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伊曼努尔·康德 著,苗力田 译
图书标签:
  • 道德哲学
  • 形而上学
  • 伦理学
  • 道德原则
  • 价值理论
  • 哲学史
  • 康德哲学
  • 理性主义
  • 道德基础
  • 规范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7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4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7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经典著作。该书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点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书,虽未曾展露其真容,但从其宏伟的命名中,我们已能窥见其所探求的深邃领域。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道德论,也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汇编,而是力图深入探究道德的根本基石,以及这一切赖以存在的形而上学基础。 想象一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是不断追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为何要遵守道德?”“是否存在超越个人好恶的普遍道德法则?”《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便是尝试回答这些终极追问的著作。它不是在列举哪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是卑劣的,而是要解剖这些判断的根源,追溯它们在意识、理性和宇宙秩序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预设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义务”的概念。在道德的语境中,义务是至关重要的。它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依附于我们的个人欲望或外部的强制。那么,义务的来源是什么?它仅仅是社会习俗的产物,还是源于某种更深刻、更普适的道德律令?作者很可能将义务视为理性的必然产物,一种独立于经验和情感的先验结构。只有当我们的行为能够被普遍的理性所认可,才算得上是真正出于义务,而非仅仅是符合义务。 与义务紧密相连的,是“善意”(good will)这个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置于道德的最高追求,而康德则明确指出,在世界上,甚至在世界之外,我们所能想象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可以被认为是好的,除了“善意”。《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很可能将对此进行深入论述。这里的善意并非指好心或良好的愿望,而是一种意志的品质,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考量的、愿意遵循道德法则的内在倾向。这种善意,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因为其结果如何,就足以构成道德的根基。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是道德判断的最终判断者。 要理解善意的纯粹性,就必须探讨“动机”的重要性。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其后果,而在于其背后的动机。一个行为,即使产生了良好的结果,如果其动机是自私的、出于恐惧或为了获得奖励,那么它在道德上是可疑的。只有当一个行为是出于对道德法则本身的尊重而产生的,它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必然会细致区分“依 duty”(符合义务)与“出于 duty”(出于义务)的根本区别。前者可能只是在客观上符合道德要求,但其内在驱动力并非道德本身;后者则是将道德法则内化为行动的最高准则,其行动的动力就是对道德的尊重。 形而上学的部分,则意味着这本书要将道德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存在论框架中。它可能会探讨“理性”在构建道德体系中的绝对地位。理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被认为是发现和遵循道德法则的能力。《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能认为,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我们能够超越感官的诱惑和狭隘的个人利益,认识到普遍的道德原则。这并非说道德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而是说理性是人类发现道德法则的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将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原因决定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承担道德责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很可能认为,只有在拥有自由意志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自由并非意味着无拘无束,而是指一种理性选择的能力,一种能够摆脱自然法则的因果链条,依据理性原则来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自由,是道德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 此外,书籍的论述很可能还会触及“自律”(autonomy)的概念。自律意味着个体能够自己立法,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来规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的权威或欲望所奴役。真正的道德行为,便是由个体的自律所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能够遵循道德法则,不是因为恐惧惩罚或渴望奖赏,而是因为我们理性地认识到这些法则的合理性,并自愿地将它们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也可能深入研究“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本质。这可能是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同于“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后者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其目的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目标;绝对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它不考虑任何特定的目的或后果。比如,“不说谎”就是一个绝对命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说谎可能会带来何种好处,我们都应该遵守。书中可能会提出检验绝对命令的几种不同公式,例如“设想你的行为准则可以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等,用以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 形而上学还意味着对“理性存在者”(rational beings)的普遍性进行强调。道德法则不是为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制定的,而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理性存在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应该遵循同样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性,是道德能够具有客观性和约束力的基础。 此外,书中也可能对“人是目的,而非工具”(man is an end in himself, not merely a means)的原则进行深刻阐释。