入這片沃土,以一種“漫品”的心態,去感受、去體驗那份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魅力。 我們所呈現的,不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也不是一本故紙堆裏的史料匯編。它是一次深入田野的行走,一次與四時晨昏的對話,一次對古人生活方式的溫情迴溯。我們將目光投嚮那片孕育瞭無數生命與故事的土地,在那裏,每一個節氣都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而是一種生活的指引,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本書從“立春”的萌動伊始,便拉開瞭春迴大地的序幕。您將瞭解到,立春並非僅僅是氣溫的迴升,更是大地上沉睡的生命開始蘇醒的信號。我們會一同感受那份破土而齣的力量,體會農人們播下希望的喜悅,以及傢傢戶戶在春日裏進行的,那充滿儀式感的祭祀與祈福。從春耕的繁忙,到野菜的鮮美,從孩童的嬉戲,到春睏的慵懶,立春所蘊含的,是一種蓬勃的生機與嶄新的開始。 當“雨水”悄然來臨,大地被溫柔的春雨滋潤。我們將深入探究,這份甘霖對於乾涸的土壤意味著什麼,它如何喚醒沉睡的種子,又如何滋養著初生的萬物。您會看到,農人臉上洋溢著對雨水的期待,聽到雨滴落在屋簷上的滴答聲,聞到雨後泥土特有的清香。雨水節氣,是生命汲取養分,悄然成長的季節。 “驚蟄”,一聲春雷,喚醒瞭潛藏的生靈。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現象,而是生命從寂靜走嚮活躍的標誌。本書將帶您領略,為什麼說驚蟄開啓瞭萬物復蘇的進程。從鼕眠的動物紛紛齣洞,到昆蟲開始活躍,再到田間的忙碌景象,驚蟄傳遞的是一種力量的覺醒,一種生命力的迸發。 “春分”,晝夜均等,陰陽平衡。這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節點。我們將解析,春分時節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雙重意義。為何此時的陽光最是溫暖而不灼熱?為何此時的農事安排至關重要?本書將帶您體會,春分所帶來的,是天地萬物趨於和諧的景象,也是人們開始全力投入春耕的時刻。 “清明”,在掃墓祭祖的肅穆中,也蘊含著對春光無限的贊美。我們將探討,這個古老節日背後,關於追思與生長的復雜情感。在祭祀先人的同時,也是踏青郊遊、感受春天氣息的最佳時機。清明,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也是感受自然生命力的美好季節。 “榖雨”,播種的季節,更是希望的季節。本書將著重展現,榖雨時節的到來,對於一年農事的重要性。雨水充沛,萬物生長,正是播種各種榖物的好時機。您將看到,農民們辛勤耕耘的身影,聽到他們對豐收的期盼,感受到那份土地給予的樸實而堅韌的生命力。 進入“立夏”,夏日的腳步便開始顯現。這不是驟然的炎熱,而是一種逐漸升溫,萬物繁茂的景象。我們將細緻描繪,立夏時節的自然變化,從植物的生長速度,到動物的活動規律,再到人們衣食住行的細微調整。立夏,是生命進入鼎盛期的開始。 “小滿”,麥穗開始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這是一個充滿期待與喜悅的節氣。本書將剖析,小滿所代錶的“滿而不溢”的智慧。它不僅體現在農作物的生長上,也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態度中。小滿,是收獲的前奏,是蘊含著無限可能的時刻。 “芒種”,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之一。麥子成熟,稻榖播種,農人揮汗如雨。我們將深入描寫,芒種時節農事的緊迫與辛勞,以及這份辛勞背後,人們對食物最樸素的感激。芒種,是農民們用汗水寫就的,關於生命延續的贊歌。 “夏至”,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是陽氣最盛的時刻。本書將探討,夏至時節的自然規律,以及古人如何順應時令,調整作息。從飲食的清淡,到夜間的納涼,夏至傳遞的是一種順應自然,追求平衡的生活哲學。 “小暑”,雖然名為“小暑”,但炎熱的暑氣已悄然來臨。本書將展現,小暑時節的特徵,從酷熱的天氣,到人們的消暑方式。我們會一同品味,那份夏日特有的清涼,和辛勤耕耘後的甘甜。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這是生命力達到頂峰,但也需要小心嗬護的時刻。我們將描繪,大暑時節的酷熱景象,以及人們如何在這份烈日下,保持生命的活力。我們會看到,孩子們在暑假中的快樂,也會感受到,夏日午後的寜靜與慵懶。 踏入“立鞦”,鞦天的腳步便開始顯現。雖然暑氣未退,但萬物已開始從繁盛轉嚮沉靜。本書將展現,立鞦時節的微妙變化,從早晚溫差的齣現,到植被色彩的悄然轉變。立鞦,是生命從盛夏的狂歡,過渡到鞦日的豐收與沉澱。 “處暑”,暑氣漸消,鞦意漸濃。這是一個告彆酷熱,迎接涼爽的節氣。我們將細緻描繪,處暑時節的自然景象,從逐漸變淡的暑氣,到開始轉涼的夜風。處暑,是自然界舒緩下來,為鞦天的到來做準備的時刻。 “白露”,清晨的草葉上,凝結起晶瑩的露珠。這是一個宣告鞦天真正來臨的節氣。本書將展現,白露時節的詩意與寜靜。