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

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河合俊雄 著
图书标签:
  • 村上春树
  • 荣格
  • 心理学
  • 文学
  • 小说
  • 意识
  • 无意识
  • 原型
  • 象征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7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66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作者专业度高:河合俊雄为日本荣格心理分析大师,即将出任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IAAP)新一届会长,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其著作被多国引进出版。

2、内容科学严谨,集心理学逻辑与文学鉴赏于一体:深入剖析梦、潜意识、自性、移情、现代意识,揭示村上春树的小说迷人之处,以及村上作品反映的现代人心中的共鸣,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国人的心理,实现自我价值。

3、业界高度评价,专业人士鼎力推荐:王浩威、申荷永、吕旭亚、李孟潮等鼎力推荐。


为什么村上的小说如此迷人?他到底写中了现代人心中的什么?

身为村上书迷的荣格心理学者河合俊雄,尝试以心理学来探究这个问题。

河合俊雄说:“荣格心理疗法的世界重视梦与意象,许多时候与现实或常识是不相同的。这和村上春树所描绘的事物非常呼应。”而做为村上春树的读者,往往能经由流畅易读的小说进入与现实不同的次元,触碰到人们共同的基底而转化自己,这或许就是其作品魅力所在。

河合俊雄以荣格派心理学与历史视野,从故事和梦境内在的角度,解析《1Q84》《黑夜之后》《奇鸟行状录》等不同时期村上作品,并援引夏目漱石的作品等日本小说作为参照,步步推敲出《1Q84》跨越后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透过本书,你将在日本首席荣格心理分析师的诠释中,发现日本一流小说家布局中的心灵厚度与力量!


作者简介

【日】河合俊雄(Toshio Kawai)

京都大学教授、荣格分析师。1957年出生,其父为日本已故心理学泰斗河合隼雄。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87年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90年于苏黎世荣格学院取得分析师执照。

目前身兼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IAAP)副理事长、日本荣格派分析家协会副会长、河合隼雄财团代表理事,即将出任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新一届会长。近20年来,陆续从事多项日文版心理学相关书籍的编著和译介,他的文章与著作已有英、德、中、韩等语种发行。著作包括《荣格:灵魂的现实性》《荣格派心理疗法》《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等。

河合俊雄的研究领域是临床心理学,除了探讨心理治疗范畴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的兴趣更在于研究心理治疗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在方法论上,他除了采用个案研究,也纳入文学的调查和研究,并正在寻找一种超过叙事的研究方法。


