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

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演欽 著
圖書標籤:
  • 新文人畫
  • 人物傳記
  • 藝術史
  • 文化
  • 曆史
  • 近代史
  • 繪畫
  • 藝術
  • 傳記
  • 先生歸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54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79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0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72
字數:13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記錄二十世紀以來上百位風雲藝術傢的言談行止、逸聞軼事、風雅掌故,一窺中國文人的氣質風骨。跟隨“先生”的腳步,發現這個時代審美的、雅緻的、自由的一麵。

★緻敬《世說新語》,分門三十六類,行文半文半白,簡潔雋永,文短韻長。記事、論畫、述言,集文學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

★讀新文人畫傳,賞新文人畫。海量配圖四色印刷,裸背鎖綫工藝,書籍可以完全平攤打開。帶來輕鬆的閱讀體驗。

★無風雅,不文藝。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卿、茅盾文學奬得主劉斯奮等文化圈、藝術圈大咖贊賞推薦,大力加持。


內容簡介

“先生”,於今日,已成為一種精神意象。它可能根植於一幅書法作品中,可能生長於一幅雋永的畫中,也可能寓意於寥寥數語中。其畫不在大,一幅便能見精神;其言不必多,一句可知胸中丘壑。

全書采用《世說新語》的章節結構和語言風格,涵蓋二十世紀至今中國藝術領域上百位領軍人物,展現中國文人的氣質與風骨,集文學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並配以百位畫壇大傢的盡百幅代錶畫作,圖文共賞,呈現中國近現代畫壇盛況。

他們不再是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而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或深情,或傲嬌,或吝嗇,或瀟灑,或野逸……讀之如舊時朗月,彆具情緻。


作者簡介

張演欽,廣東省美術傢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策展委員會委員,廣州畫院特聘畫傢,廣東省美術傢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廣東省文藝評論傢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藝術周刊》編委會執行主任

郝婧羽,廣東人民齣版社宣傳推廣部總監,策展人。藝術公眾號“不多不少”主筆,《羊城晚報》專欄作者。


精彩書評

無風雅,不文藝。《先生歸來》所極力彰顯的這一藝術宗旨,正是中國審美的主流。值得一讀。

——央視知名主持人 董卿

其例一仿《世說新語》,凡三六門,各係以人事。其記事、論畫、述言,多清俊之語、搖曳之思,既可見一人胸中之丘壑,亦足覘一時士夫之風度矣。非而今之《世說新語》者何!

——長江學者、中山大學中文係主任 彭玉平

無風雅,不文藝,正是本書價值所在。

——耶魯大學 蘇煒

思想在趣味之中,道理在幽默之內。當下閑暇之捧讀,未來畫史之補充。

——中國國傢博物館原副館長 陳履生

“先生”本是立體的,有溫度的,是書讓人殊生同感。嘻笑怒罵,任情率真,讓人在三言兩語間看到這些畫傢的真性情和真麵目,恰如《世說新語》所言,“直以真率少許,便足對人多多許”。

——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 梁江


目錄

001 德行第一

009 言語第二

027 政事第三

033 文學第四

049 方正第五

061 雅量第六

065 識鑒第七

079 賞譽第八

091 品藻第九

099 規箴第十

105 捷悟第十一

111 夙惠第十二

117 豪爽第十三

131 容止第十四

143 自新第十五

145 企羨第十六

149 傷逝第十七

155 棲逸第十八

161 賢媛第十九

163 術解第二十

171 巧藝第二十一

177 寵禮第二十二

185 任誕第二十三

195 簡傲第二十四

211 排調第二十五

229 輕詆第二十六

237 假譎第二十七

241 黜免第二十八

245 儉嗇第二十九

247 汰侈第三十

249 忿狷第三十一

255 讒險第三十二

257 尤悔第三十三

261 紕漏第三十四

265 惑溺第三十五

269 仇隙第三十六

272 後 記


精彩書摘

德行

【墨團當石】趙無極少時雅惡國畫課,常越戶牖。期終考,妄塗一大墨團於捲上,題款“趙無極畫石”。潘天壽大怒,判為零分。當除名。林風眠重趙無極之纔,力保。得留,且器之,後為助教。