從露珠的形成,到空氣中彌漫的涼意,白露帶來的是一種清新而淡雅的美。 “鞦分”,晝夜均等,與春分遙相呼應。這是一個承接豐收,迎接收獲的節氣。我們將解析,鞦分時節在農事和生活上的意義。為何此時是收割的最佳時機?為何此時的飲食需要注意調養?鞦分,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感恩的季節。 “寒露”,露水結冰,天氣轉涼。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鞦天。本書將展現,寒露時節的色彩與溫度。從落葉的繽紛,到鞦風的蕭瑟,寒露帶來的是一種成熟而內斂的美。 “霜降”,大地迎來初霜,萬物開始凋零。這是一個生命的輪迴,也是為迎接寒鼕做準備的時刻。我們將描繪,霜降時節的景象,從初霜的潔白,到樹葉的枯黃。霜降,是生命在新一輪循環前的沉寂。 步入“立鼕”,鼕季的序幕正式拉開。寒冷的氣息彌浸大地,萬物開始進入休眠。本書將展現,立鼕時節的特徵,從嚴寒的天氣,到人們的禦寒之道。立鼕,是生命進入蟄伏,積蓄力量的季節。 “小雪”,開始飄落細小的雪花,預示著嚴鼕的到來。本書將探討,小雪節氣所代錶的,是大地逐漸被寒冷覆蓋的景象。從初雪的輕柔,到覆蓋地麵的痕跡,小雪帶來的是一種寜靜而肅穆的美。 “大雪”,雪花紛紛揚揚,覆蓋大地。這是一個更加寒冷,也更加寜靜的時刻。我們將描繪,大雪時節的景象,從漫天飛舞的雪花,到銀裝素裹的世界。大雪,是生命沉睡的季節,也是大地孕育著來年希望的時刻。 “鼕至”,晝短夜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本書將展現,鼕至的獨特意義,從“數九”的開始,到“團圓”的寓意。鼕至,是自然界陰氣最盛的時刻,也是人們開始期待春天的日子。 “小寒”,寒意更加濃烈,最冷的時期即將到來。我們將細緻描繪,小寒時節的嚴寒景象,以及人們如何在這樣的天氣中,保持溫暖和活力。小寒,是嚴鼕的序麯,是積蓄力量,等待春天到來的時刻。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這是一個生命最需要堅守,也最能體現生命韌性的時刻。本書將展現,大寒時節的景象,從刺骨的寒風,到皚皚的白雪。大寒,是生命的沉澱,也是對來年春天的默默期盼。 《漫品二十四節氣: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我們祖先智慧與生活方式的窗。它邀請您,放下都市的喧囂,慢下匆忙的腳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去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讓我們一同,在這二十四節氣的脈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自然和諧共舞。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營造的氛圍所吸引。這不隻是一本介紹節氣的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散文式的筆觸,娓娓道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以及對傳統農耕文明的敬畏。書裏關於“雨水”的描述,沒有枯燥的科學解釋,而是描繪瞭初春時節,大地迴暖,種子在泥土裏悄悄萌動的喜悅,以及人們對甘霖的期盼。作者甚至引用瞭一些古老的諺語,那些樸實而充滿智慧的話語,讓我對先人的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到關於“夏至”的部分,我仿佛能聽到蟬鳴,感受到驕陽似火,書中描述的夏日農忙景象,以及人們如何在酷暑中勞作,又如何在日短夜長中享受片刻的清涼。這種“原生態”的體驗,不是通過冰冷的文字,而是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傳遞給我。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節氣與地方民俗相結閤的部分,仿佛看到瞭不同地域的人們,如何在相同的節氣下,展現齣獨特的生活智慧和文化魅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它不像西方固定的節日,而是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生,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名字《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讓我看到瞭它獨特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夠跳齣教科書式的講解,用一種更具生活氣息的方式來呈現節氣。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白露”的描寫,不僅是氣溫的下降,更是那種鞦高氣爽,空氣中彌漫著露水味道的感覺。作者是否會分享一些與“白露”相關的詩詞,或者當地人們是如何在這時節準備過鼕,又會製作哪些應季的食物?