精彩书评

王浩威/作家、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兼CEO

申荷永/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教授

吕旭亚/吕旭立文教基金会董事、谘商心理师、荣格心理分析师

李孟潮/精神科医师

鼎力推荐堪称村上研究论的新标准!荣格派心理学从全新视角解读村上作品中的神话世界及后现代主义众生相


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作者序

第一章

前言——故事与心理学

故事与异世界 002

故事与梦境 005

村上春树与心理学 008

深入性阅读——村上春树与梦的释义 011

《1Q84》的特殊性 015

村上春树世界的变迁 018

故事的个性与两义性 020

第二章

独立倾向与现代意识

三种时间性 024

“十岁期” 028

心理学之“十岁期” 031

文学之“十岁期” 036

现代意识 040

个体意识解离与现代意识 043

父母及组织的特殊性 045

第三章

个体意识的解离与冲突

个体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关联 048

个体的孤立 051

个体的极端遭遇 056

个体对责任的逃避 060

身体是意识的归属点 063

个体的解离与世界的解离 065

后现代意识 067

第四章

后现代意识

《斯普特尼克恋人》与《天黑以后》 070

《三四郎》与《斯普特尼克恋人》 1——现代意识 072

《三四郎》与《斯普特尼克恋人》2——后现代意识 076

后现代意识之众生相 079

村上春树与当代意识 090

第五章

神话世界及其幻灭

前现代与后现代 094

前现代世界——“小人儿”与空气蛹 097

水平关系与垂直关系 100

物之灵性的消亡 102

《奇鸟行状录》中的前现代世界及其消亡 105

神话世界的消亡 109

罪恶的前现代 111

妖魔化的前现代与现代意识 113

第六章

超越性的逆转与婚姻的四位一体性

转折点 116

杀意与爱意——前现代与后现代 118

浪漫爱情与归属感的缺失 121

虚无与承诺 123

神圣情侣 126

与超越性的交点——婚姻的四位一体性 129

《奇鸟行状录》中的另类四位一体性 134

第七章

凡人之爱与虚构之爱——心理学上的差异

超越性的陷阱 138

心理学上的差异——由神之爱演变为人之爱 140

人之爱——与现实的关联性及排他性 144

人之爱的实现 148

村上春树意识到心理学上的个体差异 152

爱情是为了逃避现实? 154

第八章

超越性的排除及其不彻底性

凡人之爱与超越性的排除 158

第三要素——孩子 160

神之子转世 163

第三要素——牛河 166

欲望的三角形 170

第三者与超越性意识 173

超越性的不彻底性 176

第九章

存在的逆转

始于人抑或始于神 180

前现代世界观与当代世界观 182

归于地面 184

发现现实 186

非典型式家庭 188

发现个人经历的《1Q84》 190

模拟性现实 193

灵魂中的现实 195

第十章

重回故事

被隐去的故事 200

仪式与故事 203

故事中的故事 206

故事的逆转 210

故事的两重性 214

后记 227


精彩书摘

浪漫爱情与归属点的缺失

青豆通过直接性关系及暴力来展现超越式的前现代感,而天吾则不同,虽然他的身世很离奇,但他却选择了一种温和而疏离的生活方式。天吾从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始终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态度。青豆与天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没有伴侣,也没有恋爱对象,而且从不轻易许诺。这种毫无归属的状态正符合后现代意识的特征。《黑夜之后》将这种状态及意外邂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然而,《1Q84》的作品风格却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发生了变化。例如,青豆对派给她暗杀任务的老妇人说过,“我有喜欢的人”,而且她还曾发誓要永远爱着那个人(BOOK1,P402)。当她即将去暗杀“先驱”领袖时,曾想过“爱就是我的全部,我会永远爱着那个十岁的少年。”(BOOK2,P113)。由此可知,青豆深爱的人就是十岁时的天吾。另一方面,天吾对青豆也是念念不忘,书中写道,“在我心中,那个女孩从来不曾离去。”(BOOK2,P91)。尽管现实中的青豆与天吾是一种超然孤立的状态,但他们心中却藏着深深的爱意,而且这种爱意随着故事发展而逐渐清晰起来。

这种深厚爱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不过从《1Q84》的前部分内容来看,个体并未表现出浪漫爱情式的积极态度。同时,这种爱情态度也代表了村上世界的现代意识。例如《斯普特尼克恋人》,故事中的“我”虽然爱着堇,却不主动接近她,而是与自己学生的母亲保持着性关系。由此可见,“我”对所爱之物缺乏一种积极、热烈的态度。正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解离才导致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关系也是如此。青豆告诉中野步自己曾在十岁时喜欢过一个男孩,但青豆既不去寻找男孩,同时还在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这让中野步感到十分惊讶。此时的青豆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碎片化状态。同样,天吾也处于这种状态中。虽然他一直为小学时没能跟青豆说话而后悔不已,但当两人在街头擦身而过时,他依旧没能主动开口,“也许之后又要为这次的擦肩而过而深深懊悔了。”(BOOK2,P92)

现代意识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归属及对象认定都十分清晰,而极端后现代意识中的个体缺乏对自我及对象的归属感,青豆与天吾表现出的意识状态恰恰处于二者之间。虽然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在初期并不存在,同时主体也缺乏对归属对象的承诺,类似于天吾父亲表现出的“空缺感”。


虚无与承诺

从某种意义而言,浪漫爱情就是理想爱情,对方往往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那些神秘女性就是典型的浪漫爱情对象,而这些爱情也多像《三四郎》中三四郎与美弥子的故事一样遗憾收场。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代表个体对对方毫无渴望,如果没有对爱情的煎熬,欧洲宫廷式爱情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就失去了土壤。因此,浪漫爱情的意义不在于个体最终是否获得爱情,而在于个体为此而付出的承诺与行动。例如,希腊神话中俄耳浦斯(Orpheus)与欧律狄刻(Eurydike)的故事。俄耳浦斯欲将妻子欧律狄刻从冥界带回人间,但他在途中却因忍不住回头张望而再度失去了妻子。一般人认为该故事表明了理想爱情的不可实现性,那么俄耳浦斯是否应该一眼都不看身后的妻子呢?其实即便俄耳浦斯不回头,两人也相距甚远,就像爱人之间对关心与感情永不满足一样。神话学家克瑞尼(Karl Kerenyi,1897-1973)认为,欧律狄刻的名字(为无限权力之意)暗示出冥界女王的身份。俄耳浦斯回头看身后的欧律狄刻不仅表达出爱意与承诺,还间接让欧律狄刻重返冥界,由此充分体现出爱情的伟大之处。爱情的意义不在于恋爱对象的存在与获得,而在于个体通过自身的承诺及行动将爱情付诸实际。很多人对理想爱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他们了解真相而是不想触及真相。

