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

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學明 著
圖書標籤:
  • 裝配式混凝土
  • 預製構件
  • 混凝土結構
  • 建築構造
  • 結構設計
  • 裝配式建築
  • 工程建設
  • 建築工程
  • 預製混凝土
  • 建築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17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645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院校建築産業現代化係列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學科和管理學科教材,由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行業從事技術引進、研發和設計的經驗豐富且對世界各國先進技術有深入瞭解的專傢團隊編寫,全麵係統地介紹瞭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基本概念、建設設計、結構及拆分設計、集成設計、BIM與裝配式建築的知識與經驗,書中300多幅照片和圖例多齣自裝配式建築技術先進國傢和國內實際工程案例。

目錄

前言
第1 章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概述 1
1.1從建築大師的引領說起 1
1.2什麼是裝配式混凝土建築 4
1.3為什麼要做裝配式建築 6
1.4裝配式建築的限製條件 6
第2 章設計基本知識 9
2.1概述 9
2.2設計責任 9
2.3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與建築功能 9
2.4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與結構體係 10
2.5預製混凝土構件類型 13
2.6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結構連接方式 16
2.7裝配式建築設計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20
第3 章設計概述 22
3.1概述 22
3.2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設計特點 22
3.3裝配式混凝土建築主要設計內容 22
3.4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設計的中國課題 24
3.5設計依據與原則 25
3.6裝配式建築設計意識 26
3.7為什麼必須強調設計協同 27
第4 章材料與配件 30
4.1概述 30
4.2連接材料 30
4.3結構材料 42
4.4建築與裝飾材料 45
第5 章建築設計 51
5.1概述 51
5.2建築師的作用 51
5.3如何提升建築功能 51
5.4如何實現藝術追求 52
5.5裝配式混凝土建築適用高度 56
5.6裝配式混凝土建築高寬比 57
5.7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平麵形狀 58
5.8建築立麵設計與外牆拆分 59
5.9層高設計 64
5.10防火設計 65
第6 章外圍護係統建築設計 67
6.1概述 67
6.2外圍護係統分類 67
6.3外圍護係統建築設計內容 69
6.4外牆保溫設計 70
6.5建築錶皮質感設計 72
6.6外掛牆闆建築設計 76
6.7其他外牆圍護係統建築設計 81
6.8陽颱、空調闆、遮陽闆設計 85
第7 章內牆與建築構造設計 88
7.1概述 88
7.2內牆設計 88
7.3夾芯保溫剪力牆外牆闆構造設計 90
7.4外牆門窗設計 92
7.5滴水、排水、泛水構造設計 95
7.6外掛牆闆牆腳構造設計 96
7.7預製牆闆接縫構造設計 96
7.8構件細部構造設計 101
第8 章模數協調與標準化設計 103
8.1模數化的意義 103
8.2模數的基本概念 103
8.3模數協調的具體要求 105
8.4標準化設計 107
第9 章集成設計 110
9.1集成設計概念 110
9.2集成設計原則 110
9.3集成設計內容 111
9.4集成設計案例 112
第10 章結構設計概述 113
10.1概述 113
10.2結構設計原則與內容 113
10.3結構概念設計 115
10.4結構體係選擇 118
10.5結構連接方式選擇 121
10.6國外裝配式建築結構設計簡介 122
第11 章規範關於結構設計的基本
規定 125
11.1概述 125
11.2現澆範圍 125
11.3抗震設計規定 126
11.4作用及作用組閤 127
11.5結構分析和變形驗算 128
11.6構件設計 129
11.7連接方式 130
第12 章結構拆分設計 134
12.1概述 134
12.2拆分設計原則 134
12.3拆分設計步驟 136
12.4拆分設計內容及總說明 136
12.5拆分布置圖 138
12.6連接節點圖 140
12.7拆分設計應用軟件 140
第13 章樓蓋設計 143
13.1概述 143
13.2樓蓋類型 143
13.3樓蓋設計內容 143
13.4樓蓋拆分 147
13.5普通疊閤樓蓋設計 148
13.6預應力疊閤樓蓋設計 155
13.7全預製樓蓋設計 156
第14 章框架結構設計 158
14.1概述 158
14.2柱梁結構體係裝配式簡述 158
14.3框架結構設計基本規定 160
14.4拆分設計 162
14.5連接設計 166
14.6預製構件設計 169
14.7設計實例 171
14.8預應力框架結構設計 174
第15 章剪力牆結構設計 177
15.1概述 177
15.2設計一般規定 177
15.3設計計算 178
15.4拆分設計 179
15.5連接設計 184
15.6構件設計 189
第16 章雙麵疊閤剪力牆結構設計 193
16.1概述 193
16.2規範基本規定 193
16.3拆分設計 193
16.4連接設計 194
第17 章多層牆闆結構設計 198
17.1概述 198
17.2一般規定 198
17.3結構分析與計算方法 199
17.4連接設計 201
17.5預製牆闆設計 204
·遇· 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
第18 章外掛牆闆結構設計 205
18.1概述 205
18.2外掛牆闆結構設計內容 205
18.3設計一般規定 206
18.4拆分設計 206
18.5作用與作用組閤 207
18.6連接節點的原理與布置 209
18.7牆闆結構計算 213
18.8連接節點設計 215
第19 章夾芯保溫構件結構設計 221
19.1概述 221
19.2夾芯保溫構件設計內容 221
19.3拉結件設計 221
19.4外葉闆設計 224
第20 章非結構構件設計 226
20.1概述 226
20.2計算簡圖 226
20.3樓梯設計 227
20.4懸挑構件設計 229
20.5女兒牆設計 232
20.6整體飄窗設計 233
第21 章吊點、支撐點和臨時支撐
設計 234
21.1概述 234
21.2吊點設計 234
21.3存放與運輸支撐點設計 242
21.4臨時支撐設計 247
第22 章預埋件設計 252
22.1概述 252
22.2預埋件設計內容 252
22.3預埋件清單 252
22.4預埋件類型 254
22.5預埋件荷載分析 254
22.6選用定型産品 254
22.7加工製作預埋件設計 255
第23 章預製構件製作圖設計 259
23.1概述 259
23.2預製構件設計內容 259
23.3構件製作圖 260
23.4産品信息標識 265
第24 章設備與管綫係統設計 266
24.1概述 266
24.2設備與管綫係統設計要求與內容 266
24.3集中布置 266
24.4集成化部品設計 267
24.5管綫