言語

【美人難怨】陳巨來嘗雲:“博美人韆金一笑,尚易;欲美人含怒而怨,絕難。”(按:畫傢好目美人,多有奇語。譬如張大韆,嘗目美人雲:“一等肥、白、高,二等麻、妖、騷,三等潑、辣、刁。”林墉則曰:“女人之美,在眼;至於美足,人間稀有。”)


政事

【我亦如是】某省長欲晤啓功,遣使往邀。啓功曰:“素不識荊。”故未允。使者急雲:“大人素不輕見人也。”啓功徐曰:“我亦如是。”


傷逝

【手自畫梅】黃賓虹病篤,精神殞喪,唯以手書被。人問所書為何,徐答曰:“畫梅。”


寵禮

【幸有梅郎】齊白石嘗詣某官邸。座中盡貴胄,齊被褐懷玉,人莫省視。齊大窘,悔來。後梅蘭芳至,對齊執禮甚恭。時梅天下人望也。眾皆訝嘆,復轉熱切。齊白石喟然嘆息者久之。歸後,繪《雪中送炭圖》貽梅,曰:“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隻醉一過】黃永玉雅不擅酒,淺嘗,輒頹然。謂曰:“此生隻醉一過,即與張梅溪結婚時。”


任誕

【都無愧色】邊平山造南藝,始識硃新建。一見如故。時邊客居江宏偉許,約可於此一見焉。硃須臾即至,與邊共談不休。後時至。江謂硃曰:“我所宴者乃平山,非子,子欲訪平山,可過食時來。”硃曰:“諾。”去時藉畫冊一本。翌日,硃復來。江怒曰:“何復早來?”硃大笑曰:“歸書來也!”附食如故,都無愧色。

【快活糊塗】硃新建自謂曰:“下臭棋,讀破書,瞎寫詩,亂畫畫,拼命抽香煙,死活不起床,快活得一塌糊塗。”

排調

【刀槍不入】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黃永玉續曰:“八十而臉皮太厚,刀槍不入。”

【其味無矣】劉海粟嘗食於廣州名樓“北園”。飯後,店主求書匾額。劉題“無味”。店主驚倒。劉大笑,復於“無味”左右各加一字,得“其味無窮”。店主方轉驚為喜。數十年忽忽便逝。一日,蘇小華過北園,嘆曰:“‘窮’字已湮,竟成‘其味無’矣。”


假譎

【此方真跡】張大韆重金得《韓熙載夜宴圖》,集友試觀。眾訝服。散去,張大韆獨止陳巨來,復齣一本《夜宴圖》,曰:“此乃真跡,適纔所見,乃我所臨副本也。”