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人视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这种尊严使他们成为自身的目的,我们应该始终将这种尊严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篇幅和深度,很可能还包括对“美德”(virtue)的探讨,但其视角可能并非停留在美德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通过理性训练而形成的、能够持续遵循道德法则的内在倾向。美德的培养,是通过不断地实践道德原则,从而使理性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导力量。 总之,《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书,就像一座宏伟的哲学殿堂,它邀请读者踏入其中,去探寻道德的源头活水,去理解理性之光如何照亮我们的行为,去认识自由意志在道德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并最终去构建一个稳固、普遍、且具有至高约束力的道德体系。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领我们进行深刻思考,并从中获得启迪的书。它所揭示的,或许是隐藏在人类意识深处,以及宇宙秩序之中的,一种关于“应该如何”的根本真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裂的,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感到一种深沉的困惑。那些关于“义务”和“自由意志”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无疑是全书的亮点,作者似乎试图将康德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解构。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人性”的底层假设,他似乎对人类的自律能力抱有一种近乎悲观的乐观——即认为人有能力超越自身的偏好和欲望去遵循道德法则,但这遵循本身又充满了挣扎。这种挣扎感是全书中最“真实”的部分。与其他宣扬“道德是自然而然”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承认了道德律令的异质性和强制性。它不是关于“我们想做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这种“必须”带来的压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仿佛作者时刻都在用一种无形的鞭策,促使读者审视自己行为的根本依据,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合规性上。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其对“责任”概念的彻底重塑。在我以往的理解中,责任往往与后果挂钩,但在这里,责任被提升到了一个纯粹先验的、与主体性紧密相连的维度。作者似乎在论证,即便所有的外部条件都指向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只要行为的动机是纯粹的、合乎理性法则的,那么这个行为本身就承载了最高层次的道德价值。这种论调,对于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锚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改变多少世界,而在于我们如何在面对诱惑和惰性时,坚守住那个内在的、不容妥协的道德自律。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极端强调,使得全书具有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感,虽然它完全建立在哲学的理性基础之上,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自我救赎与尊严的维护,这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伦理学讨论范畴。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便被其深邃的思辨气息所笼罩。作者似乎并未试图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道德准则或一套简单的行为规范,相反,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基础的哲学层面——探寻道德情感与理性之间的永恒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语句晦涩,而是因为其中提出的某些论断,如关于“先天道德直觉”的讨论,迫使我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对”与“错”。它不像许多通俗的伦理学读物那样,急于给出答案;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解剖,将人类道德经验的骨架一一拆解,展示其内部的复杂连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意图”与“结果”关系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那些关于动机纯洁性的论述,虽然在现实操作层面显得有些理想化,但它无疑为所有试图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理想标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艰苦但极为充实的智力攀登,虽然过程费力,但抵达顶峰时所见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知识储备,而是读者的哲学勇气。

评分

对于一个追求清晰界限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场灾难,但也正因如此,它价值非凡。作者在界定什么是“善”的形而上学基础时,采取了一种极为审慎的、排除法式的路径。他没有急于给出“善”的具体内容,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清理那些混淆视听的替代品——情感、习俗、功利等等。这种清理工作异常繁琐,但也极为必要,它像是在挖掘一座宏大建筑的地基。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共识,思考它们是否真的具备那种坚不可摧的普遍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古典的,句式冗长但结构严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一位格律严谨的古希腊哲人对话。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度过一个下午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拿出纸笔,跟随着作者的推演一步步验证,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逻辑的细微拐角。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纯粹的理论构建,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但这本书在抽象的推演中却有着一种惊人的内在逻辑自洽性。作者构建了一个似乎完全脱离经验世界的纯粹道德领域,用一种近乎数学的严密性来论证某些命题的必然性。举个例子,他在论述“普遍化原则”时所采用的推理路径,那种层层递进、不容置疑的推导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体系的精妙。然而,也正因其过于强调纯粹理性在道德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真空环境中做实验。当合上书本,回到现实中去面对那些充满灰色地带的伦理困境时,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工具似乎显得有些冰冷和无力。它更像是一张完美的蓝图,但建造的材料却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充满情感杂质的“砖块”。这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但情感上,它无法给我提供即时的慰藉或指导,它要求你先成为一个纯粹的理性存在,才能完全理解它所描绘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