前言/序言

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 到2026 年, 我國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例將達到30%。
裝配式建築並不僅僅是建造工法的改變, 而是建築業基於標準化、集成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全麵變革, 承載瞭建築現代化和實現綠色建築的重要使命, 也是建築業走嚮智能化的過渡步驟之一。
裝配式建築大潮的興起要求每一個建築業從業者都要進行知識更新, 不僅要掌握裝配式建築的知識和技能, 還應當形成麵嚮未來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如此, 建築學科和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更應當與時俱進, 瞭解國內外裝配式建築現狀與發展趨勢, 掌握必備的裝配式建築知識與技能, 適應新形勢, 奠定走嚮未來的基礎。
2017 年初,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的設計、製作與施工》(郭學明主編) 一書由機械工業齣版社齣版, 受到讀者歡迎。不到9 個月時間加印兩次, 並有多所高等院校老師聯係齣版社, 要將此書作為教材。一些教師希望齣版社能結閤學科與專業設置將該書分成幾冊, 以利於課程安排。
本套教材即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的設計、製作與施工》為基礎編寫, 調整瞭部分內容, 分成三冊: 《裝配式建築概論》、《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和《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製作與施工》。
本書由裝配式混凝土建築行業從事技術引進、研發和設計的經驗豐富且對世界各國先進技術有深入瞭解的專傢團隊編著, 包括《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的設計、製作與施工》主編郭學明和參編者張曉娜、黃營、張玉波, 新增加瞭王炳洪和邊海。
本書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和實用性, 既介紹瞭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設計的係統知識和規範的基本要求, 又介紹瞭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實際工程案例, 還提齣瞭現存問題與解決辦法。錶達方式力求用簡單的話把復雜的事說清楚。書中近300 幅照片和圖例有許多齣自裝配式建築技術先進國傢和國內實際工程案例。
本書共27 章。介紹瞭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基本概念、設計概要、材料與配件、建築與建築構造設計、集成設計、結構與結構構造設計、拆分與連接設計、預製構件設計、外圍護係統設計、內裝設計、設備與管綫係統設計、設計質量、BIM 應用等方麵的知識與經驗。
本書編著過程充分利用微信平颱, 建立瞭作者群和專題討論群, 隨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多數章節由兩位以上作者執筆、多位作者貢獻瞭智慧。
郭學明為本書主編, 除製定各章提綱、提齣要點、審改書稿外, 是第1 章、第2 章、第3 章的編著者, 第5 章、第7 章、第8 章、第9 章、第10 章、第11 章、第12 章、第19 章、第21 章、第22 章、第23 章、第24 章、第25 章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書中多數章節有其提供的照片; 張曉娜編著瞭第6 章、第14 章, 是第5 章、第7 章、第8 章、第9 章、第15章、第17 章、第18 章、第19 章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黃營編著瞭第13 章、第16 章、第20章, 是第15 章、第17 章、第21 章、22 章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王炳洪是第26 章的主要編著者, 是第4 章、第10 章、第11 章、第12 章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邊海編著瞭第27 章; 張玉波是第4 章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匯總瞭附錄, 還兼任本書主編助理, 負責全書的校訂工作。
感謝裝配式建築專傢許德民、李青山、陸輝對本書的貢獻。
感謝石傢莊山泰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師梁曉艷為本書繪製瞭部分樣圖與圖錶; 瀋陽兆寰公司田仙花翻譯瞭有關日本資料; 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李振宇、嶽恒為本書繪製結構體係三維圖。
本書編著者希望獻齣一部知識性強、信息量大、實用性強並有思想性的教材。但限於我們的經驗和水平有限, 離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也存在差錯和不足, 在此懇請並感謝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編著者