儉嗇

【萬勿食用】黃永玉隨李可染謁齊白石。李可染謂曰:“白石師有待客點心二盞,慎勿擾動。”及至,白石果齣此物。俱陳年舊食也,似見蛛網結其上。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藝術史、文化思潮、以及特定時期文人畫的演變,嚴格避開您提供的書名信息。 --- 《煙雲翰墨:近現代中國文人畫的轉型與重塑》 一部深入探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圖景的史詩巨著。 本書旨在對中國近現代(約1900年至1949年)文人畫的劇烈轉型期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刻的梳理與解讀。這是一個傳統藝術形態遭遇現代性衝擊,同時又試圖在自我革新中尋找齣路的復雜時期。作者將研究視角聚焦於“士人”身份的消解與重構,探討在王朝更迭、社會劇變、以及西方藝術思潮湧入的背景下,文人畫這一植根於士大夫階層的精神寄托與藝術實踐,是如何經曆前所未有的動蕩與重塑的。 第一部分:士人精神的黃昏與藝術的彷徨(1900-1920)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清末民初的社會結構性斷裂對文人畫創作主體——知識分子階層——帶來的衝擊。隨著科舉製度的廢除與傳統仕途的關閉,曾經以翰墨丹青為錶徵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價值體係麵臨瓦解。我們詳細分析瞭以“四王”為代錶的傳統筆墨範式的僵化與審美疲勞,以及部分遺老遺少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以“守舊”或“寄托”的名義,試圖延續一種行將消逝的生活美學。 我們深入剖析瞭“金石學復興”運動對繪畫領域的滲透。康有為、吳昌碩等前輩巨匠如何從碑學和民間藝術中汲取力量,嘗試以更具力量感和時代氣息的筆觸來對抗院體和程式化的文人畫風。這並非簡單的風格革新,而是在權力結構缺失後,藝術傢對“文化主權”和“民族精神”錶達方式的早期探索。 第二部分:南北分野與學院化試驗(1920-1937) 隨著教育體係的現代化和藝術機構的建立,文人畫正式進入瞭被審視、被定義、甚至被改造的階段。本書重點考察瞭以北京、上海為中心的藝術院校(如北京大學藝術傳習所、上海新華藝專)中,關於“國畫”定位的激烈爭論。 在這一階段,文人畫被提煉、規範化,並首次以“學科”的形式進入現代教育體係。我們詳細考察瞭陳獨秀、蔡元培等論者對文人畫“私密性”和“精英性”的批判,以及他們試圖將繪畫引嚮公共領域、提升其社會功能的努力。與此同時,傳統的“南宗”與“北宗”論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瞭地域文化和民族主義色彩。 我們細緻比較瞭兩位關鍵人物的創作軌跡:一位是堅持“筆墨當隨時代”的先驅,他如何嘗試在傳統水墨的框架內融入西方的解剖學和光影概念,構建齣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敘事模式;另一位則是堅守傳統筆墨的保守者,他如何通過對宋元經典的深度挖掘,試圖在技術層麵上完成對文人畫“最後一次純粹的維護”。 第三部分:海外影響與現代風格的定型(1920s-1940s) 現代藝術思潮的衝擊,特彆是印象派、後印象派對色彩和造型的顛覆,對長期受限於“筆墨”敘事體係的文人畫構成瞭根本性的挑戰。本書詳細考察瞭留日、留歐畫傢群體迴國後,如何將所學的色彩理論、構圖原理融入水墨實踐。 我們著重分析瞭“水墨寫意”與“色彩錶現”的張力。例如,部分畫傢如何將日本的“朦朧體”和西方的風景畫觀念,轉化為對中國山水畫中“氣韻生動”的重新詮釋,創造齣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這些探索不僅僅是技法的嫁接,更是對傳統“以形寫神”觀念的拓展與深化。 第四部分:寫意精神的內嚮性迴歸與時代寓言 抗日戰爭及隨後的社會動蕩,使藝術的功用再次發生偏移。許多文人畫(此處指代那些具有深厚古典修養和文化擔當的畫傢)的創作轉嚮瞭更為內斂和象徵性的錶達。 本書的尾聲部分,聚焦於大後方(如重慶、成都)的藝術生態,探討瞭畫傢們如何在物質匱乏和精神壓抑的環境下,將山水、花鳥題材轉化為對故土、對民族命運的隱晦哀歌。他們放棄瞭對宏大敘事的直接介入,轉而通過對“一枝一葉”的精微刻畫,寄托深沉的傢國情懷。這種內嚮性的迴歸,使得文人畫的“士人”精神在形式上實現瞭最後的、也是最富張力的錶達。 結論:走嚮未來的“國畫” 本書認為,1949年之前是中國文人畫現代轉型的關鍵十年,它完成瞭從“士人階層專屬的文人畫”嚮“麵嚮現代社會的‘國畫’學科”的痛苦蛻變。這一過程充滿瞭妥協、抗爭與創造,最終為新中國藝術的重建奠定瞭復雜而堅實的基礎。 核心價值: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風格流派梳理,緻力於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和藝術教育史的交叉視角,重建二十世紀初中國藝術精英的精神世界。它不僅是藝術史學者的案頭必備,更是所有對中國現代轉型期文化景觀抱有好奇心的讀者的重要讀物。全書配有大量珍貴曆史圖片與一手文獻資料,力求還原那個充滿激情與迷惘的藝術年代。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淡淡的禪意,墨色的暈染,仿佛將人帶入瞭一個悠遠的水墨世界。還沒翻開,就隱約感受到一種沉靜而又磅礴的氣息。我一直對新文人畫這個概念很著迷,總覺得它既承載著傳統文人的雅緻與風骨,又注入瞭現代人的思索與活力。這本書的標題《先生歸來》更是點睛之筆,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哪一位“先生”的歸來?是某一位畫壇巨匠的重新審視,還是整個新文人畫精神的一次迴歸?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新文人畫大傢們是如何在繼承前人藝術精髓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時代精神,他們的筆墨之間,是否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文人情懷,又是否能給當下社會帶來新的啓迪。我尤其想知道,書中對“新”的解讀,是如何界定的?是技法的革新,還是觀念的轉變,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如果能有大量精美的畫作配圖,那更是錦上添花瞭,畢竟,畫傳的靈魂在於畫。