在《斯普特尼克恋人》的结尾,堇试图接近敏以求与敏交换身体,然而她终究没能成功,并且永远消失在彼岸世界。此岸与彼岸联系的断绝由堇的承诺而显得更加彻底。此外,《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也描写了浪漫爱情及理想爱人的消亡。主人公小初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转校生,虽然他因小儿麻痹症而患有足疾,却得到了漂亮女生岛本的青睐。有一次,小初还握了岛本的手。不过,两人最终还是因为升学而分开了。顺便提一句,这里出现的“握手”情节与《1Q84》中青豆与天吾初次握手时的情节十分相似。后来,小初在三十岁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还在岳父的资助下开了一间十分不错的酒吧。一天夜晚,美丽的岛本根据杂志《Brutus》的介绍来到了小初的酒吧,两人终于重逢。见面时,岛本并未过多地谈及自己,之后她会不定期地出现在酒吧里。这种神秘风格十分符合浪漫爱情中的爱人特征。一次,岛本将儿时与小初一起听过的唱片送给小初做礼物,小初被深深感动,并决定与岛本一起前往箱根的别墅。随后,两人在别墅发生了关系,但次日清晨岛本就彻底消失了。承诺让两人发生了短暂交汇,却只留下了空白一片。

《1Q84》中的青豆从不对任何人许诺,她认为“没有存在过的肉体不会消亡,没有许下的诺言也不会反悔。”(BOOK2,P113)。只要不主动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方。同时,天吾也很排斥承诺,“不见面也许是件好事,若真见了面说不定还会失望。”(BOOK2,P93)。他认为,现实会破坏浪漫爱情的美好而情愿维持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那么,《1Q84》又是如何表现人物之间的灵魂交流呢?


前言/序言

推荐序1


1 引言

第一次遇到河合俊雄,是那年在上海,我们荣格发展小组,请他来做培训,之前我就看过他的一本中文书,名叫《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2001)

看完后感觉很吃惊,这么一本“严谨有序”的书,怎么可能是“河合隼雄”写的?因为河合隼雄的文风,在我印象中,一直是比较飘忽散漫的,据说,他这种文风在日本大受欢迎。

当时,我以为河合隼雄和河合俊雄是同一个人,只是被翻译成不同译名而已。

后来了解到,原来隼雄是俊雄他父亲。

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个荣格分析师,他组建了京都大学心理学系,又做了日本文化部的领导。正是由于他,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一样,成为日本心理学的重镇。

而且,随着荣格心理学在日本的发展,也进入了大学院校体系,成为主流话语之一。

这和荣格学派在欧美的发展迥乎不同,荣格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一样,在欧美都是通过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组建的学院(Institute)进行专业人才培训,本质上它是一个博士后级别的专业培训,受训者大多是工作十年左右,具有精神病学博士学位或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

俊雄到上海时一袭白衣,身材瘦削,腰板挺直。

我们学员对他浮想联翩,有的觉得他是白马王子,日本版陈道明,有的觉得他是妈宝男,日本版周杰伦。

他的培训演讲,和他个人一样严谨细致。

然后我又找了他的文章看,这纠正了我对日本同行的偏见,以前我看他父亲的著作,一直觉得非常松散无序,后来发现其实是和介绍不足有关,他父亲也有严谨认真的,符合西方科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的著作。

而俊雄的著作和文章,几乎全部都是这种科学风的。

包括这本书,《当村上春树遇到荣格》,题目看起来似乎是蹭热点的著作。但是实际上是细致输入的文学评论专著。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1Q84》的书评,不如说是对所有村上春树所有作品的一个心理分析评论。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把村上春树所有作品当做一个心理学教材来研究。

其着眼点是村上春树作品中,呈现出的三种时代精神状况,河合分别命名为前现代精神、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

一个作家,在其短短几十年的生命中,居然能够见证三种时代精神,无疑是这一代作家的命运的恩赐和宿命的悲哀。说是恩赐,是因为在历史上,这种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在短时间内呈现更迭,及其罕见。

比如说《西游记》,它从民间传说到道教修行者参与完成,历时百年才完成,但是历代参与创作者都生活在同一时代精神中,他们所使用的道德话语、创作思想、语言风格,都是相差不远的。

而要在作品中呈现三种时代精神,则意味着此位作家能够把歌德、狄更斯和米兰·昆德拉共冶一炉。

能够达到这种笔力的作家,当然已经超越诺贝尔奖那种老掉牙的现代主义的文学审美标准。

故而,这也是注定悲哀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偏偏村上春树这种文学天才诞生了,他几乎要完成了这种宏伟任务。

在《1Q84》中,他笔力翻飞,居然把浪漫传说,后现代文体、诗歌、悬疑推理等等文体轮番搬运上场。

这无疑也加大了对村上春树作品进行文艺评论的难度。但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居然也被俊雄完成了。

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不仅仅适合于文学爱好者,更适合于心理咨询师。其中蕴含着俊雄这数十年来在日本进行荣格分析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构建。

这篇推荐序中,我想与其我重复介绍书中的内容,不如我来介绍一下河合俊雄这个人思想和背景,这样更加便于读者们消化和深入理解书中的一些思想脉络。


2 河合俊雄其人与日本精神分析的背景

俊雄1982年在京都大学硕士毕业,然后欧洲留学,5年后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继续留在瑞士做临床心理治疗师3年,在这期间他用德语工作,之后也发表了一系列德语论文,这也影响到他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和荣格思想的整合。