《建築之脊:編織未來的結構智慧》 這是一部關於建築結構藝術與科學的深度探索。本書不局限於單一的建造體係,而是以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韆百年來為抵抗地心引力、抵禦自然侵蝕而不斷演進的築造智慧。從古老夯土夯石的渾厚力量,到羅馬拱券的巧妙張力,再到現代鋼筋混凝土的堅韌骨骼,本書將帶您穿越時空的隧道,體味結構之美的演變軌跡。 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結構體係的核心原理。您將瞭解到,為何哥特式教堂的飛扶壁能夠支撐起直插雲霄的尖塔,為何中國古建築的鬥拱係統能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展現齣驚人的穩定與柔韌。本書將用清晰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示,解釋剪力牆如何抵抗水平荷載,框架結構如何提供靈活的空間布局,以及張拉整體結構如何運用材料的拉伸性能實現輕盈而強大的跨越。 《建築之脊》更關注結構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在快速城市化進程的當下,如何利用結構設計來提升建築的節能性能?例如,我們會探討被動式房屋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布局優化自然通風與采光。同時,本書也將審視結構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中的錶現,從地震區的抗震設計原則,到颱風多發區的防風結構考量,為您揭示建築如何成為抵禦自然風險的堅實屏障。 此外,我們還將觸及結構的材料科學。拋開常見的混凝土與鋼筋,本書將介紹如木材、竹材、以及新興的復閤材料等,它們各自的力學特性、施工優勢以及在可持續建築中的潛力。您將瞭解到,為何木結構建築能帶來獨特的溫暖感,為何竹結構在某些地區成為經濟高效且環保的優選。 本書的目的在於提升讀者的結構感知力。通過對典型建築案例的深入解讀,無論您是初涉建築領域,還是對結構設計有濃厚興趣的從業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我們將剖析那些偉大的建築作品,它們是如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將結構本身升華為一種審美錶達。比如,悉尼歌劇院那標誌性的殼體結構,如何以其大膽的創新,成為世界級的地標;或是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極簡美學,如何通過精湛的工藝,展現材料最純粹的力量。 《建築之脊》鼓勵一種更具前瞻性的設計思維。在數字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參數化設計、BIM(建築信息模型)等工具如何賦能結構設計?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幫助工程師優化結構方案,預測性能,並實現更復雜、更具創造性的設計。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結構的可持續發展,從材料的選用、施工過程的能耗,到建築的拆除與迴收,力求勾勒齣一條綠色、高效的結構未來之路。 這是一本關於建築“骨骼”的百科全書,也是一本關於結構“靈魂”的哲學思考。它將帶領您去發現,隱藏在鋼筋水泥、磚石木材之下的,是人類不斷追求安全、美觀、可持續的智慧結晶。本書旨在為您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您重新認識那些支撐起我們生活空間的堅實力量,並激發您對未來建築形態的無限暢想。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既是起點,也是一些未竟之地”來概括。作為一名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精深領域的大門,讓我能夠深入瞭解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密的構造工藝。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實際工程中,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嚴謹的施工,來確保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節點構造圖、計算方法,以及一些能夠指導實際操作的施工要點。書中在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整體優勢、發展曆程以及主要構件類型進行介紹時,確實起到瞭很好的概覽作用,為我構建瞭一個初步的認識框架。例如,書中對預製梁、柱、牆闆等構件的形狀、尺寸和功能進行瞭描述,也提及瞭它們在裝配式結構體係中的基本作用。然而,當我嘗試深入瞭解具體的構造設計和連接細節時,我發現書中提供的內容在某些方麵顯得不夠詳盡。例如,在關於預製樓闆與梁的連接部分,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提及瞭幾種連接方式,但對於這些連接方式的受力性能分析、構造細部處理(如鋼筋的搭接、錨固方式)、以及在不同荷載組閤下的設計考慮,卻缺乏深入的探討。再比如,對於裝配式外牆闆的連接,書中可能隻提及瞭“水平連接”和“竪嚮連接”的概念,但對於具體的連接構造,如連接件的類型、尺寸、材料以及施工時的精度要求,並沒有給齣詳細的指導。這讓我感覺,雖然我知道瞭“連接”這個概念,但對於如何“可靠地連接”、“經濟地連接”以及“高效地連接”,卻缺乏更深入的認知,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入門教材”,而並非一本能夠指導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設計手冊”。

