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从大明王朝走来,那么从容和安详,就像一位温和而谦恭的老人,用智慧的双眼打量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养分,各取所需。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序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真正的圣人是自己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荣辱毁誉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喜乐心: 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财富是外物,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无执无着,无滞无留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细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学无息止,巅峰之上有巅峰
不懈追求,不给自己定底线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人生需要反复磨炼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反省心: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言满天下无口过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载物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肚里能撑船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忍小事成大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第十四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饥来吃饭倦来眠
有时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生命任其流衍,心体安稳平裕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在其位,善谋其政
低头是一种智慧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方圆处世,克服轻傲事事顺
第十七章 果敢心: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举众人之所喜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不打无准备之仗
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第十八章 淡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从容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九章 彻悟心: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有用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人生犹如不系舟
养心在于寡欲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王阳明
生活中有一个“抓沙子”的经验,许多人都想把沙子抓得越多越稳,他们就会用力抓,但手抓得越紧,结果漏掉的越多。相反,如果松开手轻轻地托着,所抓的数量会更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名为《蝂传》的散文,文中提到了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蝂,它行走时遇见东西就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高昂着头往前走。它的背发涩,堆放到上面的东西掉不下来。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不肯停止贪婪行为,终于使它累倒在地。这个故事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想抓住的东西越多,抓得住的就越少。
王阳明的门生方献夫,从喜欢词章之道到找到圣人之道的过程也证明了“大无大有,先无后有”的道理。方献夫本是吏部的郎中,职位比王阳明高,在二人辩解道义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些争论。后来,方献夫热衷讲学论道、辨析义理,这时他认同了王阳明一部分的观点。之后经过长时期在一起讲论,方献夫感慨王阳明的圣人之道,他超越了口舌辩论的表面化阶段,进入了诚心诚意仰慕和敬佩的内在化阶段,于是在王阳明面前自称门生,恭恭敬敬。王阳明说方献夫之所以能脱出世俗之见,是因为他能做到“超然于无我”和“大无大有”。“无”的境界只能通过去蔽、减去习得的经验界的杂质才能得到。方献夫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次“飞跃”,靠的是“无我之勇”。王阳明发自内心地说:“圣人之学,以无为本,而勇以成之。”
人心常常是不清净的,从“无”到“有”,从“大无”到“大有”,往往也体现出欲望越少,得到的也越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一点欲望也没有,但是物欲太强,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一生负重前行。每个人都应学会减重,更应学会知足常乐,因为心灵之舟载不动太多负荷。
从前,一个想发财的人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上面标明在密林深处有一连串的宝藏。他立即准备好了一切旅行用具,特别是他还找出了四五个大袋子用来装宝物。一切就绪后,他进入那片密林。他斩断了挡路的荆棘,蹚过了小溪,冒险冲过了沼泽地,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宝藏,满屋的金币熠熠夺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币装进了口袋。离开这一宝藏时,他看到了门上的一行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有谁会丢下这闪光的金币呢?于是,他没留下一枚金币,扛着大袋子来到了第二个宝藏,出现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条。他见状,兴奋得不得了,依旧把所有的金条放进了袋子,当他拿起最后一条时,上面刻着:“放弃了下一个屋子中的宝物,你会得到更宝贵的东西。”
他看了这一行字后,更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第三个宝藏,里面有一块磐石般大小的钻石。他发红的眼睛中泛着亮光,贪婪的双手抬起了这块钻石,放入了袋子中。他发现,这块钻石下面有一扇小门,心想,下面一定有更多的东西。于是,他毫不迟疑地打开门,跳了下去,谁知,等着他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挣扎着,可是他越挣扎陷得越深,最终与金币、金条和钻石一起长埋在流沙下了。
如果这个人能在看了警示后立刻离开,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么他就会平安地返回,成为一个真正的富翁。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世间一切我们能抓住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又何苦为了抓住更多而失去更多呢?
王阳明告诫学生,只有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揪出来,连根拔去,才能算作痛快。《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颓败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而且“王学”对日本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而有着“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的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从大明王朝走来,那么从容和安详,就像一位温和而谦恭的老人,用智慧的双眼打量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养分,各取所需。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这本书我还没读过,但光看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个名字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很感兴趣,尤其是心学,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王阳明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启迪。 我尤其喜欢“图解”这个词,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不会像传统的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会用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我设想,书中可能会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示意图,甚至是漫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这些对哲学门外汉也能轻松入门,领略其中的精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用图画来解读“知行合一”的含义,又会用怎样的视觉元素来呈现“事上磨练”的精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与古圣先贤对话的独特方式,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启一段探索心学奥秘的旅程。我预计这本书会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本书,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魅力。我对王阳明其人以及他的心学思想,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很多时候读原著会觉得有点吃力,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旁征博引的解释,很容易就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图解”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我脑海中构想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够将深奥哲学智慧,以一种极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精心设计的图示,将王阳明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一一剖析,化繁为简。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会有冗长的理论阐述,而是更多地通过视觉化的语言,去引导读者理解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哲学难题。或许,一个简单的漫画就能让我们理解“事上磨练”的精髓;又或许,一张示意图就能让我们领悟“心即理”的真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全新的学习哲学的方式,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从而真正地将心学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评分最近被一本叫做《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的书吸引了。我对王阳明这个人一直有所耳闻,但总觉得他的思想有点遥不可及,像是高高在上的圣贤教诲,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然而,“图解”这两个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困惑。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王阳明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道理,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触及、可以理解的智慧。 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怎样用图画来解释“致良知”这个概念。良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吗?它又是如何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的?我期待看到书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场景,通过视觉化的呈现,让我们体会到良知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事上磨练”具体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是遇到困难不退缩,还是在每一次经历中反思总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让我们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成长和升华。
评分对于《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期待。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自己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内心也越来越焦躁不安,很难集中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听说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即理”,意思是说,事物的道理就在我们心中,不需要向外寻求。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有点玄乎,不太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 所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心即理”。我设想,书中会用很多具体的案例,通过生动的图画和故事,来展示“心即理”是如何在我们处理实际问题时发挥作用的。比如,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难题时,这本书会不会教会我们如何从内心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仅仅纠结于外部的条件?我尤其期待“图解”的部分,能够帮助我将这些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能够指导我行动的实际方法。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我对《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为我提供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指导。我一直认为,学习哲学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我一直觉得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如何将其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让我感到困惑。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图解”这种形式,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猜想,书中会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寓言,甚至是贴近生活的场景,通过图画来解释“知行合一”在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是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动机,还是需要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目标?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事上磨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发现和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获得一种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向感,并且能够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为一个内心强大、行动有力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