1990年-1995年,他在日本的甲南大学任副教授一职。之后到京都大学工作、研究,担任教授。

与此同时,他也在荣格创建的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担任组织管理工作,并参与组建此协会日本分会,最终,因为他在国际荣格分析学界的杰出工作,在2016年被选举担任了IAAP主席,这是精神分析历史上第一次有亚洲人担任协会主席。在其他心理学协会,也是比较罕见的。

这和日本分析师几代人的工作有关。日本的精神分析,早在弗洛伊德时代,就开始有人和弗洛伊德交往,开始学习精神分析。

第一代的荣格分析师以河合俊雄的父亲河合隼雄代表。

隼雄求学美国期间,本来是准备引进美国先进文化和治疗技术的,但是受到他的分析师Spielgelman启发,重新回头发扬日本传统文化,根据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来发展心理治疗,一方面通过箱庭疗法让荣格心理学更加接地气,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地用荣格心理学来解读发挥传统日本文化的内容,如对日本神话研究(见《日本的神话与心灵》一书),对日本僧人的梦境研究(见《高山寺的梦僧》一书),结合禅宗十牛图来描绘自性化过程(见《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一书)。

与此同时,隼雄写作了大量的大众普及书籍,并且从政担任了日本文化厅高官,为荣格心理学在日本的扎根打下了坚实的平台基础。从而最终让荣格心理学成为了日本心理学界的主流话语。尤其是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箱庭疗法,成为了临床心理学界人多势众的协会,每10个临床心理学家就有1人是箱庭协会成员。(Kawai,2006b)。

日本同行在引进西方荣格学派的时候,也着重于引进和日本民族性格契合的疗法,比如他们注意到日本人注重诗意和美感,而不是英美人那样的科学至上,所以他们比较重视同样注重美感的James Hillman的原型学派,而不是发展学派和经典荣格派。当然他们也注重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说重视黑格尔逻辑的Giegerich,也受到了重视。(Giegerich, W., 河合俊雄, & 田中康裕. 2013)

在这样的背景下,俊雄作为第二代荣格分析师代表,他的著作和研究,已经不是那么的“本土气息浓厚”。他主要以一种全球历史的视野,来观察日本人性格的历史变迁。

他的学术作品集中于四个方面:1、研究人类的历史意识,其表现和临床意义;2、聚焦于村上春树作品的文艺评论;3、研究一些特殊群体的临床运用,如多动障碍、地震后灾民心理;4、临床心理学的教材编纂。(河合俊雄,2000,2008,2013,2014; Kawai,2001,2004,2006a,2006b,2006c,2009,2010)

他的理论中,最主要的还是心灵的历史分类说,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3心灵的历史分类学说

他把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种层次。分别是前现代心灵状态,现代心灵状态,后现代意识心灵。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了解这三种人格类型或者说心灵形态,分别是本能,

主体-客体关系,象征与意义,自我关系与置换,超我界限与超越性彼岸。

前现代心灵中本能是和集体紧密连接,本能受到较多的潜抑,主体和客体在集体关系中得到包容,彼此转换和融合,有明确、固定的集体象征和意义,物体是有灵魂的,自我非常地弱小,几乎无自我反思性。超我与自我界限明确,几乎不可跨越,有集体认同的彼岸世界,主要的情绪是羞耻。

而现代心灵,被潜抑的本能开始突破,主体和客体有较为明确地界限,个性化自体,自体通过与群体对抗而独立。象征和意义更多是现代性的自由、个性解放等,仍然是比较固定,但是内容和前现代相反,自我比较强大,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性,物体只是单纯的无生命的物体。超我和自我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几乎没有彼岸世界,而只有此岸的世俗世界。主要情绪是内疚。

到了后现代心灵,本能和欲望经常可以根据情境而爆发,主体-客体关系是飘忽不定的,没有恒久性,象征和意义同样是快速变幻,无固定内容。自我飘散出去,便不再回归,也谈不上反思性。梦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的关系同样也是暧昧不明的。村上小说中的不少角色,就是比较典型这种心灵状态。主要情绪是焦虑。

河合俊雄引证历史学家的研究,提出,从前现代过度到现代,欧洲持续了大约2000年,是的,是2000年,从摧毁索尔神的神树,建立基督教权威开始,欧洲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而日本的演化路径,紧紧花了200多年,而且其前现代心灵和象征没有被摧毁。

现代意识心灵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竖立,相信理性、物质和科学。

随着现代意识的确立,独立性个人必须与包裹自己的家园古国这种集体主义的共同体分离,这样造成了人类的心灵的疏离体验。

现代人要从自然、教会、村落、家族中解放出来,自己和自己发生联系,伴侣关系成为首要关系和核心。

特征之一,脱离共同体,但是实际上,越是想要脱离,越是被紧紧附着,和双亲抗争,是纠葛依赖双亲的。

特征之二,不承认物质具有灵魂,和人类的“我”有共同对等的价值。

这样的现代心灵的演化过程还没完成,日本就迎来了新一轮的心灵演化,这就是后现代心灵。

后现代心灵的特征,首先是大叙述的解体,人的生命变成分散的存在和无法预期的遭遇。后现代意识,是不需要解放和独立的抗争的,一开始就单独一个人生活,不需要与任何人发生关系。主体是任意的,可以交换的,性对象也是可以任意交换的。后现代语境中也没有全然付出的爱和全然身心整合,这种必要。