評分

對於這本書,我的感受比較復雜,可以說是“有所得,亦有所失”。我最初的興趣點在於,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如何在保證結構安全和性能的前提下,實現高效的施工和精細化的管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其背後的技術秘密,特彆是在連接構造設計和施工工藝方麵。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在實際工程中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以及對一些關鍵技術難點(如大跨度預製梁的連接、復雜節點的防水處理等)的解決方案。書中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整體優勢、發展趨勢以及一些典型構件的介紹,確實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瞭解瞭一些基礎的設計思路。例如,書中關於預製牆體承重體係的介紹,讓我對不同牆體的布置方式及其在結構中的作用有瞭初步的瞭解。但是,當我深入到具體的構造細節時,我發現書中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較概括,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比如,關於預製樓闆與梁的連接,書中可能提到瞭幾種常見的連接方式,但對於這些連接方式在實際施工中的具體操作步驟、可能齣現的質量問題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卻鮮有提及。再比如,對於裝配式結構體係在不同地區(如高烈度抗震區)的設計要求和構造特點,書中並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有更詳細的節點詳圖,更具體的材料說明,以及更貼近實際工程的施工工藝指導。這本書雖然讓我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有瞭初步的瞭解,但它並沒有為我提供足夠解決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復雜構造問題的“工具箱”,讓我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入門教程”,而並非一本能夠指導我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參考書”。

評分

作為一名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充滿探索欲的讀者,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深入理解其設計理念以及精密的構造工藝。我一直認為,裝配式建築之所以能夠實現高效、高質量的建造,關鍵在於其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以及精確的構件生産和連接。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構件深化設計、節點構造詳圖、以及不同構件之間協同工作的詳細闡述。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設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預製構件在運輸、安裝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變形和損傷,以及如何在連接節點處實現有效的力傳遞和變形協調。書中關於裝配式結構體係的介紹,以及對一些通用構件(如預製梁、柱、牆闆)的初步描述,確實為我構建瞭一個基本的框架。然而,當我閱讀到更具體的構造設計部分時,我發現書中提供的實例和詳圖,在細節上略顯不足。例如,對於預製樓闆與主梁的連接,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展示瞭幾種連接形式,但對於這些連接的承載能力計算、節點構造的細部處理(如鋼筋的搭接、錨固方式)、以及在不同荷載組閤下的行為錶現,卻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再比如,在處理預製牆闆與樓闆的連接時,書中可能提及瞭“預埋件+螺栓連接”或者“角碼連接”,但對於連接件的尺寸、材料、加工精度要求,以及現場安裝時的偏差控製,並沒有給齣明確的指導。這讓我感覺,雖然我知道瞭“連接”這個概念,但對於如何“可靠地連接”、“經濟地連接”、“高效地連接”,卻缺乏更深入的認知。這本書讓我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輪廓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但對於我想要深入挖掘的那些“硬核”內容,它並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讓我感覺它更像是一本“說明書”,而並非一本“工程師手冊”。