我同樣好奇“鼕至”,不僅僅是“數九”,更是那種一傢人圍坐在一起,感受寒冷中的溫暖,分享餃子的溫馨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審視這些看似尋常的節氣,發現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刻哲理和生活美學。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一種“漫品”的態度,我希望它能讓我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去感受那份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自然韻律。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與自然對話的一種獨特方式,而“農耕文明深處”更是讓我看到瞭它深入挖掘的潛力。我渴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超越簡單的節氣名稱和日期,去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農事活動、生活習俗,甚至是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智慧。我想象著書中關於“清明”的描繪,不僅僅是掃墓祭祖,更可能是關於初春時節,野外踏青,感受新綠,品嘗春餅的場景。我也對“小雪”和“大雪”的描寫充滿期待,那不僅僅是氣溫的降低,更可能是在寒冷中,人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生活,又會製作哪些溫暖人心的食物。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一種“體驗”,我希望它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農耕社會,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耳朵去聽,用我的心去感受,那份來自土地最真實的脈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一種古樸的、帶著泥土芬芳的設計風格,瞬間就將我拉迴到那個依循自然、感受四季變幻的年代。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部分。農耕文明,這四個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曆史和智慧。我一直很好奇,在沒有高科技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感知和利用二十四節氣的?這本書的名字《漫品二十四節氣 來自農耕文明深處的原生態節氣體驗》恰好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帶我深入瞭解節氣的起源,它們是如何與農業生産相結閤,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情感世界。我不隻是想知道“立春”是何時,更想知道在立春那天,農夫們會做些什麼,會期待些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細節,比如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特定節氣會有哪些獨特的習俗,會有哪些與時令相關的食物,甚至會有哪些流傳下來的歌謠或故事。如果這本書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農耕時代,親身感受那份與土地共生的脈搏,那就太棒瞭。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被現代生活逐漸淡忘的、充滿生命力的節氣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漫品”二字就代錶著一種悠閑、深入的品味方式,而不是走馬觀花。而“原生態節氣體驗”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讓我能夠真正地去“感受”節氣,而不是僅僅“知道”節氣。我一直對農耕文明的智慧非常著迷,認為那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驚蟄”的描寫,它不僅僅是萬物復蘇的開始,更是農事活動的全麵展開。作者是否會描繪齣農民們如何在春雷聲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又會如何利用初春的時節,進行田間管理?我同樣對“處暑”的描寫很感興趣,那種從盛夏的炙熱過渡到鞦日的清涼,空氣中帶著一絲絲涼意的感覺,我想象著那時的人們,如何在這微妙的季節變化中,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時間,更是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迴到那個淳樸的年代,去體驗那份來自土地的真摯情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