后现代心灵的形成,很有可能是被遗忘的前现代心灵的爆发,它会以性和暴力的形式突然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这是邪教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1Q84》创作的原始动机之一,就是村上试图理解日本的现代邪教形成原因。


4评论与反思

从历史文化演进的角度,来对人格类型进行分类,的确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做法。一般来说,我国的心理治疗界,都是采取美国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动力学标准来进行人格分类,尤其是Otto Kernberg(欧托·康伯格)的系统,把人格结构分为精神病性人格组织,边缘性人格组织,神经症性人格组织等等类型。

这种美国式分类法当然有其优势,可以较为明确地安排诊断和治疗。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本身,是建立在现代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就是说,凡是符合现代心灵的特征——分离独立的自我,自我反思性,明确的自我和超我界限——都被标定为正常的、成熟的。而前现代、后现代的意识心灵,则被病理化了。

从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治疗师们,对个案的心灵进行历史文化共情。比如说,《1Q84》里面的主人公,要是进入治疗室,十有八九会被扣上边缘性人格障碍,不安全依恋等等的欧美“帽子”。

但是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也许他们这样的心灵类型,就是人类历史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到了亚洲,日本和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跑步追赶欧美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现象。

俊雄把荣格派也看做了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他提出,荣格学说中,虽然其内容是前现代的,比如说炼金术、道教、易经、瑜伽等等,但是荣格学派的结构,却是现代主义的,比如说它提倡一个独立分化的自我,和自性的链接、整合。

有同行开玩笑说,中国的心理咨询运动,本质上是邪教,或者说民间新兴宗教。这用俊雄的理论来看,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前现代心灵,反扑现代化进程。

心理咨询师们,现在都处于一种以虚求实的心态,内在是虚的,所以要么从各国文化,要么从中国古代,找到各种精神食物来填饱充饥,包括“现代性”这种说法,本身也是洋食品。这个进程大约还会持续20多年,我们才可能达到颐养天道,自求口实,那种比较文化自信的状态。

日本的同行,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庆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逐步放弃了盲目追风欧美的倾向,开始更多地和世界各国同行交流。

此书便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结果。

最后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国人的心理。从金庸到莫言,从刘慈欣到玄幻小说,其中都蕴含着国人心态变迁的痕迹,中国同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