評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整體感受,可以用“驚喜與遺憾並存”來形容。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對於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設計和構造,尤其是那些在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點,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清晰的、係統的思路,幫助我理解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齣既經濟又安全可靠的裝配式結構。我特彆關注的是,在復雜的工程環境中,如何處理預製構件的尺寸偏差、安裝誤差,以及這些因素對整體結構穩定性和承載能力的影響。這本書在某些章節,例如關於構件標準化設計和模具製造方麵,確實給我帶來瞭一些啓發。它讓我瞭解到,在工業化生産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精密的製造工藝來減少現場的變數,從而提高裝配的效率和質量。這對於我理解裝配式建築的“工業化”屬性,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當涉及到更具體的構造細節,比如陽颱、樓梯等非標準構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方式時,書中提供的方案卻顯得有些過於籠統,缺乏足夠的細節和可操作性。我期望看到的是,能夠有更多的圖例、節點詳圖,甚至是一些實際工程案例分析,來展示這些連接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例如,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提及瞭“後置錨固”或者“預埋件”等名詞,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不同的牆體材料和荷載條件下,應該選擇哪種類型的錨固件,其承載力如何計算,以及如何確保錨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此外,對於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特殊環境下的應用,比如抗震設防烈度較高地區,或者需要考慮耐久性、防火性等特殊要求的場閤,書中並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希望能夠看到,針對這些特殊需求,有哪些更加優化、更具創新性的設計方法和構造措施。總的來說,這本書在理論層麵提供瞭一些基礎性的認識,但在實踐應用層麵,特彆是在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方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份入門級的指南,而非一本能夠指導我應對各種挑戰的“案頭寶典”。

評分

我最初接觸這本書,是帶著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設計邏輯和構造要點。我一直在關注這個行業的發展,並且希望能夠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應用。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築中,如何實現構件之間的精確連接,以及如何處理好這些連接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我設想,書中應該會包含大量的節點詳圖、計算公式,以及一些關於施工質量控製的指導。書中在介紹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整體框架和基本組成部分時,做得還是不錯的,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書中對預製牆闆、預製梁、預製柱等主要構件的類型和功能進行瞭描述,也提及瞭它們在結構中的作用。然而,當我嘗試去理解更具體的構造細節時,我發現書中提供的信息並不足以讓我 fully understand and apply. 比如,在關於預製樓闆與梁的連接部分,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提到瞭“套筒灌漿連接”或者“鋼筋搭接”等方式,但對於這些連接的構造尺寸、鋼筋配置、灌漿材料的選型以及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控製點,卻缺乏詳盡的說明。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有更具體的設計參數,以及更清晰的施工工藝流程,能夠讓我直接理解其設計意圖並在實踐中得以運用。這本書讓我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有瞭一個初步的瞭解,但它並沒有為我提供足夠的支持,讓我能夠獨立地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具體構造問題,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份“科普讀物”,而非一份“技術指南”。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初的動機是想要係統地瞭解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構造和設計方法,因為我身處這個行業,深知掌握新技術的必要性。我一直對這種高效、環保的建築方式充滿好奇,並且希望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邏輯和施工要點。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實際工程中,如何確保預製構件的質量,以及如何在現場進行精準的連接和安裝,從而保證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我設想,這本書應該會提供大量的圖紙、節點詳圖、計算實例,以及不同構件組閤的典型構造方式。例如,對於預製剪力牆的連接,我希望瞭解不同形式的牆體連接節點,包括搭接、螺栓連接、焊接連接等的受力性能分析,以及在抗震設計中的應用。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預製樓闆與梁的連接方式,以及這些連接對樓闆撓度和裂縫控製的影響。然而,當我閱讀瞭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後,我發現它在提供宏觀介紹方麵做得不錯,比如對裝配式建築的優勢、發展前景以及主要構件的類型進行瞭概括。但當我試圖深入瞭解具體的構造細節時,卻發現內容不夠詳盡。例如,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提及瞭“套筒灌漿連接”的優點,但對於灌漿材料的性能指標、灌漿施工的工藝流程、以及如何確保灌漿密實度和強度等方麵,並沒有進行細緻的闡述。再比如,對於預製樓闆邊緣的構造處理,如防水、防火、隔聲等,書中提供的方案也顯得比較籠統,缺乏具體的設計參數和施工要求。我期望看到的是,能夠有更具象化的內容,能夠讓我直接理解設計者的意圖,並能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藉鑒。這本書讓我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但它並沒有為我提供解決實際工程中復雜構造問題的具體方法,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引子”,而並非一個能夠解決所有疑問的“答案”。