評分

《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蘊含的那份厚重感和曆史沉澱。我一直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文人畫”更是我心中的一抹亮色。如今,看到“新文人畫”的概念,並冠以《先生歸來》的標題,不禁讓我心生嚮往。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新文人畫”的?它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入瞭怎樣的現代元素?而“先生”又是指的哪一位或哪一群在這一領域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介紹這些“先生們”的藝術成就,他們的創作理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革中,依然保持著一份超然的姿態和獨立的精神。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領略到新文人畫的獨特韻味,理解他們筆下的山水、花鳥,是如何寄托著深沉的情感,又如何在現代的語境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很容易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文人畫不僅僅是繪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寄托。而“新文人畫”,則是在現代社會中,對這種傳統精神的一次重新詮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那些“先生們”的藝術世界,去感受他們筆下的山水、花鳥、人物,是如何承載著他們的情感與思想。書名中的“歸來”,讓我猜測,是否意味著某種在當下被忽略的精神力量的迴歸?是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是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還是他們在亂世中依然保持的清醒與獨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對這些“先生們”的創作過程的深入剖析,瞭解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時代特質,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他們的人生經曆、詩詞歌賦,那將更能立體地展現一位“先生”的風骨。

評分

《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沉甸甸的質感,散發著一種復古而又典雅的氣息。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對“文人畫”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而“新文人畫”這個概念,更是充滿瞭吸引力,它意味著一種傳承與創新。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闡釋“新”的含義的?是那些畫傢們在傳承古法的同時,融入瞭新的時代精神和個人思考?還是他們在創作技法上有瞭突破性的嘗試?書名中的“先生歸來”,讓我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對某一位或某幾位在文人畫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畫傢的一次緻敬?或者,是對一種失落已久的文人精神的一次重塑?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先生們”的生平事跡、藝術理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依然堅守著內心的那份雅緻與從容。通過閱讀,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新文人畫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價值與意義。

評分

拿到《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所傳遞的那種“留白”的美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幅畫,去感受其中未被描繪齣來的意境,這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新文人畫的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筆觸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厚的功力與情感。書名中的“先生”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在藝術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大傢,他們或許不張揚,但其作品卻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我想瞭解,這本書是否會聚焦於某幾位具有代錶性的新文人畫傢,深入挖掘他們的創作曆程、思想淵源,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作品中體現齣“新文人”的特質的。是他們對自然山水的獨特感悟?還是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又或者是他們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內心的一份純粹與高潔?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先生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與他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