李孟潮

个人执业精神科医师



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 一、 旅程的开端:一个世界的碎片与深处的召唤 村上春树,这位当代文坛的独特存在,以其模糊的现实、孤独的主人公、奇妙的意象和贯穿始终的音乐元素,构建了一个个令人着迷的文学宇宙。他的故事,常常在都市的喧嚣与人物内心的静谧之间徘徊,展现着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失落感以及对意义的追寻。读者在阅读村上作品时,往往会被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所包裹,仿佛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对话,都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 荣格,这位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用他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一系列概念,为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荣格认为,在每个个体意识之下,存在着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集体无意识,它承载着人类祖先的经验、智慧与象征,并以原型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当村上春树的文字与荣格的心理学碰撞,便能激发出一种奇妙的共鸣。村上笔下那些游离于现实边缘的人物,他们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他们对遥远彼岸的渴望,那些反复出现的符号和意象,似乎都在无声地印证着荣格关于心灵深处运作的理论。这并非刻意的嫁接,而是一种天然的契合,如同两颗独立的星球,在运行轨道上不期而遇,展现出壮丽的星云。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心理学标签化,也不是对荣格理论的枯燥讲解。它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充满好奇的探索。我们试图借由荣格的心理学工具,去解读村上春树故事中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元素,去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智慧与强大力量。这股力量,既是人物在困境中寻求转化的内在动力,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能汲取的精神滋养。 二、 穿梭于现实与幻境:原型在此岸与彼岸的显现 村上春树的故事,常常将读者带入一个现实与非现实交织的世界。主人公们,往往是普通的都市男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卷入一场离奇的事件。这场事件,或许是因为一个神秘的电话,或许是因为一张匿名的传单,或许是因为一个突然消失的伴侣。这些事件,如同打开了通往潜意识的大门,将主人公们推向一个陌生的领域。 在荣格的理论中,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是普遍存在于全人类心灵中的先验模式。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原型的身影。 “阴影”原型: 村上笔下的人物,常常面临着自己不愿承认的一面。那可能是被压抑的欲望,可能是被遗忘的过去,也可能是内心的黑暗面。主人公们常常需要与自己的阴影进行搏斗,或者将其整合进自己的意识之中,才能完成心灵的成长。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内心的孤独与对死亡的恐惧,便是他需要面对的阴影。在《1Q84》中,青豆和天吾所经历的两个世界,也似乎象征着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同面向。 “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 荣格认为,男性内心存在着女性的形象(阿尼玛),女性内心则存在着男性的形象(阿尼姆斯)。这些原型常常以梦境、想象或现实中的异性伴侣的形式出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关系和对异性的认知。村上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们独立、神秘,带着某种疏离感,却又深深吸引着主人公。她们可以是主人公内心缺失部分的投射,是引导主人公走向完整的重要力量。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佐伯小姐,以及《奇鸟行状录》中登场的众多女性角色,都带有强烈的原型象征意义。 “自性”(Self)原型: 荣格将自性定义为人类心灵的整体性,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自性是心灵的中心,是引导个体走向完整与和谐的力量。村上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非凡的旅程后,往往能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一种对自我更深的理解,这便是自性在起作用。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中,卡夫卡少年的自我寻找与成长,便是对自性原型的深刻体现。 这些原型的显现,并非简单的符号化,而是与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世界的构建紧密相连,共同编织出村上作品独特而迷人的魅力。通过荣格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原型如何驱动着人物的命运,如何影响着故事的走向,以及它们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 孤独的海洋与深邃的潜流:集体无意识的回响 现代都市生活,常常伴随着一种普遍的孤独感。人们生活在人群之中,却又感觉彼此疏远。村上春树的作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孤独,并将其置于故事的中心。他的主人公,往往是独自一人,在都市的丛林中穿行,在寂静的夜晚思考,在寻觅着某种失落的东西。 然而,村上笔下的孤独,并非全然的虚无。它更像是一种通往内心深处的门户。当个体摆脱了表面的喧嚣,当他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深层的现实,触碰到集体的无意识。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村上作品中的孤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类心灵共享的底层结构,它包含着人类共同的经验、情感和象征。它以原型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村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猫、井、兔子、大海、异次元空间等,并非随意拼凑,它们往往承载着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意义。 井: 在荣格的象征体系中,井可以代表潜意识的入口,代表着向下探索、深入内心。村上作品中,主人公常常会坠入井中,或者在一个与井相关的空间里展开探索,这便是对深入潜意识过程的象征。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他寻找的“黑暗的入口”,以及他所经历的“进入森林”的过程,都与井的象征意义相呼应。 猫: 猫在很多文化中都与神秘、直觉和潜意识联系在一起。村上作品中的猫,常常拥有特殊的感知能力,它们似乎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东西,能引导主人公走向未知的领域。这可能是集体无意识中,那股直觉和灵性的象征。 大海: 大海代表着无限、未知、以及潜意识的广阔。村上笔下的人物,常常会面对大海,或者生活在海边,这可能象征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生命深层意义的追寻。 这些象征,通过村上的文字,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触动着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层级。当我们阅读村上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与潜意识中的某些古老而普遍的经验产生连接。主人公的孤独,成为了我们共同的体验;主人公的探索,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召唤。 四、 寻找失落的连接:梦境、神话与心灵的转化 村上春树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梦境般的超现实感。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模糊,逻辑被打破,情节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这种特质,恰恰与荣格关于梦境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的理解不谋而合。荣格认为,梦境是潜意识的直接表达,是通往内心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村上作品中的梦境,并非简单的幻想,而是人物内心冲突、愿望和恐惧的象征性呈现。主人公们通过梦境,与潜意识中的自己对话,与被压抑的情感产生连接,从而获得对自身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村上春树的作品也常常融入神话和传说的元素。这些古老的故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原型形象。它们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象征意义,并为主人公的旅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 神话的母题: 从希腊神话到日本神话,村上作品中常常能找到熟悉的母题,例如英雄的旅程、失落的宝藏、古老的预言等。这些母题的存在,让故事具有了普遍性,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冒险、对寻找、对回归的渴望。 原型形象的重塑: 村上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对经典原型形象的现代性重塑。他们可能不再是完整的英雄,而是充满缺点和迷茫的普通人,但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原型的某些特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整合与转化。 通过对梦境和神话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工具,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困境,并引导他们走向心灵的转化。这种转化,往往是痛苦而漫长的,但最终能带来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 五、 智慧的微光与生命的力量:重塑自我,拥抱存在 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就像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理探索。我们跟随主人公们,在迷宫般的现实与幻境中穿梭,在孤独的海洋中寻找方向,在潜意识的深处挖掘宝藏。这个过程,或许会带来困惑,或许会带来一丝迷茫,但最终,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村上春树的故事,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自我的全新方式。他告诉我们,孤独并非绝望,而是与自我连接的开始;迷茫并非终点,而是探索未知的契机;失落并非虚无,而是重塑完整的机会。 荣格的心理学,则为我们理解这一切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帮助我们辨识出内心深处的原型,理解潜意识的运作机制,并最终引导我们走向心灵的整合与转化。 本书旨在成为您与村上春树和荣格之间的一次桥梁。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心理学解读,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窗户。在这里,您将发现,村上春树的故事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而荣格的理论,也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概念,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和疗愈心灵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放下书本,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故事的余韵,更是对自我内心更清晰的认知,以及一种更坚定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将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在迷茫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最终,活出更加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 这趟心灵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看到《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这个书名,脑海里瞬间就闪过无数个画面。村上春树,他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沉醉的魔力,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频率,能与我内心深处某种东西产生共鸣。我喜欢他笔下那种淡淡的疏离感,那种在喧嚣城市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姿态,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他的故事里,总是隐藏着许多我不太理解的象征,那些猫、那些井、那些遥远的星球,都让我觉得背后一定有更深的含义。而荣格,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但“集体无意识”、“原型”这些概念,总是让我觉得非常迷人。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些共通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所以,当这两个名字出现在一本书里时,我简直欣喜若狂!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去剖析村上笔下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和情节。我期待着,那些我曾经觉得“似懂非懂”的地方,能够因为荣格的理论而豁然开朗。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熟悉的村上作品,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村上春树的创作世界,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类心灵的共通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开启内心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开启我内心深处对于村上春树作品的困惑与迷茫的钥匙。村上春树,他的文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鸦片”,让人沉醉其中,却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留下一些难以言喻的空白,等待我去填补。我喜欢他故事里那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将日常的荒诞与内心的真实巧妙融合的技巧,但同时,我常常会在阅读后感到一种莫名的怅然若失,仿佛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荣格,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曾经黑暗的内心角落,让我开始理解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冲动与模式。我尤其对荣格的“原型”理论着迷,总觉得它能解释生活中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某些特定角色的认同。所以,当《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这本书出现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将村上那些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文字,与荣格深邃的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村上作品中那些象征的意义,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最终,在村上故事的镜子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文学的深度解读,更是一场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挖掘与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村上春树脑残粉”和“对心理学略有耳闻但不明就里”的群体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村上的小说有一种魔力,能精准地抓住那种现代人特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和孤寂,但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绝望,反而总能在一片迷雾中看到一丝微光。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意象,比如消失的猫、会说话的耳朵、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这些东西,总让我觉得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含义,但我自己却总是抓不住头绪,只能在文字的海洋里泛泛而谈。而荣格,这个名字我是在某个心理学入门的讲座上第一次听到的,当时就觉得他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说法非常吸引人,仿佛为我打开了认识人类心灵的新大门。然而,荣格的书籍对我来说,总是有着一定的阅读门槛,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学术化的语言,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跳几乎漏了一拍!我立刻就意识到,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解决我所有困惑的神奇之书。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极其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村上春树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与荣格深刻的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真正地理解村上作品中那些隐秘的象征意义,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我们看似偶然遇到的事物,其实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共同的潜意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解读文学作品的书,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它能够引导我,在村上春树的故事里,找到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径,并在荣格的理论指导下,理解那些在我们心灵深处潜藏的力量。我坚信,这本书将为我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一次深刻的心灵启迪。