評分

我抱著一種學習者的心態去接觸這本書,希望能夠從中學到一些關於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寶貴知識,特彆是那些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派上用場的設計理念和構造技巧。我一直對這種新型建築方式很感興趣,認為它代錶瞭未來建築業的發展方嚮,因此,我對這本書寄予瞭厚望,希望它能夠成為我理解和掌握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敲門磚”。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築中,如何處理好構件之間的連接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整個結構的安全性、穩定性和耐久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盡的連接節點設計方法,包括各種連接方式的優缺點分析、適用範圍,以及在不同荷載條件下的計算和驗算。例如,對於預製梁與預製柱的連接,我希望瞭解套筒灌漿連接的具體施工工藝,灌漿料的選擇與性能要求,以及如何通過試驗來驗證連接的可靠性。同樣,對於預製牆闆之間的連接,我希望看到更詳細的縫隙處理方法、防水措施,以及在受力狀態下的構造要求。然而,當我認真閱讀瞭書中相關章節後,我發現雖然它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整體框架和基本概念進行瞭介紹,但對於許多關鍵的細節問題,卻顯得相對籠統。比如,書中提到瞭一些連接構造,但並沒有給齣非常具體的尺寸參數、材料規格,也沒有深入分析這些連接在實際施工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感覺,雖然我知道瞭“有什麼”,但對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卻缺乏深入的理解。這本書更像是在描繪一幅裝配式建築的宏觀藍圖,而對於其中精密的“零件”和“組裝步驟”,則描繪得不夠清晰。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有更多的工程實例、施工圖紙,甚至是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範的解讀,來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構造細節。這本書在某些方麵確實觸及瞭我感興趣的點,但總體而言,它並沒有完全滿足我對一個詳盡、實用的設計構造指南的期望,讓我覺得它更偏嚮於理論介紹,而缺乏實際操作的深度。

評分

抱著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的好奇心,我翻閱瞭這本書,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其構造與設計的深入見解。我一直對這種新興的建造方式在效率和環保方麵所展現齣的巨大潛力感到著迷,並渴望瞭解其背後的技術細節,尤其是那些能夠確保結構安全、耐久性和施工便捷性的關鍵要素。我特彆關注的是,如何在預製構件的生産、運輸、安裝和連接過程中,實現最大程度的精確度和標準化,從而減少現場的施工難度和質量風險。書中在介紹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整體優勢、基本組成部分以及一些常見的構件類型時,提供瞭一個不錯的起點,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初步的認識。例如,書中對預製梁、柱、牆闆等主要構件的尺寸、形狀和用途進行瞭說明,也提及瞭它們在裝配式結構中的基本作用。然而,當我嘗試去理解更具體的構造設計和連接節點時,我發現書中提供的信息並不足以讓我 fully grasp the complexities. 比如,在關於預製樓闆與梁的連接部分,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提及瞭幾種連接方式,但對於這些連接方式的具體構造細節,如鋼筋的搭接方式、灌漿的工藝要求、以及如何確保連接的整體性和承載能力,卻沒有進行深入的闡述。再比如,對於裝配式外牆闆的連接,書中可能隻泛泛地提到瞭“水平連接”和“竪嚮連接”,但對於具體的連接件類型、尺寸、安裝工藝、以及如何處理好縫隙的防水和保溫等問題,缺乏細緻的介紹。這讓我感覺,雖然我知道瞭“連接”這個概念,但對於如何“可靠地連接”、“經濟地連接”以及“高效地連接”,卻缺乏更深入的認知,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入門指南”,而並非一本能夠指導我應對實際工程挑戰的“實用寶典”。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懷揣著希望能夠掌握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精髓,特彆是其精密的構造設計和高效的施工方法。我深知,裝配式建築的優勢在於其工業化生産的特點,而這背後離不開精細化的設計和準確的構造處理。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關於不同構件之間連接節點的詳盡圖紙、計算依據以及施工要點。例如,對於預製牆闆與樓闆的連接,我希望瞭解如何在保證結構整體性的同時,實現良好的防水、保溫和隔聲效果;對於預製梁與柱的連接,我希望瞭解如何通過閤理的構造設計,確保其在不同荷載作用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書中在闡述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基本概念、發展曆程以及典型構件類型時,提供瞭不錯的概覽,也讓我對這個領域的整體情況有瞭一定的瞭解。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到具體的構造設計章節時,我發現內容並沒有達到我期望的深度。例如,書中對預製梁與柱的連接節點,可能隻是簡單地描述瞭幾種連接方式(如套筒灌漿、焊接等),但對於這些連接方式的受力性能分析、構造細部處理(如鋼筋的錨固長度、間距要求)、以及在不同荷載組閤下的設計考慮,卻缺乏深入的探討。再比如,對於預製外牆闆的連接,書中可能隻提及瞭“水平連接”和“竪嚮連接”的概念,但對於具體的連接構造,如連接件的類型、尺寸、材料以及施工時的精度要求,並沒有給齣詳細的指導。這讓我感覺,雖然我知道瞭“有什麼”樣的連接,但對於“如何設計”、“如何施工”以及“如何確保質量”,卻缺乏足夠的實操性信息,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基礎教材”,而非一本能夠指導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設計手冊”。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如果以我作為一個讀者,而且是帶著某種期望或者說是一種“撞大運”的心態去翻閱時,我發現它在某些方麵真的給瞭我意想不到的啓發,但同時,也讓我對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感到更加睏惑,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希望能夠更係統地瞭解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構造和設計原理,特彆是那些在實際工程中經常遇到的、棘手的問題,比如連接節點的細部處理、不同構件之間的協同工作機製,以及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變化如何影響整體的結構性能。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承諾瞭“構造”和“設計”兩個核心要素,這對於我這樣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來說,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我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指導,例如不同類型連接節點的詳圖、計算公式的應用案例,以及如何根據實際場地條件進行優化設計。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在某些方麵確實提供瞭相當不錯的概覽,比如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優勢和發展趨勢的介紹,以及對一些典型構件的初步認識。但是,在很多我真正需要深入瞭解的地方,它卻顯得有些淺嘗輒止,不夠詳盡。我舉個例子,對於預製牆闆的連接,書中提到瞭幾種常見的連接方式,但對於這些連接方式的受力性能、施工精度要求,以及在不同荷載工況下的細微差異,卻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有具體的數值計算,或者基於數值模擬的結果分析,來支撐這些連接方式的優劣判斷。再比如,對於預製梁與預製柱的連接,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描述瞭套筒灌漿連接或焊接連接,但我更關心的是,在地震作用下,這些連接節點的延性如何,灌漿料的質量對連接性能的影響有多大,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確保連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這本書雖然在某些章節觸及瞭這些話題,但並沒有深入挖掘,給我一種“點到為止”的感覺,讓我不得不去查閱更多的文獻資料來補充我的知識空白。這就像是看瞭一部精彩的預告片,但正片卻不夠過癮,讓人意猶未盡。

評分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評分

京東的圖書一如即往的好

評分

很好,是正品,發貨很快,跟棒

評分

通俗易懂,質量不錯,性價比高

評分

內容還沒看,買瞭一係列,內容豐富。認真學習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學習學習,跟上節奏。

評分

學習學習一般般

評分

挺詳細的,是不錯的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