评分

在我翻开《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之前,我脑海中已经自动生成了一幅画面:午夜时分,一杯咖啡,一个安静的角落,我沉浸在村上春树那些如同迷宫般的叙事中,而我的另一只手,则翻阅着对故事进行深刻解读的文字,仿佛有两位睿智的导师,一位引领我进入村上营造的奇幻世界,另一位则用心理学的罗盘,为我指引方向。我一直深信,伟大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一定蕴含着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洞察,而荣格的心理学,正是探索这些普遍经验的绝佳工具。村上春树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水、井、孤独的旅行者,以及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事件,常常让我思考其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这些象征,并与荣格的“原型”理论相结合,例如,将村上笔下的某些人物,与“阿尼玛”、“阿尼玛斯”、“阴影”等原型进行对照,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我也期待,作者能够解析村上故事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模式和心理需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解析文学的框架,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新方式。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村上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这本书时,我的心跳漏了好几拍。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村上春树,我一直以来都对他作品中的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共鸣着迷,他的文字如同午夜的爵士乐,低沉而富有韵味,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然而,村上作品中那些看似跳跃的想象和充满象征意义的元素,常常让我感到一丝困惑,总觉得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而我却无法完全捕捉。荣格,这位心理学界的巨匠,他的理论,尤其是关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解读,一直以来都让我觉得既深邃又充满魅力,仿佛能够揭示人类心灵的普遍规律。所以,将这两者结合,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完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去剖析村上春树那些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标志性的意象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村上作品中那些看似晦涩的象征,比如那些总是出现的猫、井、或者平行世界,它们在荣格的理论中,是否有着对应的原型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村上作品背后隐藏的关于人性、关于孤独、关于存在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文学的解析,更是一次对心灵深处探索的引导,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沉浸其中,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束明媚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求知渴望。村上春树,他用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现代人孤独而又充满诗意的灵魂。他的故事,总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悄然展开一场深入人心的内心探索。我常常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种对迷失的焦虑,对连接的渴望,以及在孤独中寻觅意义的努力。然而,村上作品中那些跳跃的想象,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元素,总是让我觉得,背后蕴藏着更宏大的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意义。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巨匠,他的理论如同一张巨大的网,试图捕捉人类心灵的共性与普遍性。我对“原型”和“阴影”的概念尤其感兴趣,总觉得它们能解释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和情感。所以,当《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这本书出现时,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将其列入了我的必读清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将村上春树那些充满意境的文字,与荣格深邃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一次完美的融合。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用心理学的工具,去解读村上作品中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情节和人物,去发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呼唤,去理解那些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评论,更是一场关于灵魂的对话,一次关于理解自我的深刻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村上春树,他的名字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他的文字,总是能轻易地穿透人心的壁垒,触碰到那些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我尤其喜爱他笔下那些游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故事,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孤独的坦然,那种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勇气,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而荣格,作为心理学界的一位巨匠,他的理论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我对“原型”的概念尤为着迷,觉得它就像是人类共享的DNA,是我们理解彼此、理解世界的根本。然而,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却是我从未设想过的。我满心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把钥匙,一把能够打开村上春树作品深层含义的金钥匙。我渴望知道,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在荣格的心理学视角下,会展现出怎样震撼人心的解读?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一同潜入村上故事的海洋,用心理学的触角,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波涛之下的智慧与力量。这不仅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一次对自我的认知,一次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那些我们共同拥有的、超越时空的心理原型,并在村上春树的故事中,看到它们生动而鲜活的体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村上春树和荣格的二重奏,更是一次关于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深度旅行。

评分

这本《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的书名,简直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珍珠,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两位智者深深的敬意与好奇。村上春树,这位现代文坛的奇才,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过我们都市人的孤独、迷茫,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与希望。而荣格,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巨匠,他的思想如同深邃的海洋,探索着人类潜意识的广阔疆域,揭示着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原型与象征。当这两者交汇,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我无法想象,却又无比期待。我脑海中早已构筑起无数个画面:也许是村上笔下那些在午夜独行的孤独旅人,在荣格的分析下,他们的每一次徘徊、每一次邂逅,都蕴含着对“集体无意识”的探索;也许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琐事,在心理学的透镜下,展现出深刻的原型意义,如同古老的神话在现代社会的回响。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会是充满生命力的对话,让村上春树那些如梦似幻的故事,在荣格的深邃视角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触手可及。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作品,去发掘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更深层的情感与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解析,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村上那独特的、略带疏离的风格,与荣格那充满象征意义的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是否意味着,我能从村上的故事中,看见更广阔的人类心灵图景?是否能从荣格的理论中,找到解读村上作品的钥匙?所有的疑问,都化为对这本书最热切的渴望,仿佛饥渴的旅人,终于寻得了一片甘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村上春树,我一直认为他是现代文学中一位独特的存在,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轻拨动读者心中最柔软的琴弦,引发共鸣。我喜欢他故事中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哲学思考,以及那些如梦似幻的意象。然而,我常常觉得,这些意象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视角去解读的。而荣格,作为心理学界的泰斗,他的理论,尤其是关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学说,总是让我觉得,它能够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用理性来理解的现象。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巧妙地将村上春树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故事,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比如,将村上笔下那些经常出现的、看似偶然的事件,解读为集体无意识的显现,或者将他塑造的某些人物,与荣格提出的“阴影”、“阿尼玛”等原型进行对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村上春树的作品,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关于人性、关于生命、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普遍存在的智慧与力量。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欣赏,更是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探索与启迪。

评分

当我看到《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用心理学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简直太妙了!”村上春树,他是我心中永远的那个“孤高的旅人”,他的文字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都市人那种既独立又渴望连接的矛盾心理。我喜欢他故事里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那些时常出现的、带有一丝超现实色彩的意象。然而,这些意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我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技巧,而是在诉说着更深层的东西。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巨人,他的理论对我来说,就像是解锁人类心灵奥秘的金钥匙。我曾零星地读过一些关于他理论的介绍,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尤其着迷,总觉得它们能解释许多我们难以言说的情感和行为。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运用荣格的心理学视角,去深入解读村上春树那些看似模糊、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村上作品中那些象征性的元素,比如他笔下那些总是独自一人、寻找某种东西的“孤独的男人”或者“迷失的女人”,究竟象征着我们内心的哪种原型。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入地欣赏村上春树的文学成就,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类心灵普遍性的洞察,并最终,在对村上故事的解析中,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屯书慢慢看

评分

满200减100买的,很超值,包装很好,快递也很快,迫不及待开始阅读啦

评分

实惠好书,值得购买,京东活动给力。

评分

非常不错,以前的书出现折损,这次非常完整的!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不错的哦~~

评分

屯书慢慢看

评分

很好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喜欢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